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最深刻的戰略對撞
——關于下一次臺海危機的點點滴滴
自臺灣國民黨重新上臺執政以來,罩在陳水扁身上偽裝衣被扒了個精光,終于丑態百出,原形畢露了。他連同他所賣弄的一套臺獨說教變得臭不可聞,臺獨勢力因此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在此背景下,兩岸人民的認同感大大增強,同文同種的骨肉親情表現得非常充分,經貿往來幾有如火如荼之勢,關系空前密切,一時間,祖國最終走向統一的前景一片燦爛,歷史上曾經的殊死搏斗,十年前的劍拔弩張,西太平洋上的刀光劍影,好似地平線上的煙云,即將飄逝無蹤了。和平并發展著,這樣下來,用不了多少時間,臺灣與大陸的關系就可能變得如香港一樣,屆時水到渠成,一場民族大統一的盛典就指日可待了。
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前景啊!每一個中國人有理由這樣期盼,也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但問題是,臺灣問題僅僅就是中國人的內政嗎?就只是中國人說了算嗎?最近一次的美國對臺軍售,再次以冷酷無情的方式地做出警告。臺灣問題不只是海峽兩岸說了算,還有更大的黑手在后面。美國對臺軍售,充分地揭示了臺灣問題的深刻性和復雜性,預示著臺灣問題的演進注定會危機叢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那么,未來的臺海將爆發什么樣的危機呢?
一、臺灣問題的實質,是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干涉的斗爭
1、臺灣問題是帝國主義侵略干涉的結果。
自從三國時代孫權派兵駐守臺灣開始,臺灣就一直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主權之爭,也從來沒有鬧獨立的“臺獨勢力”。臺灣第一次成為“問題”,起因于荷蘭殖民者的入侵,新起的商業殖民帝國荷蘭在全世界進行商業殖民,當其侵占臺灣之時,正值明朝季年,內患方殷,統治者無暇外顧,荷蘭遂得以猖獗,以海盜的方式占領了臺灣,這是殖民主義給中國造成的第一次“臺灣問題”。這次“問題”以鄭成功驅走荷夷收復失地而告結束,“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第二次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發動了侵華的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割讓臺灣給日本,臺灣人民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由此出現了第二次“臺灣問題”。這次“問題”最后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而告解決,“開羅宣言”以及后來的一系列協議明確了臺灣的政治地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無可爭辯。第三次“問題”是因為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干涉,其標志是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以防止“共產主義”擴張為借口,派太平洋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派兵進占臺灣,第三次“臺灣問題”由此延續至今。
2、 沒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干涉,就不會有“臺灣問題”。
臺灣不可能脫離祖國而存在,即使是國內戰爭延續到臺灣,也只能形成短時期內的政治對立。明末清初的國內戰爭造成臺灣鄭成功政權與滿清政權的對立,但當滿清政權在全國基本實現穩定之后,臺灣很快就被收復,兩岸政權對立的局面不復存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也是國內戰爭的延續,如果沒有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干涉,臺灣也能很快與大陸實現統一,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就是在政權對立的態勢下,無論是奉明室正朔的鄭成功政權,還是以中華民國為號的蔣介石政權,都堅持只有一個中國,海峽兩岸都是中國人,這是臺灣不可能游離在祖國之外的歷史文化根基。不同政權分庭抗禮,造成只是政治上的對立,不會出現所謂的“臺灣問題”。第三次“臺灣問題”之所以延宕至今,完全因為有外部勢力的插手控制,沒有外部勢力的插手,中國人民將很容易地解決兩岸之間的政治對立。
