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弗格森騷亂波及170城 全美各地近400名示威者被捕
自從24日晚美國公布弗格森槍擊案白人警察免遭起訴以來,全美爆發了幾十年來最大抗議浪潮。今天已經是第三天,席卷全美的抗議浪潮依然沒有停息,美國各地也進一步加大了安保,目前已經有400余人被捕。
據報道全美已經有170個城市的民眾參與游行示威,其中包括波士頓、紐約、洛杉磯、達拉斯以及亞特蘭大。尤其案發地美國密蘇里州弗格森鎮已經連續兩晚發生暴亂,出現了大規模的搶劫以及縱火事件,一些商店在火中被燒毀。密蘇里州州長甚至調集2200名國民警衛隊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暴力事件。
弗格森鎮共有2.1萬人,其中三分之二為黑人。8月9日當地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Michael Brown)被白人警察威爾森(Darren Wilson)槍殺。第二天已經有人在弗格森警察局門前抗議。在過去的幾個月內,美國各地一直有零星抗議。隨著陪審團11月24日宣判結果公布,各地人群積壓了幾個月的怒氣頓時呈燎原之勢,在全美各地蔓延開來。
這只是其中一例。全美各地抗議者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公布的照片,看起來不像是一次為了呼吁正義而進行的抗議,倒更像是接口實施犯罪的連鎖事件。
在全美各地,警察與黑人之間的緊張態勢也愈演愈烈,雖然這是一個多年存在的問題。很多黑人認為美國警察尤其是白人警察存在嚴重的暴力執法現象,同時美國的司法系統以及執法部門在對待黑人的案件中有不公正對待的現象。布朗遭槍擊死亡事件、警方對于此后抗議行動的強力反應以及現在的陪審團決定都讓弗格森乃至全美的種族關系緊繃。
如今已經是宣判的第三天,各地的暴亂和示威活動仍在繼續。陪審團決定不予起訴,并不意味著司法程序就此終止。據報道,美國司法部門正在調查,是否對白人警察威爾森以及當地警察局進行民權訴訟。
事件回顧
美國當地時間11月24日晚上,全美舉國關注的密蘇里州弗格森鎮的白人警員威爾遜殺黑人少年一案的判決結果出爐,陪審團決定不起訴威爾遜。
消息傳出,立即在全美引發憤怒,全美各地爆發大規模示威游行,涉及34個州的90座城市,同時還包括加拿大的幾個居民點。圣路易斯地區經歷一夜騷亂,槍聲頻傳,并出現縱火和劫掠事件,截至25日清晨超過80人被警方逮捕。
大陪審團24日晚因認定使用武器合法,決定不起訴槍殺手無寸鐵的18歲黑人青年布朗(Michael Brown)的白人警察威爾遜(Darren Wilson)。裁決一經宣布,弗格森民眾的示威游行迅速演變成嚴重騷亂,爆發警民沖突。憤怒的群眾縱火焚燒至少12座建筑物和包括警車在內的汽車,并且洗劫商店,警方發射催淚彈和閃光彈反制。
“你有沒有其他任何選擇,可以不開槍解決這件事?”“沒有”;“如果他是名白人,事情還會一模一樣地發展?”“是的,毫無疑問”。25日,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的專訪畫面中,24日被判“免予起訴”的白人警員威爾遜堅稱槍殺黑人青年布朗是“照所訓練的方式做事”,“問心無愧”。專訪播出這天,據CNN統計,抗議“司法不公”的示威在全美37個州的170座城市出現。
26日一早,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分別播出了對遇害青年布朗家人的采訪。布朗的母親批評威爾遜的話“一個字也不會信”。布朗的母親批評威爾遜為自己辯解的話是“往傷口上撒鹽”,對死者“如此不尊重”。她對威爾遜的話“一個字也不會信”。布朗的父親也在接受MSNBC采訪時對判決表示“悲傷和不解”。
局勢日益緊張美國弗格森增兵用國民警衛隊控制局面
