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文之前,我們先閱讀以下令人深思的兩段話:
“二十一世紀對美國的期待是,崇尚公平、尊嚴和平等這些基本原則。這也是美國所發出的人道主義宣言。美國,是唯一一個將不同人等聚攏在機會周圍的國家,以使其獲得幸福和實現自己的夢想。這種理想主義和物質主義的結合,是非常強悍的體系,這種體系正在運轉。”
“針對如何給尊嚴生活下定義的問題,需要有一種全民共識。但卻沒有這種共識。存在所有人都有權在尋找物資自我滿足中到達難以想象高度的定義。也存在什么是好生活的概念,其內涵包括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娛樂。但需要認真思考,該如何構建對整個世界來說是樣板的健康社會。這樣,美國夢的理念才會廣泛傳播。但今天還遠非如此。”
這兩段內容有些矛盾的引文,其實都是一個人的所思所想。這個人就是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助理、政治學家和哲學家布熱津斯基。而且,第一段話的刊出日期是2011年4月(法國《世界報》(Le Monde)),而第二段話的刊出日期是2012年9月(美國《國家利益》)。
顯然,世界危機在這一問題上的責任不大。不久前,英國《獨立報》曾向讀者介紹了一條有些令人沮喪的美國雙關語笑話:“十年前,我們有約翰尼·卡什、鮑勃·霍普和史蒂夫·喬布斯。現在,我們既沒有現金、也沒有希望和就業崗位。”該報指出,這則2011年對喬布斯去世的追憶所闡述的內容要更為深刻,也就是說,有這樣的感覺,伴隨喬布斯的去世,兩個人在車庫里就可以改變世界的美國已經不復存在。
當然,在美國的樂觀主義者還是存在的。比如《時代》雜志。這份期刊曾這樣向讀者解釋道:“我們越來越不像美國人, 而越來越像持社會主義觀點的歐洲人。但不管怎樣,在美國,相信成就是人對局勢掌控結果的人越來越少。美國變成了崇尚真正個人主義的孤獨的民族。”
從遠處看美國夢,也如夢若幻。2012年冬季的時候,拉脫維亞一家出版物曾這樣寫到:“從道義來說,美國人做為民族已經老化了,這個民族已經失去了對擁有平等機會的信仰。無業者的孩子將是沒有職業的人,工人的孩子還將成為工人、或者是無業者。教士的孩子從低年級開始就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農場主和小商亭老板的子女已不想到軍隊服役,這些人曾堅信,在平等機會的美國,他們在護衛著自己幸福生活的權力。然而,現在在軍中服役的人是一些無業者,他們在為金錢和退休金而戰。”
一些專家現在認為,在基礎層面,“美國夢”最初的理念已不具說服力了。積累財富的權力,曾是這種夢想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實現這一夢想的過程中,存在著被稱為社會公正這樣的界限。但目前這種界限已經被嚴重拉長,政治學家布熱津斯基就此在前文中已有所闡述。少數富裕階層和其他美國人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有種上世紀20年代末大蕭條時期的感覺。而且,那些經理人們也在為自己開出難成體統的高工資,哪怕是這些公司在承受著虧損狀態。
“美國夢”中的另一種理念是每一代人都要比上一代更為富有。但是,這種想法似乎也成了過眼煙云。要知道,目前的美國年輕人完全有可能比自己的父母生活的更慘。傳統意義上的全民就業也許永遠成為過去時了。而且,1/4的勞動者們不知道什么叫帶薪休假。
曾經,可使財富不斷增長的鑰匙被認為是接受教育。是的,美國大學依舊是全世界嫉妒的對象。然而,現在的美國大學生因接受教育而欠銀行巨額債務,其總額要比國內所有貸款卡的債務還要多。與此相反,可以讓畢業生歸還貸學金的體面工作崗位正變得越來越少。
另一份名叫《美國夢》的期刊更是不無酸楚地寫道:“貪婪和債務活生生地蠶食著經濟。政府、集團和個人債務總額已經達到GDP的360%。我們將數百萬計中產階級的工作崗位轉到了國外,我們數十年超資生活,給世界創造力一個巨大的債務肥皂泡。”
《美國夢》出版物還列舉了“一些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
-- 早在2010年,美國政府公布的債務額度,就已經超過了全世界其它國家的債務總額;
-- 如果從耶穌誕生之日算起,您每天花掉100萬美元,那么,到今天為止,您的總花銷也不會超過1萬億美元。然而,美國僅內債的數額就已經達到16多萬億美元;
-- 沒有資金做保障的退休金總額,也超過了3萬億美元;
-- 銀行所擁有的住宅量,在歷史上首次超過了私產房;
-- 1950年,中層領導人和中層工人工資比例大約為30:1,而現在他們之間的差距是300-500:1。
所有這些,很少能讓人看出符合“美國夢”這樣的理念。難道事實不是這樣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