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今國際局勢演變的分析與預判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方面在內部發展上國家戰略要有所調整與突破,一方面在外部環境中會招致某些國際勢力的覬覦與封鎖,因而明明暗暗、真真假假的遏制手段必然逐漸登上臺面,圍繞中國進行的一系列國際利益角逐必將越來越復雜化、尖銳化。鑒于全球已進入“大洗牌”時期,中國需要一套具有前瞻性的全球性策略,以應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服務。
在全球“大洗牌”動態化的國際角逐之中,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去面對與接受,將取決于能否有效運用“決定論”、“假設論”和“可能性”去預判未來格局的各種演變,即綜合各類信息與情報,進行分析、研判和預測。如有灰塵的地方,有風就能吹起灰塵,且不管能吹起多少灰塵或哪部分灰塵,就好比“阿拉伯之春”,只要此風吹起的勢能達到“臨界點”,就會有國家被吹起,這就是決定論。再如,假設阿拉伯之春在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吹起,可能會吹動多少國家,哪些國家或地區最有可能首先中標,這就是假設論與可能性。只要事先綜合出一些必要條件,即便其中出現一些偶然事件,也無法影響主體方向,那就可以掌握未來局勢的可能演變,進而做出未雨綢繆的戰略判斷、應對與出擊。
分析、研判和預測國際局勢對中國的重要性
“決定論”強調“因果關系”,即有因必有果,事出必有因。精確掌握各種必要條件,則能預測事物發展的未來。如烏克蘭戰爭,實際上在發生之前就能作出預測與研判。美國一心要空襲敘利亞,俄羅斯必然反對,其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敘利亞塔爾圖斯港是俄羅斯除獨聯體外的唯一軍事港口。當敘利亞反對派頻頻失利時,美國就焦急萬分準備跳開聯合國進行強力空襲。不過俄羅斯為中東的戰略空間利益,頻頻開進軍艦震懾,迫使美國空襲計劃落空。最終,敘利亞內戰陷入膠著狀態。這令美國騎虎難下有苦難言,不得不尋求新出路。到底選擇什么出路,才能走出敘利亞困局?那就是抵近俄羅斯,顛覆烏克蘭。美國非常清楚,烏克蘭是俄羅斯的“命門”,拿下烏克蘭,“歐盟一體化”可以直接威脅俄羅斯主導的“獨聯體聯盟”,北約組織即可把軍事戰略部署的縱深更近一步推向俄羅斯本土。對此,俄羅斯豈會坐以待斃?!通過客觀條件層層剖析,那撕裂烏克蘭的選項,在敘利亞內戰長期處于膠著狀態之時,實際上就已基本注定。
充分利用“假設論”與“可能性”,推測出某件事物發展的多種結果或多種因素歸結為某個結果。從烏克蘭局勢開始動蕩時,即可一步步假設:烏克蘭亞努科維奇會不會下臺,不下臺會是什么結局,下臺后是什么結局;政局顛覆后的烏克蘭,俄羅斯會不會干涉、如何干涉,爆發內戰的可能性多高;烏克蘭東西部陷入對峙之時,各方如何打破拉鋸戰;擊落馬航后,輿論對哪方更有利,是否為打破拉鋸戰的“必然中的偶然”;美歐與俄會不會直接開戰、烏克蘭東西部是否會淪為朝鮮半島式的分裂、美歐會不會制裁俄羅斯,被制裁后的俄羅斯又該如何選擇破局。按照這種推測方法,可以預斷:如烏克蘭亞努科維奇下臺,親西方政權上臺,俄羅斯定會干涉;亞努科維奇不下臺,顏色革命爆發而導致的沖突,美歐定有借口干涉;其實,亞努科維奇下不下臺,俄羅斯都將面臨美歐的擠壓與制裁,除非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妥協,可俄羅斯為戰略生存空間又幾乎不可能妥協。另外,美國通過顛覆烏克蘭來破除敘利亞僵持不下的困局,那俄羅斯會不會直接把敘利亞、伊朗與俄羅斯捆綁在一起來反制被制裁的圍困之局,而此時美國會不會不斷向俄羅斯的盟友們大開方便之門,如破天荒地尋求與古巴、伊朗等國進行全面合作,或在拉美、中東尋求更廣泛的盟友,甚至與俄羅斯主導下的獨聯體國家不斷接觸,以不再視為潛在敵人的方式而全面孤立俄羅斯;又或讓烏克蘭放棄不結盟國家身份而迅速加入北約,直接向烏克蘭西部輸送高科技武器進軍東部,上演一部越南式或朝鮮式戰爭,迫使俄羅斯陷入烏克蘭戰爭泥潭,等等;這些都是后話,只是根據當前烏克蘭局勢進行研判與預測的一種推理方式,能否實現或實現何種推測結果,還要看各方如何角力。