3、外部勢力侵略臺灣,目的是謀求自身的利益。
外部勢力之所以要侵略和干涉臺灣事務,制造臺灣問題,不管他們打著什么樣冠冕堂皇的旗號,嘴上的言辭是多么華麗漂亮,都絲毫不是為臺灣人民著想,都是出于他們自己利益的需要。荷蘭殖民者侵略臺灣出于殖民利益的驅動,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臺灣,一方面是其擴張本性之使然,要通過占領臺灣擴張所謂“大日本帝國”的版圖,另一方面,日本要通過臺灣進一步侵略中國大陸,并向西南太平洋擴張。侵略臺灣以后,臺灣就成了日本“南進”戰略的重要基地,太平洋戰爭開始的菲律賓戰役以及后來的一系列戰役,臺灣都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1949年后美國軍事占領臺灣,一方面是出于遏制扼殺紅色中國的戰略需要,利用臺灣,封鎖中國沿海,偵查中國大陸,收集戰略情報,破壞共產黨的建設,鼓舞中國國內外的反對勢力,這是美國所追求的當前利益;另一方面,控制臺灣,也是美國構筑世界戰略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控制整個亞州太平洋地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所以,所謂的“臺灣問題”,其實質并不是大陸與臺灣的關系,不是兩岸之間的政治對立,實質上還是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之間的斗爭。圍繞臺灣問題的斗爭,主要矛盾是中國與外部勢力的對立和對抗。當前,在臺灣問題上,主要的矛盾是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矛盾,這是制約臺海局勢、決定臺灣走向的根本要素,兩岸之間的政治對立只不過處于次要和從屬的位置。或者直白地說,臺灣不管國民黨當政還是民進黨當政,抑或是任何一種政治勢力當政,臺灣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完全受制于中美關系的發展,取決于美國的戰略需要。對于中國大陸來說,在對臺關系上,起決定作用的是美國的戰略干預,而不是臺灣當局的動向。或者更直白一點說,如果美國今天明確宣布不準備在軍事上保護臺灣,那么臺灣與祖國大陸關于實現統一的政治談判明天就將隆重開幕。
二、臺海危機仍然不可避免
所謂危機,就是矛盾的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爆發。因為各種矛盾依然存在,不管主觀上是否愿意,未來的臺海危機不僅仍然不可避免的,而且還可能空前激化。
1、臺灣是中美戰略對抗的重要著力點。
臺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中國和美國各自的國家戰略目標中,臺灣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對中國人民來說,收復臺灣,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標志。當大陸與臺灣實現了統一,到那個時候,不管中國是不是真正發達,也不管中國人民的生活是不是還有這樣那樣的缺憾,但實現民族完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然可堪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時代,必將在民族的文明史上留下光彩的篇章;如果不能讓臺灣回歸,不能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即使有多發達,經濟建設的成就有多突出,從歷史的視角來看,還是達不到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高度,很可能要在史冊上留下令人恥辱、令人羞愧的一筆。滿清建立全國政權后不到四十年實現了臺灣與大陸的統一,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過去了六十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曾把統一臺灣列為三件大事之一,到現在仍遙遙無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揪心般的遺憾,也是巨大的戰略壓力。
