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時代
當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主流媒體上,充斥著時髦的詞語,如金融自由化、資本流動、外匯市場、中央銀行、貨幣市場、金融衍生品、全球化等等。這些話語明顯的被極少數富人以及知識精英所掌握,作為某種有用的概念,是他們統治的這個世界的話語表述。但是,這些概念僅僅只是說明了一些現象或者事實,對于大多數的窮人來說,他們并不能理解這樣的話語,也不能通過這些概念組成的說辭來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隱藏在這些話語背后的內在的政治經濟聯系,即某種社會生產關系是需要分析和挖掘的,并不是學院內流行的貌似客觀中性的科學表述所能揭示其真相。現代西方庸俗經濟學,試圖形式主義的找出諸如匯率、利率、價格、生產、需求等概念之間的數量關系,這純粹是資產階級烏托邦的幻想,盡管他們應用了很多的數學工具。他們毫不關心,也絲毫不懂得現實的經濟生產生活,只是學院里養著的狹隘偏執的單純腦力勞動者。在現實世界中,社會主義——人類美好的烏托邦,被那些經濟理性人,尤其是主流經濟學家們所大肆嘲笑。須不知,他們所極力吹捧的當今美國政治經濟體系,才是最荒唐最腐朽的。如果要給一個合適的稱呼,那么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無疑是最佳的名稱。現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人們要想正確的認識它,就必須以歷史演化的邏輯和現實規律的邏輯來剖析它。
正如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并不是從來就有的一樣,金融壟斷資本主義也只是最近100多年的產物,是由之前還處于幼年時期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所發展而來。資本主義的真正起源及其開始的年代,早就是爭論不休的問題。但我們相信人類歷史是連續的,資本主義是從之前的人類歷史中生長出來的,那么資本主義從那一年開始就不重要了,關鍵的是要抓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中各階段的本質特征,和相關大事件的真實解釋。當西方人第一次拜訪新大陸以來,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擴展到了新的階段。商業的大發展,一方面解體著古老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催化著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壯大。商業資本的積累為產業資本的發展作出了必要的鋪墊,當新生的英國徹底打敗荷蘭時,預示著產業資本擴張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必將取代以荷蘭為代表的商業資本主義。但新的產業資本主義時代并不時來自于虛空,而是在一定的價格體系、貨幣體系、貿易體系、政治經濟體系的歷史平臺上發展。英荷戰爭結束半個多世紀后,第一次工業革命即在大英帝國蓬勃開展,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德意日都完成其工業化,產業資本全面主導世界的時代到來。
一、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代
十九世紀中期以前,英國作為自由競爭的產業資本主義時代的領頭羊,率先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化大工業過渡。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階段,其血腥殘酷的剝削程度是現代人不可想象的。沒有對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歐洲本土的無產階級的無情掠奪和剝削,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樣是不可想象的。資本對黃金的渴望和對市場的占有,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由于英國的產業資本在這一時期處于向上的發展過程中,在國內,在朝氣蓬勃的自由競爭的環境下生產力發展迅速,自由市場的“看不見的手”主導一切的信念通過古典的政治經濟學家們被表述出來。當然,此時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主要作用,絕不是現代主流經濟學家所謂的資源最優配置,而更多的是反對封建舊貴族擁有的種種經營特許權。對外貿易方面,起先英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倡導這一保護關稅政策的正是勢力強大的土地貴族利益集團。然而新生的產業資產階級正處于其勢力不斷上升的階段,逐步發展而強大起來的產業資本集團要求廢除以“谷物法”為標志的貿易保護政策,一方面降低產業資本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掃清其對外擴張的政策障礙。
這一時期的貨幣及利率、價格、匯率體系,沿襲歷史而來,金本位作為世界的主要貨幣制度,黃金作為獨占的交換價值的代表由來已久,執行著價值尺度和交換手段的職能。在前資本主義時代以及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商品的價格都是由一定量的黃金表示,兩者之間的內在價值是相等的,或者趨向于相等。這是因為黃金作為貨幣本身就是從不斷的商品交換中產生分離出來的,而商品作為小私有生產者利用自己的生產材料、生產工具和自己的勞動得到的成果,生產者最清楚其內涵的價值。其間的交換必然是按照等價值進行,即兩者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等[①],交換的雙方誰也不愿意吃虧。這種等價的交換是自然發展的必然結果,商品與黃金貨幣之間交換的量的比例,是在無數次重復交換中依靠經驗而確定的。盡管當時交易的主體并沒有意識到,但是這一規律主導著那個時代的商品生產及交換。因此,貨幣天然是黃金,黃金作為財富的實實在在的載體,成為資產階級孜孜不倦追求的唯一目標,積累黃金貨幣就是積累財富和資本。也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已經形成的價格體系的歷史框架下,資產階級順利的開始了他們的資本原始積累,對貨幣的追求成了一切,并且不用擔心現代社會常見的貨幣貶值。然而當產業資本慢慢發展到占據社會經濟主導地位時,資產階級有意識的理性,以及資本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使得資本雇用勞動生產的商品的市場價格變得不那么自然神秘,不那么不可改變。這時,關于商品交換的生產價格范疇[②]產生,由其成本價格和一定的利潤所決定。原來的價格體系框架被不斷提高的勞動生產率、競爭導致的社會勞動必要時間的縮短,以及部門資本占有利潤的能量所共同改變。各資本家為了利潤,互相競爭,商品的市場價格成為他們(作為“經濟人”理性代表)理性主義的、可計算的頭腦隨時能夠制定和改變。價格不再神秘,價值卻被隱藏起來。這一時期,商品價格總的趨勢是不斷下降的。工業革命的本質,不在于這一過程中以蒸汽自然力為動力得到普遍的應用,而是蒸汽機通過運動轉換設備帶動的工具機[③]取代了人類的雙手,以致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勞動力趨向過剩,商品價格下降,造成生產過剩。
在這一體系下,黃金作為誠實的貨幣,不是人為有意識決定的結果,而是自然無意識發展出來的結果,人們改造自然的經濟生產發展也只能是在這一歷史結果上進行,故事不是能隨意編造的。盡管如此,特別是19世紀以來,商業交易中另外一種常用的支付方式迅猛的發展起來,那就是以匯票為代表的商業貨幣(商業票據)在交換中的大量使用。當然,匯票不是最終的支付手段,只是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支付承諾,這種承諾慢慢得到越趨成熟的資產階級法權的支持和保護,但是它并不能得到資本主義市場的無風險支持,資本主義必然產生的經濟危機就會讓這種承諾現出原形。匯票支付意味著在未來某個時間必須用黃金或者商品支付,也可以在即時得到貼現,那就要損失相應的利息。機器化大工業的發展,商品財富的迅猛增加,資本主義私有產權體制下的交換日益頻繁和涉及更大的商品量,原先起交換手段作用的黃金貨幣,已經不能滿足這種新時期的支付需求,票據的產生是必然的,資本主義私有產權的信用就是票據的支撐。用于交換和支付的貨幣流通量,只有極少一部分使用金幣,90%以上使用票據。
隨著銀行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需要,另外一種支付方式也出現,那就是由銀行發行的信用貨幣,也就是銀行券。銀行券在歷史上出現得很早,開始時是轉帳銀行或金匠開給存款人的存單,是一種兌換券,我國宋代的交子亦是這種情形,均可兌換等值的金銀。逐漸,銀行券成為一種市場流通券,每一家銀行都能夠發行自己的銀行券,一開始銀行券由銀行家全額黃金貨幣支撐,銀行券是十足的現金。從理論上來說,銀行券產生于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以商業票據流通為基礎。在商業票據未到期時,票據持有人因某種原因需將商業票據變為現款,就到銀行去貼現。而在銀行沒有現款支付給票據貼現人時,就用自己發行的票據(即銀行券)代替私人商業票據。持票人憑銀行券可以隨時兌現。在這里,只不過是由銀行的信用代替私人的信用,因為銀行具備的信用遠遠大于私人的信用,銀行信用是私人信用擴展為社會范圍的信用。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必須借助于信用才能持續進行,否則就只能時而生產時而停頓;所以信用的發展是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的,兩者互相促進互為因果。匯票作為私人信用的代表最先得到較大的發展,而銀行越來越集中了整個社會的存款,在此基礎上,銀行券一開始就作為資本主義社會信用,逐步代替匯票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信用。銀行信用的發展,也就為社會生產及擴大再生產更加迅猛的進行提供了基礎,大大的縮短了產業資本循環的周期,包括投資活動的頻繁、生產及生活資料消費的增加等。但資本占有剩余價值的實現反而會被拖長,即投資啟動階段,生產消費繁榮階段,(必然的)經濟危機階段,蕭條階段一整個過程周期將加長。也就是說,資本主義銀行信用的發展,雖然更加繁榮了經濟生產和消費,但拖延了危機的爆發,并導致危機烈度的增強。
直到1833年英格蘭銀行[④]取得鈔票無限法償的資格,即資產階級的頂級銀行所發行的銀行券票據已經在資產階級法權的支撐下,獲得了最終支付手段的權力。然而在發行的額度上,卻不是資產階級法權所能保證的,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那里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而最開始,這主要是由個別私人銀行資本獨自承擔信用責任,用黃金儲備量和國債數量作為抵押來決定發行額度。銀行券貨幣的價值問題還困擾著當時的人們。事實上,在經濟繁榮穩定時期,社會的生產及交易量可以很龐大,但真正需要的支付手段(黃金和銀行券)卻是很少的,因為現金支付并不是集中發生,信用起著很好的作用,票據作為支付手段在流通。所以銀行的現金儲備一般是夠用的,只要不是在危機時期,銀行還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提供借貸和貼現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不用擔心銀行券的價值無支撐風險問題。
資本主義早期社會,在銀行資本自由競爭的狀態下,利率由自由市場“看不見的手”決定,在很大程度上由銀行貨幣資本和生產資本之間“盲目的博弈”所制約,但并不是由哪個人或者哪個集團所能夠左右的。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代,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一般表現為信用緊縮,物價下跌,銀根吃緊,利率上升,銀行擠兌并大批倒閉。危機期間,競爭加劇,利潤降低甚至倒閉破產,作為繁榮時期廣泛通行的票據,突然變得危機四伏,恐慌的人們急于將票據變現為黃金或者銀行券,為了對付即將來臨的支付壓力,否則將面臨破產的危險。人們只要財富,不相信資本主義的私人信用。當時的銀行家還算是誠實的,銀行券有十足的支撐,并不受到懷疑。銀行資本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提高利率,很多銀行家為了自己的私利,寧愿提高利率而不愿意多發行銀行券為市場提供貨幣流動性,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在嚴重而猛烈的危機中,一般銀行也會受到威脅。當時的主流理論派經濟學家甚至害怕多印貨幣而造成金價下跌,最終導致黃金外流,銀行儲備黃金[⑤]減少。但是那些同時是銀行家和經濟學家的精英人物就不這么看,他們發現并不是銀行有多少黃金和國債,就只能發行多少銀行券。按照他們的經驗,銀行發行十倍于黃金量的銀行券,并不會出現市場問題,黃金也不是因此而外流。[⑥]并且在猛烈的危機時期,將銀行中過量的小額銀行券投入市場反而可以緩解經濟危機中的貨幣短缺問題。從這里可以看出,銀行券票據的價值一開始就不是由黃金來支撐的,那么現在普遍使用的法幣的價值當然也不是黃金能夠來保證其價值的。那么問題是,紙幣這種信用貨幣是由什么支撐的呢?在當時,這個問題的答案還不是暴露得那么明顯。
但是作為世界貨幣的仍然是黃金,資本主義的私人信用還不足以擴展到國際范圍內,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更多是戰爭形式的,主要不是經濟形式。當時的國際金本位體系[⑦]具有如下的特征:金幣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黃金自由輸出入。黃金是最主要的國際儲備,其國際間支付原則、結算制度是統一的,各國貨幣都有各自的含金量,如英鎊、法郎等貨幣名稱最初都是指黃金的重量單位,彼此的匯兌率一般就決定于各自代表的量的比例,因此這一狀況看似是固定匯率制。當時由此產生的匯率理論的代表就是鑄幣平價理論。但是在實際的國際貿易中,現實匯兌率是不斷變動的,圍繞著鑄幣平價波動,幅度不超過黃金輸送點。匯率的變化可以有多種因素導致,如:
1.一時的支付差額。不管造成這種差額的是什么原因——純粹商業的原因,國外投資,或國家支出,如戰時的支出等等,只要由此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支付。
2.一國貨幣的貶值。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紙幣都一樣。在這里匯兌率的變化純粹是名義上的。如果現在1鎊只代表從前代表的貨幣的一半,那它就自然不會算作25法郎,而只算作12.5法郎了。
