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昌明:“崇洋媚外”思想從何而來?
——漫談近代中國社會“團團轉”怪相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社會在政治上出現了一種“團團轉”的怪現象,這就是: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
“百姓怕官”,這是一種常態。從歷史上看,這也是所有國家的常態。大凡有政權的地方,都存在著百姓怕官的現象。因為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就是階級壓迫(管、關、殺)的工具。“官”作為國家各級政權的代表——是掌權的統治者;“百姓”,是被統治者,豈能不怕“官”?哪一天如果百姓真的不怕官了,那不就是“造反”了?
“官怕洋人”,這是近代中國社會出現的特有現象。官為什么要怕洋人?說白了,因為近代中國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都是洋人的奴才。
翻開歷史,無論是清王朝的道光帝還是那拉氏;無論是北洋軍閥時代的袁世凱還是張作霖;無論是國民黨時期的汪精衛還是蔣介石,有哪一個不是唯“洋大人”的馬首是瞻?
統治晚清近半個世紀之久的那拉氏,她留下的治國名言是:“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蔣委員長的治國秘訣,對外是“絕對抱不抵抗主義”;對內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人”!近代中國的統治者,在對外關系上所留下的,無不都是妥協、投降的喪權辱國杰作。
你明明是“天朝”皇帝,民國總統、委員長,掌管著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擁有4萬萬多的同胞,面對外敵,你怕誰呀?
就說1840、1856年那兩場鴉片戰爭,用對軍事頗有研究的恩格斯的話說,“英國人能把廣州城完全毀滅,能攻占沿海一切據點,可是他們所能調集的全部兵力都不足以奪取和扼守廣東和廣西兩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有什么辦法呢?”“這是保存中華民族的人民戰爭”,“如果中國人發起民族戰爭來對抗他們,英國人又怎么辦呢?”(恩格斯:《波斯和中國》)
恩格斯的結論是明確的:如果中國政府能堅持進行抗英戰爭,英國侵略者必敗無疑。那么,中國的清政府為什么要妥協、投降,直至讓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附庸呢?
說到底,清代的皇帝和其后民國的統治者們,是一小撮滿洲貴族和地主、官僚階級的政治代表。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統治特權和利益,根本無視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生計。他們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想保住自己的階級私利,結果是不惜犧牲民族利益,寧愿向洋人讓利,妥協、投降;獨獨就怕人民造反,要嚴防“改朝換代”,故無不視百姓為洪水猛獸。
1840年6月,鴉片戰爭正式打響,英軍炮擊沿海城市廈門等地,北上攻下定海,仗已經打到了中國頭上,道光皇帝卻不敢下令對英國宣戰。以后他派琦善為欽差到廣州、取代林則徐,目的就是推行妥協、投降政策。新欽差大臣到了廣州,得出“患不在外而在內”的結論,隨即主動拆毀珠江防御工事,解散“民勇”(民兵)。1841年2月,道光帝因琦善(越權)私割香港被激怒,才對英宣戰。他派出“靖逆將軍”奕山(皇侄),姍姍到達廣州主持戰事。可是這位將軍給皇帝的報告還是:“粵兵皆漢奸,粵民皆賊黨”,頑固推行“以百姓為敵”的方針!明明是洋人打上門來,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為什么反視百姓為敵?在琦善、奕山之流看來,凡不受其妥協、投降政策控制的任何民間反抗行為,都是“民粹主義”,都是不能容忍的。(民國時代的蔣委員長,正是繼承清代統治者“傳統”,難怪要推行“愛國有罪”、“攘外必先安內”的反人民政策了!)
