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美國金融霸權
劉 振
摘要:我拿美元換你的實物,你得到美元卻買不到我的任何有價值的資產。以貨幣帝國主義為中心,再輔以資源帝國主義、糧食帝國主義等手段,當代美國建立了最全面、深入以及最快速、不間斷地控制和汲取全球商品和服務的機制和權力——金融帝國。這大不同于傳統的軍事帝國(羅馬帝國)或工業貿易帝國(大英帝國)。
美國金融霸權的本質可以這樣概括:它是美國最大的資本集團利用金融手段最全面、深入以及最快速、不間斷地控制和汲取全球商品和服務的機制和權力。要建立這樣的金融霸權,美國當然最終要依靠和訴諸軍事與戰爭手段,不過,在一般情況下這首先是通過經濟外交和經濟戰略來實現的。
一、美國的國家主義
要深入認識美國的經濟戰略,首先必須看透其背后的推動者——美國國家的本質。
絕大多數人都誤以為美國是自由資本主義的代表,其實,二戰后的美國政府擁有強大的戰略策劃和實施力量,美國國家的本質特征就是國家主義。
有種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美國政府不過是個別的頂級跨國公司的代表而已,比如,美國的整個金融外交政策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操縱的結果。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美國政府相當獨立而不是從屬于個別資本家、大公司或大財團,其致力于維護的首先是整個美國資產階級乃至全球資產階級的長遠利益。美國政府對經濟控制嚴密,以確保各公司的行動高度服從于美國國家的整體地緣政治利益安排。
美國政府為了追求國家軍事和總體經濟目標,往往抑制大型國際公司盲目地短視地追逐財富的沖動。比如,一戰結束后,美國政府操縱本國對歐洲國家特別是英國的債權,導致歐洲經濟的蕭條以及他們之間的貿易戰,直至歐洲陷入自相殘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后,美國一些私人銀行本來想免除一些歐洲國家的債務,以盡快啟動長期蕭條的歐洲經濟,但是美國政府嚴厲禁止。直等再次采用逼債手段,迫使英國讓出世界金融霸權,歐洲處在自己的控制下后,美國才實施了馬歇爾計劃。
長期以來,美國公司在海外分公司的紅利分配政策,一直被勒令要求遵循美國政府對其總部的規章,而不是這些分公司所在國的規章。這些分公司的國際貿易同樣受到管制,比如,嚴禁同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和那些不遵循華盛頓共識的國家進行貿易。
美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都更徹底更強烈地追求自己的國家目標,其經濟外交政策獨立于國際制度的影響,決不被動依照其他國家制定的規則參與世界經濟競爭。從二戰前拒絕加入國聯,到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美國取舍的標準完全決定于美國能否在其中起支配主導作用。只要是美國認為不能為其利益服務的經濟規則,就不可能得到執行。
依照以上理念,美國在二戰后設計和實施了一整套統治全球的戰略,不僅包括地緣政治戰略,也包括經濟戰略。這些戰略的總體目標就是構建本文所定義的美國的金融霸權。
美國金融霸權戰略的經濟方面,主要由金融戰略、資源戰略、糧食戰略、貿易戰略、經濟意識形態戰略等組成。
二、美國的貨幣帝國主義戰略
1.貨幣帝國主義
美國的金融戰略的核心是建立不可動搖的美元霸權。美元霸權是在二戰后建立起來的。二戰結束初期,美國擁有無與倫比的生產能力,所以愿意通過將美元和黃金掛鉤的方式穩定世界貨幣,增強西方國家的生產能力,同時為美國的巨大的生產能力找到銷售市場。此時世界生產中心和金融中心是合一的。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國和日本的經濟迅速接近美國,美國世界生產中心的地位開始動搖,再加上對外戰爭的巨大花費,以致于美國國際收支赤字巨大,美元和黃金已經不可能再繼續掛鉤。
最初,美國對此憂心忡忡。后來,美國發現在喪失生產中心后,如果繼續保持金融中心即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大量國際收支赤字其實也可以成為對美國有利的因素,盡管長期來說對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不利。于是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全面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從此開始可以不受約束地放任自己的國際收支赤字無限擴大,進入利用自己的龐大債務來對全球經濟進行控制和汲取的階段。