3.如果一國用銀,一國用金作“貨幣”,那末,在談到這兩國之間的匯兌率時,這種匯兌率就取決于這兩種金屬價值的相對變動, 因為這種變動顯然影響這兩種金屬的平價。例如1850年的匯兌率就是這樣:它對英國來說是不利的,雖然那時英國的輸出大大增加了。不過當時并沒有發生金的外流。這是銀價值和金價值相比突然提高的結果。(見《經濟學家》 1850年11月30日 )[⑧]
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什么樣的貿易支付差額狀態[⑨],就決定性的影響什么樣的匯率變化。而支付差額在那樣的時代來說還只是市場決定的,完全不是個人所能控制把握。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資本主義的上升時期,盡管自由市場像是一片神秘黑暗的叢林。資本、貨幣、商品價格、利率、匯率等概念處于有待人們進一步認識挖掘的階段,這些沿襲歷史而來的概念就具有更多的自然屬性,對于個人來說,這背后隱藏著力量,而不僅僅是詞語。[⑩]由于資本主義制度所必然導致地生產過剩而產生的經濟危機這一矛盾,不是通過采取提高無產階級工資的計劃經濟而解決的,隨著銀行金融資本的發展,將資本主義體系自身的矛盾推向了更高的階段。
二、向金融壟斷帝國主義的過渡時期之一
自產業資本主義大力發展以來,石油、化工、電力、鐵路等天然就具有壟斷性質的產業紛紛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投資與投機熱潮此起彼伏。與競爭加劇相伴隨的經濟危機也就是一輪接一輪,無數的工廠破產倒閉,資本摔壞,另一方面存活下來的資本越來越壯大,占據更多的市場,形成更大的發展潛力。在各國內部,競爭導致各生產部門逐漸產生壟斷性的巨型聯合企業。產業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的要求對外擴張,開拓市場。這一事實直接導致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積極對外侵略,占領殖民地。19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挾其產業資本的競爭優勢,在國際上大力倡導自由貿易的政策,呼吁降低保護性關稅。但是處于發展過程中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并不吃這一套,而是采用高額保護性關稅發展自己的產業資本。一場混亂的貿易保護關稅大戰,商品傾銷大戰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爆發。
這個過度時代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產業之間的競爭是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各國之間是赤膊上陣互相肉搏,在以后亦不會出現這樣的慘烈局面。所謂的關稅大戰和商品傾銷,無不是以降價促銷的方式在他國進行市場擴張,因為本國市場絕對是無法消化如此大量的商品;另一方面則是高關稅阻止其他國家商品進入。產業資本之間競爭到這種程度,想必就離戰爭就不遠了。產業資本經濟的競爭,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的過渡,在還沒有形成國際金融資本的壟斷同盟之前,是以兩次世界大戰為其最高階段。只有戰爭,才能促成更高階段形式的資本形成。
相比以往的經濟歷史,這個時期的市場價格體系波動更加頻繁和劇烈。商品價格的決定機制已經不再是直接通過長時間的重復交換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而是受到資本的力量的影響。商品的價值在基本面上還是受到價值規律[11]的決定,但是因為資本家的極度貪婪,商品的市場價格往往短時間內偏離很大。按照馬克思價值規律理論,產品的價值由生產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但其市場價格則圍繞這一價值波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的社會里,資本家(經濟人)按照利潤理性的邏輯在其商品的成本價格上要加上他期望獲得的利潤。資本家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利潤,但是市場有自己的規律,并不讓資本人隨心所欲。資本家競爭的結果是,一段時間內,大家彼此都有一個穩定的平均的利潤率。盡管突然的,資本會將某種商品的價格炒得非常高,但這樣的投機總是要破滅。
當資本主義各國都發行自己的主要銀行券后,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到了紙幣時代。各國自行規定其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辦法,這是一個混亂的國際支付體系。由于過度的競爭,這個時期的危機體現在原來的金本位貨幣體系面臨崩潰的困境,越來越難以為繼。原因當然不是黃金作為貨幣有什么不好,而是資產階級主動的改革,以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同時伴隨經濟危機的是大資本吃掉小資本,資本的積聚和集中。雖然這個時期還并沒從法律上規定黃金貨幣不能流通與日常經濟生產生活中,但是黃金的集中,事實上已經導致紙幣廣泛使用與國內國際。在國際貿易和支付中,面臨著已經是各國紙幣的匯兌及其匯率的確定問題。由于各國銀行券和黃金的兌換率,受到經濟生產和國際貿易支付的影響,很難強行維持穩定,比如當一國對某國面臨集中的、短期的、大額支付時,黃金會大量外流,該國銀行券和黃金的比價就維持不下去,以致原來建立在金本位制下的匯率也無法維持住。甚至,有些國家會在面臨大量負債,或者在國際競爭的需要時,主動將本國銀行券貶值。所以,在當時的世界環境下,金本位制度下固定匯率制也必然無法長期維持穩定,趨于崩潰是必然的。同時,這也會給世界各國帶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就是普遍的紙幣時代,各國各集團之間紙幣的比價如何確定。因為,紙幣并不如黃金那樣本身具有足額價值,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及其前,人們不會困擾與匯率問題,黃金價值及各國貨幣匯率是自然法則;而現在,人們無法確定紙幣代表的價值和不同紙幣的比價。時代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形而上學的想象解決問題的理論,匯率與貿易差額的關系,或者與利率的關系……但資本主義卻通過自身邏輯的發展慢慢向世人來展示它的答案,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知道的。
當紙幣這樣一種信用貨幣全面流通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時,作為最終的、足值的財富代表的黃金貨幣慢慢的退出了流通,集中到極少數的銀行資本家手中。這樣,信用貨幣貶值和不可兌現的風險就直接暴露出來,隨時可能毀滅它主人的財富。事實上,對于無產階級來說,這種變化并沒有什么直接影響,橫豎總是被剝削。只不過資本主義生產力極大的發展和資產階級信用的發展,使得原來的金本位貨幣體系不能適合新時代的要求了,自然而然的在原貨幣體系上發展出新的交換手段和支付手段。本質上沒有變化的是生產資料和財富的私人所有權。
帝國主義在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加緊對殖民地進一步的侵略和掠奪,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戰爭,是這個時期的主題。全世界幾乎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作為先行者,大英帝國無疑占得最多的領土。資本家們對財富的無限追求,對資本的積累,是所有這些無恥行徑的唯一目的,而原材料的占有,市場的占有都只是資本積累的手段和過程。對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特別是非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來說,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徑就是赤裸裸的帝國主義表現。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產業資本之間的競爭告一段落。沒有哪個民族勝利,只有某個資本消亡,某個資本勝利。
三、向金融壟斷帝國主義的過渡時期之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競爭中勝利存活下來的資本,尤其是銀行資本和大產業資本,至少是在各國內部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大部分生產部門內部的競爭早就決出了勝負,壟斷已經形成。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也隨時上演。每每在新的產業部門出現時,投機熱潮和競爭重新開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市場迅速的發展起來,股票、債券、交易所等成為資本集中流動的表現。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的融合,甚至他們之間的交叉任職,都說明一個問題,對這個社會絕對控制的金融資本[12]集團正在形成。這個集團掌握著國家的貨幣發行權,決定著貨幣的匯率,甚至能夠操控國內市場利率。那種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陳腐的貨幣主義理論[13],在金融資本集團面前,只是被用來推銷給世人的垃圾。他們發行多少貨幣決不按照他們的教授們的理論,而是根據對利潤的渴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各帝國主義國家為準備戰爭,加緊對國內外黃金的掠奪以及銀行券的大量發行,使金幣本位制運轉機制受到破壞。由于此時各國中央銀行所發行的銀行券(票據憑證)沒有十足的黃金作支撐,即過量發行銀行券,這就相當于銀行家們利用信用增加了他們的資本。銀行用自己的憑證對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假的票據進行貼現,也就是銀行用自己的票據代替它們的票據,因為銀行的憑證比個別商人和產業家的票據享有更大的信用,銀行的主要資本來自于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銀行的票據代表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信用。一旦銀行家們為了私人集團的利益,不考慮金本位制存在的基礎,肆意透支信用,過度發行銀行券,很容易導致對黃金的貶值。盡管銀行券并不需要黃金來支撐,但銀行家們如此恣意妄為就自然的讓金本位制難以為繼。所以,資本主義社會的邏輯根本的就是資本如何剝削人民占有剩余價值,壓根就不是什么貨幣制度的維系。如戰敗國德國,在1921年至1923年間爆發的超級通貨膨脹,物價在短時間內輕易而舉的上漲萬倍,通貨膨脹率每月上升2500%,所有德國人民被剝削得一干二凈[14]。
這一時期中,貨幣幣值起伏不定,匯率變化無常,一方面是鑄幣平價的匯率約束無法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各國資本之間的競爭導致的通貨膨脹和外匯需求變化。許多國家呼吁恢復金幣本位制,但資本主義各國已經無力恢復金幣本位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建立起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15]。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⑴政府停止鑄造金幣,不許金幣流通,代替金幣流通的是中央銀行發行的銀行券;⑵銀行券不能兌換金幣,只能兌換金塊,并且有兌現的最低限度(因規定兌換限度大,非一般人所能及,故稱“富人本位制”);⑶黃金仍可自由輸出輸入。金匯兌本位制的特點是,其它貨幣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而只能兌換與黃金有聯系的外匯(英鎊,美圓),外匯在國外(倫敦,紐約)可以兌換黃金。[16]在熱那亞召開的這次國際金融會議,試圖使各國意識到國際金融活動中的責任與義務,但是巨大的經濟政治沖突并不能滿足這些資本家的良好愿望。依此會議建立的金匯兌本位制自1924年至1930年實施了6年,這一脆弱的制度并不能克服傳統金本位制所不能解決的問題。1929年至1930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最終導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潰。1931年由于歐陸金融危機首先使得德奧兩國的主要銀行破產,德國政府終于放棄了金匯兌本位制,宣布禁止黃金輸出,并實行外匯管制。1931年7月,德奧兩國的金融危機涉及英國,各國紛紛向英國兌換黃金,掀起黃金搶購的浪潮。由于黃金的大量外流,英國也被迫于1931年9月停止實行金本位制,與英鎊有聯系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相繼放棄金匯兌本位制。英國脫離金本位制后,開始貶值英鎊,使國際金融壓力轉移至美國。1933年,美國再次掀起貨幣危機的高潮,大批銀行倒閉,大量黃金外流。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銀行暫時停業、停止銀行券兌現、禁止黃金輸出等措施,最后終于也放棄了金本位制。以法國為首的“金集團”國家雖力圖維持原有的貨幣體系,但在國際收支惡化、經濟危機和英鎊美元貶值的壓力下,也終于于1936年放棄了金本位制。
發端于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引起黃金的劇烈轉移,加速破壞了國際支付和結算體系,使得金本位制的匯率無法維持。早在半個世紀之前,馬克思就對如此的世界經濟危機及其伴隨的貴金屬運動做了精辟的解釋:
