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伊朗總統大選結果出爐,魯哈尼以50.7%選票勝出。伊朗歷史翻開新的一頁。在伊朗權力新舊交替之際,如何評價內賈德執政八年,不僅是媒體話題,還涉及基本原則和方向。
如果僅僅就經濟指標看,內賈德執政時期可圈點之處似乎不多。內賈德2005年剛上任時就面臨高通脹率、高失業率等問題。但八年下來,這些問題非但沒有根本改善,反而有局部惡化傾向。尤其是自2012年7月西方制裁伊朗石油領域后,伊朗石油出口銳減,幣值貶值明顯,民生變得更加艱難。
然而,僅僅從經濟指標角度考察領導人業績,實際是一種“賬房先生式”的線性思維。民生固然重要,但比民眾更重要的,則是國家的生存與安全狀況。國家的安全與和平,猶如空氣與水一樣,存在時眾人絲毫不覺,一旦失去則倍感珍貴和重要。此時此刻,處在戰亂中的敘利亞民眾,其切身感受恐怕比任何人都要具體、真切。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國家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都成了問題,民生改善得再好又能如何。因此,“大道理管小道理”。衡量一國領導人業績好壞,首先是看其是否使國家變得更安全了,其次才是民眾生活是否更加改善的問題。
這個問題對伊朗尤其重要。伊朗能源儲量居世界第二,又扼守霍爾木茲海峽這一世界能源通道,加上伊朗是中東為數不多敢于對美國說“不”的國家,這使伊朗的安全威脅問題,遠比世界任何國家都要嚴峻得多。2005年內賈德上臺執政時,小布什政府剛剛打完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并明顯將伊朗列為“下一個”打擊對象。美國軍方制定也制定多個具體的軍事打擊伊朗的計劃。當時伊朗的生存環境前所未有兇險。然而,由于內賈德敢于碰硬,“以斗爭求和平”,八年下來,美國對伊朗動武的聲音日漸稀疏,以色列屢屢揚言對伊朗軍事打擊,但始終“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換言之,伊朗的安全環境不是變壞了,而是變好了。西方經濟制裁,不過是奈何不得伊朗之后的“次優選擇”。
光有正面教材,沒有反面教材,不足以說清楚這個道理。同樣是在中東,同樣是產油國,伊拉克和利比亞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當年的薩達姆和卡扎菲,看似都是風靡一時的中東風云人物,但它們面對西方打壓步步退讓,相繼主動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求西方認可和好感。但到頭來,兩國都面臨國破家亡的悲慘命運。“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正反對比更能看出,內賈德的眼光和水平,遠比薩達姆和卡扎菲等浪得虛名的所謂“中東梟雄”要強很多。由此也再次驗證了一個樸素道理:越怕鬼就越有鬼;越示弱越容易遭欺負,越是敢于反抗,越能逆境圖存。
核問題也是如此。2005年內賈德剛上臺時,伊朗核計劃尚處在非常初級的鈾轉化階段,根本談不上提煉濃縮鈾的程度。而且,由于西方國家施壓,伊朗核計劃己暫停兩年多,何時啟動難以預料。而在內賈德執政八年期間,伊朗已經建立較為完整的核循環體系,能夠自主生產20%的濃縮鈾。這不僅僅是核計劃的問題,而且還涉及一個基本原則。內賈德深知,美國抓住伊朗核問題不放,不過是借其遏制和削弱伊朗的借口和手段,因此一旦在核問題上示弱,美國馬上會得寸進尺,迫使伊朗做出新的讓步。內賈德曾說過:“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美國就會提出人權問題。如果人權問題解決了,他們可能又提出動物權問題。”內賈德認為,如果伊朗在核問題上“示弱”,西方會永無止境地占伊朗的便宜。正是因為認識到無原則讓步的危險性和殘酷性,伊朗才在核問題基本立場上寸步不退,反而屢屢突破西方設定的底線,為自己增添斗爭籌碼。
總結歷史是為了昭示未來。客觀評估內賈德的執政理念,不僅對伊朗新總統有借鑒意義,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也不無裨益。
《環球時報》2013年6月17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