通過層層篩理,不難發現,從敘利亞演變到烏克蘭,再從烏克蘭演變為制裁俄羅斯,其最終目標指向都很明確,那就是美國在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制裁俄羅斯,實際上從敘利亞戰場上美俄的互不妥協就已開始,無論后來烏克蘭亞努科維奇是否下臺,都注定了俄羅斯被制裁的結局。只是在敘利亞問題上要制裁俄羅斯的條件并不成熟,而“綁架”歐盟逼使烏克蘭發生政權顛覆并導致內戰,不過是為制裁俄羅斯創造出更為“合理”的條件。
在美俄之間的這場爭斗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概念,展現得淋漓盡致。因而,中國需吸取俄羅斯的前車之鑒,從中分析、研判與預測國際局勢的未來走向,從而在全局性上做好防范與應對,如對東海南海問題、東南亞問題、南亞問題、朝鮮問題、特別是臺灣問題等等。
俄羅斯被制裁的命運,間接而又直觀地給中國提出了令人震撼的警示:假如這一切發生在中國,該如何應對?如何預研這種假設,對中國未來海陸絲綢之路的“走出去”,至關重要。全面分析俄羅斯今日被制裁的“過程”,或許能為中國的未來提供一個參考。
掌握美國發動新大規模戰爭的時間規律
在談敘利亞為什么會延伸出烏克蘭戰爭之前,先全方位回顧一下美國自二戰以來一系列戰爭的“時間規律”。美國直接參與的“大規模”侵略戰爭有11次,包括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平均每10年至少發動一場戰爭,這是美國戰爭的擴張規律。1950年發動朝鮮戰爭、1961年直接參與越南戰爭、1983年入侵格林納達、1986年空襲利比亞、1989年入侵巴拿馬、1991年海灣戰爭、1992年索馬里戰爭、1999年南聯盟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按照其戰爭規律,那2010到2020年之間新的戰爭基本就不可避免,那2011年利比亞作為其中的一個選項也就在劫難逃。
從1950年到2010期間,以每10年左右為一期,美國至少發動一場新戰爭,按照其發動新戰爭的“時間規律”,在1970年左右本應該發動一場新的戰爭。可發動越南戰爭到入侵格林納達的間隔時間卻罕見最長,竟然20年左右都沒有發動新的大規模戰爭;雖然1970年左右沒有發動新的大規模戰爭,但需要注意的是,在1970年初美國發生了它有史以來罕見性的第二次“彈劾總統”,并首次取得成功,即“水門事件”,上任6年而沒有發動新戰爭的尼克松下臺。由此可見,對外發動新戰爭的“時間規律”,對于美國國內政治而言多么重要。
透析美國信息輿論戰的戰略目的
21世紀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傳遞在全球得到普及,正是如此,美國擴張戰略正在改變,以“信息戰”挑起它國動蕩或內戰為主,以“直接參戰”推翻它國政權為輔。因為,只有通過“信息戰”挑起它國動蕩或內戰,才能伺機找到直接參戰的“合理借口”(如屠殺、化學武器、恐怖主義),才能在國際輿論上得到“正義支持”。
