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深入分析
賈湘平
1. 金銀貨幣與信用貨幣
從實物貨幣到金銀貨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充當貨幣的實體具有內在價值,當內在價值等于它表現出來的票面價值時,貿易行為與易貨貿易沒有區別,都是等值交換。
從更廣義的概念看信用貨幣很早就出現了,凡是貨幣的內在價值小于其票面價值,那么貨幣就具有了信用的成分,例如紙幣、票據、借條都是信用貨幣,因為客觀上這些都增加了貨幣的流通量。
發行者的信用直接決定了信用貨幣的價值,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君子與一個騙子出具的同等面值的欠條,人們更愿意接受君子的欠條,而不愿意接受騙子的欠條,君子的欠條比騙子的欠條價值更高,甚至君子的欠條可能超過其票面價值,而騙子的欠條可能一文不值,原因就是君子的信用遠遠好于騙子的信用。
現代社會信用貨幣已經成為主要的貨幣,這里我們并不說只有信用貨幣,因為我們無法完全剝奪金銀的貨幣屬性,無論金銀在流通中的作用多么小。現代的貨幣主要由國家發行,隱含的是國家的信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法律保障實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起來構成了一個國家的信用。
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決定了其發行貨幣的價值,一種信用貨幣有一定的流通范圍,也可以稱為這種貨幣的勢力范圍,強國的貨幣勢力范圍會越過國界,在更大的范圍內流通,被稱為強勢貨幣,而弱國的貨幣勢力范圍會遭到強國貨幣的擠壓,被稱為弱勢貨幣。比如美國是當今的超級大國,綜合實力無人能敵,美元則成為世界貨幣。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的貨幣如歐元、英鎊、日元等的勢力范圍都超過其所發行國家范圍,成為國際結算的貨幣,為強勢貨幣。欠發達國家的貨幣只能在國土范圍內流通,國際上不被接受,是弱勢貨幣。
只有信用貨幣才有勢力范圍的概念,而金銀貨幣則是世界通用的貨幣,我們把一種信用貨幣的勢力范圍叫做貨幣圈。很多經濟問題必須在一個貨幣圈內才能研究清楚,而不是在一個國家的領土范圍內。
2. 貨幣投放與經濟的發展
我們用最簡單的循環表示經濟體內的經濟循環,如圖1所示。
圖1
這里共有甲乙丙丁四個對象,甲和乙表示兩個人,每人最初有100幣,丙代表100人,會種糧食但是吃魚為生,丁也代表100人,會打魚但是吃糧食為生。整個經濟循環包括ABCD四個過程。
A過程:甲把100幣給丙,丙生產100糧食交給甲。甲先給丙的100幣是作為生產的成本,如果沒有這100幣,丙無法生產,我們這里把生產的成本簡單化了,只考慮人工費用,不考慮工具等的投入,這是為了使循環更簡單,因為其他成本都會涉及到與更多個體的交換。
C過程:乙把100幣交給丁,丁生產100魚交給乙。
B過程:丁用掙到的100幣從甲處購買100糧食供自己食用。
D過程:丙用掙到的100幣從乙處購買100魚供自己食用。
經過AC--BD完成了一個完整經濟循環,在這個過程中甲乙兩個人是資本的所有者和提供者,而這些資本是循環得以進行的推動力,經過一個完整的循環他們的財富數量維持不變,而且他們也不需要任何必須資源維持生存。不斷重復的循環過程中,需要的總貨幣流通量為200,生產的產品量為200,社會總財富為400。
這樣的循環如果持續進行,則社會的總貨幣流通量不必增加,而且丙丁的生活水平不會提高但是也不會下降,總的社會財富也不會增加。這要求甲乙二人不消耗任何生存物資,而且大公無私不求回報,但是這與資本的本性是相矛盾的,資本運行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利潤。而不同的貨幣供應量會導致不同的經濟運行效果:
1)如果甲乙二人投入資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例如甲知道丁能拿出100幣購買糧食,那么甲就會只給丙90幣,生產出90糧食,去換丁的100幣,獲取10幣的利潤。此時乙知道丙手里只有90幣,所以他只給丁81幣,生產出81魚,換取丙的90幣,獲取9幣的利潤。循環往復社會中流通的貨幣數量越來越少,這就是通貨緊縮,使生產能力越來越小,GDP逐漸減少,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所以可以得出結論,穩定的貨幣供應量會導致通貨緊縮,生產總值GDP的下降。
