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華爾街會走向何方?對此,有些經濟學家與政治家又很樂觀,認為風暴過后華爾街以及各國政府都會吸取教訓,會重新設計出更加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但基于對經濟史的了解,我是很悲觀的。正如貝倫森所說:“如果歷史是面鏡子,那么可以肯定地說,他們不會那么做!”
紐約萬圣節的游行人群中,有人裝扮成華爾街高管的樣子,
身上掛滿了美鈔,牌子上的英文意思是貪婪。
作者:盧周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針對正愈演愈烈的金融海嘯發生的原因,美國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有一句話非常經典:“我們不是因為歷史的意外才走到這一步,是華爾街的貪婪與不負責任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庇斀泴谧骷壹s翰·加普(John Gapper)則說,用貪婪與不負責任來批評華爾街,仍然顯得太輕佻了:因為那些金融巨頭們不僅沒有“自食其果”,而且要挾各國政府玩起了“利潤歸自己,損失歸納稅人的”游戲,最后的贏家還是這些家伙。
劣跡斑斑的華爾街
如果熟悉經濟史與金融史,華爾街的“貪婪與不負責任”造成美國以至世界性的金融動蕩是有傳統的。
據《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成長》(美,約翰·S·戈登著)記載,華爾街股市開設之初,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就警告說,華爾街是“人類本性墮落的大陰溝?!惫唬S著華爾街金融勢力不斷做大,美國經濟一方面受惠良多,但另一方面也醞釀著越來越大的風險。
1912年金融危機,就是因為控制著美國幾家銀行的巨頭海因茲想對銅礦股票進行操縱,為此,他不惜先做空,使得當時足可以左右整個華爾街股票市值變化的銅礦股票的價格一落千丈。這引發了一家又一家銀行的連環擠兌,一場金融恐慌蔓延開來。最后,只是依仗摩根巨大的影晌力,摩根和華爾街的銀行家們阻止了這場可以將美國經濟拖入深淵的金融恐慌。在危機中依靠摩根個人聯合幾家銀行注入巨大流動性來緩解危機的事實,促成了美國聯邦儲備體系在1913年建立。
但即使如此,華爾街金融巨頭們并沒有吸取任何歷史教訓。按戈登的說法,進入20世紀20年代的華爾街雖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股票市場,但就其制度和運行方式而言,卻和1817年剛剛建立時候沒有太大區別。從本質上講,它仍然是金融投機巨頭們的私人俱樂部,其宗旨是使少數金融巨頭獲得最大暴利,而不是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
在絕大部分情況下,“交易所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其中,金融巨頭們為了刺激交易,竟然推出這樣的“金融創新”:規定投資者只需支付10%的保證金就可以購買股票,余額由經紀人支付。聯儲銀行從美聯儲貼現窗口以5%的利率借出資金,然后倒手以12%的利率借給經紀人,而經紀人又轉身以20%的利率借給投資者。就在這個不斷飆升的股市中,人們已經忘記了什么叫風險。銀行、經紀人和投資者對于如此高的利率背后所隱藏的風險置若罔聞。
上世紀20年代轟轟烈烈的牛市就像“泰坦尼克號”一樣走上一條不歸路,最后釀成了1929年的華爾街大崩盤。當時一份娛樂媒體發表了這樣一個標題的新聞:“Wall Streel Lays An Egg”——華爾街下了一個大蛋!意思是所有股民辛辛苦苦積累的所有收益都化為烏有,付之東流。當然,這次危機也不是全無收獲:證券交易委員會作為監管機構成立了。
也因此,戈登在該書中表現出的態度總體是樂觀的:在經歷了無數牛市與股災的洗禮,美國終于探索出一條使資本市場平衡發展的路子,那就是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銀行即后來的聯邦儲備系統,以及證券交易委員會這樣的監管機構,通過對流動性的調節,通過加強監管,來對沖華爾街的貪婪與不負責任,使資本市場不致于出現過度投機與崩盤的情況。
蠱惑人心的華爾街
但這種樂觀的結論很快受到另一位財經專欄作家約翰·布魯克斯的懷疑。在他所著的《沸騰的歲月》一書中,通過對上世紀60年代美國華爾街所經歷的歷史的描述,再現了金融巨頭們的“貪婪與不負責任”如何導致了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金融危機。這本著作英文版書名很有意思:The Go-Go Years。而“Go-Go”連用又令人想起某屆世界杯足球賽那首令人血脈賁張的主題歌。