在“信息戰”無法完全達到目的時以戰爭手段介入,或為發動戰爭而首先通過“信息戰”制造動亂與內戰,通常是美國的慣用伎倆。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家政權與民眾之間對信息的依賴程度已經越來越高,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最后延伸出“阿拉伯之春”,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以及推動敘利亞內戰、烏克蘭內戰,都是先以“信息戰”作為鋪墊。美國成功地借“信息戰”先挑起利比亞動蕩與內戰,進而主導戰爭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與此同時“信息戰”也波及至敘利亞與烏克蘭,并順利挑起敘利亞內戰與烏克蘭內戰。再結合美國發動新戰爭的“時間規律”就可得出,2010年到2011年初,爆發“木莉花革命”并演變成“阿拉伯之春”,實在難屬偶然。
顏色革命的根本目的,是美國要掌控全球的能源咽喉。突尼斯“木莉花革命”是整場“阿拉伯之春”的導火索,隨后波及利比亞、埃及、也門、敘利亞等國,阿爾及利亞、約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爾等國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美國發動“阿拉伯之春”的目的很明確,一方面規避用戰爭解決戰略利益所帶來的國際社會指責(即“戰爭狂”),以防全球性的“反美浪潮”;一方面借此控制“搖擺不定”的國家,進而插手非洲事務和控制整個中東,之后逐步向中亞、東南亞延伸其戰略空間。
最關鍵的是,發生阿拉伯之春這些國家的戰略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分別處于地中海、紅海、亞丁灣以及波斯灣與阿曼灣沿岸。很顯然,美國是想通過阿拉伯之春控制這些能源通道海域,進而把控整個中東利益,并伸手整個非洲。如果美國一旦控制了整個中東,也必然通過阿富汗把觸手延伸至中亞、南亞以及東南亞, 分別對中俄形成包圍圈。這就是美國為什么要在“木莉花革命”之初發表支持言論,并全力推動“阿拉伯之春”的深層戰略目的。面對中俄的日漸崛起,美國感到異常恐慌,如果仔細分析阿拉伯之春演變的特點,再結合現在處于激烈較量中的國際局勢,不難發現,全球實際上已步入“大洗牌”的關鍵時期,也標志著另類“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到來。
烏克蘭內戰導致美歐與俄矛盾白熱化的緣由及未來
推翻塔利班因塔利班政權反人類,推翻利比亞因卡扎菲狂妄“經濟一統”非洲,這些尚且可“理解”,但推翻伊拉克卻并沒有找到化學武器,令世界一片嘩然,這難免不讓人懷疑美國的作戰動機只是為一己私利出發。由于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正義性”受到國際社會強烈質疑,為維護美國的“正義形象”,利比亞之戰的主導人就變為法國,但可清晰看出,美國仍然是這場戰爭的實際操作者。美國無法停止它的戰爭步伐,既然阿拉伯之春已經點燃,并在利比亞輕易取得成功,那就趁勢推動敘利亞內戰,一舉攻下俄羅斯海外唯一軍事港口。在敘利亞反對派節節失利時,它就故伎重演,不斷拋出敘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與搞“大屠殺”的輿論而準備直接參戰,但鑒于沒有確鑿證據而各說各話,再加上中俄的極力反對,以及中俄開往敘利亞的軍艦震懾,美國才最終不得不妥協。
美國并不甘心在敘利亞問題上沒能直接參戰的失敗,其統治集團認為,由于敘利亞內戰并不像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那般能夠迅速直接介入,時間拖得越久,美國在全球的聲望就越加下降,且國內政治問題發生變化的風險系數就將越高。那么,美國又該如何尋找出路?因而,實行“亞太再平衡”戰略,把焦點轉移到中國的東海與南海,支持日菲等國挑釁,試圖迫使中國自顧不暇;與此同時,直接“進攻”俄羅斯的家門口烏克蘭,促使烏克蘭政權顛覆與內戰爆發,以此牽制俄羅斯,令俄羅斯在中東問題上分身乏術。美國刻不容緩直接通過烏克蘭“進攻”俄羅斯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普京強硬的政治手腕已左右俄羅斯14年,讓俄羅斯逐步崛起,再加上俄羅斯修憲后總統任期由4年變為6年,這一戰略轉變讓美國更加擔心2018年后的俄羅斯無法把控,因而迫不及待想把俄羅斯崛起氣勢給打壓下去。