“他們不給我們公正,我們就不給他們和平”,在亞特蘭大,抗議者聚集在當地一座大型購物中心前高喊這樣的口號。《紐約時報》稱,在波士頓、巴爾的摩、華盛頓和紐約,抗議者走上街頭,封鎖街區以抗議威爾遜“躲過制裁”。洛杉磯市內101號高速路雙向車道25日晚被示威者封鎖,示威者還包圍了當地警察局;在奧巴馬的家鄉芝加哥,100名二十出頭的示威者在市長辦公室前靜坐28小時,抗議“每隔28小時就有一名黑人青年死在警察或其他武裝執法人員槍下”。
在動亂的“風暴眼”小鎮弗格森,局勢遠未平息。警方與前來協助控制事態的國民警衛隊當日共拘捕44人,少于騷亂首日的61人。法新社稱,弗格森25日的局勢比前日稍好,但仍有蒙面煽動者與警方沖突,向警察投擲石塊。CNN則稱,25日的弗格森與24日一樣,“時間每過一秒,緊張就升級一分”。
國民警衛隊士兵被派赴弗格森鎮
“生命與財產必須得到保護,社區值得擁有平靜”,密蘇里州州長尼克松25日在宣布增派國民警衛隊控制局面的記者會上這樣說,當日,趕往弗格森及其他重點地區的國民警衛隊人數達到2200人。警方宣布抗議示威是“非法集會”,警告參與示威者和記者都面臨被逮捕的風險。《紐約時報》稱,執法人員使用武力的程度比前一天更強硬。
美國種族分化和階級分化日益嚴重
“我們是一個國家,兩個社會。一個白人社會,一個黑人社會,彼此分開,也是不平等的。”研究美國國內動亂問題的科納委員會(Kerner Commission) 在20世紀60年代曾得出這樣一個當時震驚全美的結論。從那時起,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和成功的黑人中產階級迅速崛起,商業、法律和文化等領域迅速出現眾多黑人面孔,讓人感到美國的種族隔閡似乎在慢慢消弭。
研究數據展示的卻是另外一個故事。弗格森槍擊案發生1個月后,對圣路易斯縣的居民所做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黑人和白人在針對白人警察開槍是否合理的問題上有截然不同的意見,有62%的白人認為開槍合理,65%的黑人認為不合理。黑人社區和白人社區唯一達成共識的是:新聞媒體讓弗格森槍擊案變得更糟糕了。
他是一個黑皮膚的男孩,他生來就注定是要受死的。”這是美國民謠巨匠鮑勃·迪倫(Bob Dylan)的經典曲目《提爾之死》(The Death of Emmett Till)里的一句歌詞。和迪倫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作的很多以種族不平等為背景的民歌相似,這首歌描述的是上世紀50年代,黑人少年艾米特·提爾(Emmett Till)由于不了解美國南方的禁忌,朝白人婦女吹口哨而被毆打致死的事件。
迪倫在半個多世紀前描述的社會現實,今天似乎仍在美國存在。25日,美國數十個城市爆發游行示威,抗議密蘇里州弗格森地區槍殺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的白人警官達倫·威爾遜被免予起訴。
對那些抗議弗格森槍擊案判決不公平的人和民權組織來說,布朗的死讓他們想起之前曾因為不被警察信任而被打死的那些黑人青年們,但對更多的美國人來說,他們更擔憂的是,弗格森槍擊案會讓美國街頭由種族引發的暴力行為越來越多。
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紐約時報》的最新調查,除了警方在危險地區看到黑人在街上“閑逛”會質疑他們的動機之外,黑人也認為他們在受到警察的歧視和不信任上比白人高出6倍以上。
弗格森槍擊案比其他抗議白人警察開槍打死黑人青年的案例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憤怒和沮喪還來自于那些在貧困地區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需要依靠政府救濟的黑人。在他們看來,就因為他們看起來貧困潦倒、住在不安全的區域,使得他們連在街上走的權利都沒有了嗎?
