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選”即將開張,按照規定在大選前10天一般的民調就禁止舉辦了,而以往政治大學的未來事件交易所并不在其中,而今年則不同,專門發令一起禁止,所以各家民調機構包括交易所在內紛紛在月初報出了最后一次民調的結果。
去年12月13日我寫了博文測試一下“預測市場”方法,1月3日未來事件交易所發布的最后一次預測結果,仍然是特立獨行。奇怪的是,連明顯偏綠媒體所做的民調,盡管也有聲稱蔡英文勝的,但是也是比例勉強高一點,甚至也有馬比蔡略高的,偏藍的民調機構就不用說了,雖然差距縮小,但是始終“一馬當先”。唯獨這個方法獨特的機構做出來的預測,一直是蔡明顯領先。 其1月3日發布是最新也是最后一個選前預測的當選率為:蔡英文49.8%;馬英九42.6% ;宋楚瑜10.7%,與藍綠的顯著不同。盡管馬蔡差距從12月的10個甚至更多百分點有所減少,但是仍然大幅超出所有媒體民調的結果,確實是特立獨行。盡管媒體民調大都馬領先,其實泛藍非常緊張,總之這場選戰真是場好戲。從我關心的調查方法來看,如果這次果然翻盤,對預測市場這個方法真的應該刮目相看了;如果這種方法輸了,也應該可以看到對這個偏差的解釋,無論如何我都會高度關注。
在海外媒體上,政大未來事件交易所的結果得到重視,比如BBC的有關報道就以此為標題,文章里是放在第一。再過一周就可以見分曉了,不要說這又是外國支持臺獨的陰謀,昨天參加文匯講堂的一個講座,我問了主講人,前駐美大使周文重一個相關問題,就是萬一蔡上臺會對中美關系帶來什么影響,大使在答復時回避了假設性的前提,他只強調美方多次重申,海峽兩岸穩定而維持現狀是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是最佳結果,這恰恰是馬英九的主張。
內地媒體現在對臺灣選戰的報道應該說比以前開放,泛藍泛綠的新聞都會有,但是對政大的這個預測卻不知道是因為忽略還是媒體又得到什么指示,幾乎沒有報道,連鳳凰衛視也是這樣,記得前段時間還在其臺灣專欄里看到這種預測的介紹,最近卻找不到了。說實在是我甚至寧愿是管媒體因為不了解這種方法的厲害,就怕的是明明知道,卻裝作不存在,遺憾的是以往的經驗表明我的良好愿望往往落空。
最后順便提下,在講堂上才知道周大使原來是我滬西中學校友,他62年高中畢業時我正在讀初二。滬西中學是靜安區里一個比較差的學校,后來給并到市西中學去了。我當時因為家庭關系未能進市西,就到了這個離開我家才幾十步路的學校,我所在的初中8個班400個學生,其中所有女生居然沒有一個考上高中。盡管這樣也還是出了周大使那樣的杰出人才,他在北京外貿學院讀的本科,也不算所謂名校,所以名?!俺錾碚摗币彩遣豢煽康摹?/p>
測試一下“預測市場”方法
本文想說說臺灣正在進行的“大選”,實際上指其中的民調,政治社會民調在我們這里是奢侈品,只有《環球時報》這個像劇院魅影里主角那樣戴著半個”民意”面具的“主流媒體”才有資格做,結果永遠與政府一致,所以只好說臺灣的。先引用一段話,摘自我在《自選集》中收入的一篇寫于2006年的“卷首語”:
2000年春節過后不久,汪老(汪道涵-引注)特地到我們單位就網絡興起對各方面的影響聽取我們的意見。在結束后離開會議室的路上,汪老似乎不經意地問起正在進行中的臺灣島內“大選”,他問你們看誰可能上臺。雖然從來也不敢自稱臺灣問題專家,但是我覺得還常??从嘘P新聞,當時竟然脫口而出:當然是國民黨了,多次“民調”都顯示國民黨領先。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個情況。我深信汪老應該知道我在臺灣問題上意見的“權重”,決不會把那草率的意見當回事,但是我一直引以為恥而不敢原諒自己。這個教訓再一次提醒我牢記情報工作的大忌,對不懂的東西不要隨便亂說。那件事也促使我后來對如何看互不一致的調查結論產生興趣。2001年6—7月間臺灣各媒體先后發表了好幾個關于“一國兩制”的民調,我以它們為樣本做了一個“匯總分析(Meta-analysis)”,盡管只是一個示范式的研究,主要是有點方法論上的意義,但也得出一點有意思的結論。這個既不是課題也不是交辦任務的成果,從未拿出去發表過,只是在講課時作為案例介紹過,不料頗受歡迎,也算一個意外的收獲吧!