選擇烏克蘭反擊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所持立場,不是偶然。敘利亞內戰從2011年到2013年11月烏克蘭暫停簽署聯系國協定時,仍處膠著狀態,美國正迫切尋求出路;再加上,因斯諾登“棱鏡門”事件,歐盟與美國漸行漸遠,德國甚至毫無情面驅逐美國情報官,導致歐美關系降至冰點,美國需要“生死利益”之機把歐盟重新攬在懷里;而烏克蘭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的“機會”,可以一箭數雕,美國哪能錯失?雖歐盟內部最初立場并不一致,由此還引發了美國國務卿助理紐蘭使用臟話怒斥、施壓歐盟的戲劇性一幕,可鑒于美歐在烏克蘭利益上的一致性,處于箭在弦上的歐盟也就不得不接受美國方案,最終促使烏克蘭政權迅速顛覆。
烏克蘭的地緣關系,決定了它的經濟、政治關系,在大國激烈交鋒之際,也注定了它悲哀的結局。它是歐洲除俄羅斯之外領土面積最大的歐洲國家,處于歐洲聯盟與獨聯體特別是與俄羅斯地緣政治的交叉點。而歐盟的一體化、北約的軍事戰略與俄羅斯、獨聯體國家戰略之間的沖突,決定了烏克蘭經濟與政治的走向。因烏克蘭的歷史形成了它東西部的差異,其西部“親歐”,東部“親俄”,一舉一動都受到“兩大陣營”的牽制,一旦無法平衡,必然引發政治動蕩,甚至走向戰爭邊緣或國家分裂。美國為在敘利亞問題上破局,借機“綁架”歐盟,強力逼近俄羅斯;俄羅斯也強力反擊,吞并克里米亞并介入東部,致使烏克蘭呈現東西部割據的狀態。
美國此番成功之處,就是趁此之間把美歐重新牢牢捆綁在一起圍剿俄羅斯,并借“ISIS”實現了當初一心要空襲敘利亞的“愿望”,至少間接性理所當然地參與敘利亞內戰空間。也就是,牽制俄羅斯的烏克蘭內戰,最終又讓美國順利地返回了敘利亞戰場的“原點”。所以說,烏克蘭局勢動蕩,并最終爆發內戰,進而引發美歐與俄的對峙,這是可以從全球格局演變中推測出的結局,即烏克蘭內戰實際上是美俄在敘利亞內戰上的延伸。
烏克蘭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只能被美歐與俄的不斷角逐所“導演”。如果烏克蘭全面倒向西方,就標志著俄羅斯主導下的獨聯體將會因此而發生不可預測的崩潰風險,可想而知,俄羅斯寧愿選擇發動戰爭也絕不會接受,于是直接拿下克里米亞并介入烏克蘭東部,也由此引發美歐對俄實施的一系列制裁。俄羅斯軍隊實際上已經介入烏克蘭內戰,只是各自都沒有完全“撕破臉”,沒公開聲明而已。烏克蘭現任政權與歐盟都非常明白,在俄羅斯沒有徹底妥協之前,烏克蘭加入歐盟或北約的過程進行得越快,就會越加刺激俄羅斯,甚至會導致俄羅斯全面進軍整個烏克蘭,普京就曾強硬地發出過“核武威脅論”。烏克蘭不得不施以緩兵之計,于11月24日烏克蘭總統公開宣布,用為期至少6年的計劃來加入北約。
而俄羅斯在烏克蘭未正式被北約吸納之前,則掌控著烏克蘭東部與歐烏討價還價,也不會輕易全面進軍烏克蘭,它對烏克蘭還抱有一絲殘存的希望,那就是別加入歐盟或北約組織。然事實上,烏克蘭現任親西方政權決心已定 ,不可能會對俄羅斯妥協,加入歐盟或北約只是議程問題;一旦對俄妥協,最終選擇放棄加入北約或歐盟,那推翻亞努科維奇政權就變得毫無意義,烏克蘭也就會面臨政權再次被顛覆的風險。