美國國家受害者和犯罪中心(NCVC)的一組研究數據顯示,同中產階級的白人家庭收入大約在7萬美元相比,中產階級的黑人家庭收入要低得多,而且在黑人家庭中,受忽視和虐待的黑人兒童要比同年齡的白人兒童概率高出3倍以上;黑人青年比白人青年的被搶劫率也要高出3倍以上;黑人青年成為遇害者的比率要比白人青年高出3倍以上。
在就業和教育方面,黑人的失業率要比白人高出2倍以上。到17歲的時候,黑人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平均進度要比白人落后4年左右,也就是說,一個就讀于12年級的黑人學生在閱讀、數學、美國歷史和地理方面的進程甚至落后于一個8年級的白人學生。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發生的反種族歧視抗議浪潮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反種族歧視的抗議浪潮不斷,其中主要有:
●1968年4月4日,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支持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清潔工人罷工斗爭中遭暗殺。他的遇害引發了美國史上前所未有的黑人抗議浪潮,席卷全美125個城市。
●1979年12月,4名邁阿密市警察以違反交規為由拘留一名黑人司機,并將其活活打死。1980年5月17日,4名警察被判無罪。隨后邁阿密市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并引發暴力沖突,造成至少18死亡,數百人受傷。
●1999年2月4日,紐約市4名白人警察在追捕一名強奸犯的過程中向無辜黑人青年迪亞洛連開41槍,使其當場斃命。此事引發了數萬人的游行示威活動。●2000年2月25日,4名警察被判無罪。這一判決再次引發了抗議浪潮。
●2001年4月7日,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歲的黑人青年蒂莫西·托馬斯因違反交通規則等,在試圖逃跑時被一名白人警察開槍打死。此事引發大規模種族騷亂,黑人民眾與警察的暴力沖突持續3天3夜,造成至少60多人受傷。當年9月26日,這名白人警察被判無罪。
●2012年2月26日夜,佛羅里達州桑福德的17歲黑人少年特雷沃恩·馬丁遭一名白人協警槍殺。2013年7月13日,這名協警被判無罪。隨后美國100多個城市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新華社)
黑人總統奧巴馬實際上站在白人和富人一邊
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芝加哥發表言辭激烈的講話,批評24日晚出現在弗格森的“犯罪行為”。奧巴馬說,“燒毀建筑,點燃汽車,破壞財物、危及他人安全,任何暴力行為都沒有借口”。作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他對那些感到遭遇司法不公的少數族裔感到“同情”,還說已派司法部長霍爾德對全美國的政策執行體系展開審查,一個社區一個社區地采取措施,確保執法對于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公民都是公平的。奧巴馬承認,事件凸顯“美國的問題”,呼吁弗格森事件各當事方“用和平方式爭取變革”。
CNN說,奧巴馬當年有句名言,“根本沒有什么黑人總統或白人總統”,但現在,一個槍殺黑人青年的白人警察“免予起訴”讓種族矛盾成了他必須面對的問題,他25日做出“同情黑人經歷的同時維護司法”的姿態,是在黑人與白人族群間玩兒平衡術。文章稱,2012年美國黑人青年馬丁死于警察槍下時,奧巴馬的反應是極力表現出“感同身受”,稱自己當上參議員前也有過被無辜盤查的經歷。但這一次,他表現得比兩年前謹慎了許多。
美國的人權燈下黑
中國青年網26日發表特約評論員王德華的評論文章《黑人人權?美國“燈下黑”》指出:這次槍殺黑人案件,在8月曾演變成“自越戰以來美國城市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騷亂”。當時美國警察使用煙幕彈、催淚瓦斯及裝甲車驅散示威者,“從現場畫面來看,美國警民對峙的情形同中東北非等國類似亂局幾無二致”。
12名大陪審團人員中,3人為黑人,9人為白人,而陪審團至少需要9票贊成才能提出起訴,這也就不難理解判決結果了。大陪審團不能說不辛苦。“25天的工作”、“傾聽了超過60名目擊者總共70多個小時的證言”,確認白人警察向手無寸鐵的黑人“連開12槍”,結論卻是警察“行動專業且符合法律”并“免于起訴”,難怪美國黑人人權領袖痛斥白人警察是“頭戴國徽的劊子手”。此前一天,美國一名12歲黑人男孩被警察槍殺。接警的人問了3遍拿槍的是黑人或白人,最后發現小男孩拿的是玩具槍。2012年非裔少年馬丁被擊斃,開槍的保安人員隨后被無罪釋放。
奧巴馬當選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時,全世界都以為從此美國走上了種族和解的“康莊大道”。實際上美國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并不因為奧巴馬當選總統就有所改變。“除了父親是黑人外,奧巴馬的生長環境和教育環境都是白人家族的精英教育。這種假象和戴安娜的所謂平民身份一樣,只是作為麻痹底層的迷幻劑”。
以此次槍擊案發社區為例,該社區中約三分之二居民為黑人,但在該鎮53名警察之中只有3名黑人,6名市議員中卻有5名白人。根據位于華盛頓的研究機構皮尤研究所2013年所公布的報告,非裔美國男性被判處監禁的比例高出白人6倍。這只是美國社會多數族裔與少數族裔間不平等的一個微小縮影。50年過去了,馬丁·路德·金的夢仍然還是夢!