對美國來說,保證臺灣臺事實上處于獨立狀態,是美國戰略上遏制中國的試金石,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成敗的標志。維持臺海現狀,將牢牢拴住中國,讓中國把主要的國家資源(包括國防資源、軍事資源、經濟資源以至外交資源等)不能不投放到臺海方面上來,這對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戰略牽制。讓一小部分中國人牽制住大部分中國人,以華制華,在戰略上這是極其劃算的買賣,也是非常高明的手段。只要中國解決不了這個巨大的戰略羈絆,別說成為世界大國,還預測什么“當中國統治世界”,就是能否真正沖出島鏈走向亞洲,都要劃一個大大的問號。相反,如果美國不能阻止中國收復臺灣,大陸與臺灣最終實現統一,其戰略影響不會局限于海峽兩岸。與臺灣實現統一后,一個大中華的輪廓就已初具摸樣,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緊密結合在一起,優化組合,中國的戰略能力將獲得空前的飛躍,華人及親華國家新加坡、泰國以至擁有大量華僑的東南亞各國都將深受中國的影響,屆時中國模式、中國文化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可以用審視的眼光進行討論,而很可能要成為一種風氣、一種趨向,成為一種無法擺脫的引力,屆時中國就將成為真正意義上世界的一極。這個戰略“極”將擁有龐大的民族人口,巨大的經濟規模,強大的技術能力,偉大的文化價值,這樣一來,這個世界將是誰家的世界?美國還能充當世界的霸主、還能領導世界嗎?“當中國統治世界”,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變得更加現時與可能。
2、臺灣是美國西太平洋戰略體系的重要支點,也是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工具。
首先,臺灣是美國亞太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如今的臺灣已經沒有美國的駐軍,也沒有了美國的軍事基地,這是事實。但是,不要因為沒有美國的駐軍沒有美國軍事基地,就以為臺灣不在美國的戰略體系之內。事實上,在美國武裝力量撤出臺灣以后,美臺的軍事聯系始終非常緊密,而近年來還有日趨密切的趨勢。臺灣軍隊基本上是美國武器裝備起來的,軍官團的主體也都經過了美國的培養培訓,即使是現在島內培養的軍官,也基本上照搬了美國的那一套。可以說,臺灣軍隊不過是美國武裝力量的一個簡化袖珍版本,是美國武裝力量的外延,這是美臺軍事關系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美國與臺灣進行著深度的戰略合作,美國經常評估臺灣的防御態勢,提出相應的建議,對臺灣進行戰略指導;經常觀摩臺灣的演習,提出軍事發展的具體建議;幫助強化臺灣的情報偵察能力,在軍事戰略情報上互相溝通,等等。這些軍事戰略聯系比軍售的意義更加重大,大肆炒作、沸沸揚揚的軍售只不過是美臺軍事關系的一小部分而已。這表明,臺灣仍然還是美國亞太戰略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美國進行亞太地區的戰略策劃時,臺灣是一定要計算于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臺灣是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支點。