可見,烏克蘭與俄羅斯都沒有退路,烏克蘭內戰將會長期處于膠著狀態。既然烏克蘭已經爆發戰事,美國主導下的北約圍剿俄羅斯的一貫戰略,也就不可能半途而廢,當然也不會立刻就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或歐盟,以免刺激俄羅斯全面進軍烏克蘭。而俄羅斯也異常擔心,如烏克蘭加入北約或歐盟,定會給俄羅斯主導下的獨聯體帶來瓦解效應,等待的將會是“第二次蘇聯解體”;俄羅斯既不可能退出烏克蘭,在北約強悍的震懾面前也不敢全面進軍。把俄羅斯拖進烏克蘭戰場,這是美國最需要的,而且它希望當前的烏克蘭局勢一直持續到2018年的俄羅斯總統換屆選舉,伺機俄羅斯國內政治結構產生變化,之后再研判與決定烏克蘭的未來。那這樣,各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僵持可能至少需要5年,這就是為什么烏克蘭總統談“加入北約計劃”至少需要6年時間的核心原因。未來,到2020年左右,又將是一個各方角力的“大轉折時期”,而烏克蘭何去何從也將在此時最終定奪。
在這場美俄角逐中,俄羅斯難以承受失敗,美國更難接受失敗,也不敢接受失敗。因敘烏問題不能迅速解決,時間拖延得越久,那美國近年來發動戰爭的“正義性”變為“彌天大謊”的事實就會愈加肯定,勢必讓全球“幡然醒悟”,掀起“反美浪潮”;再加上美國受債務危機影響,國內問題層出不窮,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升溫,一旦美國在這場對俄角逐中失敗,不僅會在其戰爭價值觀和經濟體系上面臨崩塌風險,而且有可能引起國內中下階層反對資本統治者的“革命”,甚至可能導致西方價值體系的全面崩潰,誘發西方整體“革命”浪潮。所以說,美國拿下烏克蘭勢在必行,而對付俄羅斯,美歐也注定要牢牢綁定。
中國未來面臨的風險與應對的研判
美國在2012年6月香格里拉會議上高調宣布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這實際上是對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強烈回應。再加上,當2014年初烏克蘭局勢急劇惡化之際,各方都急切需要中國“表態”,而恰恰就在此時,作為南海“守門人”的馬來西亞就發生了“馬航失聯”,其詭異之處難免不讓人質疑。相應的,是中國南海、東海問題的升溫,緊接著是香港、臺灣問題顯現。
或許有疑問,難道美國太傻,同時對付中俄,不怕中俄聯盟?一方面,歐洲有共同利益的歐盟對付俄羅斯;而另一方面,東海南海有戰略“藩屬國”日菲作為前沿陣地,以及與中國有著恩恩怨怨的越南挑釁與防備中國;無論產生何種結果,美國都永遠在背后受益。讓日菲等國挑釁中國,表面上似乎會逼迫中俄聯盟,而實質是想逼中國自顧不暇而難以“支援”俄羅斯,同時也是為報復中國沒有響應對俄羅斯的制裁;而且日本對中國的挑釁,不僅僅是為施壓中國,也會令俄羅斯東西線腹背受敵,這是美國深思熟慮后的戰略選擇。另外,俄羅斯普京曾公開表態,俄中兩國沒有計劃要建立任何形式的軍事和政治聯盟,因為這種聯盟形勢已經過時;不管此番是否話里有話,也可窺出俄羅斯有提防與利用中國之心理,這從后來俄羅斯對中國簽署出口S-400防空導彈的反復言論中或多或少可以體會出來,而中國又是一個不結盟國家,顯然俄中聯盟很難成形,美國又何懼同時對付中俄。
美國發動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除其他因素外,單在地理戰略意義上可謂“獨具匠心”。在地理位置上不難看出,從敘利亞向東橫走并逐漸向南斜劃的順序,依次是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一條清晰的“分割”戰略鏈就呈現出來,其戰略意義直觀形象而一目了然。抽出伊拉克、阿富汗、印度、緬甸或泰國、越南、菲律賓就形成一條兩兩夾擊的鏈條,被夾擊的國家分別為敘利亞、伊朗、巴基斯坦、泰國或緬甸、馬來西亞(印尼),而這些國家對中國都尤為重要,也是美國重點瓦解與攻破的對象。但這條“分割”戰略鏈還未完全成型,要成型就必須拿下緬甸或泰國。為實現分割戰術、各個擊破的目的,這就是為什么首先拿下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原因,這就是為什么馬航頻頻出事的“詭異”,這就是為什么緬甸與泰國總是對中國搖擺不定的因素所在。因此,下一步的魔爪,或會逐漸伸向巴基斯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中國周邊國家,令這些國家雞犬不寧而在側圍上牽制中國,這需要警惕與防備。