關于進口和出口,應當指出,一切國家都會先后卷入危機,那時就會發現,一切國家,除了少數例外,出口和進口過多,以致支付差額對一切國家來說都是逆差,所以實際上問題并不在于支付差額方面。例如英國正苦于金的流出。它進口過多。但同時,所有別的國家堆積著過多的英國商品。所以,它們也進口過多或被輸入過多。(當然,在憑信用出口的國家和不憑信用或只很少憑信用進出口的國家之間,是有差別的。不過,后一類國家仍然會憑信用進口;只有在商品按委托銷售辦法運到那里去的時候,情況不是這樣。)危機也許首先是在英國,在這個提供信用最多而接受信用最少的國家爆發,因為支付差額,即必須立即結清的各種到期支付的差額,對它來說是逆差,盡管總的貿易差額對它來說是順差。……在英國以金的流出作為開端并且伴隨這種流出而發生的崩潰,之所以結清了英國的支付差額,部分是由于英國進口商人宣告破產(下面還要談到這一點),部分是由于在國外廉價拋售一部分英國商品資本,部分是由于出售外國有價證券,買進英國有價證券等等。現在輪到另一個國家了。對它來說,支付差額暫時是順差。但支付差額和貿易差額之間平時適用的期限,由于危機而廢除或縮短;所有的支付都要一下子結清。因此,同樣的事情也在這里重演了。現在英國有金流回,而另一個國家則有金流出。一國進口過剩,在另一國就表現為出口過剩,反過來也是如此。但是,一切國家都發生了進口過剩和出口過剩(在這里,我們談的不是歉收等等,而是普遍的危機);也就是說,都發生了生產過剩,而由于信用和隨信用發生的物價的普遍上漲,這種過剩更加嚴重了。……于是金從英國流到美國。但是美國物價的漲風一停止,危機接著就在英國發生了。金又由美國流到英國。英國和大陸之間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在普遍危機的時刻,支付差額對每個國家來說,至少對每個商業發達的國家來說,都是逆差,不過,這種情況,總是象排炮一樣,按著支付的序列,先后在這些國家里發生;并且,在一個國家比如英國爆發的危機,會把這個支付期限的序列壓縮到一個非常短的期間內。這時就會清楚地看到,這一切國家同時出口過剩(也就是生產過剩)和進口過剩(也就是貿易過剩),物價在一切國家上漲,信用在一切國家過度膨脹。接著就在一切國家發生同樣的總崩潰。于是金流出的現象會在一切國家依次發生。這個現象的普遍性證明:1.金的流出只是危機的現象,而不是危機的原因;2.金的流出現象在不同各國發生的順序只是表明,什么時候輪到這些國家必須結清總賬,什么時候輪到這些國家發生危機,并且什么時候危機的潛在要素輪到在這些國家內爆發。[17]
正是在金本位制固定匯率崩潰的背景下,經濟學界提出過多種匯率決定理論,來說明兩種不同的紙幣之間的匯價。[18]這些匯率決定理論多多少少抓住了影響匯率的某一方面的因素,但是都不能從整個資本主義的根本邏輯上來把握匯率的本質。歷史的來看,匯率總是不同貨幣區域經濟集團的生產交易及貨幣支付等實時的表現,在各國貨幣匯率表現背后的經濟競爭才是值得深究的。經濟學家解釋匯率的決定,而資本的運動及競爭則產生匯率。遺憾的是,經濟學家并不懂現實中的經濟生產過程,于是經濟學家的形而上學可見一斑。
由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產業資本的競爭分別得到國家的保護,使得他們之間的競爭持續不斷,而又難以形成國際上的壟斷產業部門。一戰后,這種競爭并沒有停止,而是采取新的形式。一場彰顯時代特色的匯率大戰再度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展開。當一個產業部門沒有形成極少數的壟斷控制之前,他們之間的無序競爭必然就是以價格戰為根本,在自由市場上一決勝負。此時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國內壟斷形成,金融資本主導市場,擁有本國匯率的單邊決定權。以往國際間的以關稅保護和商品傾銷形式表現出來的價格戰是在各國匯率固定的情況下發生的。而現在,金融資本集團手中又多了匯率決定權這項新的競爭“核武器”。于是,各國操控匯率下降,競相貶值,全面開展降價促銷的商品傾銷大戰。而同時,商品的價格體系也不再是獨立的,所謂自由市場“看不見的手決定”,這種幾百年前的昏話在中國居然大有市場。
如果說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危機還只是自由市場爆發出的一股神秘的破壞力量,無序的競爭,生產過剩,盲目的恐慌,誰也不清楚這樣的經濟危機會從哪里開始,什么時候開始。那么在金融壟斷的資本主義國家,這種神秘的力量多多少少就是被少數人控制的了。金融資本集團對國內利率的控制,使得利率不再是“自然利率”,他們的資本能量足以控制資本市場,利率不再由混亂競爭的自由市場決定。1929年在美國爆發的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就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危機,因為發生的背景已經不一樣了。大蕭條從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金融壟斷資本對美國人民和中小產業或銀行資本進行的一場“蓄謀已久”的掠奪。他們先是放松銀根,擴張信貸,鼓勵投資,以致社會經濟生產繁榮,進而投機加劇;然后通過對資本、利率的控制,[19]導致債務危機,制造企業破產,最終吞并社會其他資本。這讓美國壟斷金融資本迅速地完成了“最后的”資本集中,從而使美國一舉進入了金融帝國主義時期。事實上,這也是金融壟斷資本對資本生產過程的控制,通過資本借貸來謀取暴力,而不用麻煩的參與和管理生產。
回顧歷史上的資本競爭發展,以及諸多概念范疇的產生背景和內涵,我們無不發現那些貌似客觀中立和科學規范的理論掩蓋下的血腥掠奪、搶劫和欺詐。在美國金融資本霸權已經成型并統治的當代社會,新自由主義的均衡范式經濟學無疑成為當仁不讓的為金融資本服務的意識形態,它聲稱一切都是均衡的,沒有剝削、強制。果真如此嗎?這樣一種金融霸權及其意識形態如何歷史的形成?資本的無上貪婪,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灰飛湮滅過后,新霸權時代徹底的來臨,它的基礎早已打好,一切障礙都被掃除。[20]
四、布雷頓森林貨幣金融體系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是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中唯一幸免于難的工業化國家,其他國家大都被炸成一片廢墟,工業體系基本遭到毀滅性打擊。不僅如此,美國反而在戰爭中大發橫財,敵對雙方都是從美國的金融資本家借錢大戰。由此,大戰后,當初引起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產業資本之間的激烈競爭,也隨著硝煙散盡而偃旗息鼓。勝利者已經決出,美國無可爭議的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老大。于1913年成立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21],表面上是美國的政府公共機構,實質上卻是由大金融資本集團控制的委員會,現在也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準中央銀行管理系統。
由于只有美國有足夠的資本能力,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恢復,就不得不由美國一手主導和控制。通過一系列的援助計劃,包括貸款、直接投資、免除債務等,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國金融資本的“細心照料”下快速的發展起來。而以往那些有關關稅保護大戰、商品傾銷、匯率大戰等不愉快的記憶,這個時候正好有機會徹底解決。當個資本主義大國彼此實力接近時,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現在既然美國一家獨大,為了解決這些不愉快的歷史遺留問題,避免今后再次出現類似的麻煩,在美國的主導下,于1944年英、美、法、蘇等44國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討論戰后國際金融秩序的問題,會議決定成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布雷頓森林會議決定了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美元實際上成為國際貿易的參照貨幣,由此確定了世界金融體系中的美元本位秩序。[22]解決完國際金融秩序的問題,就該輪到國際貿易秩序的問題。1948年美國和西歐先后商定訂立關稅和貿易協定、關稅和貿易總協定[23],從此各參加國第一次建立一種共同的國際貿易制度。關貿總協定實質上是美國主導下的自由貿易政策的國際化,正如19世紀中期前大英帝國倚仗自身產業優勢,在國際上大力倡導自由貿易一樣。此時的美國已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盟主,試圖通過這樣的國際金融、貿易體系,打造全球化的新秩序。這樣一種新秩序,無非就是要保證美國的產業領先地位,保證美國金融壟斷地位,讓其他國家最好作為原材料產地和廉價勞動力供應地。最終讓全世界為美國打工,美國則坐享其成,因此,二戰后的國際新秩序實際上就是典型的金融壟斷資本主義。
在這一新的秩序下,戰后二十多年間,一切百廢待興,正是資本大展拳腳的舞臺,資本主義世界暫時沒有了惡性的競爭。另一方面,在壟斷的金融資本的“計劃”下,市場變得非常有效率,生產力迅速發展起來。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24],經濟的繁榮,其奧秘就在這里。不過,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世界并沒有擺脫經濟危機,只是經濟危機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在壟斷金融資本主導的社會里,以前那種盲目的生產過剩危機被很好的克服了,這是因為壟斷金融的資產階級政府有能力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他們發展起了兩手政策,左手財政赤字政策,右手貨幣政策。[25]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或將要爆發時,各國政府就在財政上和貨幣金融上實行膨脹政策,如增加預算開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貨幣發行量等等,同時還用減免稅收、降低貼現率、放寬房屋抵押貸款條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資和私人消費。這些措施人為地激發起新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暫時地緩和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使危機不能充分展開。也就是說,此時的資本主義能夠在資產階級法權的支持下控制財政稅收,在市場資本實力的支撐下能夠控制市場利率和資本市場的貨幣量。既然美聯儲有如此之大的能量,再加上金融資本集團通過一套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控制的美國政府,類似1929年大蕭條那種人為制造的經濟危機對他們來說就沒有什么奇怪的。
由此,危機期間,商品的價格體系也主要表現為通貨膨脹,物價上漲[26]。戰后隨著生產和資本的不斷集中,跨部門的壟斷組織──康采恩進一步興起,主要經濟部門逐漸被壟斷公司集團所控制。這些大壟斷公司在制定商品價格時,實行所謂“領價制”,即由最大的“領頭公司”按照產品的生產費和根據“目標利潤”所確定的利潤量來規定產品的價格,其他公司也按這種價格去出售商品。因此,壟斷價格對整個物價的影響,比戰前大為加強。大壟斷公司在危機爆發時,用降低開工率的辦法去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動,不但不降低商品價格,反而提高價格以彌補損失。資本對利潤的渴求,對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占有,試圖通過市場價格來實現,而人民相對來說總是貧窮的,經濟危機也總是不可避免的。
在美元主導的新金融資本統治秩序下,美國龐大的生產力,先進的科技,富有創造性的市場活力,使得全世界都需要美國的產品。這一現實的良好的工業生產體系支撐了美元的強勢,作為國際外匯儲備,比黃金還搶手。美元的價值體現在它的購買力上,從這里可以看出,美元票據根本不需要黃金作為它的支撐;只要經濟運行正常,不出現危機,所有人都會對美元充滿信心,那么美元就是名副其實的硬通貨,最終的財富象征。從表象上來看,支撐美元的似乎是我們這個生產力發達、分工細致、產業部門多樣的現代化社會,分工,生產,交換,消費……如此無限循環下去,整一個生生不息充滿活力的社會啊;主流經濟學家擲地有聲的宣稱,貨幣,只不過是我們這個消費社會中的交換媒介而已,不是什么貧富分化的標志,你們不要帶著仇富心理來看待貨幣。他們是多么的期待這么美好的社會永恒的存在下去。但是,善良的人們,要認清這個現代化社會不是中性的,貨幣不僅僅是中性的交換媒介,這個現代化社會是階級分化的,貨幣是吸人血的資本。這個生產消費的循環經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是人人平等、自由創造、自由交換的[27]。因此也就注定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好景不長,事實上主流經濟學家死也不承認的矛盾是無所不在的。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窮兵黷武,連年征戰,海外軍費巨增;德法日英等國的產業資本迅速恢復,重新對美國構成競爭壓力,美國出口下降。最終,美國國際收支連年逆差,黃金儲備源源外流,國家財政赤字龐大,又不得不依靠發行貨幣來彌補[28],經濟出現通貨膨脹。眼看,美元就要面臨貶值的壓力和不信任的困境。事實上,以美國當時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綜合實力,這一小麻煩根本算不上什么,假以時日,只要政策得當,經濟恢復過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美元亦不會出現問題。但是,美國的資本主義朋友卻趁機落井下石,拋棄美元,兌換黃金,美元危機[29]接連爆發。屬于不同集團的資本,因為對利潤的追求,本質上是競爭的、排斥的,只是在繁榮時大家彼此如親兄弟,危難時刻則立成死敵互相出賣。資本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于是,尼克松總統不得不于 1971年8月15日 宣布停止承擔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
從此以后,理論上來說,貨幣的發行再也沒有什么數量上的約束了。[30]以前,這個約束是銀行金融資本集團的“自覺約束”,當然也是現實壓迫而不得不為之。我們人為,美元的發行及其幣值的堅挺和黃金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只不過這個理論上的結論是以如此的現實而展開,資本的貪婪無恥的本性,必然的導致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國壟斷金融資本推卸了他們維護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穩定的責任。對強盜,怎么能指望他們守護人民的財富呢?他們印刷貨幣,首先就將貨幣作為資本投入市場,資本必然要獲得利潤,抬高商品價格就是其最隱蔽的實現剩余價值的手段。這就是通貨膨脹的實質。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體系的這一根本性的變化,意味著什么呢?