在針對中國的軍事圍堵中,臺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美國主導的亞太反導體系現已漸露雛型。其中,部署于臺灣的“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是重要的情報支持系統。當年美國向臺灣出售這種雷達的時候,筆者就深深懷疑,這種超遠程雷達,價格極其昂貴不說,而且超大超笨,其用途主要是用來偵察高空遠程飛行物,對臺灣來說根本用不著,遠不如預警機更機動靈活,當時大陸的軍事專家們也一迭聲地說沒用。但是,臺灣用不著的,美國卻用得著。現在看來,對于亞太反導體系來說,部署于臺灣的“鋪路爪”雷達提供的情報不可或缺,否則將出現巨大的缺口,看來這步棋美國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未雨綢繆了。其二,臺灣是美國圍堵中國海軍的一個閘口。中國的海疆只有臺灣才直接面向太平洋,其它所有的地方都要經過別人控制的海峽或島嶼,也就是通常說的島鏈封鎖。一旦這個閘口被大陸打開,大陸水上水下力量進出太平洋就將暢通無阻。而控制這個閘口,大陸進出太平洋的一舉一動都將盡收眼底,這個閘口的軍事價值極其重大。只要中國一天不控制這個閘口,想成為一支遠洋海軍,無疑于隔著鍋臺要上炕,難上加難。
最后,臺灣也是美國在戰略上敲打中國的工具。
美國與中國在全球范圍和在各個領域都有對抗,而臺灣則成為美國攥在手里一張牌,是隨時可以拿出來敲打中國的工具。就以軍售而論,時機選擇和力度掌握都完全操之于美國,可以用來搞利益交換,可以用來做談判條件,可以用來表示不滿,可以用來干預臺灣島內的政治進程,總之是運用之妙,可以存乎一心。這是多么好的一張牌啊,像這樣的戰略好牌,在世界范圍內怕也并不多見。
這是圍繞臺灣正反兩個方向、左右兩種前途、東西兩類結局的嚴酷斗爭。中美之間不可避免地要形成戰略上“掰手腕”的狀態,哪一方發力,都必然會釀成新的危機。
三、各方都在做應對未來危機的準備。
應對未來不可避免的危機,幾個方面都在進行著緊鑼密鼓的準備,這些準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但對于臺海這樣的危機來說,最核心的還是軍事準備。
1、美國在做軍事準備。
在美國的戰略策劃中,中國的所謂“拒止”戰略已經成了美國所瞄準的最重要軍事威脅,這見諸于美國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國家情報戰略》等文件,見諸于美國軍政領導人的一系列言論。也就是說,美國做出這樣的戰略判斷,即中國已經把“拒止”美國介入未來的臺海危機,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針對中國這樣的戰略企圖,美國進行了反準備,實行反“拒止”的戰略策劃。這個戰略策劃有多大,具體怎樣,一些人知道,多數人不知道,中國人知道的大概為數寥寥,這些人要么居住在臺灣,要么在美國,在大陸的估計沒有,那些著名的美國研究機構及其中的專家學者除了有跟著美國起哄的本事外,這個是無論如何也研究不出來的。就是在為數寥寥的人中,也很難知道全貌,大概也只能管豹而已。武器裝備不是秘密,戰略企圖才是真正的軍事秘密。但是,標志性的事件及舉措還是有的,盡管只是冰山之一角。美國的舉措是,不斷地加強關島等前沿軍事基地的建設,在亞太地區部署更先進的武器裝備,策劃完善亞太反導體系,加強與其盟國的軍事合作,等等。所有的人都承認,美國武裝力量的戰備水平是全球最高的,它隨時準備投入到任何一場軍事沖突去,臺海危機也不例外。
2、中國在做軍事準備。
做好新時期軍事斗爭的準備。中國是這樣講的,也一直是這樣做的,而且主要還是針對臺海問題講的,這不是秘密。大量的兩棲武器裝備到中國軍隊,這也不是什么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從電視和報刊上看得到。但是具體計劃是什么,都包括哪些方面,涉及的面有多廣,程度有多深,這卻是軍事秘密,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之一角,知道的人也會是寥寥無幾。但其中也有標志性的事件,這就是導彈,1995年、1996年和2000年臺海危機的一個標志性動作,就是中國導彈的呼嘯騰飛。現在,臺灣及美國所大肆炒作的也是各種類型的導彈,據他們估計,大小長短的加一塊,共有千數之多,可打擊的范圍達到二三千公里。
3、臺灣也在做軍事準備。