國際收支赤字巨大,通常都是各國盡量避免的,但是,在如下一種情況下會變得對自己有利。我赤字、逆差,別國盈余、順差。你拿盈余來買我的資產,但我只賣給你一些劣質資產,或者,讓你的錢無法買我的資產,只能存在我這里。于是這些錢繼續為我所用,甚至可以再拿去買債權國的優質資產。如此一來,赤字,債務,相當于不用還了,或者至多是以少抵多,以次充好了。干得少,花得多,不勞而獲,這就是美國的如意算盤。由于美元仍舊是國際貨幣,因此這一戰略得以成功實施。其他國家的貨幣不具有同樣地位,則完全不能效仿。
美國顛覆了傳統的關于債務的規則。傳統上,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赤字過大,而短時期內又沒有商品出口的話,那么他就必須在國內減少政府開支,甚至變賣國家的核心產業來清償債務。二戰后,英國欠了大量外債(主要是對美國),當時美國就逼著英國緊縮國內開支,導致英國經濟蕭條。最后在英國答應瓦解英鎊區,讓出金融霸權后,美國才放松其償債要求。對于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美國也是這樣要求的。
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美國對自己的日益增大的國際收支赤字,卻完全執行另一標準。一方面,不但不壓縮政府開支,反而是加大了包括軍費在內的政府開支;另一方面,當外國債權國要求用自己結余的美元購買美國資產時,美國政府只允許這些國家購買有問題的公司,或者估價過高的房地產、電影公司等不重要的資產,或者迫使這些國家購買美國昂貴的只能用來閑置或自相殘殺的武器系統。
20世紀70年代,當石油出口國家想收購美國的重要公司時,美國視為戰爭行為而加以拒絕。前些年,中國美元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卻沒有認識到,美國對于用貿易得來的美元的用途設置了這么多的障礙。中國需要的有價值的東西,要么美國不允許出口如高端技術,要么價格極其高昂如部分高科技產品。要收購美國有價值的資產基本上不可能。近幾年中國收購美國資源或者技術公司連連失敗多次證明了這一點。
優質資產既然買不到,債權國結余的美元就只能大部分用來購買利率相對很低的美國國債,或者投資到美國的非優質資產上。美國得到了大量的資金流入,卻不用擔心這些資金會構成對美國經濟關鍵部門和利潤的控制。這樣美國就不再害怕債務,就可以放心地印刷大量美元,用這些紙片去交換外國貨物。我拿美元換你的實物,你拿著美元卻不能換來我的任何有價值的資產,何樂而不為!
2.阻止美元貶值
不過大量印刷美元,會引起美元貶值和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導致人們拋售美元和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動蕩。美國如何防止這兩個后果呢?
首先,美國堅持保證石油用美元計價,這樣即使美元貶值了,也還是能夠保證一定的價值。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發生,美國告訴石油輸出國組織:盡可以將石油提高到其想要的價格,只要繼續以美元計價,而且用這筆收入購買美國政府的債券。這樣,美國人就可以再用這些國家的石油美元,而不是黃金或其他實物去購買石油。于是高價石油只會對非美元發行國造成傷害了。這就是當石油價格接近150美元/桶時美國并不驚慌的根由。
其次,在全球推廣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壓低全球工資。貨幣主義經濟學的核心是通過控制工資上漲來維持資本價值——即使犧牲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發展,也必須通過維持低工資和低社會福利(通過減少政府開支)來保證國際資本價值的穩定。
再次,借助國家外交力量操縱利率和匯率,同時提高資源價格,來達到沖銷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目的。美國國際收支赤字必然導致人們對美元大崩潰的擔心,而美元如果崩潰,霸權就不存在了。可見,強勢美元政策是必須力保的目標。要做到這樣,就必須沖銷掉赤字。美國一般通過強制性地操縱匯率和利率來達到這一目的。突出的例子就是,面對中國大量的結余的美元儲備,美國推動中國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同時提高美國已經基本控制的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這樣中國美元儲備就大幅縮水。另外的辦法就是制造他國的金融危機。突出的例子就是強迫日本簽署1985年的《廣場協定》和1987年的《盧浮宮協定》,迫使日本央行降低利率,吹大日本的經濟泡沫,這些泡沫破滅后留給日本一場金融災難,日本自此再也不能像簽約前美國所擔心的那樣對美國構成超越的挑戰。