英格蘭銀行是現代貨幣銀行體系的老祖宗,在性質上它不能完全等同于私人銀行,它的股份雖然是私人所有,但是作為直接替英國政府服務的銀行,它享有的特權職能一開始就不是一般私人銀行所能奢望具備的。自1844年英國國會通過《銀行特許條例》,規定英格蘭銀行分為發行部與銀行部;發行部負責以1400萬鎊的證券及營業上不必要的金屬貯藏的總和發行等額的銀行券;銀行部則負責各種投資經營業務。在金本位制度的時代,英格蘭銀行允許發行的銀行券是有一定的限額,其中會有一部份銀行券流入市場,那么可發行最高限額與流入市場的銀行券之間的差額就是英格蘭銀行的準備金。如果金流出,準備金減少,那么銀行發行部就要銷毀相應數量的銀行券;如果金流入,準備金增加,發行部則可以再多印銀行券,只要市場有需求。銀行全部存款,除了準備金外,只不過是對銀行家的貸款,但它們從來不是作為保管的現金存在的,而是作為銀行貨幣借貸資本而存在。銀行能夠提供的信用限于人們的存款和銀行所有者自有資本,有限的信貸資本只能為銀行獲取有限的利息。即使是在經濟危機時期,通貨緊縮,貨幣短缺,按照法律,英格蘭銀行也是不能隨意增加銀行券發行的。但是在1857年的危機中,英國打破了這一規則。[31]因此,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出現的紙幣發行不受黃金儲備約束,并不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1857年是危機所迫,偶爾打破,金融資本集團還不敢主觀打破這一規則玩弄貨幣;1971年壓根是賴賬,美元霸權希望擁有至高無上隨意發鈔的金融權力。自此,美元成為不可兌換貨幣,但這并不妨礙美元的任何貨幣職能。以前,貨幣作為價值的獨占的形式,是一種追求的目標或者衡量的標準。現在,貨幣已經不能作為目標或標準,而是成為了一種手段,一種掌握發行霸權的人隨意使用的潛在手段。銀行體系如果不存在嚴格監管的話,事實上它有提供無限信貸的可能,已經不再局限于社會存款數額。只要存在借貸需求,就有用于借貸的貨幣虛擬資本;金融資本集團的貪婪寄生本性,決定它會不顧一切風險,通過大量借貸來獲得利潤。盡管現代金融資本主義社會銀行體系有存款準備金制度,但并不能阻止信貸擴張的泡沫化,各種共同基金、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完全不受限制。有趣的是,為了讓世人不覺察到銀行體系作為私人控制的工具擁有隨意印刷貨幣的權力,資產主義社會形成了中央銀行制度,將中央銀行說成是社會公共機構,執行公共職能,維持國家經濟平穩運轉。金融權力作為現代社會權力體系的最重要一環,現代中央銀行制度也是政體中最重要的一種組織形式,它為什么離老百姓那么遙遠呢?即使是民主選舉的精英控制管理,又意味著什么呢?……
黃金從此以后,脫掉美元的外衣,徹底的結束了他天然就是貨幣的使命,還原為一種金光閃閃的漂亮商品,當然也是很好的投資資產。貨幣,金錢,以前是由自然界產生,上帝發行,現在卻由極少數把控發行。這其中根本的差別無非就是壟斷金融資本的形成,操控匯率、利率、貨幣發行無所不能。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的國際金融體系解體后,各國貨幣兌換的匯率沒有馬上改變,但這只是時間的問題。[32]新的浮動匯率時代來臨,匯率必然將隨著資本逐利的需要而隨時變動。
五、浮動匯率的金融壟斷帝國主義時代
當日本及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70年后期,再一次兵刃相見,競爭加劇時,一度穩定的貨幣金融體系垮臺。這些國家本身的資本積累出現問題,利潤率下降,美國首先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的經濟危機。一方面,美國國內物價大幅上升,同時經濟生產卻陷于停滯,失業率也居高不下。此時,物價雖然上升,但市場有效需求大為不足,于是經濟停滯,利潤下降。原本此輪經濟危機是壟斷金融資本主義下特有的形式,但是可愛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卻拿凱恩斯主義當替死鬼,將危機原因歸結于國家的過多干預,破壞了那只無所不能的“市場看不見的手”。結果,他們開出了以私有化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33]改革開藥方,掀起了資產階級的里根—撒切爾革命。危機之中資本競爭的結果之一是,產業資本向外擴張,大量的高污染、高能耗、附加值低的產業外移到發展中國家,獲得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和政府的一系列支持。雖然發達國家的資本在當地投資,但利潤卻滾滾流出。
現代經濟生產生活中,最離不開的是什么?是石油,不是黃金。美英兩國的壟斷資本歷史的形成的7家石油巨頭公司[34],幾乎壟斷了世界上的石油產業。20世紀70年代后,相繼爆發了三次石油危機[35](經濟危機的另一種稱呼而已)。每一次石油危機無不是以石油價格暴漲為表象。石油是一個國家發展工業化所必需的物質,是工業的血液。然而石油資源的極不均衡的分布,以及英美大石油公司的壟斷經營,導致這些壟斷集團公然通過操縱石油價格而獲取暴利,并且以此為手段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競爭,破壞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目標,使其他國家陷于債務困境。美元是世界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同時又是石油貿易的唯一結算貨幣。石油危機導致各國為購買石油欠下巨額的美元債務,世界對美元的需求巨升。同時,那些接受美國貸款的國家也得接受美國的金融專家小組的一攬子金融開放的建議。一時間這些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各項經濟指標令人艷羨,而這些巨大的“成就”就是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的功勞。然而當時機成熟時,國際壟斷金融資本集團趁機提高利率[36],收緊信貸或者故意用“低利率”給沒有還貸能力較弱的國家大筆貸款。當這些國家陷于巨大債務危機之時,國內企業破產、銀行破產,工人失業,社會動蕩,貨幣貶值,金融崩潰,最終又不得不求助于美國。美國通過自己控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金融專家小組提出了一攬子“解決危機”的建議,一般就是:(1)核心產業私有化;(2)資本、外匯管理國際化、自由化;(3)削減政府開支,減少公共福利。即使暫時被緩解危機的國家,往往面臨著主權喪失,銀行、礦山、林業等等都陷入了國際金融資本的控制,異常廉價的把這些拱手送給美國人,還要承擔高得可怕的利息。這種情況在拉美國家市場發生,并不是市場客觀規律,所謂的“拉美化”就是債務—金融危機的代名詞,同時又是大型貧民窟的代名詞。美聯儲的隨便按下的幾個電子數字(美元的賬面反映),那些需要美元購買石油的國家卻要用商品和勞動,甚至是國家主權來換取。
另一方面,石油危機常常以戰爭形式來表達,所以國際的危急局勢反倒會使人們拼命用本國貨幣換取美元,增加儲備以備不測。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垮臺,這一次是美元靠石油來撐腰,以石油價格的暴漲引發的全面通貨膨脹,自然是資本集團在作祟,但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對美元的需求,美元看起來讓人感覺就是非常有市場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經濟無疑是在飲鴆止渴,美元印刷的越多,資本越是強大,物價越是上漲,于是對美元的需求越多,這是一出危險的游戲。
石油危機并不是這個時代的唯一特征,80年代后期以火箭般速度發展起來的資本市場更加瘋狂,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及衍生工具的發展。當這個世界的廉價商品都由那些發展中國勤勞善良的人民在血汗工廠中生產時,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卻“升華為”投機賭博的虛擬經濟時代。他們的人民大部分都不是依靠實物經濟生產生活,而是主要依靠在股票、債券、房地產市場的投機獲利,參與錢生錢的賭博游戲。處于壟斷金融資本帝國主義頂端的美國,在他自身絕對的軍事優勢,豐富的資源以及廣闊的市場的支持下,美元體系完全成為一個剝削全世界的霸權體系。對于那些不聽話的“邪惡國家”,美國往往就是直接的粗暴的武力干預,或者冷酷的經濟封鎖;而對于那些同處資本主義體系的“文明”國家,或者人口大國,美國則采取另外的壓制辦法,絕不容許美元體系受到挑戰。
當日本在美國軍事力量的“關照”下,從50年代開始便極其快速的成長起來,經濟實力一躍千里,在80年代已經到了可以“對美國說不”的時候。同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當日本產業資本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要進行擴張。一方面,日本的銀行資本不成熟,在國內,銀行體系的作用主要是輔助產業的發展,而不是像美國那樣,作為獨立的最高端的壟斷金融資本,握有無上的權力,對所有其他資本行使調控管理職能。但根本的,日元走不出國門,在國際上無法挑戰美元霸權;美元霸權體系已成參天大樹,日元只不過是作困獸之斗,生不逢時。所以,美國的金融體系不僅是發展得最完善,最專業,最有效率的,而且它本身作為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最高產物,是整個世界經濟體系和最強大軍事力量支撐著。日本挑戰美元就是挑戰整個全球一體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日本的產業資本,在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資源、市場控制力的不利局面下,根本無法對外擴張,即使資本走出去也無任何保障可言。[37]但問題是,日本這個去了勢的“太監資本”,多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積累了巨額的財富,正如一只待宰肥羊。早期日本同中國一樣,采取的是低匯率的掛鉤美元的貨幣體系,也就是一個表面叫日元實質上是美元經濟區,關鍵問題又是日本資本與美國資本誰分得的剩余價值更多。美國自一系列的金融打擊技術準備后[38],找了個貿易逆差的接口,聯手其他歐美金融帝國,威逼日本簽下“城下之盟”——廣場協議和羅浮協議。廣場協議強迫日元升值,羅浮協議強迫日本執行超低利率政策(低到1%)。本來就是資本過剩,找不到擴張出路的日本,在超低利率面前,銀行、保險等系統那么多的錢,不尋找出路,那無疑是自殺,怎么辦?全部涌入股市、房地產市場等資本市場,很快就吹起了超級泡沫。更有甚者,日本買下了美國的帝國大廈、好萊塢、洛克菲勒廣場等美國的精神、財富象征,可謂豪氣沖天,但也是強弩之末。同時,日元不斷升值的趨勢,一方面打擊了出口貿易,降低產業利潤[39],迫使資本對產業投資不感興趣,沖向資本市場;另一方面,吸引國際熱錢大舉進入,投機資本市場。日本超級金融大泡沫就是這樣練成的,泡沫一旦吹起來,刺破它就是輕易而舉的事。在軍事和政治上控制日本的美國,更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可憐的日本,在資本瘋狂的盛宴之后,泡沫如期而至,接下里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了。日本也不是沒想過搞他的日元金融體系,包括建立亞洲版的國際貨幣基金體系,想取代美國版的貨幣基金組織,可惜門都沒有,還沒說完就被美國砸回去了。現在,整個日本的金融體系,已經完全被美國控制,所謂日元,就只是美元在日本的稱呼而已。