“人權”一詞儼然成了美國外交政策的靈魂。多年來,美國以人權代言人和裁判者自居,對世界各國的內部事務橫加干涉。美國黑人的人權又在哪里?“不思己過,只論人非”的美國政府真該好好反省反省了。
在國際政治的博弈中,以國家利益為準繩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以輸出人權、傳播“普世價值”搶占制高點,然后根據自身的好惡來決定給誰喂胡蘿卜,讓誰品嘗“人權大棒”的苦頭,則是偽善之中就更帶著一種可惡。美國,別光顧著指引“世界方向”,忘了自已家“燈下黑”。
美國種族問題和人權問題遭全球輿論譴責
同樣是因為打死黑人的白人警察被以白人為主的陪審團判決“無罪”,同樣是黑人發生嚴重騷亂,小鎮弗格森的動蕩被媒體拿來與1992年的洛杉磯黑人騷亂作對比。德國《世界報》說,黑人羅德尼·金在那起事件中被打死,引發全美大討論。然而在那之后,美國警察卻日益“武裝化”。弗格森之亂提醒美國,種族問題遠未解決,這個國家被稱為擁有地球上最公平的司法制度,但美國人忽略了自己的問題。
俄羅斯:美國嚴肅對待自己的問題以及人權領域面臨的挑戰
俄羅斯《觀點報》26日題為“美國種族主義是個黑色標記”的文章稱,弗格森事件讓國際社會體會到,美國在應對騷亂時對國內和其他國家實施雙重標準。他國發生騷亂時,美國以保護人權等為借口施加外交壓力、經濟制裁,干涉他國事務,發動“顏色革命”,甚至直接發動軍事入侵。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的行動就是例證。但這次,美國卻動用國民警衛隊鎮壓本國民眾。
“弗格森及其他美國城市發生的事件表明,美國社會以及美國的穩定都出了問題,我們只能希望美國嚴肅對待自己的問題以及在人權領域面臨的挑戰,停止他們一直在做的事——以一個激進導師的角色批評他國人權不達標。”25日,俄羅斯外交部負責人權、民主和法治問題的全權代表多爾戈夫在接受俄羅斯國內電視臺采訪時這樣說美國。
多爾戈夫25日表示,弗格森騷亂向美國政府發出了又一危險信號。俄外交部網站發布了多爾戈夫的評論:“弗格森市的最新事態發展是向美國政府發出的又一非常危險的信號——是時候去關注人權保護領域的國內積弊,并采納國際維權機構的相關建議,而不是對其他國家進行毫無根據的教導及宣傳訓誡……美國嚴重耽擱了解決國內種族主義殘余和少數族群權益遭侵犯問題的進程。”
據法新社報道,當地時間周二俄羅斯就美國弗格森“種族”騷亂發表聲明,稱該事件暴露了美國國內嚴重的人權問題,華盛頓方面在處理此次黑人被槍殺案中沒有尊重人權。
中國:沒有任何體制和社會能完美地處理事務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5日被問及弗格森事件時稱,“這是美國內部事務,我不予置評。但你提到的有關情況恰恰證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是十全十美的。在人權問題上,各國應該通過對話、交流和合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而不是相互指責。”
美國德匯律師事務所出庭業務部高級顧問律師尚擷福27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指出:沒有任何國家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體制和社會能完美地處理事務,美國同樣如此。如果說國家之間可以相互干涉,那么在某些問題上,亞洲國家政府倒是有理由向美國施壓促其改善。例如,美國大學歧視華裔和亞裔學生。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研究,在總分為1600分的大學入學考試中,亞裔學生需比白人高出140分才能被相同的大學錄取。紐約市5所最著名的高中亞裔學生占了較高比例,如最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亞裔學生比例為72.5%。紐約市長白思豪竟因此要求改變法律和錄取政策,從而降低亞洲學生的錄取比例。美國國會在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停止華工赴美。而今,白思豪和許多美國一流大學實際上創立了“學術排華法案”,給亞洲學生入學設置了更高的門檻。美國還有這樣一條司法規則:陪審團不應聽取涉及被告的其他罪行和指控。其原因是,如果陪審團聽取了謀殺被告人犯下了其他駭人聽聞的罪行(如強奸或盜竊),那么陪審團就可能假定被告有罪,即使他沒有犯謀殺罪,陪審團也會將其定罪。事實証明,該原則具有很多漏洞,已導致了不少嚴重誤判。比如,巴爾的摩居民克里弗德曾6次被指控犯有強奸罪,但4次沒有被定罪。