如果敘利亞、烏克蘭問題繼續長期膠著,大國之間既不會妥協又不敢直接開戰,那各方會不會“探尋”新出路,將中東戰場復制在南亞,據此左右中國在敘利亞、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緊挨伊拉克的敘利亞爆發了內戰,那緊挨阿富汗的中國“巴鐵”是否也有可能?阿富汗正在傾向中國,而敘利亞爆發戰事之后借“ISIS”又把戰火重新燃進伊拉克并再次燃進敘利亞,這種模式會不會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之間重演,如同借“ISIS”的作戰軌跡一樣借“塔利班”在巴基斯坦引發內戰,又燃進阿富汗而再次燃進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左邊是美國攻下的阿富汗,右邊是俄羅斯的傳統伙伴印度,再加上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恩恩怨怨,選擇在巴基斯坦角力,也不無可能。如果南亞如同中東一樣混亂,就會牽制中國的海陸絲綢之路,一條是中亞,一條是南海,更甚者會影響進新疆與西藏。
在近段時間,“巴鐵”國內頻頻發生恐怖襲擊,斯里蘭卡內部的政治角逐也開始劍指在其的中國港口,這或許就是一場暴風雨的“前兆”。未來,南亞與東南亞地區或將會爆發越來越多的“事件”,甚至可能是難以理喻的。如類似馬航失聯的詭異事件,或恐怖襲擊的頻率增高,或宗教對抗激化,或發生顏色革命,或類似排華之類的游行與抵制中國企業發展,以此牽制中國在南海與中亞的布局,甚至試圖以此左右中國在美俄角逐烏克蘭之間的“立場”。當然,大國角逐永遠處于明與暗、真與假之中,把美國列為主要嫌疑對象的同時,也不排除其他國家也會在這些地區制造“事件”,以此左右中國在美俄之間的立場選擇。
當前加緊對中國的遏制,分為外圍與內圍兩條戰線。一條是,南海、東海問題;一條是,香港、臺灣、朝鮮問題。在南海、東海發生的一系列外圍問題,正逐漸被中國化解與消除,至少日本當前已低頭承認釣魚島有爭議,菲律賓也不再狂囂,越南也進入沉默。在外圍點燃戰爭的風險系數正在降低,但隨后香港占中登上臺面,朝鮮問題紛紛揚揚,臺灣政局“顛覆”。
日菲等國越是激怒中國,就會越令兩岸“抱緊”,這在菲律賓槍殺臺灣漁民以及兩岸攜手在釣魚島營救漁民的事件中,完全能感受出兩岸的“默契配合”。而只要日菲等國膽敢向中國“擦槍走火”,國際輿論就必然指向美國幕后主使,反而讓被迫開戰的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更多理解。為避免促成兩岸越來越默契的攜手風險,以及規避國際道義的輿論指責,那日菲等國就很難成為亞太導火索,如此以來,就只能在朝鮮、臺灣、香港問題上尋找與制造“突破口”,特別是臺灣問題。
臺灣將會成為未來遏制中國復興的核心棋子
攪動臺灣局勢,遲早要來。引發烏克蘭戰火的目的已經達到,美國借“ISIS”空襲敘利亞的愿望已經實現,綁架歐盟已讓俄羅斯手忙腳亂,現在完全可以騰出手來在南海、東海攪局,這是美日遏制中國戰略的一貫伎倆,也是美國當前為推進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刻不容緩”。當南海、東海問題被中國逐漸破局而稍微緩和后,朝鮮崩潰論就甚囂塵上,香港“占中”就劇烈起來,臺灣政局就發生“顛覆”。
至于朝鮮是否會崩潰,占有地緣優勢的中國都有能力把控。而香港與臺灣則不同,先把香港作為丑化中國國際形象的輿論陣地,一方面想博取國際輿論的道義支持而詆毀大陸的“一國兩制”和“意識形態”,一方面借此針對馬英九拋出的“兩德統一論”而警告臺灣的“統一苗頭”,然后再試圖利用臺獨把臺灣重新引向“對抗”大陸的具體戰場。