頻繁的軍事演練是這樣準備的一個組成部分,向美國購買武器也是一個組成部分,極力發展所謂的嚇阻武器,也是一個組成部分。重要的是,在臺灣的軍事企圖中,不時流露出要運用什么襲擊三峽、襲擊香港、上海等所謂的嚇阻戰法。這已經超出了國內戰爭所允許的范圍。這是擴大戰爭,是想使局部戰爭發展成為全面戰爭,使軍事沖突發展成為總體戰。雖然不見得臺灣就有這個能力,但這種軍事企圖的用心則非常險惡,是妄圖把海峽兩岸的局部戰爭引發為力求摧毀中國的全面戰爭。更險惡的是,其中有些主意是美國人提出來的。這說明什么?說明臺灣當局自知自己的軍事戰略力量十分可憐,他們真正所依靠的,還是挾洋自重,說明他們不想基于國家民族大義的立場來解決臺灣問題,而是要不擇手段地要捍衛他們的小朝廷。所以,臺灣當局宣傳統一也好,主張獨立也好,不統不獨也好,政治選擇的出發點不是國家民族,而是個人、集團或政黨的一己之私。我們沒有理由懷疑臺灣多數人民的誠意,但必須審慎地思考國民黨當局的舉動有多少誠意,在他們與大陸關系的各種政治秀中,有多少是出乎真心,而又有多少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或者是進行政治投機,過低估計國民黨和過高估計國民黨都是不正確的,他們有愛國的一面,也有充當美國走狗的一面,國民黨從來都離不開山姆大叔,山姆大叔的陰魂已經滲入它的骨髓,平常的時候充當美國的工具,當危機來臨的關鍵時候,它還會去乞求美國的拯救援助。這種投機政策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包括兩岸互動進程在內的臺灣政治進程必然是左右搖擺,隨時可能人為地制造出意想不到的危機,而一旦危機來臨,就一定會有人想美國大聲呼救,這是臺灣方面最重要最核心的戰略準備。
不能不提一句的是,個別居心叵測的國家也在做準備,這個國家是日本。日本歷來對中國懷有不可告人的野心,而其中第一個可以下嘴的,就是臺灣。現在,它的軍事重心正在向西南方向移動,已經公開要加強下地島的軍事力量,離臺灣近在咫尺;也開始造“周邊有事”的理論,為武裝介入做鋪墊;或明或暗地扶持臺灣的分離勢力,給“臺獨”留下了較大的活動空間。火中取栗、渾水摸魚,這是一切戰略投機者慣用的伎倆,對于一貫善于搞背信棄義突然襲擊的日本來說,這樣做是再也適合不過了。
四、必將形成中美之間最深刻的戰略對撞。
如此,我們就可以對未來的臺海危機做出一番預測了。
1、主角是誰?
毫無疑問,主角將是中國和美國。圍繞臺灣的走向,真正進行較量的就是這兩個戰略巨人,臺灣只能做配角。如果美國總統奧巴馬所謂“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是真的,那么就請美國不要再干預臺灣事務,不再干預兩岸互動進程。只要美國做到這點,中美之間就完全可以實現戰略互信,中國人民會真誠地相信美國、感謝美國。遺憾的是,美國沒有這樣的善心,不會發這樣的慈悲,無論中國怎樣去深化與美國的戰略合作,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無論如何也不會與中國哪怕有一丁點合作,非但不會合作,反而要運用一切手段、使用一切力量與中國抗衡,因為這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所有什么臺灣的民主、人權,美國的承諾等等,全是騙人的鬼話,不符合美國利益的賠本的買賣,美國從來不干,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
所以,在臺灣問題上,指望美國后退是不可能的,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哪一次臺海危機美國不深深介入。以為中國持有很多的美國國債,握有海量的美元外匯,依賴所謂的中美經濟聯系,讓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做戰略后退,放中國一馬,這可能嗎?這完全是癡人說夢,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這種幻想,在相當一批“專家”、“學者”那里有市場,流毒所致,貽害非輕。
美國不能后退,中國能后退嗎?中國沒有任何后退的余
地,沒有一點戰略選擇的空間,只能是一往無前,決不動搖。
這必將形成中美之間深刻的戰略對撞。
2、深刻的戰略對撞的必然導致嚴重的戰爭危機。
干柴烈火,一點就燃;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說這是臺海形勢的真實寫照,也許并不為過。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也是戰略的核心內容與結果,是解決一切問題最終和最后的手段,這是一切戰略危機的必然歸宿。中美之間圍繞臺海的斗爭最后也必將成為戰爭危機,一切準備的核心都是圍繞著戰爭來進行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各種可能都必須給予最充分的估計,有關國運及民族前途的大事容不得半點馬虎。筆者以為,中美戰略對撞的深刻性與復雜性將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局域還是全域。