聯合國:敦促美國政府深入審查司法體系,根除種族歧視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扎伊德·侯賽因25日發表聲明,呼吁示威者保持克制,并敦促美國政府深入審查司法體系,根除種族歧視,要求美國當局深入審查社會中存在的嚴重不信任。
扎伊德說在聲明中說,大陪審團的決定已引發了包括搶劫和縱火在內的暴力示威。他敦促所有示威者避免暴力和破壞行動,以遵循布朗父母的意愿并恪守法律。“人們有權表達對大陪審團決定的失望和異議,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傷害他人或侵害他人的財產。”
這位聯合國人權高專在聲明中對下列三個比例失衡表示了擔憂:在與警方沖突中年輕非裔美國人的死亡率、在美國監獄的非裔美國人比例以及被判死刑的非裔美國人比例。扎伊德還特別提到了三天前去世的美國俄亥俄州12歲非裔男孩泰米爾·賴斯(TamirRice),他拿著一把仿真槍被警察槍擊致死。扎伊德說:“很明顯,至少有一部分人對司法和執法體系的公正性缺乏信任。”他敦促美國官方在聯邦和州政府層面,深入審查種族相關問題如何影響司法。
扎伊德稱,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人權委員會等機構都曾對美國“制度化的歧視”表示過擔憂。
英國媒體:美國警方采取軍事化反應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11月25日報道,英國媒體對事件進行了廣泛報道。過去幾個月里,許多媒體派出記者報道暴力抗議和警方的軍事化反應。《衛報》強調,弗格森的抗議活動使之與國際沖突地區相似。
英國《經濟學家》題為“白與黑”的文章說,威爾遜被免責加劇了美國黑人對“體制對他們不公正”的質疑。如何解決此問題?辦法不多。也許可以要求所有警察隨身佩戴攝像頭(執法記錄儀)執法,但社會出現的疾病僅靠科技無法治愈。文章說,所有美國人必須承認,美國黑人不信任警察是天經地義的,警察時而過度使用暴力,時而在沒有充足理由的情況下殺死黑人,他們幾乎從未對此負責。這更難令一個公民去相信,正義在這個社會可以得到伸張。
據英國《衛報》網站11月26日報道,在埃及,社交媒體用戶將弗格森事件與開羅的局勢進行了比較。自從2011年爆發革命以來,埃及警察猖獗的暴行只有一次被判刑。曾在開羅“人權觀察”組織擔任研究員的斯科特·朗在推特上說:“弗格森事件就像埃及的警察襲擊事件。”中東各地的普通公民則表示與弗格森的不幸居民站在一起。
法、德、加拿大、伊朗等媒體譴責:弗格森事件再一次體現了美國的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的問題
法國左翼報紙《解放報》指出,弗格森事件再一次體現了美國的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的問題。
德國的批評更為嚴厲。《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弗格森發生暴力沖突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社會的深層問題。該報寫道:“美國存在種族主義,這一點不容置疑。”
左翼的《法蘭克福評論報》譴責大陪審團以白人的眼光看待證據,“秘密聽證會不符合對法治的嚴肅解釋”。
中間派的《世界報》同樣對弗格森的種族分裂感到擔憂。“布朗的死凸顯出這座城市的種族分裂。這個城市的居民中,黑人占多數,但市政機構仍然由白人主導。”
