幾年前,我曾有幸去過俄羅斯,參觀冬宮、葉卡捷琳娜宮等景點。這些沙皇時期修建起的宮殿曾被二戰炮火所毀,在蘇聯解體之后又被俄國政府斥資千萬美元重新修復。想起中國從不曾被修復的圓明園,我很疑惑,俄國人為何即使處在剛解體的蕭條期,也愿意花費巨資重現沙皇時代彌漫著驕奢淫糜之氣的園林,而不愿保留下炮火的痕跡,紀念衛國戰爭的那一段歷史呢?導游告訴我:對那時的俄國政府來說,沙俄是俄羅斯的歷史與過去,而蘇聯則不是。
可是這一情況已經悄然改變,隨著1991年末那些可能的美好前景被現實徹底擊碎,曾經被沖昏頭腦的人們開始回望,開始正視那個讓他們又愛又恨的國家。
十月革命已百年。
有些人感嘆,一百年,俄羅斯變了,紅色記憶一去不復返。
盡管在民間,十月革命節的紀念是年年都有,但今年11月7日,俄羅斯官方將不會有任何專門的百年紀念活動。在一些年份,俄國仍會在這一天于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不過名目早已不是慶祝十月革命節,而變成了對1941年衛國戰爭紅場閱兵的紀念。
也許有人能看出其中的諷刺:1941年選擇11月7日進行紅場閱兵,就是出于對十月革命的一種紀念。而今天,雖然人們還記得衛國戰爭時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對外的強大,十月革命賦予蘇聯的社會主義本質卻已無人稱頌。
俄羅斯總統普京對于蘇聯的評價就帶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他認為沒有十月革命就不會有衛國戰爭的勝利,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十月革命有著一定的不人道性,開啟了俄羅斯的內戰與懷疑。
普京的觀點或許可以代表俄政府的某種“俄羅斯核心價值觀”。一方面對斯大林表示認可,認為他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造就了在世界局勢中擁有強大話語權的蘇聯。而另一方面則否認列寧、否認十月革命,認為十月革命是一戰戰場上的“陣前倒戈”,導致“千年帝國崩潰”,帶來使數百萬人喪失生命的內戰。
那么,是否真的如某些人所說,“一個偉大的國家在1917年被摧毀”?要想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就不得不回到十月革命前的年代。那時,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相繼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的新階段,而俄國受農奴制的影響,仍是個封建色彩濃厚的國家。不徹底的農奴改革積弊甚多,和歐洲其他列強相比,俄國的經濟與科學技術可以算得上是嚴重落后。一戰爆發前后,俄國參與了列強間的軍備競賽,龐大的軍費開支使俄國政府不得不一面向國外借債一面在國內增稅,大規模擴軍計劃使農村喪失了1400萬勞動力,幾乎是農村總勞動力的一半。國內經濟凋敝,民不聊生。而戰場上,俄國不但沒有其他列強所擁有的飛機等先進裝備,不少戰士甚至赤手空拳,連最起碼的步槍都沒有。經濟上全面危機、軍事上崩潰瓦解,怎么會有人認為那時的沙俄是個“偉大的國家”呢?
反觀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在歐美的大蕭條中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飛速發展。飛速建成的重工業體系更是為他在衛國戰爭中的強大打下了基礎。因此,不是十月革命摧毀了“偉大的國家”,而正是十月革命給俄國人帶來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而使得十月革命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革命的真正原因,不在于他締造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在于它是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一次偉大實踐。
俄國不但對外弱小,在國內也嚴酷地壓迫著無產階級。沙皇貴族與新興資本家們剝削著工人們的剩余價值從而生活富足,而工人們則是薪資極低甚至不足糊口。工廠工時長,沒有安全防護措施,工人們的罷工與和平請愿每每遭政府軍警血腥鎮壓。
1905年,日俄戰爭失敗。1月22日(儒略歷1月9日)清早,十萬工人到冬宮外廣場向沙皇請愿以改善生活條件。沙皇不愿聽從游行者的要求,而是命令他的軍隊向手無寸鐵的抗議者們開槍,打死打傷4600多人,約1000人慘遭殺害。
政府為了轉移國內社會矛盾,轉移國民的視線,對外采取強硬政策,強調民族團結民族榮譽。工人的孩子們就這樣被送上戰場,在一場列強分贓的的戰爭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社會,在“和平”、“團結”、“穩定”的表象下,實際上是少數人壓迫多數人的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十月革命的確將俄國引向了內戰,可這內戰是為擊破黑暗制度的戰爭,是讓底層人贏回“生命權”,贏回自己勞動果實的戰爭,是一切人解放一切人的戰爭。
那么,為什么俄羅斯政府還要懷疑十月革命呢?為什么即使是在認可十月革命時,也只認可革命讓俄國贏得了二戰,卻不認可革命讓無產階級贏得了解放呢?是因為他們不懂歷史嗎?還是有什么別的原因呢?
對于紀念十月革命的活動,俄政府一直秉持著“去政治化”的原則,僅在歷史層面上進行紀念,盡量淡化革命精神。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表示,應該“把歷史交給歷史學家去評論,重要的是不能因為思想不同導致社會分裂”。普京在去年年底發表的國情咨文中也強調,“不許趁機利用悲劇時間,不許將過去的分裂、憤恨、怨恨和冷酷拉入我們現在的生活。”
之所以歷史不能只交給歷史學家去評判,就是因為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歷史乃是當今社會的一面鏡子。過去的怨恨已距今百年,如果不是與新的怨恨緊密聯系在一起,怎么會被拉入現在的生活來?所謂思想的不同,如果不是因為來源于物質基礎的不同,來源于經濟地位的不同,又怎么會導致社會的分裂?過去的分裂,若不是來源于資本主義社會本質上的、不可調和的階級對立,又怎么會在百年后重現?
看看今日的俄羅斯吧。
17年前,普京大帝臨危受命,許諾“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他把“大國復興”作為國家凝聚力的來源,引用尼古拉二世批駁革命派的話呼吁俄羅斯“團結起來”。他兩次做總統,把任期延長至六年。莫斯科也曾一度爆發反普京的游行,但他通過吞并克里米亞將支持率提升到80%以上。俄羅斯通過強硬措施拿回了國際話語權,國內民族情緒高漲。似乎,那個強大的沙俄帝國又回來了。
而另一方面,俄羅斯失業率犯罪率居高不下,石油出口的短暫繁榮并沒有改善失業工人的悲慘生活。勞動者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市場長期陷于寡頭壟斷之中,經濟停滯、貪腐蔓延。似乎,那個所謂“強大”的沙俄又回來了。
俄羅斯歷史研究所主任布爾達科夫指出,政府并不關心100年前究竟發生了什么,但能確定的是政府內部要防止再次爆發威脅自身的暴動。
一百年,俄羅斯變了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