戰爭的危機是不是只能局限于海峽范圍?首先,沒有任何人做此規定,中美之間是否有此協議,據公開的資料看來是沒有;是否曾達成過這個默契,則不得而知。其次,從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歷史經驗來看,戰爭可以局限在一定地域,形成局部戰爭,但前提條件是另外得有強有力的戰略牽制。沒有其它方向的戰略牽制,有誰規定印度洋的美軍不可以馳援西太平洋上的美軍?有什么約束讓阿富汗的美軍只能站在一邊看熱鬧而不許插手?最后,牽一發而動全身。關聯性是戰略體系與生俱來的本性,臺灣海峽的戰爭危機必然造成各個方向上都劍拔弩張,如果不是僅僅西太平洋的美國軍事力量就將中國擊垮,否則就不能指望戰爭只在局域范圍內進行。主觀上打一場局部范圍內的戰爭說到底,還只能是主觀愿望而已。這是第一個深刻復雜的重大的問題。
第二,有限還是全面。
二次大戰后發生的每一次戰爭,從本質來說,都是有限戰爭,一個重要的標志是沒有如以往戰爭那樣,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戰爭手段,比如只使用了常規武器,沒有動用核武器,盡管美國經常威脅使用核武器。未來的臺海危機將在兩個方面形成對有限戰爭的考驗,一是核武器的考驗。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彈道導彈可以在戰場上大量使用。過去,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的導彈都配備核彈頭,現在連3000公里的都配備了常規彈頭,美國還在研究在洲際導彈上配備高精度、大威力的常規彈頭。不妨可以做這樣的設想,如果一枚甚至幾枚、十幾枚洲際準洲際導彈從一方射向另一方,將會激起什么樣的反映呢?二是空間戰爭的考驗。高技術條件下的軍事沖突嚴重依賴于空間技術和情報的支援,而空間技術與常規武器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過去,從美國巡洋艦上發射的導彈曾經擊落過交戰一方的民航飛機,說法當然是誤射,現在,從美國軍艦上發射的導彈已能擊落衛星,這已經做過試驗,危機中如果美國再來一次或多次“誤射”“誤炸”,該怎么辦?是不是戰爭要擴大到地外空間。這也是重大的考驗。事實上,軍事對抗從來都是整個體系的對抗,以海軍力量而論,前線軍艦的戰力有賴于后方基地的技術支持與戰術支援,如果沖突的一方既打軍艦又打基地,那么這個范圍將有多大?
所以,在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戰爭之有限與全面之間的界限是如此的模糊,以至于只要不經意間就可以輕松跨越了。危機的雙方都擁有大量的高技術手段,技術的門檻可以輕松跨越,但對于戰略指導來說,這卻是一個不能不未雨綢繆、深入思考的復雜問題。
第三,單挑還是群毆。
未來臺海危機的主角是美國與中國,臺灣只能做一個跑龍套的配角,這是不是意味著,未來的戰爭也將只是中美兩國之間的單挑呢?就如武俠小說里的打斗那樣,兩個人較量,不許別人插手,不可倚多為勝?可以肯定地說,未來的臺海戰爭危機,不會是中美單挑的局面。首先,二戰以來在任何一場能稱之為戰爭的武裝較量中,美國從沒搞過單打獨斗,遠的有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為例,近的有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為例。如果未來的臺海戰爭中,美國率領包括英國、日本、南朝鮮、澳大利亞等一幫嘍羅一起殺奔前來,那中國該做怎樣的戰略選擇呢?這又是戰略指導上不能不深刻加以考慮的問題。
第四,持久還是速決。
在人們的印象中,未來因臺海危機而發生的戰爭將是速戰速決,與其說是一場戰爭,還不如說成是一次戰役,封鎖、轟炸、精確打擊、航渡、登陸、沖擊,然后一切歸于平靜,一戰乾坤定,三軍凱歌回。這是速勝論的設計路線。這不能說毫無根據,因為從遠的說來,當年解放大軍攻打國民黨防守的海南島差不多就是這樣;從近的說,最近的幾場戰爭也是這個樣子。但是,我們認為,這樣類比是不能成立的。