兩岸統一,無論是以什么樣的形式統一,哪怕統一后的臺灣仍然保留現有意識形態和軍事力量,甚至有可能是更為特殊的“高度自治”,都會令美日感到恐懼。馬英九拋出“兩德歷史”,盡管存在各種非議,有各自的解讀,但不失為是一種“統一”曙光。正因為這種“曙光”初現,令臺獨與美日深為不安,這成為臺灣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失敗的其中原因之一,以此警告和制衡馬英九在兩岸統一問題上不準再邁進一步。
有人懷疑,馬英九在兩岸統一的政治問題上“優柔寡斷”,是因為馬英九有“把柄”被他人掌控,所以不敢逾越雷池半步。是否真有把柄掌控于他人之手,這難以判斷,但有一個現象很“詭異”。臺灣名嘴周玉蔻在揭露馬英九“政治獻金”之后,呂秀蓮就開始“聲言絕食”來逼馬英九“釋放陳水扁”,甚至還有人斷言,一旦臺灣國民黨在2016總統大選上失敗,馬英九就難逃牢獄之災,雖然是不同的幾件事,但如果聯系起來不禁會產生疑問,為何如此“巧合”?綜合這些因素,似乎都是在為釋放陳水扁作鋪墊,選擇在臺灣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失敗之后釋放陳水扁,難道馬英九真的是因為有把柄被他人掌控?如果真是這些因素而導致馬英九在兩岸問題上“裹足不前”,那是馬英九的誤判,未免太過擔心,太注重“小節”而忽略了兩岸同胞福祉的“大節”。如果馬英九開辟了兩岸政治進程的“創舉”,將分離半個多世紀的兩岸推向“統一步伐”,成為兩岸“政治合作”的首任“開辟者”,那這樣,無論是誰,誰也無法撼動他的“歷史地位”。馬英九的“優柔寡斷”,最終導致“里外不是人”的結局,而這也正是臺灣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臺灣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失敗,臺商的商人思維也不可小視。商人永遠以利益為主,以政治論利益,以利益論政治。如果兩岸全面進入統一議程,臺商也會擔心自己的角色逐漸被淡化,在兩岸之間再也撈不到優惠好處。而只有兩岸時常處于微妙關系之中,臺商才覺得大陸必然重視他們的存在,必然給予其好處;當臺灣要搞獨立時,臺商就力挺大陸而牽制獨派;當兩岸走得太近時,臺商就會支持獨派攪局,這就是商人的利益思維,也是為何“不統不武不獨”其中一個政治因素。
美俄當前正在烏克蘭相互“纏斗”,把臺灣問題攪進大國博弈之中,以此左右中國在大國之間的立場,就目前而言,幾乎沒有任何懸念。美國會認為,臺灣國民黨在關鍵時候不能迅速“刺激”大陸,畢竟臺灣國民黨遵循的是“一中”,而“扶持”具有臺獨性質的民進黨上臺,既可在關鍵時刻“刺而不破”,又可在關鍵時刻“刺而爆破”,一會兒搞獨立,一會兒含糊其辭,時常猶如跳蚤一樣可以挑動大陸神經。稍加對比,就會一目了然哪種情況最符合當前美國的戰略需求。如此而來,那2016年臺灣大選“扶持”民進黨獲勝的可能性也就特別高,因美日需要的就是把臺灣變為大陸的一顆“定時炸彈”。
美國所考慮的是,一旦全球局勢產生不可逆轉的變化,那美俄就極有可能會在烏克蘭開辟一場“朝鮮式”戰爭來“生死角逐”。鑒于“朝鮮戰爭”失敗的因素是“中蘇合力”的結果,為避免重蹈覆轍,就得把中俄撕開,才有更大的把握迫使俄羅斯“臣服”。而為了徹底撕開中俄,美日就會想方設法的“扶持”具有“臺獨綱領”的民進黨登上臺,為未來局勢發展所布控。一旦美俄在烏克蘭開戰,美國就會把民進黨掌控之下的臺灣作為戰略“棋子”來拋掉,引燃“定時炸彈”,逼使大陸不得不開戰而牽制大陸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為,從而分化中俄力量,使其無暇顧及彼此,達到安心與俄羅斯“決一雌雄”的目的。
一旦臺灣在美國的慫恿下搞“獨立”,大陸開不開戰都是兩難,都會中了“圈套”,都會阻礙民族復興歷程。“烏克蘭局勢”的前車之鑒,臺灣政治人物與臺灣同胞都應清楚的認識到,把臺灣淪為他國遏制中華民族復興的“棋子”,終究“犧牲”的是所有臺灣同胞的利益,如果無法認識到此點,恐怕受傷最深的不是美日,而是臺灣,是整個中華民族復興的前進步伐!
