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哲學的一個活標本
——評《日本是朝鮮火箭發射事件最大贏家》
2009年5月8日 《報刊文摘》頭版刊載《新民周刊》第14期署名文章《日本是朝鮮火箭發射事件最大贏家》,該文稱,“在這一場鬧得轟轟烈烈的“導彈危機”中,只有日本成了最大贏家,即它利用此次危機又向軍事大國化和正常國家化目標邁進了一步。”
文章從朝鮮發射前的強烈反映到事后向安理會提出制裁朝鮮,又歷數了從 發射“勞動1號”中程導彈起的 “朝鮮半島的各種危機”,結論為一句話:是朝鮮的屢次試驗給日本突破“和平憲法”擴張武裝力量提供了口實。
標題就奇怪:朝鮮“發射火箭”, 怎么日本成“最大贏家”了呢?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能發射衛星的國家屈指可數,蕞爾小國,又沒有實行“市場經濟先進生產力”,堅守著“普遍貧窮社會主義”,居然能把人造衛星送上天,怎么看都是件值得自豪的事。發射者不是“贏家”,難道是“最大輸家”,美國是次大贏家,我們中國是“雙贏”?莫非,朝鮮只有韜光養晦什么先進武器都不搞,或者像伊拉克一樣連首相府都給美國核查,或者“做三百年殖民地現代化”,才能成為“最大贏家”?
歷史也真會巧合,也是這個《新民周刊》,1935年時因為同一話題引發過一場震驚中外的“新生事件”。 事件起因是該刊發表了一篇題為《閑話皇帝》的小文,日本人說是對大日本天皇不敬,發出強烈外交抗議。蔣委員長治下的國府一見“友邦驚詫” 一下慌了手腳文,生怕被人家“利用”,立馬從快從嚴依法懲治妨礙邦交肇事者:封閉刊物審判主編,將著名愛國人士杜重遠先生判處有期徒刑。這是發生在74年前的事,彼時國民也許因為中了過激主義的毒太深的緣故,并未與國府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新生事件”激起了上海各界民眾的強烈義憤,他們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日示威游行,聲援《新生》,把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推向了新的高潮。一時間形成了“《新生》周刊話皇帝,滿街爭說杜重遠”的場面,杜重遠和《新生》也因之名垂青史。
如今74年過去了,同是關于日本的話題,想不到同一個《新生》竟然發出這樣的文章,可為浩嘆!
“日本利用朝鮮半島上的各種危機,一個接一個地輕松突破了‘和平憲法‘中有關防衛政策的限制。”
話閃爍其辭,字面上是“日本利用”,潛臺詞則是“朝鮮給日本提供了借口”,因為全文并無半點抨擊日本之意。
這是典型的強盜霸權邏輯和奴才哲學。
只許我瘋狂擴充軍備、搞核武導彈,你要搞就是“流氓國家”,我想打誰就打誰,你敢敢說個不字就是“反人類”!
落后就得挨打,韜光養晦與世界接軌吧,可不能給人家提供什么被“利用”的借口!
是這樣么?
一,先看歷史殷鑒。
遠的不說,二戰以來,難道法西斯侵略勢力的擴張,都是別人提供可“利用”口實刺激的結果嗎?
希特勒的擴張倒確是“利用”過,但不是“馬奇諾防線”,而是英法的綏靖政策——這是張伯倫和達拉第們為世界史貢獻的可恥失敗的輝煌記錄。
中國“蔣委員長”的對日方略更是小心翼翼誠恐誠惶,生怕發生什么可被“利用”的事刺激了大日本國,“攘外必先安內”從未動搖。“新生事件”是文的,武的呢,那段歷史被精英們嚴嚴遮蔽人們慢慢忘卻了。
因為據說是一名“大日本皇軍”的失蹤,挑起了一場“九一八事變”, 蔣委員長嚴令不許抵抗,一槍未放將白山黑水拱手相送。一切等候國聯仲裁,也夠不刺激了,結果華北事變、松滬事變仍然步步進逼,中國的領土都不駐中國兵,華北已是“自治政府”,該不會給日本“利用”了吧,結果日本人還是挑起七七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一個士兵“失蹤”、抵制日貨、抗日言論、等等,都能引發一場戰爭——這是給不給“利用”的事嗎?