當年解放大軍攻打海南島,那是以神勇慣戰之師出擊敗退驚弓之鳥,且島內還有人民武裝力量的內應,今天海峽兩岸則不是這樣,今天的解放軍是以未戰之兵而臨大陣,將弁皆無直接戰爭經驗,而臺軍也非當年屢敗之師,此其一;其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之所以能取得屢次速勝,主要得益于戰爭雙方戰力及軍事指導上的巨大差距,但大陸的武裝力量與臺軍對比,并不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更何況背后還有更強大和真正主角要登場呢?速勝也許可能,但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打成持久與膠著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更大、更有可能,特別是與美國的軍事對抗,追求速勝將變得非常危險。如果有這樣的戰略判斷,那么,對中國來說,臺灣問題究竟是一步到位式的解決方案好,還是分步解決、立足持久解決得路線更符合實際呢?這也是一個關乎戰略準備與戰略選擇的重大問題,也是極其深刻和復雜的。
五、歷史不應該簡單地重復
歷史會驚人地相似,但不會簡單地重復。歷史上臺海危機已經發生過多次,每一次都有新特點、新特征。1958年臺海危機的標志是大炮轟鳴,而1995年則是導彈呼嘯,大炮比不上導彈,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所不同的是,大炮直接轟擊對方的陣地,而呼嘯的導彈只是射向無人的大海,這又是一個新的特點。所謂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歷史不會簡單得重復。應對未來的臺海危機,也一定會有新特征、新舉措了。
1、這個斗爭不能孤立存在,臺灣問題只是中美戰略對抗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它方面的斗爭密切關聯。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美之間只有合作沒有斗爭,中國國與美國只能去加強戰略互信,深化戰略合作,甚至還要發展成為戰略伙伴關系,而不能去講斗爭,只要一講斗爭,那就不符合“韜光養晦”的精神了。他們對于中美在臺灣、西藏、新疆以及民主、人權等一系列問題上的沖突,統統解釋為美國國內政治的需要,統統認為是美國總統出于迫不得已。如果持這種觀點,不要說在臺海問題上不能和不應該去與美國抗爭,就是中國大陸自身,其發展與進步也應該服從或者服務于美國的政治需要。按照這些人的設想,中國的前途與未來完全系于美國,美國對中國做什么樣的政治安排,中國就應該向什么樣的方向努力。具體到臺灣問題上來,國防大學有一位教授曾經有過一段經典的描述,他說:“在臺灣的問題上,我們要清楚一點,美國并不希望臺灣真獨立,為什么?美國是一個海權國家,更關心對海上通道的控制權。對美國而言,臺灣的作用就是讓中國不要出海和阻止日本南下。但同時美國也不想背臺灣包袱,希望大陸把臺灣管著,但又不能由大陸控制”。這咋聽起來有點滑稽,什么叫“希望大陸把臺灣管著,但又不能由大陸控制”,自己的主權領土自己不能控制嗎?但只要認真琢磨一下也就明白了。這個意思是說,只要聽從美國的安排就好了,就不要去管什么主權問題了。類似這樣的觀點在中國很有市場,也很有影響力。在這些理論的影響下,圍繞臺灣問題的斗爭就不可能有力,就無法構成應有的戰略威懾。整個斗爭的力度都嚴重不足,怎么會形成涉臺斗爭的力度呢?沒有其它方面的斗爭,涉臺斗爭上就沒有強有力的后援,就缺乏應有的支持,當然就難免雷聲大雨點稀了。在各個領域深化同美國戰略合作的時候,差不多都忘了還有一個臺灣問題了。自己都沒放在心上,難道還能指望美國會放在心上嗎?所以演習也好,發射導彈也好,做個樣子而已。當然,誰也不是嚇大的,彼此心照不宣,風波一過,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罷了。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既然知道臺灣問題不只是兩岸的問題,而是中美關系主導下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戰略問題,那么解決臺灣問題也就必須從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著手,在大戰略上做文章,套用古人的話就是,汝果欲收臺,功夫在臺外。如此而已。
2、臺灣問題牽動亞洲及整個世界的戰略格局,要爭取戰略天平這邊的優勢,必須活動那邊的砝碼。