3.機制
以上安排,美國需要一些機制去推動落實。首先,將原本是為了平衡世界經濟發展而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變成被美國操縱的為美國利益服務的機構,變成實際上的破壞世界經濟平衡發展的機構。
其次,更重要的是,美國推動在全球各國建立央行制度。央行制度不同于國家銀行制度,前者服務于國際金融體系,是美元霸權在各國的最大的代理和控制分支機構。各國央行本質上是美聯儲的分支機構,對于一國政治保持高度的獨立性,只執行有利于國際資本價值穩定的政策。這剝奪了該國的貨幣主權和金融主權,使該國不能通過提高工資和政府支出來建立獨立的逐漸升級的經濟體系,也不能為一國的長遠經濟發展計劃融資,從而使該國經濟成為西方資本的附庸。正是為此,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經濟獨立計劃中的第一項決定就是取消該國中央銀行的政治獨立性。最近的例子是,今年9月份以來美國要求全球幫助其救市,其中心內容并不是簡單地要外國出錢購買他們的壞賬,而是要求各國央行配合美國的利率、匯率政策。
4.輔助措施
美元霸權除了依賴以上制度安排外,還需要采取如下的輔助措施。
第一,經濟金融化戰略。美國既然確立了金融優勢,那么大力推動各國的金融自由化,從而推動各國經濟的金融化就符合美國的利益。世界經濟的金融化的最關鍵的因素是房地產部門的金融化。巨大的儲蓄和貸款用于房地產,使房地產部門和傳統的金融部門互動,形成新的泛金融部門,在西方稱之為FIRE(這個名詞由金融、保險和房地產英文第一個字母組成)部門。由于房地產部門在大部分國家占有一國大部分的財富,這一部門的金融化大大推動了世界經濟的金融化。以美國為例,正是房地產業的金融化,即住房抵押貸款及其衍生產品的發展,導致美國金融部門爆炸性的增長。在房地產價格上升時期,美國金融部門獲得了大量的資金,為了保值,他們又大力推動私有化戰略。
第二,與金融化戰略配合的私有化戰略。金融資本追逐的目標大多不是一般的工業部門,而是一國的資源行業(如煤礦、石油和天然氣等)和自然壟斷行業(如交通包括運河、港口、鐵路、公路和航空,以及電力、水和煤氣的輸送、通訊系統、廣播電視傳播頻譜,最重要的是軍隊設備和服務等),這些部門能夠帶來大量穩定的租金收入。但這些部門在私有化后并沒有提高效率——因為這些部門的壟斷性質,本質上適合于公有和國營——相反為了給私有化后的股東提供大量收益,這些部門投入減少,對公眾服務的效率反而不如以前,比如撒切爾對英國鐵路的私有化。這些部門現在和國際金融資本日趨融合,有人開始將其也歸入泛金融部門。俄羅斯的私有化就是這方面的突出例子,當時西方和俄國金融勢力勾結起來置大量制造業工廠倒閉于不顧,大肆掠奪資源行業和壟斷部門,憑此獲得了高額的壟斷租金收入。直至普京時代才開始將這些部門重新國有化。
第三,竭力阻止歐洲和亞洲建立區域性貨幣清算集團,維持世界所有地區的經濟金融最終都以美元為中心,都不能建立獨立的金融主權。
三、美國的資源帝國主義戰略
美國的金融政策和他的全球資源政策配合緊密。其全球資源戰略的核心是,不是在全球幫助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而是促使他們長期停滯甚至是去工業化,這樣這些國家只能充當發達國家的資源供應地,而不會成長為競爭者。
1945年,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在參議院對世行的聽證會上講到:“讓欠發達國家——他們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組織起來,對西方那些人口較少但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開展經濟戰,沒有比這更威脅到世界安全的了。”
麥克納馬拉1961年任美國國防部長,1968年卸任后隨即成為世行行長。無獨有偶,對伊拉克開戰的狂熱推動者和決策者美國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的副手沃爾福威茨,離任后不也是去當了世行行長嗎?可見40年來歷史并沒有多大變化:美國國防部和世界銀行同樣都是為了維護美帝國的經濟利益,同樣都是為了抑制和消滅第三世界的正常發展,只不過一個是采用軍事戰爭形式,一個是采用經濟戰爭形式。