民意調查本身是個非常實用的學問,它與技術經濟情報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是在方法上有交叉,因為上述原因我對它的興趣也僅限于臺灣民調,臺灣此次“大選”照例是各家民調蜂起,大體是仍然是泛藍傾向民調公司結果是馬英九的勝面較大,而親綠的民調機構則經常說民進黨占上風,這次有個第三方出來攪局也不改變多少,可見完全客觀恐怕非常難。不過其中臺灣政治大學有個“未來事件交易所”做民調與眾不同,理論上講它可能與主持者的政治傾向無關,他其實只是個做莊的,建立一個市場,將選舉結果,比如馬英九勝作為標的物,定價100美元(舉例),如果馬不勝則變成0元,如果有人相信馬英九會勝可以去買入(一般小于100美元,可以將你認為的獲勝概率來買,比如相信80%會勝,就開價80美元),一旦真的馬勝了就可以贖回100美元來,就賺了;當然也有人不相信馬會贏,所以他/她可以賣出,如果馬果真輸了就白賺了,當然如果馬勝,則需要給買家100美元。買賣是在交易雙方間進行的,有人買有人賣才成交。藍綠越是勢不兩立,雙方立場越堅定,則交易可能越頻繁。這種方法在標的物相對簡單的場合,例如美國總統大選中據說非常可靠,準確性明顯超過其他方法。
這種調查方法叫“預測市場Prediction_market”,我在情報分析方法的講座上曾經介紹過,它對于大選這類事件預測比較準確的原因是什么?其實很簡單,人們在答復民調時由于各種原因會撒謊。我在講方法時常常舉的一例就是關于人們在上廁所后是不是洗手,可以想象調查結果與攝像記錄的大相徑庭,這不是我瞎想出來的,而是在一本嚴肅的預測書上看來的。在涉及到個人隱私,比如疾病、性行為等時,道理也一樣,人們會選擇社會公認“正確”的答案,而不是真實的想法。還有一種情況,在政治問題上更加普遍,不少人明明知道結果肯定會是甲,但是還是會選擇他所喜歡的乙,把調查當做一種意愿甚至吶喊,民調結果當然會與最后事實不符。預測市場為什么能夠避免這些毛病,原因也很簡單,利益。你可以對別人宣言說一套,但在買入事件預測時,還是會買真正相信的結果,因為那樣能夠獲利(就像老是想教育別人者那樣)。
這次臺灣“大選”,“未來事件交易所”的民調結果似乎都是蔡英文領先馬英九,“總統”候選人首場辯論后蔡英文領先且已過半,達到51.6%,馬英九則為37.5%,在“副總統”候選人辯論后,差距似乎更大。這與我們看到的其他民調有所不同,我不大搞得清楚政大“未來事件交易所”的政治態度(就怕太講政治了就想操縱結果),只是沒有任何議論或評論說它是偏綠的,所以我在選舉前寫下這篇博文,就等最后結果出來驗證一下“預測市場”這種方法到底是不是很厲害。
當然最后還是要說一句,社會測量畢竟不是現代范式下的科學,如果預測市場民調一直認為蔡會贏而結果是馬勝出,也是有可能的,除了樣本(參與交易者)人數太少,以及突發事件(如2004年槍擊案)外,只要親綠者政治至上,不在乎輸錢也要賭,而且不僅是“一小撮”死硬分子,而是成千上萬的人都這樣,這種情況的概率不大,但可能性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