軍事上有一個常識,想要攻占一個山頭,只是一味地正面強攻是愚蠢的,在正面進攻的同時,還要爭取進行側翼進攻甚至背后抄襲,這叫迂回戰術;戰略上也有一個常識,在總體戰中,要想打敗敵人的武裝力量,更要努力去打擊對手經濟和生產力量,一噸炸彈轟炸敵人工廠和城市產生的效益,要數倍于扔在戰場上所產生的效益,戰略上這叫間接路線戰略。戰術和戰略上的這樣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用孫子的話說叫“以正合,以奇勝”。奇正相變相生,不絕如天地,無窮如江河。臺灣問題的解決也離不開奇正變化的運用,在“正合”之外,還要“出奇”,還要做戰術上的迂回,還要走戰略上的間接路線戰略。作為一個有一定世界影響的戰略大國,中國有責任也必須努力推動全球的戰略平衡(具體有關這方面的觀點,感興趣的讀者不妨閱讀筆者的網文《推動全球實現新的戰略平衡——談大國的責任與使命》)。在當今這個世界上,美國的麻煩越多,中國的麻煩就越少,美國如果面臨巨大的考驗,中國甚至可以成為盟友。過去我們經常說,中國人民支援世界人民的斗爭,世界人民也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斗爭,這其中飽含著深刻的戰略哲理。前人的戰略智慧比我們不但不差,怕是只高不低,好的傳統好的做法應該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如果在全球范圍內美國已經沒有多少麻煩,把一些戰略釘子都拔干凈了,那中國的大麻煩就要來了,別說解決臺灣問題,就是能否抗住美國四面齊至、八方皆動的戰略壓力,都可能成為巨大的考驗,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是否會因此受到嚴重的影響也在所難言。歷史上,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多次被無情地打斷,這個歷史教訓不能不深刻地汲取,強大的前蘇聯最終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搞垮的教訓也不能不汲取。當年美國與前蘇聯也曾是搞過戰略互信來著,只不過一個是假信,一個是真信,結果自然是一目了然的。
3、圍繞臺灣問題開展斗爭必然導致中美之間最深刻的戰略對抗,進行這樣的對抗的必須準備“舉國體制”。
中國模式的一個巨大優勢,是能在重大問題上形成舉國體制。現在,舉國體制已經涵蓋很多方面,經濟建設上的固然很多,就連文藝、體育上也不乏應用。比起這些來,祖國的統一大業總該算是一個重大問題了吧,沒有理由不采取舉國體制。應對臺海危機中可能出現的空前嚴重的戰爭危機,中國的戰略決心必須具有足夠的威懾力,并且表達得足夠地清晰、明確,就像當年“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那個口號所表達出來的勇氣、決心和力量那樣,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任何一個戰略對手不敢藐視,才能產生足夠的戰略威懾力量。面對戰爭危機,如果中國不僅組織有面向臺海以及一切戰線的“前敵委員會”,還組織有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并且還準備了“后方工作委員會”,這樣一來,無論是帶頭與中國作對的,還是跟在主子后面當嘍啰的,都得掂量一下利弊得失了。相反,如果讓他們看到有便宜可撿,有肉可吃,誰會認為這樣一群類似非洲土狼一樣家伙們會不一擁而上呢?八國聯軍的事情也就剛剛過去一百年多一點罷了,把這點時間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考量,完全就可以看成是昨天剛剛發生的。
“百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實現臺灣回歸,歷來都是一切愛國者的心結和宏愿。多災多難的寶島,與祖國大陸經歷了太多的離合,但每次都只不過二三十年而已,就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霸占,也不過是五十年。現在,兩岸分離已經六十年了,歷史何堪,民族何堪!但是,展望未來,實現臺灣回歸,實現中華民族的大統一,這會是一場盛大的喜慶典禮呢,還是一場浩大的危機洗禮?香港回歸是盛大的典禮,澳門回歸也是盛大的典禮。但是,歷史是不可能復制的。要想跨過波濤洶涌的臺灣海峽,不經過浩大的危機洗禮,也許就不會有盛大的喜慶典禮了。
這只能說是也許吧!但愿我們的民族能勇敢地迎接這一浩大的洗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