臺灣2016年大選走向,大體可以分析為幾種結果。一是:國民黨大選獲勝,控制“中央”權力,而民進黨則控制地方權力;臺灣政局形成“割據”狀態。那未來在處理兩岸問題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恐怕會頻頻登場,甚至時時上演“彈劾”臺灣領導人的行動。如此以來,推進兩岸經濟與政治的交流,極有可能時而停滯不前,時而蝸牛式的前進,如此反反復復,大陸就難以堪負,就會徹底拋棄對臺灣國民黨僅存的一絲“期望”,就會加速“武統”議程。要避免“武統”,除非臺灣國民黨能結合當今國際局勢,在兩岸政治議題上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是自甘“受制臺獨”而成為美日的“棋子”,還是在關鍵時候融入“復興夢”而為兩岸同胞造福,這取決于國民黨“在職”時是否“有勇氣”在兩岸統一問題上有“質”的突破,所謂“不統不獨不武”,早已時過境遷。二是:民進黨大選獲勝,走所謂“溫和”路線。然而,只要“臺獨綱領”不修改,不承認“一中關系”,不在“兩岸統一”的政治歷程上有所建樹,那不管民進黨是以“溫和”的方式避開“臺獨問題”,還是含糊其辭只談經濟而不談政治,恐怕大陸的選擇都只能是“制裁”臺灣,這就會加劇兩岸緊張關系而隨時“劍拔弩張”,同樣會加速大陸的“武統”議程,除非民進黨修改“臺獨綱領”,承認兩岸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三是:民進黨大選獲勝后,仍然我行我素,實行“獨立”路線。一旦這樣,大陸的“武統”就沒有絲毫含糊。只是“武統”的過程中,或許會多出一個“插曲”,那就是逐漸被“邊緣化”的臺灣國民黨,也許會“翻然醒悟”配合大陸而順勢“起義”。
眾所周知,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少了臺灣就是殘缺的夢,大陸沒有時間耐心等待。不論是臺灣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還是民進黨的“臺獨綱領”或變相臺獨的“溫和路線”,總是甘愿作美日的“棋子”,總是對美國抱有參戰幻想來誤判大陸不會“武統”,并據此一意孤行而與大陸漫天要價,那就大錯特錯。要知道,美國不會為臺灣而戰,參戰就意味著是一場“毀滅性大戰”,誰也無法承擔這種后果。“武統”臺灣的結局,頂多就是美國對大陸實施制裁而已。
兩岸一旦開戰,最大的輸家是臺灣,最大的贏家仍然是美國。大陸解決國內數十年來積壓的社會矛盾,至低也要在2017年左右才會初見成效,才會讓人民見到反腐敗與享受福利的真正效益。而此時如果臺灣要搞獨立,大陸必然選擇開戰,開戰就會被制裁被封鎖,就會面臨俄羅斯今天的困境,就會面臨國內矛盾因素的不可確定性,那如何應對?美國通過烏克蘭成功制裁了俄羅斯,那將來為達到制裁中國的目的,唯一的“最佳選擇”就是臺灣,所以說,臺灣將會成為美國遏制中華民族崛起的核心棋子。
總之,綜合全球局勢,未來巴基斯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朝鮮等國將會越來越不平靜,而臺灣則將成為大陸的一顆“定時炸彈”,如何應對這場美歐中俄在全球格局的大演變,就需要時刻關注這些地區的動態局勢,事先做好分析與預判。其實,根據國際局勢的演變規律,中國完全有能力掌握下一步對中國遏制的步驟,并研判出各種必然結果與可能結果。
(作者單位:昆侖策研究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