西方列強為什么要侵略中國?無非就是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市場和原料基地。任何帝國主義要統治中國,都需要有為它們驅使的走狗、代理人。反之,清代皇帝和民國的統治者們,為了保持反動階級的特權與私利,也都愿意與外敵勾結,——甘做“兒皇帝”,這就是問題的癥結。近代中國,經過西方列強五次侵略戰爭,中、外反動派徹底“合流”,中國的皇帝、總統們,一個個都成了西方列強統治中國人民的馴服工具——洋奴!這就是近代中國出現“官怕洋人”現象的根由。
“洋人怕百姓”,道理很簡單。洋人來到中國,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的。他們視中國的百姓為“賤民”,在中國土地上胡作非為,為所欲為。百姓忍受不了洋人的欺壓,最終被迫反抗。洋人畢竟人數少,每當他們陷入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的汪洋大海時,其下場必然是可悲的。從鴉片戰爭期間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到1947年初由“沈崇案”引發反美示威與中國學生的“反饑餓、反內戰”運動,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就是“洋人怕百姓”的原因。
比如鴉片戰爭期間發生的三元里人民自發抗英斗爭。1841年5月底,英軍占領廣州(奕山不戰而降)。其后,英軍四出征糧,“予取予攜,奸淫擄掠,無所不為”,廣州近郊三元里地區為害尤烈。是日,英軍統帥郭富,副軍需總監、陸軍少校畢霞等,帶領英軍第36團、第37團、第47團和孟加拉志愿軍的幾個連,前往三元里搶掠,結果遭到三元里一百零三鄉鄉民的包圍與襲擊。據史料記載,是役,“老弱饋食,丁壯赴戰,一時義憤同赴,不呼而集者數萬人”(梁廷枏:《夷氛聞記》)。雙方較量結果,英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據美國漢學家衛三畏在《中國總論》中記載,英軍有“14人被殺,120人受傷,大約有300人后因病而死”。(轉引自牟安世:《鴉片戰爭》)
再以“百姓”與“洋人”沖突的焦點——近代教案為例。鴉片戰爭后,自1848年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制造第一起教案——青浦教案起,到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爆發前1897年的曹州教案止,前后不過50年,中國大地上就發生了400多起教案!(參見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盡管這些教案,使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百姓”均遭“官”——清政府的懲罰),但它同時也確實使那些“洋大人”侵略者為之喪膽。至于義和團運動的爆發,那更是洋大人們“災難臨頭”了!
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表面看,三者關系是個“團團轉”,但“官”畢竟是中國的執政者,是中國的統治者。因此,“官怕洋人”的客觀事實,自然逐步地內化為中國統治階級的“洋奴”意識、“洋奴”哲學,從而形成“崇洋媚外”思想。
馬克思說得深刻;“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共產黨宣言》)
既然近代中國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是“懼洋”、“崇洋”,直至崇尚“洋奴”哲學,那么,導致社會上出現“洋奴”的思想意識,形成“崇洋媚外”思潮也就不足為怪了。
“崇洋媚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統治階級的一種奴才心態,是洋奴哲學的產物,它是近代中國“官怕洋人”思想的畸形變異的怪胎。
是毛澤東打破了近代中國社會這一“團團轉”怪象!
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新中國建立,毛澤東思想一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崇洋媚外”思想。特別是通過抗美援朝運動,更是在實踐上批判了“洋奴哲學”,“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思想深入人心,全國人民意氣奮發,出現一派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大發揚。此后,僅僅經過20幾年,中國人民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舊貌換新顏: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一躍而為具有完整工業體系——能制造兩彈一星到核潛艇——的世界第六工業強國!(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均經歷了兩、三百年的時間)
然而,曾幾何時,巨星隕落,人民領袖毛主席逝世,中國的一切全變了:
“帝國主義挾著皮包回來了!”“洋奴”哲學又吃香了,漢奸、買辦文人又吃香了,“崇洋迷外”思想流行了,“香蕉人”時髦了┄┄
否定毛澤東,否定了毛澤東思想。“批公揚私”,把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一下打回到昔日“一盤散沙”的舊中華;“六億神州盡舜堯”的中國人民,再一次淪落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各自覓食的可憐蟲!中國社會重新回復到幾千年來的舊傳統:剝削有功,造反有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究竟是什么妖精在作怪?究竟是誰在作孽?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聽到否?億萬個聲音在呼喚人民領袖毛澤東!
聽到否?中華民族在呼喚毛澤東思想重回神州大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