二,再看近年教訓。
作者指責朝鮮有一段總括性的高論:
“日本在冷戰期間也曾試圖增強軍力、修改憲法,但總是在遭到國內和平力量和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對后擱淺。日本真正顯露出軍事大國化原形,則是從冷戰結束后開始的。”
意思是:日本 “顯露軍事大國原形”是冷戰結束后朝鮮搞導彈試驗的結果。
這里有兩個邏輯錯誤。
一曰以偏概全喧賓奪主。二戰結束,扶植日本以對抗共產主義是美國的既定戰略方針。日本的戰爭罪責清算不及德國,至今靖國神社陰魂不散,是美國包藏禍心姑息養奸的結果。先是單獨媾和,朝鮮戰爭爆發后更是加大武裝扶植步伐——日本的軍事擴張主要是針對中蘇,這是小兒科的常識,把賬記到朝鮮頭上,不覺好笑嗎?
二曰歪曲事實自相矛盾。“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陣營奉行“斗爭哲學”,不興“韜光養晦”,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毛澤東更是頂天立地,被改革之父赫魯曉夫稱為“像好斗的公雞”,他敢于蔑視美蘇“核禁試條約”,冒天下之大不諱“搞點原子彈”,按照作者的邏輯,是每時每刻都給日本“增強軍力”和美國的侵略擴張提供可“利用”的借口的,那時日本人又怎么不借口“顯露軍事大國原形”呢? “冷戰結束”后日本反而猖狂了,這在邏輯上不是自相矛盾嗎?
冷戰時期日本不敢“試圖增強軍力” 是因為“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對”,是怎樣“反對”法,作者語焉未詳——周邊國家靠的是發表“負責任”聲明乎?“經過警方批準游行”乎?離開了朝鮮式的依靠自己,難道還有什么有效地“強烈反對”妙法嗎?
三,高論顛倒黑白,掩蓋真相。
毛澤東主席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獨立解放的斗爭中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思想和“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思想,就是其中最為輝煌部分。還是毛澤東的話經典,“在野獸面前,不可以表示絲毫的怯懦。我們要學景陽崗上的武松。在武松看來,景陽崗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樣,不刺激它也是那樣,總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表述通俗,看似“老生常談”,它可是關乎國家民族盛衰存亡的命脈。
帝國主義就是戰爭,侵略擴張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美國人支持國民黨反動內戰,氣勢洶洶了不得,揚言“三個月消滅共產黨”,黑云壓城城欲催,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紙老虎論,靠了這個精神武器,土包子用小米加步槍的打敗了飛機加坦克的八百萬國軍。它告訴人們:落后未必挨打,軟弱才一定挨打。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也只有毛澤東和毛澤東時代才能有這樣的膽識,結果不光未給美國人“利用”,反而打出了國威,振奮了全世界被壓迫人民的斗志,為中國贏得幾十年建設時間,并迫使美國修改封鎖圍堵政策,主動上門建交。
不說別的,看如今美國人對朝鮮和伊朗人搞核那“牛二買刀”式的強橫架勢,遙想當年美蘇聯手搞“不擴散條約”,如果以韜光養晦思維視之:能有那個膽搞一下原子彈試驗嗎?如今的核彈、衛星和火箭那一樣不是毛澤東“普遍貧窮社會主義”時代給我們留下的遺產!
從毛澤東時代的頂天立地到后來的俯首低眉,多年來,我們可算是徹底從來未給美國人提供任何可以“利用”的借口了,然而,不是照樣大使館挨炸嗎?挨炸了極力約束老百姓游行,害怕“友邦驚詫”,結果不是照樣撞機嗎?金融危機我們一再增持美元美債誠心“負責任”“共度難關”,換來的不是人家立馬增加對臺軍售嗎?藏獨問題,借用“新民”文章的邏輯,西方政要公然頻頻接見達賴,倒是“冷戰結束后”之后開始的,毛澤東時代他們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說“利用”,”他們“利用”的是我們的“韜光養晦”,是我們的“中美國思維”, 而不是毛澤東的針鋒相對的“刺激”。
近日戈爾巴喬夫公開在媒體表示悔恨自己上了北約的當,當年他主動解散華約并自廢武功,美國人曾許諾“北約不東擴一厘米”,如今,東擴到格魯吉亞了,普京才改弦更張。俄國人吃夠了奴才投降哲學的苦頭了——還不如林黛玉: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能夠抗衡的大國先后“韜光養晦”了,但霸權依然咄咄逼進,于是,買辦奴才哲學只好遷怒于小小朝鮮了:落后只有挨打就是,你干嘛搞什么導彈衛星!日本人“顯露軍事大國原形”,不都是你搞的嗎?
于是,韜光養晦的是非自然也就可“不爭論”了。
于是,日本在釣魚臺列嶼的“韜光養晦”和東海大陸架的“聯合開發”,也都能夠從不被“利用”找到解釋了——日本人的擴張都是朝鮮惹的禍,我們可要韜光養晦不動搖呀!
