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魯哈尼當選伊朗總統以來,美伊兩國頻釋善意。此前,奧巴馬與魯哈尼還互通書信,進行“信函外交”。魯哈尼接受CNN專訪時曾表示,與奧巴馬通信是“通向未來小而精微的一步”。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稱,伊朗或將允許國際核查人員進入福爾多核工廠、監視離心機拆除,條件是美歐解除對伊制裁。美國財政部7月中旬也放松了對伊出口基本藥品及醫械管制。有了這些鋪墊,不少媒體猜測,奧巴馬和魯哈尼很可能在9月下旬于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首次“碰面”。
在國際政治中,“沒有永恒的朋友,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伊互為夙敵,現在卻忽然彼此拉近距離,背后實則各有各的打算。
伊朗方面,由于近兩年來接連遭受西方制裁,石油收入銳減,通脹率和失業率居高不下。魯哈尼競選期間曾承諾優先解決經濟困境,緩和與西方關系。高票當選后,魯哈尼急于兌現承諾,試圖通過緩和美伊關系,來舒緩制裁壓力。美國則由于各種問題纏身,在中東明顯處于戰略收縮態勢,只能盡力保證在中東的現有地盤和勢力范圍,伊朗在伊拉克、阿富汗、反恐等美國關注的諸多問題上均有發言權,因此美國在遏制伊朗同時,不得不與伊朗保持接觸乃至某種合作。
很多媒體猜測,美伊是否能像當年中美“乒乓外交”那樣,最終開啟緩和之路,甚至達成戰略合作的“大交易”。然而,歷史不能簡單類比。至少從目前看,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套用一句電影臺詞,美伊進行交易(接觸)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價錢能否談攏。就目前看,雙方尚不具備達成“大交易”的主客觀條件。
一方面,讓魯哈尼做出實質妥協不太容易。伊朗一直矢志成為獨立自主的地區大國,并將“反美反以”作為伊斯蘭政權的意識形態基礎之一。這種政治抱負和政治結構已經滲透到伊朗決策層的每個毛孔,做出結構性調整幾乎不可能。另外,從伊朗政壇力量對比看,盡管魯哈尼上臺使伊朗國內親西方派力量上升,但國內保守派勢力仍然強大,魯哈尼與美國的緩和面臨諸多掣肘。在這種情況下,魯哈尼的對美緩和政策,實際只能“走鋼絲”。
另一方面,讓美國對伊朗做出較大讓步更不容易。美國在中東的主要政策目標,就是防止地區大國崛起、確保以色列安全。當前美國中東政策基本就是圍繞“遏制伊朗”設計的。改變這種政策結構牽扯面太大,尤其會讓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以色列和沙特等難以忍受。
從技術層面分析,目前美伊謀求緩和的迫切程度也差異甚大。由于深受制裁之苦,伊朗急于擺脫制裁,直談意愿更為強烈。而美國好不容易借制裁手段制住伊朗,所以美國事實上不急于和談,更不會輕易讓步。奧巴馬日前強調,“若想達成協議,需軍事威脅和強硬外交手段結合”,稱“不要以為我們沒打敘利亞,就不會打伊朗”,這明顯在對伊朗“拿架子”。
西諺有云,“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伊已有34年沒有正式往來,盡管目前美伊都謀求緩和意愿,但尚不具備“化敵為友”、化解結構性矛盾的主客觀條件。雙方要想真正“冰釋前嫌”,仍需拿出足夠的耐心、誠意和政治勇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