除了日本,被美國整垮的還有蘇聯,想想那個臭名昭著的五百天休克療法吧,讓蘇聯這個產業帝國在近乎絕對公平的分配后[40],成為了一個化整為零的、外強中干的“金融帝國”,很快就在美國的陰謀破壞下,土崩瓦解,經濟解體。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雖然沒有遭到俄羅斯那樣慘的打擊,卻被可持續的剝削了三十年。中國在80年代后的改革開放,大力倡導市場化、私有化,不顧一切的實行的招商引資的買辦政策。但在當時的國際格局背景下,中國不得不在出賣國家諸多利益的情況下,還要接受對自己極為不利的匯率政策。除了貢獻國家的資源環境和廉價勞動力,還要以低匯率讓美元進來投資,超級廉價的出售實物商品給美國,裝滿美國的超市,為美國人民提供豐富廉價的商品。而美國支付給中國的卻是他們隨時都可以印刷的紙幣,甚至紙都不需浪費,直接敲幾下鍵盤。事實上,中國實行的固定匯率制,緊盯美元,中國以美元儲備為本位發行人民幣,就意味著整個中國經濟就是美元霸權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因為,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人民幣的流通和美元流通沒有本質差別,只是一個比例的問題。又由于2000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外貿出口和外資占很大比例的投資帶動,以致人民幣的發行越來越完全以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為基數,在政府不可控制的外匯儲備的增加過程中,政府必須發行相應的人民幣,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對人民幣的發行權已經喪失。其實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經濟體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究竟被誰占有或者誰占有的大,這才是關鍵。在中國人民做牛做馬辛苦勞動20多年所創造的財富中,恐怕中國先富起來的一批人所占有的財富比例不會多于外資投資中國所分得的財富;更甚的是,美國的資本通過中美巨額貿易所賺取的利潤更加龐大。2007年中國GDP為23.4萬億人民幣,其中進出口總額為21738億美元,出口額為12180億美元,進口額為9558億美元,貿易順差2622億美元。年底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3079元,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53萬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累計超過5000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在出口最多的機電和高新技術兩大行業中,外資出口比例分別高達68%和85%。中國出口貿易中那些利潤最高的行業大部分都已經控制在外資手中,利潤微薄以致僅靠出口退稅維持的血汗工廠也大量存在。就像一個在中國生產的芭比娃娃出口時在海關形成的中國順差是30美元,但中國企業實際只賺到0.65美分,其余大部分是美國企業賺得。這意味著什么呢?中國出口貿易所賺取的利潤大部分被外資占有,少部分落在中資企業,所以中國人民改革開放三十年還是很窮,與美國差距巨大;而日本經過20多年的發展卻能趕上美國的人均收入。中國積累的巨額外匯儲備,并不代表著中國在與美國的貿易中就賺了那么多錢,這里面有很大部分是外債、國外投資、短期熱錢等原本就是別人的錢;即使是由中國出口積累的外匯,實際上也是廉價出賣勞動力和國內資源而換取的,這個出賣過程中我們并不賺錢,因為我們的勞動力和資源并不是作為與外資平等的資本來發揮作用,僅僅只是對外出口產業鏈中的生產要素。因此,說中國為美國做嫁衣裳毫不過分,我們的政府中招商引資的官員和老板統統都是美國的打工仔和看門狗而已。在中國國內,貧富分化非常嚴重,先富之人很大部分的財富就來自對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對資源的占有,這一塊對應著外匯儲備中的交大一部分,也就是說這部分外匯儲備也是屬于國內富豪,只不過采取了中央握住外匯儲備而國家對富豪負債,富豪也就為所欲為。如此條分縷析,中國的所謂巨額外匯儲備又算了什么呢,根本就不是屬于人民的財產。危險在于,一旦中央政府對外匯儲備管理不善,投資失誤,以致外匯儲備損失巨大,則既有爆發外資撤資引起本幣劇烈貶值的金融危機風險,又有國內過剩資本尋不到出路剝削百姓而致通貨膨脹之風險。
中國辛辛苦苦積累的外匯儲備,又不拿來國內投資,解決三農問題,而是流入美國資本市場和國債市場。特別是新千年以來,全世界的財富在美國吹起了以房市、股市、錢市高漲的超級泡沫,華爾街分紅天文數字,美國經濟“百年一遇”,空前繁榮。在這新的一輪泡沫中,美國的信貸擴張登峰造極,即使是一無所有的人都可以零首付貸款買房子。自1980年代以來,在虛擬資本市場形成的基礎上,出現一股證券化的潮流,各類金融衍生品及衍生工具得到飛速的發展,任何未來的現金流都被證券化而想象成虛擬資本,如在美國次級貸款基礎上發展起來的MBS,CDO,CDS,CDS平方等等,它們壘起來的規模以百萬億美元計。而參與虛擬資本市場投機賭博游戲的除了那些金融資本階級外,新近又加入進來各種投資基金、投資銀行、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等。有如此發達的金融衍生工具,全世界的資本都加入美國的信貸擴張狂潮。美國政府借了錢可以去打仗,占領更多的石油資源和其他原材料;可以在國內投資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可以發展教育、文化和科技。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資金將虛擬經濟進一步推高,股票價格、房地產價格、證券價格都一路狂飆而上。一時間,整個美國人民都賺錢,于是美國人民可以將升值的金融資產或者房地產資產抵押在銀行,換取現金消費旅游去了,全世界的經濟都發展了。[41]美國政府留給人民的則是雙赤字:貿易巨額赤字,財政巨額赤字。截止2008年,美國個人、企業、政府總債務至少50萬億美元,這是他們幾十年來將所有的資產資源都抵押給銀行而得到的結果。終于2006年樓市沖頂,隨后下跌,而次級抵押貸款壞賬不斷增加,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引發至今還遠未消散的全球金融危機。[42]
然而,一旦中國拿出巨量美元儲備購買原材料時,也就是將美元票據立即“兌現”時,買什么則什么暴漲,美元貶值的真相立刻暴露。另一方面,出口又被壓價,血汗錢都賺不回來。像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困境無非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控制了這個世界的資源和市場。至于歐美發達國家所謂的資本和技術優勢,幾十年來慢慢的被侵蝕,如中國已經慢慢趕上來,這一點不是根本的問題。只要美國能夠控制世界主要資源和市場,那么美國就能夠靠印刷紙幣來吃天下的免費午餐,這里美元貨幣體系只不過是實現的工具。為了這一目標,美國可以不斷的發動侵略戰爭而在所不惜。因此,美元再一次暴露了它的本質,那就是支撐美元體系的不是黃金,不是信用,而是信用下面的對全球核心生產資料控制權,資本主義私有制。
當各國都私有化、市場化后,金融開放,外匯管制放開,自由兌換,全球金融資本得以無障礙自由流動,金融危機卻一輪接一輪的爆發[43],國家和地區的財富被席卷,處于最上層的金融壟斷資本輕易而舉的吃掉下層的小資本,并席卷他國財富(虛擬資本的控制權)。一時間,地區國家的貨幣一不注意就被攻擊,接著大幅貶值,匯率震蕩,經濟崩潰。完全開放的國家經濟失去了國家的保護,暴露于世界經濟體系,其必然的經濟結構缺陷[44]給金融資本留下了攻擊的機會。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典型的案例。出事后的國家,則等著國際金融資本集團的代理機構諸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前來“救援”,實質是收購。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依靠對世界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對美元的發行,對利率和匯率的操控,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奴役所有世界人民。新的帝國主義形成,可謂現代金融壟斷帝國主義。
六、世界貨幣壟斷金融體系還是社會主義?
曾經的社會主義代表國家蘇聯、中國都或快或慢的加入到世界資本主義陣營時,人類社會已經是一個十足的資本主義世界。美國則是處于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虛擬資本經濟國家,中國則在快步向美國看齊,僅有的一點中國特色看來遲早要被資本關系所磨平。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意識形態上不斷向美國靠攏,不斷的宣揚那個所謂的美國夢,簡直是毫無原則的、極端無知的貶低自己的歷史。在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的眩暈光環下,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美國本質上的生產關系(即財產關系)。而要理解這一點,就要理解美國的經濟,理解美元。
美聯儲紐約銀行是這樣描述美元的,“美元不能夠兌換財政部的黃金或其它任何資產。關于支撐‘美聯儲券’的資產問題沒有實際意義,它只有記賬方面的需要…銀行在借款人承諾還錢時(IOU),產生出貨幣。銀行是通過將這些私人和商業債務‘貨幣化’來創造金錢的。”
美聯儲芝加哥銀行的解釋是,“在美國,無論是紙幣還是銀行存款,都不像商品一樣具有內在價值,美元僅僅是一張紙。銀行存款也只是記賬簿中的若干數字。硬幣雖然擁有一定的內在價值,但通常遠低于它們的面值。
看看,美國的頂級銀行對美元的定義是清楚明白的,美元不再是獨立的價值體。美元在債務產生的同時被創造出來,在債務償還的同時被銷毀。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都是一張債務欠條,每一張欠條在每一天里都在產生債務利息,而且是利滾利地增加著,這些天文數字的利息收入歸誰呢?歸那些創造出美元的銀行系統。只要有人來借,就會有美元產生,但有資格借的前提是你要擁有資產作為抵押。[45]因此,美元本質就是資產階級對資產的所有權,而認可這一點的就是資產階級法權。資產階級貪婪的本性,過度借貸的投資和投機,使得美元源源不斷的產生。這種提前就將資產變現的做法,導致資本回收周期大大縮短,資本周轉大大加快。美元的購買力隨著資本運轉加快而變化,資本對利潤的渴求總是導致物價的上漲。物價上漲卻不是因為多印的美元讓人民手中的錢更多了,而是更少了。據此,有人人為美元是票據,是債務,是不誠實的貨幣;而黃金則是擁有穩定價值的貨幣。問題是,貨幣本身是否有價值,與市場經濟是否穩定沒有必然的聯系。歷史上,黃金充當貨幣時,之所以市場穩定,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狀態決定的,資本還沒有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簡單商品流通、交換是主要的經濟形式。在機器化大工業發展起來后,社會財富遽然增加。黃金也只是一種商品,所有的黃金加起來也只是一種有限的財富,所有其他商品則是更大量的財富。而那些歷史性的偶然成為占有財富的資產階級,不再需要黃金作為他們交換貿易的貨幣,新的支付手段應運而生。他們的財富的數量不需要黃金作為價值尺度來衡量,而是已經在歷史形成的價格體系里被決定了,這只需要觀念上的定價就可以。而資產階級法權已經確認了他們的財富擁有權。現在社會經濟的不穩定,不是紙幣本身無價值,而是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競爭和投機賭博性質。所以,試圖通過恢復金本位貨幣體系來克服當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想法是荒謬的、無知的。過去的歷史怎么還能夠重新再現呢?