原文附后:
日本是朝鮮火箭發射事件最大贏家
聯合國安理會最近就朝鮮發射火箭問題,通過了一份主席聲明。聲明“譴責”了朝鮮4月5日進行的火箭發射行為,安理會同意調整1718號決議的第8項條款,在24日前向制裁委員會提交調整制裁的內容。
安理會主席聲明的發表,使一場圍繞如何制裁朝鮮的國際爭論總算有了一個小結。在這一場鬧得轟轟烈烈的“導彈危機”中,只有日本成了最大贏家,即它利用此次危機又向軍事大國化和正常國家化目標邁進了一步。
朝鮮決定這一次發射后,日本高層一直發表強硬言論。日本內閣會議甚至于3月27日向軍方下達了可擊毀墜入日本領海、領空的“導彈”的命令。朝鮮這一次發射前,日本在海上部署了具備導彈攔截能力的宙斯盾級驅逐艦,在朝鮮“導彈”可能墜落的地方部署了愛國者導彈,擺出不惜一戰的態勢。在朝鮮發射火箭過程中,日本非常自然地向全世界炫耀了自己的導彈探測和追蹤能力,證明其已成功完成了導彈防御系統(MD)的構筑。
此次發射后,日本迅速要求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緊急會議,忙得不亦樂乎。安理會接連舉行6國(美國、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日本)閉門會議,日本儼然像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還和美國爭相尋找朝鮮墜落的火箭,希望以此證明發射的是導彈,以便按照其意志敲打朝鮮。日本此舉意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不僅是經濟大國,也是一個有責任心的政治大國,應該早日坐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子。據分析,主席聲明發表后,安理會將會根據現有條款制裁朝鮮,并將于近期選定禁止運輸的物品名單和凍結資產等措施,這意味著日本的立場得到了充分反映。
雖說出于安全上的考慮,日本需要應對朝鮮的這次發射,但其動員力度、廣度和速度均超出了一般程度。它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保守勢力有意夸大朝鮮導彈威脅,煽動民眾恐慌情緒,以刺激國民對構筑MD、發展尖端武器系統和修改和平憲法等的支持,進而順理成章地走軍事大國化道路。現任領導人也有意借朝鮮“導彈危機”證明自己的領導力,引導國民的關注點。據報道,麻生太郎的支持率比前一個月大幅上升了10%。
實際上,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在朝鮮半島周邊國家中,唯獨日本一直在利用朝鮮“導彈危機”,步步為營地實現著自身利益。
日本在冷戰期間也曾試圖增強軍力、修改憲法,但總是在遭到國內和平力量和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對后擱淺。日本真正顯露出軍事大國化原形,則是從冷戰結束后開始的。這一方面是因應美國的外部要求,另一方面,則是日本保守勢力從內部推動的結果。有人說:“日本右翼保守政權想哭而哭不出來的時候,朝鮮正好打了他們一個耳光。”此話一點也不夸張。
日本利用朝鮮半島上的各種危機,一個接一個地輕松突破了“和平憲法”中有關防衛政策的限制。1993年初,朝鮮核問題正式演變成一場美朝嚴峻對峙的核危機。同年5月,朝鮮試射據稱可覆蓋日本領土一半以上的“勞動1號”中程導彈。日本抓住朝鮮核危機之機,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參與美國主導的導彈防御計劃研究。
1998年8月31日,朝鮮發射的自稱“光明星1號”的大浦洞1號導彈,在飛躍日本領空后墜入太平洋。盡管發射失敗,但日本仍對朝鮮的導彈能力甚感震驚。朝鮮發射大浦洞1號之后,日本趁機擺脫對美國情報系統的過度依賴,獨自發射了兩顆間諜衛星。而且,在大浦洞發射4個月后,日本便正式決定參與MD共同研究。
2006年7月,朝鮮發射大浦洞2號導彈和試驗核武器。導彈發射后第4天,時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在一次演講中稱:“不能不感謝金正日。”因為,朝鮮的導彈對日本國民來說是恐懼的對象,但對執政黨和保守右翼勢力來說,則不啻是一條喜訊。朝鮮“導彈危機”給予日本在聯合國堂而皇之提出朝鮮問題提供了正當理由,同時也給了其強化軍事力量的名分。一些軍事安全領域的日本官員公然提出可對朝鮮的導彈基地進行先發制人的精確打擊,另一些人則提出了核武裝論。
日本右傾化、軍事大國化積累下來的軍事和外交影響力,通過此次“導彈危機”再次給各國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