加拿大《環球郵報》評論文章說:“弗格森事件以后,美國關于種族的對話才剛剛開始。”
伊朗國有的電視臺著重報道了美國其他90個城市的抗議活動。
據英國《衛報》網站11月26日報道,在埃及,社交媒體用戶將弗格森事件與開羅的局勢進行了比較。自從2011年爆發革命以來,埃及警察猖獗的暴行只有一次被判刑。曾在開羅“人權觀察”組織擔任研究員的斯科特·朗在推特上說:“弗格森事件就像埃及的警察襲擊事件。”中東各地的普通公民則表示與弗格森的不幸居民站在一起。
美國本土評價:弗格森事件是“美國之春” “美國,我們出問題了”
美國網友:弗格森事件是“美國之春”
美國白人警察槍殺非裔青年被免予起訴導致24日晚美國多州民眾進行抗議,甚至部分州演變成暴亂。25日沖突形勢持續蔓延并擴大。一些美國網友甚至將此次大范圍的抗議活動稱之為“美國之春”。記者在美國社交媒體網站上看到,民眾為被槍殺的黑人青年創建了專門的推特專頁,上傳了美國各地抗議民眾的照片。
籃球偶像科比·布賴恩特發推文稱:“這個體系讓黑人青年在法律的掩飾下被殺。”
女星雪兒說:“反對不把槍殺青年的警察送上法庭的裁定。雖說如此,暴力不是答案。”
“美國,我們出問題了”
CNN刊登評論文章《美國,我們出問題了》
“弗格森宣判后,憤怒為何會徘徊?”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5日以此為題的社論對美國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該社論稱,奧巴馬在騷亂爆發后所做的,實際上是讓一個已經分裂的美國尊重法治。為什么人們的憤怒遲遲不散?答案也許該從美國的“體系”中尋找。《華爾街日報》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1月一項民調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體系對像我這樣的人不利” ,這種情緒已不受種族和政治立場的限制,人們因不滿白人警察在弗格森槍殺手無寸鐵的黑人青年且不被起訴而抗議,或許正是對這種“體系對我不利”的全國性情緒的反應,而奧巴馬所要做的,正是處理這種越來越流行的疏離感。
“美國,我們出問題了”,美國黑人評論家格蘭德爾森25日在CNN網站撰寫的文章中描述了這樣的場景,一個脆弱的黑人老頭站在距離警察不遠的弗格森街頭,手里拿著本皮革包裝的《圣經》,街道上曾經彌漫的催淚瓦斯的煙霧漸漸散去,但濃烈的味道仍在,“我們本該彼此關愛”,老人一邊咳嗽一邊說,“本應去愛的”。距離他不遠的地方,圣誕彩燈已被掛起,再過幾天就是當地的彩燈節了”。格蘭德爾森說,又一名無辜少年枉死在白人警察槍下凸顯出美國出了“問題”,而不是有了什么“誤會”。美國司法體系已經太多次告訴美國黑人,你們的命一點也不重要。這解釋了為什么憤怒會沖出弗格森,蔓延到全美。他說,《今日美國報》一項調查顯示,全美70個城市的警察局抓捕黑人嫌疑犯的幾率是抓捕非黑人嫌犯的10倍,受調查的3538個警察局中只有173個黑人被捕比率比其他族裔低或差不多。
《紐約時報》25日題為“弗格森騷亂的意義”的社論指責陪審團討論案件的過程不透明,認為黑人青年被殺是壓在弗格森鎮黑人居民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們已受夠了當地執法人員的“虐待”。文章稱,從某種意義上說,警察被視做外人,等同于受國家支持對他們實施虐待的“占領軍”。一項調查顯示,近幾年,美國黑人青年遭警察槍殺的幾率比白人青年大21倍。憤怒蔓延到全美這么多大城市,再次凸顯對執法部門的不信任已對美國的公民結構構成巨大威脅。
據美聯社11月25日報道,美國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11月25日表示,他對弗格森發生的暴力活動感到失望。霍爾德說:“暴力行為無法得到寬恕。”他已經指示下屬與非暴力抗議的領導人一起努力,幫助搜尋和孤立破壞者。
(綜合自人民網、新華網、環球時報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