再來看看這個時代的價格體系,在前資本主義時代我們認為是等價交換的,并且假定在等價交換的基礎上,我們分析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剖析出利潤的真相。如今發展到這樣一個資本越來越主導價格的時代,特別是在虛擬經濟領域[46],商品的價格用一定數量的紙幣來表示,或者說是觀念的表示,所謂的等價交換這一概念已經毫無意義。在交換是為了得到使用價值,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簡單商品交換時代,商品的流通過程就其純粹形態來說,必然要求等價物的交換,等價是交換能夠發生的前提提條件。這里再次重申,馬克思所謂的價值規律的等價交換,前提是在前工業社會,在資本原始積累之前,在勞動分工普遍存在的社會之前,產品的基礎原料和勞動工具等都是來自于大自然,不被任何人所有,并且可以就地方便的獲得,于是商品的價值就取決于其蘊含的無差別人類勞動量;在工業化后的資本主義社會,價值歸根結底是人類的勞動,資本要占有人類的剩余勞動,商品的價格在根本上受其內涵的人類無差別勞動的決定外,還要受資本占有并實現剩余價值的影響。在古代,商品的交換是一種自然界的必然,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固定的少數幾個品種中穩定的維持著,是一個循環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并不需要特別尋找市場;任何一種商品只要生產出來,就必定會有一定的勞動愿意與之交換,在長期的產品與產品交換之中,形成了等價的交換,只不過是通過貴金屬貨幣達成。而現在,(最終生存消費)商品要實現一定的價格,使得資本獲取利潤,就要尋找并占有市場,而勞動者為了生存消費,也必須愿意以自己的勞動與之交換。
而現代的紙幣時代,紙幣和商品本身就不可能等值,商品(包括金融產品)的根本目的不是用來交換的,而是用來顯示資本家擁有多少資產的[47];商品的流通只是在既定的資本格局下、財產關系下的分配手段;商品和紙幣的每一次互換只是資本整個增殖運動的一個環節,不再具有獨立的意義;紙幣沒有使用價值,但浸透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48]那么,剝削更應該這樣來看,由于資產階級占有幾乎社會上所有的商品,可以看作是商品擁有者一方,只賣不買,無產階級就是只買不賣,這樣看起來,一方專門賣,一方專門買;再假設無產階級得到同他勞動相匹配的工資,資產階級就通過持續通貨膨脹的不等價商品交換來剝削無產階級。[49]無論如何,在越來越接近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目前發展最成熟的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消除了各個產業部門內部的競爭,各個產業部門形成垂直一體的產業鏈,各部門的產品也占領統一市場。各類產業資本按照資本的大小平均分享利潤,而利潤必須靠消費者的購買來實現;但是消費者勞動力的價格只是作為商品價格的一部份,因此,商品要銷售,資本要實現其利潤,必須是消費者借債消費,寅吃卯糧,資本也只有通過債務來占有勞動者的勞動,利潤作為價值,最終還是表現在人類的勞動被占有上。
理解了美元的本質,就理解了美國這個純粹的資本主義國家。看似一切都自由民主的美國,由此而知它本質上是純粹被金錢主導的國家。國家里,最真實的關系從上到下就是債務關系[50],也就是財產關系。誰擁有的債權最大,誰就是老大,誰就剝削其他人民。
浮動匯率的金融壟斷帝國主義時代,世界各國經濟被有控制的解體,表面上看來頻繁的經濟金融危機,是由市場“看不見的手”造成的,是客觀規律,不應該有人負相關責任。事實上,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正是以此為接口,希望打造統一的世界貨幣壟斷金融體系,以解決頻繁的經濟危機。美國目前的次級債危機,在很多人看來有導致美元崩潰的危險。于是,現在就流行一種新式的資本主義美元崩潰論[51],似乎中國只要捱過美國,等美國先自己金融崩潰了,中國的就萬事大吉了。對于無產階級來說,永遠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可能。無產階級的解放是要靠自己的,資產階級不會被尿憋死。就算去了美元,還會來另一個什么元,世界并沒有改變。更何況,私有的資產階級中央銀行美聯儲可以任意印刷美元來解救目前這個資本主義剝削體系的金融危機。我們認為,這個世界關鍵的問題不在那些最顯眼的貨幣金融層面,那只是海面上光彩奪目的泡沫。根本上的資本主義邏輯不改變,那些表面上的經濟金融問題也就無法避免。因為,這個體系面臨的已不是缺錢的問題,而是如何維持這個體系的制度、法律乃至文化價值觀的問題,是如何繼續欺騙人民的問題,但所有資產階級的這些“文明產物”越來越失去吸引力,人們逐漸要拋棄它們。資本主義走到歷史的今天,已經將這個體制本身的矛盾發揮得淋漓盡致,脫去了一切貨幣關系外衣的階級對立和剝削赤裸裸的呈現在世人面前。改變現狀,是我們愿不愿意行動的問題。
七、中國逐步走向全球金融資本主義
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時間是1978年,首先從農村分田包干,解散人民公社開始,進而逐步在城市展開。在此之前,新中國在毛主席的帶領下頑強的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化建設,到1978年時,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初級工業體系,但是在重工業以及國防軍事高科技領域中國慢慢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1949年到1978年,中國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中進行自我發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也是經歷了一個高速的發展階段,這背后的實質前面已有論述。關鍵是在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怎樣看待中國的初級工業化以及改革開放。也就是說,我們理解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兩個三十年,必須是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大環境中來看。我們現在知道,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在殖民掠奪及種族滅絕基礎上的資本原始積累發家史,成功的完成了工業革命,聚集了龐大的資本,轉移出去大量的過剩勞動力,占據了世界市場,這些不是中國等后發國家所能學的。自近代以來,中國不僅沒有完成這個過程,還險些成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只是經過一百多年的艱苦斗爭,才得以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得以繼續生存發展。一片空白好畫美好藍圖,新中國完全是通過自立自主、自力更生來發展自己的農業、工業,要在短時間內過現代科技這一關,要大力提升糧食的產量,支撐越來越多的總人口和脫產的工業化城市化人口。這一過程西方花了兩三百年,我們只花了不到三十年。也就是說,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一個比資本主導更高效的生產組織方式[52],并且更少的剝削和痛苦。盡管我們前三十年成功避開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運作規律,但是我們并不理解資本主義的真正經濟規律,我們沒有吃透馬克思。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我們在討論整個中國的計劃經濟的運作方式,醞釀改革。這一時期,作為世界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金融壟斷階段,早就不是自由競爭時代的資本主義。可我們的經濟改革卻沿用新古典的自由經濟意識形態作指導,拆解產業部門,打破產業鏈,讓出自己壟斷的市場,引進外資。把經濟發展的希望寄托在所謂產權清晰的個人激勵上,迷信企業管理,連資本如何占有剩余價值的市場規律都不要了。
農村改革只做到分田單干,然后打破原有流通體制,事實上這都是破,還沒有立,沒有再建立起一個農民主導的農業產業鏈,包括生產、物流、倉儲、加工及零售等各環節。正是因為沒有這個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所以農村改革只是將過剩的農民勞動力無情的扔向市場,任其自生自滅。在隨后開始的城市改革,以及深圳特區的建設,一方面是將原來已經存在的國有企業主導的產業體系打亂,另一方面引進外資大建血汗工廠,吸收農村來的勞動力。以致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國主要的經濟增長都是依靠沿海的民營企業的發展,而其中又絕大部分是外資掌控,或者作為產業鏈的低端,留在中國境內只是為了獲得廉價勞動力和環境資源。從9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的經濟改革就完全成了一場搶劫、瓜分全民財富的悲劇,從醫療到教育,從國企到銀行,不僅權貴私有化,而且逐步被外資侵蝕和掌控。我們這樣的一種發展模式,僅僅是積攢了大量外匯儲備。金融資本是沒有祖國的,也沒有膚色的門檻,世界各國的統治者真正的結盟了,他們一同控制著全球的金融資本。
事實上我們如果理解了美元,理解了資本主義的邏輯,理解力真正的價值規律[53],就知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純經濟發展目標是多么的錯誤。中國簡直就像一個守財奴的心態,然而卻不知道真正的財富是什么。整個中國的意識形態都在高揚錢的價值,國人都在夢想著發財致富,但是他們卻不了解錢是什么。我們只是無知的積累了巨量的美元票據,而這一票據的價值是此一時彼一時,總是越來越貶值。中國賠了夫人又折兵,改革培養出來一個美元買辦利益集團[54],破壞了中國的文化、道德、經濟和政治。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美國誤導了中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方式。錯誤的西方經濟學,錯誤的美國夢意識形態,讓中國越來越依賴美國,最可恨的是,居然依賴美國的消費市場,本國老百姓饑腸轆轆,嗷嗷待哺,卻沒有能力消費自己的勞動所得。所謂市場換技術,結果卻是中國失去了技術獨立性。不平等的匯率,讓美元資本在國內輕輕松松的越做越大,讓老板們賺取那點可憐的小費。中國改革開放偏偏不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要讓本國人民依賴美國,廉價出賣甚至白送土地、工廠、礦產等等給美國,似乎只有讓美國來管理[55],中國人民才能發財致富。利益集團要的錢越多,我們受的剝削越重!這真是歷史敲響的警鐘啊。
中國現在面臨的局面是復雜的。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形成了資本利益集團,他們控制了這個國家的政策和資源。中國的經濟也被帶到一個“大進大出”的高度依賴國際消費市場、國際原料市場和資本投資的不可持續的模式。我們的生態環境承受不了,我們的國內資源承受不了,盡管我們是世界工廠,擁有現代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在國際形勢上,又正是處于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大行帝國主義掠奪之能事,首先是不惜武力控制石油、糧食等重要資源,在戰略上打壓他國;其次,操控金融投機資本[56]攻擊他國經濟體系,破壞經濟安全,在戰術上擾亂他國發展節奏。同時,還在意識形態、精神文化領域上混淆是非,掩蓋歷史真相,以攪亂他國之思想。
令人扼腕的是,近幾年的股改、銀行業改革等,幾乎是把中國融入到全球金融資本主導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而中國獲得的又只是一個受壓迫受剝削的地位。因此,要改變這一被動的局面,首先是要整頓黨,再來一次整風運動絕不為過,嚴厲打擊貪污腐敗和叛黨賣國分子。同時還要改變目前這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我們已經積累起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不需要通過外需來啟動生產,完全可以計劃的利用這些生產能力,只要真正做得按勞分配,嚴格節約勞動及生產資料消耗。為達到這一目的,就必然要求某些既得利益集團向人民讓步,采用新的生產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在生產方式上又必須走一條可持續的道路,輔之以新的文化和價值倡導。
目前的全球經濟危機,正是改變原有經濟模式的很好的時機。不過,我們不能完全只依靠從資本主義學來的財政、貨幣兩手政策,所謂宏觀調控國內經濟。這兩手政策在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時比較有效,但不適合一個打算走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我們要采用更加民主的方式管理生產生活,曾經的新中國社會主義探索留給了我們很好的經驗和教訓。否則,久違的革命肯定會不期而至。
[①] 這里不是說當事人每一次偶然的交換,商品與黃金貨幣就是絕對的等值;而是指,這種等價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即商品交換者有一股動力,盡量的趨向于等價交換。規律起作用的這一動力來自于人的本性,原始共同體解體后,私有制產生,私有者對財產的占有欲。在數學概率理論上來說,就是一段時間多次的偶然交換,平均來看是等價的,生活中偶然交換的一系列價格數字的期望值,就是理論上的商品的等值價格。在現在我國農村集市上還可以看到,農民小私有生產者經常會為了一分一厘而討價還價,絕不愿意吃虧。盡管,他們得到的貨幣不再是有價值的黃金,而是紙幣。這說明,人的某一歷史階段的本性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②] 在純粹的交換這一行為上,我們只能承認在商品生產交換的歷史中一開始就是等價交換。因為小私有生產者擁有自己的勞動資料、勞動工具,且自己去勞動,他們進行交換不是為了利潤,而是將自己不多的剩余產品出售換取自己不能生產的必需的用品,所以在生產交換的過程中不存在誰剝削誰,以及剩余價值的說法。這個時代的剝削是體現在實物貢賦,或者勞動貢賦(農奴必須將大部分的時間拿來為封建主服勞役)這樣的人身依附上。當過渡到資本主義時代,問題變成,對于整個資產階級來說,他們占有的資本和剩余價值是怎么來的?利潤是怎么來的?出現工廠和雇傭勞動后,如果剩余價值不能從等價交換的流通過程中產生,就只能來自于勞動力的價值與勞動力勞動所創造的商品價值之間的差額。資本對勞動力的剝削是比較隱蔽的,體現為占有剩余勞動時間。一旦隨著競爭而導致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其他因素,商品價格趨于下降。這一過程中,資本家區分了成本價格(勞動力價格和原材料價格之和)和利潤,而成本價格與平均利潤率下的利潤之和就是生產價格。那么從此以后,商品的市場價格在一段時期內的平均價格就表現為生產價格。因此,價值概念是適用于前資本主義時代的,等價交換,商品不愁賣不出去,也不會發生經濟危機。生產價格概念適用于產業資本主義時代,資產階級總是期望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獲得更多的利潤。所以,這時再說什么商品貨幣等價交換沒有意義,值得一說就是資本之間競爭和博弈,以及經濟危機。如果他們給予勞動力的工資真的是代表勞動力勞動的價值,那么他們就可以以為所欲為的價格出售,不用受到價值規律的約束。然而市場總是會通過經濟危機來教訓他們。資本的時代嘛,大資本吃小資本,小資本吃無產階級。