為了使全球資源輸往美國,而不是被資源國自己利用,美國除了直接占領控制這些國家外,另一策略是將資源出口國的資源以美元計價。如上一節所述,結果這些出口國結余的大量美元最后又都流回了美國。
美國推動世界經濟的金融化和資源的私有化,用自己的不斷投放的貶值的美元直接收購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行業,或者是使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漲價。資源價格和國際市場接軌,但是勞動力卻不漲價,這樣這些國家的民眾慢慢發現自己根本消費不起本國的資源。中國這些年來已經顯露這樣的端倪:挖的煤越來越多,但煤卻越來越貴;發的電越來越多,但是電卻越來越短缺。這是因為資源是按被美國金融霸權控制的國際價格定價,而勞動力價格卻沒有國際化,工人工資相對于資源價格來說,就越來越少,于是民生問題越來越嚴重。
四、美國的糧食帝國主義戰略
在分析美國霸權時,美國的農業和糧食戰略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民以食為天——誰控制了糧食市場,誰就控制了別人的死活。基辛格很坦白:“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誰控制了貨幣,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糧食帝國主義,是美國霸權的另一方面:不僅讓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和資源方面依賴于美國,還要在農業和糧食方面同樣依賴。美國的糧食戰略大致分兩步走。
第一階段:大力鼓勵發展中國家建立城市工業基礎設施以及以出口為導向的開采業和運輸業,但是卻忽視其農業的相應發展。于是,這些國家農村人口大規模地涌入城市,農業日漸荒蕪和被放棄。不過,在最初階段,美國會向這些國家出口廉價的糧食,這樣問題就被掩蓋起來。結果,制約農業發展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業信貸缺乏、農作物流通體制、現有教育和稅收制度的結構性不足以及制約農業發展的其他社會經濟問題,就都難以得到重視和解決。
第二階段:當越來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農業越來越薄弱,而脆弱的出口導向型工業日益陷入惡性競爭和動蕩中時,美國開始操縱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此時,大規模的糧食短缺和饑荒戰亂甚至種族滅絕就會出現,一切所謂的工業成就也將隨之灰飛煙滅。而美國則達到了戰略目的:發展中國家的新型工業發展畸形脆弱,原本獨立的農業蕭條衰敗,工業農業都不獨立,都依賴于美國等發達國家。
窖里有糧,心里不慌。如果這些國家在農業上自給自足,那么工業的發展方向就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發展外向型的資源出口工業,出口的水平,保存還是揮霍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一旦喪失了糧食自主,那么他們除了發展外向型出口工業就別無選擇了,他們的一切將視發達國家的要求而定。
最可怕的是,如果一個國家的資源因出口而耗盡——這是或早或晚的事情,而農業上又不能獨立,那么他將面臨種族滅絕的危險。
美國的意圖,無非是要將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控制在這樣一個水平上:這些人口數只要夠開采資源就行,多于此數就通過操縱糧食市場讓其滅絕,以免消耗資源,這些資源最終是預備著運往西方,以滿足中心國家奢侈而廉價的生活所用的。
糧食戰略是美國整體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工業高度發達的美國如此重視農業的原因。美國的農業部門一半多收入來自政府補貼,在多年的世貿組織談判中,美國一直毫不動搖地拒絕取消此類巨額補貼。
除了長期制裁這種形式,其實通過操縱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和國際糧食市場,美國照樣也可以實現有計劃的種族滅絕。近些年來非洲的饑荒和戰亂就是美國這一政策的明證。幾千年來,非洲大陸在農業上一直自給自足,但是到了所謂高度發達的21世紀,非洲國家反倒是饑荒頻仍了。
目前的中國是不是也要跌入美國的糧食帝國主義所設的深坑中呢?