的確,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股市就經歷了一個狂飆突進的時代。而造成股市狂熱的,仍然是華爾街巨頭們。他們借以刺激交易的工具這次是另外一種“金融創新”:投資組合;而舞臺就是共同基金。
他們對股民們反復灌輸這樣的思想:第一,要相信聯邦儲備系統的保護作用。“金融界的巨頭們反復強調類似1929年那種大崩盤不可能出現,因為聯邦儲備系統具有保護作用”。第二,要相信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作用。而實際上,“此時的證券交易委員會整體上已經奄奄一息……當美國股票交易所快瀕臨瓦解時,證券交易委員會只是專門抓捕那些通過電話販賣一錢不值的產鈾公司股票的黑市經紀商”;“而與那些華爾街的金融大鱷以及股票交易所的管理層保持著極度友好的關系”。第三,要相信共同基金。金融巨頭們說,共同基金是由專家科學決策,且資金量大,加上為數眾多的各種基金構成的機構托市者,足以抵抗任何股市的下跌。
在金融大鱷們的蠱惑下,無數居民 “幾乎是將所有的積蓄拿出來”前赴后繼撲向股市,這種狂熱的狀態就是“Go-Go”!經過上世紀60年代的大發展,美國擁有了超過3000萬開戶股民,美國80%以上的家庭都涉足了股市。但1970年4月22日開始的股災,只用了短短幾天就使得過去7年積累的大牛市市值跌去了一半以上!
但這是否足以讓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們有所收斂呢?與戈登在著作中表現出的樂觀情緒相反,布魯克斯在其著作中對未來華爾街走向表現出十分的悲觀。為此他引用了兩句話:一句是普魯斯特說過的:“人類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不過是假象”,另一句是馬克思說過的:“歷史第一次重復時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
不可救藥的華爾街
果然,同樣的鬧劇在上世紀90年代末又在華爾街粉墨登場了!又一位美國優秀財經專欄作家亞歷克斯·貝倫森以其著作《數字的謊言——華爾街的會計欺詐》記錄了這一鬧劇的開幕及收場。
與上兩次“金融創新”不同,這次華爾街金融大鱷們用于忽悠大眾的所謂“金融創新”是 “納斯達克指數”。 主角除了金融巨頭外,還加上了一些國際知名大公司與會計事務所。一方面,金融大鱷們依靠早已臣服于他們腳下的媒體與經濟學家鼓勵美國已進入“新經濟時代”的神話;另一方面,他們依靠會計事務所作假賬虛報利潤,推高股票市值好趁機套現。
“納指”歷經了短暫的瘋狂后于2001年暴跌,不少股民最后發現手中握著的諸如網景公司這樣的高科技網絡股竟是一張廢紙;但事情并沒有完,資金鏈的斷裂接著很快釀成了20世紀初“安然事件”、“泰科事件”、“朗訊事件”、“環球電信公司事件”……等諸多大公司丑聞。這些丑聞不僅徹底摧毀了“美國市場是世界上最為公平最具誠信的市場”的神話,而且更再度使人重新審視那個著名的命題“資本家會不會摧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盡管在本世紀初大公司丑聞之后,美國加強了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尤其是建立起會計監管委員會加強對會計事務所的監管,但作者對未來并不看好,而原因之一正在于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與這個國家的權力包括總統本人都聯系得太密切。所以,作者悲觀地說:“除非出現新一輪丑聞,否則華爾街仍然還是那個樣子”。
不過,報應來得還真快了點!僅僅是作者在美國出版此書5年后,由華爾街的“貪婪與不負責任”釀成的全球范圍內最大的一場金融風暴就來臨了!這次,主角仍然沒有變,但所謂的金融創新則變成了“投資銀行”。
未來華爾街會走向何方?對此,有些經濟學家與政治家又很樂觀,認為風暴過后華爾街以及各國政府都會吸取教訓,會重新設計出更加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但基于對經濟史的了解,我是很悲觀的。正如貝倫森所說:“如果歷史是面鏡子,那么可以肯定地說,他們不會那么做!”任何所謂的監管,在不惜用蔑視道德與突破法治以滿足自己貪婪的華爾街金融資本家面前,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以,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金融危機不是第一次,也更不是最后一次!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盧周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