[③] 工具機這一概念來自于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關于機器大工業的論述。所謂工具機,就是工具手,以前必須用雙手才能完成的工序,現在通過科學設計的機器裝置來完成。這一革命性的變化很少為人所關注,反倒是蒸汽機被人關注。蒸汽機這一自然力利用裝置更多的是從經驗中積累而設計的,工具機則是利用牛頓動力學原理精心設計。
[④] 英格蘭銀行作為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中央銀行,為各國中央銀行體制的鼻祖。1694年根據英王特許成立,股本120萬鎊,向社會募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過資本總額的鈔票發行權,主要目的是為政府墊款。到1833年英格蘭銀行取得鈔票無限法償的資格。1844年,英國國會通過《銀行特許條例》(即《比爾條例》),規定英格蘭銀行分為發行部與銀行部;發行部負責以1400萬鎊的證券及營業上不必要的金屬貯藏的總和發行等額的銀行券;其他已取得發行權的銀行的發行定額也規定下來。此后,英格蘭銀行逐漸壟斷了全國的貨幣發行權,至1928年成為英國唯一的發行銀行。
[⑤] 這里的銀行儲備金制度,與現在的銀行存款準備金制度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當時是為了防止一般商業銀行超出實有資本過度經營,導致黃金儲備不足保證銀行券的兌換,要求他們把一部分黃金作為準備金存入英格蘭銀行,以防未來發生的擠兌等風險。而現在的銀行存款準備金制度,則變成了商業銀行必須將一定比例的存款金額存入中央銀行,多用于控制銀行系統的貨幣供應量。事實上這兩個制度一直都不能很好的起到防止過度投資的作用。因為從根本上,銀行不能通過控制貨幣發行量來控制經濟的運行和債務鏈條的產生。
[⑥] 關于這里的論述可參考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三卷論信用、貨幣的內容和盧森堡《資本論注釋》一書里相應的分析。
[⑦] 英國于1816年頒布鑄幣條例,規定以金幣為本位幣,一盎司黃金為3鎊17先今10.5便士,拉丁貨幣聯盟國(法國、比利時、瑞士、意大利等國)至1878年時已禁止銀幣鑄造,采用所謂“跛行金本位制”。德國于1871年獲得戰爭賠款后,發行金馬克作為本位貨幣,實行金本位制。美國于1873年也以法令禁止銀幣的自由鑄造,實際上開始采用金本位制,只是由于國內對此長期爭論,直到1900年才正式通過金本位法案。俄國和日本也于1897年相繼改采金本位制。至19世紀后期,金本位制已在西方各國普遍實行,具有了國際性質。從歷史上看,金本位制的國際化并非國際協議的結果,而是由交易制度、交易習慣和國內法緩慢發展而形成的結果,是建立在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價格體系基礎之上。由于當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強國,在國際貿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加之英國率先于1819年和1844年通過一系列法規規范黃金的進出口和中央銀行的業務,較早地實現了黃金的國際流通、英鎊的國際化和英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由此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以黃金為基礎的國際金本位制度。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這一制度盛行于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事實上,黃金主要控制在少數幾個資本主義強國手上。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占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
[⑧]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第三十五章。
[⑨] 貿易支付差額與貿易差額不是一個概念,本質上完全不一樣。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常使用后一個概念,但是真正能夠說明國際貿易中經濟問題實質的是支付差額。貿易差額不能說明資本及利潤的真實流向及流量,支付差額則包括純粹商業的原因,國外投資,或國家支出,如戰時的支出等等,只要由此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支付。因此,一段時間的某個貿易差額數不能夠說明匯兌率的變化。近幾十年來,美國總是以本國經常賬戶巨額貿易逆差為借口,來要求對方國家改變匯率,貨幣升值。事實上,貿易差額與匯率之間沒有明確的關系,所以借口之為借口而已。
[⑩] 所謂概念,范疇,自康德以來到一直黑格爾,都被認為是能夠自發運動的真正實體,或者本質。并且概念范疇的演化則代表歷史真正的前進,黑格爾進一步認為概念還要外化為人們現實的實踐。而在馬克思看來,概念范疇只是人們頭腦中的意識,社會存在決定了這樣的意識,不同的歷史階段將會相應的產生不同的概念范疇,理論話語體系。因此,建立在貨幣、利率、匯率等一系列概念基礎上的政治經濟學,從馬克思時代開始就越來越形式主義形而上學化了,這些概念產生最初可以說是來自人們(后來的資本家)的實踐,所以在亞當·斯密之前關于此的闡述的學說是具有很大的真理性。馬克思將《資本論》同時稱為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批判,道理在于此。改革開放后中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及話語體系意識形態的灌輸式教育,完全就是實踐著康德黑格爾他們的唯心主義教導,毛澤東時代的上山下鄉生產勞動實踐的教育才是符合馬克思思想的。
[11] 指馬克思提出的價值規律理論。事實上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微觀經濟理論,它已經包含了現代庸俗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也就是資本人格化。不過,馬克思根據歷史唯物主義提出的價值規律還解釋了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微觀經濟理論。現代庸俗經濟學以為人類永恒的處于理性人假設的狀態,不知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滅亡后,關于人的本質就會發生變化。這是歷史顯示的規律。
[12] 對金融資本的這一概念是列寧在其名著《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提出來的,并做了非常有說服力的分析。這里的金融資本與前資本主義社會的高利貸資本、生息資本不是一回事,它是建立在產業資本的運作基礎之上,是金融資本在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一系列的循環后,按照一定利率占有一部分剩余價值,另一部分留給企業主。
[13]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對這種愚蠢的理論有精彩的批判分析。
[14] 德國在如此嚴重的通貨膨脹打擊下,以異乎尋常的速度重新崛起,沒有金融資本的支持,經濟的重新恢復是不可想象的。短短十數年間,化工、鋼鐵、電力等行業壟斷寡頭就崛起了,這絕不簡單的僅僅只是依靠德國的工業底子和人才就能夠辦到的。而這背后,已不僅僅是德國的金融資本在發揮作用,甚至主要包括國際金融資本。金融資本是沒有祖國的。
[15] 1922年在意大利熱那亞城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采用“節約黃金”的原則,實行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國家主要有英國、法國、美國等。在金塊本位制度下,貨幣單位仍然規定含金量,但黃金只作為貨幣發行的準備金集中于中央銀行,而不再鑄造金幣和實行金幣流通,流通中的貨幣完全由銀行券等價值符號所代替,銀行券在一定數額以上可以按含金量與黃金兌換。英國以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相等于400盎司黃金的銀行券(約合1700英鎊),低于限額不予兌換。法國規定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黃金。中央銀行掌管黃金的輸出和輸入,禁止私人輸出黃金。中央銀行保持一定數量的黃金儲備,以維持黃金與貨幣之間的聯系。
[16]這實際上是把黃金存于國外,國內中央銀行以外匯作為準備金發行紙幣流通。但一般人們難以直接到國外用外匯去兌換黃金,故稱“虛金本位制”。這時的國際儲備除黃金外,外匯(主要是英鎊和美元)占有一定比重,黃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17]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第三十章。
[18] 近代歷史上比較流行的匯率理論包括:1.鑄幣平價理論;2.購買力平價理論;3.利率平價理論;4.國際收支理論;5.貨幣主義理論;6.資產組合平衡理論。
[19] 這些往往是迂腐的教授們看不出來的,但是我們的銀行家多么精明厲害,他們有著世人絕想不到的手段,來剝奪世人。不久的將來,這些金融資本集團又一次獲得了匯率操控這項頂級“核武器”。
[20] 本文關注的重點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能夠爆發的一系列有關政治經濟的陰謀故事,而是大戰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壟斷資本競爭的必然性導致戰爭這一種最高的競爭形態的出現;最后,大戰過后又將產生何種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21]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于1913年成立的。這個系統主要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儲備銀行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等組成。主要職責:1、制定并負責實施有關的貨幣政策;2、對銀行機構實行監管,并保護消費者合法的信貸權利;3、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4、向美國政府,公眾,金融機構,外國機構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其它職責:1、 經濟教育; 2、 社會超越;3、經濟研究。
[22] “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并建立固定比價關系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雙掛鉤”的具體內容是:一、美元與黃金掛鉤:①官價:35美元=1盎司黃金;②美國準許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隨時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③其它國家的貨幣不能兌換黃金。二、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①各國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比價,通過黃金平價決定固定匯率;②各國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不得超過金平價的上下1%,否則各國政府必須進行干預。
[23] 關貿總協定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締約國大會,一般每年舉行一次。關貿總協定下設若干常設和臨時委員會與工作組,其中重要的有“貿易和發展委員會”和“國際貿易中心”。關貿總協定基本原則是:貿易應當在非歧視待遇的基礎上進行;成員國只能通過關稅而不能采用直接進口管制措施保護本國工業;應通過多邊談判來削減關稅,限制貿易壁壘;成員國應當通過磋商解決貿易問題及爭端。從名稱上看,關貿總協定只是一項“協定”,但它實際上等于是一個“組織”。“關貿總協定”組織的主要活動是舉行削減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的談判。這種談判有一個專門術語稱為“回合”。從1947年至1979年,在總協定的主持下各國共進行了7次多邊貿易談判。據不完全統計,前7輪談判中達成關稅減讓的商品就近10萬種。 1993年12月15日,第8輪談判(即烏拉圭回合)談判取得更為重大的進展,代表批準了一份“最后文件”。文件規定將建立世界貿易組織,以取代目前的關貿總協定的臨時機構,同時對幾千種產品的關稅進行了削減,并把全球貿易規則擴大到農產品和服務業。 1995年12月12日,關貿總協定128個締約方在日內瓦舉行最后一次會議,宣告關貿總協定的歷史使命完結。 根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協議,從1996年1月1日起,由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取代關貿總協定。
[24] 在地球的另一邊,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在獨特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取得的成就絲毫不低,在經濟增長率上甚至更甚于同期資本主義世界。在蘇聯,斯大林體制同樣讓國家迅速強大起來,并不遜于美國。這三種模式有很多需要比較研究的地方,管理、制度、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有學者將這三種模式分別叫做延安模式、斯大林模式、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這些研究僅可作參考,有很大的局限性。
[25] 這些政策的理論表述就是凱恩斯的經濟學,一種對歷史暫時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和說明的資產階級經濟學。