對照美國糧食戰略,可以發現,我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第一階段: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在美國操縱的外資主導型的而非自主創新型的出口戰略下,實現了一定的工業化。但是與此同時,農業卻停滯不前,甚至在倒退。耕地被出口基地和盲目的城市化占用,農業人口流向城市,農業基礎設施荒廢,農村現在連養豬養雞的勞動力都沒有了。事實上,從80年代以來,中國人均糧食產量是一直穩步下降的。不過,從80年代以來,從美國進口的大量廉價糧食,掩蓋了中國農業危機的深度。
現在我們有跌入美國戰略陷阱第二階段的危險。近年,美國正在通過種種手段操縱糧食價格大幅上漲。而20多年來,中國在農業上的大量欠賬,如農業信貸缺乏、農作物流通體制、現有教育和稅收制度的結構性不足、農業基礎設施的瓦解以及制約農業發展的其他社會經濟問題,都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解決。最近有人卻在呼吁土地私有化。在中國經濟大的格局沒有穩定的今天,再土地私有化,其結果必然是農業進一步被美國資本控制,我們將更深地陷入美國的糧食戰略陷阱。
在金融危機到來時,如果糧食危機也接踵而至,那么這種危機的殺傷力將放大無數倍,將很可能徹底動搖我們國家的一切。
五、美國的經濟意識形態戰略
以芝加哥貨幣主義經濟學為代表的美國主流經濟學,對國家地緣經濟戰略的重要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緊縮計劃的失敗、外國經濟美元化的危險和美元霸權的不勞而獲特征等,有意識地加以排除。然后,他們對這種殘缺的抽象的本質上服務于美國金融霸權的理論大力推廣。他們通過給大學和研究機構捐助,將理論的傳播過程完全變成了一個洗腦的過程,把經濟教學課程變成了公共關系課程。然后這些主流的大學又用這一套意識形態培訓各國的中央銀行家和外交家,或者培訓各國的經濟學留學生,這些人則是本國日后的中央銀行家和外交家。
正是這樣的洗腦工程將很多第三世界國家以及俄羅斯等國的經濟推向崩潰和瓦解。這些年來,美國各種基金會在中國投入驚人,培養了大批基金會學者,他們已經對我們的經濟社會決策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當前的央行獨立論、土地私有化論等就是相關被洗腦者的鼓吹熱點,這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六、美國的貿易戰略
美國貿易政策不變的目標是,在食品、技術或其他關鍵部門,使世界持續依賴美國,而不是自立,同時確保美國公民能夠得到物美價廉的外國產品,即使在美國經濟越來越空洞化、美國人越來越變成食利者而非生產者的條件下。為此,在外貿領域,美國將世界貿易轉變為雙邊“有序的市場分享協議”,就是說美國不遵守多邊性的較有約束力的較確定的規則,而是利用美國強大的外交實力,根據美國的實際需要任意地塑造世界貿易,使之基本保持在有利于美國的情形下。
在貿易方面美國通過雙邊談判和高壓達成有利于自己的局面的事例有很多。20世紀70年代,美國堅持西德重估德國馬克,并將其美元儲備重借給美國財政部,以此作為保持美國在德國駐軍的成本。同樣的經濟高壓發生在美國與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之間,美國迫使這三國用其石油出口的美元收益購買美國武器。總之,只要美國發現貿易對美國不利,他總會利用軍事力量和地緣政治壓力,迫使對方作出調整。
結 語
依靠實施以上戰略,美國筑就起了金融霸權,可以最全面、深入以及最快速、不間斷地控制和汲取全球商品和服務。當代美國因此成為一種與羅馬帝國和大英帝國很不相同的帝國,主要不是軍事帝國(如羅馬帝國)或工業貿易帝國(如大英帝國),而是金融帝國。
依靠金融霸權,美國不僅可以低價甚至免費地汲取世界各國的出口產品和服務以供本國生活消費,而且可以用這些產品和服務去支持戰爭,甚至用源源不斷輸入美國的國外的結余美元來收購這些國家的關鍵部門和產業。這是過去30年美國在逐漸失去全球生產中心的地位后,經濟能夠同時保持低通脹高增長的原因,也是美國連續發動大的對外戰爭而沒有造成經濟崩潰的原因。
(作者:《國外理論動態》雜志執行主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