[26] 以美國為例,從戰后到80年代初,它爆發了7次經濟危機,僅前兩次危機期間物價有輕微下降,其余的危機期間物價一律上漲。1948~1949年的危機時,消費物價下降了3.1%;1953~1954年的危機時消費物價下降了0.75%,從1957~1958年的危機開始,以后在各次危機中,消費物價都在上漲,而且上漲幅度有增大的趨勢。1957~1958年的危機中物價上漲了4.2%;1960~1961年的危機中上漲了4.7%;1969~1970 年的危機中上漲了6.18%;1973~1975年的危機中上漲了14.5%;1980~1982年的危機中,1980年上漲了13.5%,1981年上漲了10.7%。
[27] 于是,我們可以說,現代化的生產力給予了非金屬貨幣的可能,紙幣名稱(如美元)越來越趨向于一種結算的數字單位,社會這個龐大復雜的生產組織越來越具有計劃性(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極度厭惡計劃經濟,這是何等的諷刺),但是這種計劃性是被金融資本在主導、計劃和控制,目的卻是獲取利潤和控制剝削人民。這個不公平的、畸形的資產階級“計劃”的生產方式,也就必然會造就一種荒唐的貨幣體系。因此,馬克思認為,人類有能力控制資本,計劃生產,資本這種神秘的社會力量終究會被人們所認識到;一旦到了那時,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必然會發展起來,滿足人們的勞動需求是第一位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銀行系統這種社會性的結算體系,以及相應的生產控制工具,會成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物質基礎。
[28] 一戰后德國瘋狂印刷貨幣,支付戰后賠款,導致國家發生超級通貨膨脹,將人民財富席卷一空。法國的戴高樂總統首先對美國這種過度發行貨幣,轉嫁成本的不負責任的行為表示抗議。并且很快就付諸行動,將本國的美元儲備兌換成美聯儲的黃金。
[29] 美國1950年發動朝鮮戰爭,海外軍費巨增,國際收支連年逆差,黃金儲備源源外流。 196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已不足以抵補當時的210.3億美元的流動債務,出現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機。60年代中期,美國卷入越南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1968年 3月,美國黃金儲備已下降至121億美元,而同期的對外短期負債為331億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102.1億美元)僅是它對外流動負債(678億美元)的15.05%。此時美國已完全喪失了承擔美元對外兌換黃金的能力。
[30] 有一種的錯誤的看法,以為美元發行量沒有黃金來約束了,就導致美元沒有價值支撐了;正是因為美元沒有價值了,所以市場的價格體系就失去了“定海神針”。其實,美元的價值在于它的購買力,在于它可購買其他所有商品,包括購買黃金,而不是按照某一固定比例可兌換黃金。這種資產階級的膚淺經濟學家,妄想通過穩定美元黃金比價來穩定資本主義的市場價格體系,須不知恰恰相反,首先是由于資本對利潤的競爭,才導致市場價格不穩定,亦即美元貶值;在更高層面的國家金融壟斷資本的競爭下,直接導致美元按固定比率兌換黃金無法維持。美聯儲只不過承認了一種現實而已。
[31] 1857年英國經濟危機,英格蘭銀行得到國會批準暫停執行1844年銀行法的“政府指令”,使英格蘭銀行可以發行任何數量的銀行券,而不顧它手中有多少準備金可以作為保證。這樣,使它可以創造任何數量的紙票形式的虛擬貨幣資本,從而用來借給各個銀行和各個匯票經紀人,并且通過他們,借給商業界,緩解貨幣短缺,當然同時賺取大量利息利潤。
[32] 1971年12月,美法兩國首腦在亞速爾群島會晤,宣布美元對黃金以7.89%比例貶值,各國貨幣可上下浮動2.25%。1972年到1973年美元再次貶值,到1976年固定匯率體系徹底瓦解,西方主要貨幣的匯率進入自由浮動階段。
[33]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值得注意,哈耶克、波普爾是其代表人物。他們極力論述依靠個人理性是不能設計出完美的社會經濟結構,倡導開放社會理念,放任自由理念。自黑格爾的大體系哲學之后,由于人類個體的理性發展,科學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大體系哲學不再是個體知識分子的需求,繼而代之的是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行為哲學,即個人主義式的哲學,人存在的意義、生活的意義成為時代的主題性問題。
[34]七姊妹(Seven Sisters)指的是在標準石油被分割后所形成的七家較大的石油公司。在這七家公司中,三家曾經是標準石油的一部分,另外四家則是原有的石油公司。七姊妹包括:
1.新澤西標準石油,即后來的埃克森,現在的埃克森美孚;
2.殼牌公司(英荷合資);
3.英國波斯石油公司,即后來的英國石油(后來又與阿莫科合并,但依然叫英國石油);
4.紐約標準石油,即后來的美孚石油公司,之后與埃克森合并組成埃克森美孚;
5.德士古,后來與雪佛龍合并成為雪佛龍德士古;
6.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后來成為雪佛龍,現與德士古合并為雪佛龍德士古;
7.海灣石油,后成為雪佛龍的一部分;
到2004年,7家中還有4家繼續營業,他們是埃克森美孚、殼牌、英國石油和雪佛龍德士古。
[35] 石油危機為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經濟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迄今被公認的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36] 在拉美債務危機中,美聯儲曾經不可思議的將利率提高到20%,導致拉美諸國相繼淪為國際金融壟斷集團的債務奴隸。這些國家往往還不起越來越多的美元債務,不得不借新債還舊債,永遠換不清。
[37] 考察資本發展的歷史,就知道資本總是與軍事實力總是彼此“互相關照”的。炮艦在前,資本在后,或者資本在前,航母艦隊在后,一向如此。
[38] 主要是指金融自由化,資本市場開放,輿論壟斷,以及各種攻擊性的金融衍生品工具,都一一具備。
[39] 注意,貨幣匯率上升,的確會降低產業利潤,打擊出口貿易,但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格局下,并不能減少貿易順差。一國貿易順差由很多因素共同決定,商品出口只是其中一部分。當年,美國就是拿貿易逆差為借口逼日元升值,事實上日元升值,美日貿易逆差卻越來越大。美國貿易逆差到現在都40年了,居然還以同樣的借口逼人民幣升值,可笑可恨的是還有那么多主流經濟學家為這一說辭鼓與呼,沒見過這么無恥的國家和他的走狗們。
[40] 蘇聯改革,將所有國有企業的股份平均分給全國老百姓,國家證券化就是這樣完成的,但不是金融壟斷。
[41] 這樣慷慨大方的支持美國經濟,除了中國,還有七八十年的日本,只要是發展對美國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的國家,就是在當活雷鋒。
[42] 所謂次級抵押貸款,是指借貸人的信貸評級較最優良為低,是指向那些信用級別不高的低收入者和少數族群發放的家庭或個人住宅抵押貸款。在住房抵押貸款為銀行和貸款公司帶來未來利息現金流的基礎上,華爾街不斷設計出新的金融衍生品,如住房按揭抵押債券MBS,抵押債務債券CDO等。當然次級抵押貸款也被包裝其中。這些住房按揭抵押貸款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創新,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虛擬資本已經龐大無比,涉及金額上百萬億美元。全世界的投資基金、商業銀行、各國外匯儲備、企業等等都投資于此。然而這個倒立的虛擬資本金字塔,最底層是住房按揭抵押貸款,越往上則是規模越來越大的各級金融衍生債券,整個住房抵押貸款所產生的利潤被龐大的債券資本所分配,風險也被分散出去。次級抵押貸款因為風險巨大,它的利潤率也最高,包裝后同樣受到青睞。
[43] 世界上相繼爆發了多次的局部金融危機,1980年代前后拉美的美元債務金融危機,1989~1991年日本金融危機,1992~1993年歐洲金融危機,1994年墨西哥席卷南美的金融危機,1997~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新千年伊始美國高科技泡沫導致的金融危機。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同時,對沖基金平均收益群峰高聳,先后對應日本、歐洲、南美、亞洲的金融危機。因此,對于局部金融危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資本的突然大規模轉移,難道這不是有預謀的嗎?
[44] 這種開放的地區、國家經濟只是世界完整經濟體的部分,于是作為部分的地區經濟必定依賴世界市場,要么是能源、原材料市場,要么是消費市場。如日本強烈依賴能源及原材料市場,中國強烈依賴消費市場。這種非封閉性經濟體的缺陷是很明顯的暴露在國際金融資本面前的。后者可以自由流動,只要國家權力不加限制,而地區經濟、市場、人民卻是搬不走的。所以,利潤國際金融資本帶走,問題卻留下來。
[45] 最近爆發的次貸危機就說明情況也不完全如此,那些一無所有的窮人能夠零首付貸款買房。當然,這是有原因的,當全世界的資本都涌入美國時,美國的金融天才們設計種種金融衍生工具,將全球資本轉變為次級信貸,自己在此過程中大吃差價,賺進巨額利潤并避開風險。或許這不是金融戰爭,但絕對是少數金融權貴吞并各國人民財富的游戲。
[46] 如股票、證券、外匯、期貨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品的價格,完全就是由資本來決定,你有多少資本,就能夠決定它們多少的價格。這些金融資產的價格,唯一的意義,就是來向世人顯示出,資本家擁有多少資產,而不是為了告訴人們滿足某種需求需要花多少錢。西方庸俗經濟學說價格是供求雙方在交換過程中,通過一種不知哪來的默契所達成的供求均衡來決定。看來,這也是一種無奈的說法。這種學說不能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就只能說因為是這個價格,所以是這個價格;因為在這個價格下生產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供求平衡,所以商品是這個價格。
[47] 資產保值是這個時代的話題,金融保險交易占據主流地位。所以,人民是否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來滿足某種人身需求,在資產階級看來,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他們哪管人民的死活啊。
[48] 說白了,我拿著紙幣交換你的面包,不是因為這兩者之間是等價值的,而是因為這一交換環節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環,但又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環,好比給機器加油。
[49]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血汗工廠時代,剝削這樣理解,商品是等價交換,資本家通過強迫勞動和克扣工資來得到更多的商品,和支付更少的工資成本。最終積累更多的貨幣資本。現在則不一樣了,新的剝削形式看起來是通貨膨脹。
[50] 在中國,目前還不純粹是這樣的金錢債務關系,共產黨的權力關系還有一定的體現,但是這種權力關系(行政命令,人事權)只在下層社會存在效力,在上層社會則更多是資本的關系。
[51] 當年,盧森堡依據資產階級最終無法實現其剩余價值,認為資本主義會自動崩潰。但是,她沒想到資本會通過競爭導致一部分死亡,另一部分發展到更高的階段,形成新的資本結構而緩解前一階段的競爭矛盾。
[52] 毛時代的這種高效的生產組織動員方式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在1957年前蘇聯中止了對中國的投資,而以往的投資方向是重工業,這種重結構投資的后繼投資一般要求每年遞增40%,1957年前蘇聯突然停止投資,其結果是中國原來重結構的國家工業化嘎然而止,因為沒有后繼投資了。重結構工業化要求不斷追加資本投入的重要性遠大于其他產業,而當突然沒有資本投入的時候,怎么辦呢?隨之就是1958年全國建立人民公社,以這種高度組織化的體制來成規模地集中農村最多的勞動力,把它變成替代資本投入的要素,即以成規模的勞動力、有組織的投入,來代替最為稀缺、稀缺到幾乎為零的資本(重裝備,機械工業設備,生產工具,技術資料等,不止是錢,錢可以拿農產品來換,這些東西有錢也是不一定能夠買得到)投入,以此來繼續國家的工業化。
[53] 毛時代后期,為了應對計劃經濟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就開始討論商品經濟的問題,討論價值規律的作用。其中孫冶方的觀點最具代表性,孫認為存在兩種價值規律,一是商品價值規律,一是產品價值規律。他說的商品價值規律只能是適合我前述的古代社會,這一規律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已經被資本力量所異化。而產品價值規律無非就是要求節約勞動消耗,實行按勞分配,這并無新意。嚴格說來,古代社會的簡單商品等價交換,這也是按勞分配的最低級階段,分配的執行者是自然、上帝;新中國的按勞分配的執行者是黨和政府,只不過這就要求黨和政府要像上帝一樣大公無私、公平公正、能力超群。總的說來,按勞分配必然是在社會生產力處于低水平階段的產物。資本主義就是在為社會發展準備豐富的物質條件,雖然現在的物質生產達到很高水平,但是資產階級社會關系還主導著社會,是按資本分配的。產品價值規律即按勞分配仍然是屬于資產階級法權的范疇,只有當勞動是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尺度的時候,價值規律就不再起作用。當時我國經濟學家并不理解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價值規律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在社會主義改革上不能在理論上有所預見,以致改革被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誤導。
[54] 一個依靠控制中國出口貿易而賺取美元的利益集團,他們依附于美國,廉價出賣中國的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壓榨剝削勞動人民。改革的主流經濟學就是這一出賣人民出賣國家民族的意識形態反映,典型的就是比較優勢論,資本補課論,產權經濟學等。
[55] 2005年以來的中國銀行業改革,所謂引進戰略投資,就是徹底的出賣國家的金融壟斷管理權,在資本主義時代,真正管理國家管理人民的就是金融控制權啊,這難道不是請美國人來管理中國人民嗎?中國買辦、利益集團之無能可見一般。
[56] 像索羅斯、羅杰斯等金融投機家領導的量子基金,就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的先鋒部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