2)為了不使GDP值下降,就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例如每個循環向丙和丁分別增加10幣用于購買(這里我們不關心增加貨幣的具體方法),那么就可以維持每個循環穩定的糧食和魚的產量。此時GDP的值和人們生活水平保持穩定,但是經濟并沒有絲毫的進步。
3)為了使GDP有所增長,人們生活有所提高,每個循環向丙和丁分別增加超過10幣用于購買,使甲乙為了獲取更大利潤而加大向丙丁的投資量,使得生產物資量增加,則GDP有所增加,而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假設p—總銷售額中的利潤比率,G—GDP總值,x—投入貨幣量與GDP的比值,則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經濟增長率=x-p (1)
儲蓄率=p(2-p)-x(1-p) (2)
以上公式隱含著一個假設,就是投資最大化,即甲乙根據能夠掙到的錢數進行投入自己最多的錢。
從公式(1)可知當貨幣投放與GDP比率大于平均利潤率時,經濟增長為正。為了使經濟增長加速,或者增加貨幣投放量,或者減小商業平均利潤率,如果采用金銀貨幣,貨幣總量受到金銀總量的限制,這會直接影響貨幣的投放量,制約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國能夠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原因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貨幣投放量的持續增加,除了增加大量政府投資(增發人民幣),還有外部需求持續增加也代替了內部的需求空缺,所以我們的經濟是投資拉動、出口導向的;其次我們的平均商業利潤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從公式(2)可知,當x<p(2-p)/(1-p)時,儲蓄率大于零,儲蓄總量是每一個經濟循環儲蓄量的累加,當儲蓄總量累加到數量很大時,就如同一個定時炸彈,它是可以引導但不受控制的額外的貨幣調節因素,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最常見的是導致某個領域或某個區域經濟過熱,例如加劇房地產泡沫。直接后果就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經濟震蕩,嚴重時會導致經濟危機。
所以應該盡量減少儲蓄總量,當x>=p(2-p)/(1-p)時,儲蓄率為零,這是不是理想的經濟狀態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貨幣投放過多,一種情況導致經濟發展速度過快,使生產過剩,物價下降,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內在原因后面給出。另外一種情況導致貨幣投放的增長超過實際生產能力的增長,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所謂刺激內需成功與否的主要標志就是儲蓄量是否減少,如果使儲蓄減少那么措施得當。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醫療、教育和住房市場化改革都是有問題的,因為這些費用的增加雖然表面上看增加了人們的開支,會減少儲蓄,但是這些都是強制消費或被動消費,而不是主動消費,結果大大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促使人們把更多的收入儲蓄變成,長遠看反而使儲蓄量增加了,這更增加了經濟的不安全性。
3. 財富與實用價值
什么是財富?到網上搜一下,答案五花八門,比如金錢、產品、資產、信譽、健康都是財富,這里指的是物質財富。可以看出財富包括貨幣和商品兩類,可以把財富分成貨幣財富和實用價值兩個部分,如果我們同意這個說法,那么我們必須搞清楚實用價值的概念。
什么是實用價值?這里實用價值有其特定的含義,它是能夠滿足人們真正需求的多少,它可以隨著人的需求發生變化。實用價值是財富的本質依托,沒有了實用價值則財富則無從談起,所以實用價值是財富的真正的內在的衡量標準。
如果生存是人們唯一的需求,只有吃糧食才能維持生存,那么糧食就是唯一具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假設社會上只有A、B兩個人,A有100糧食,而B有900幣,總的實用價值為100,但是總的財富卻可能有多種答案。一種情況是B的900幣全部用來交換A的100糧食,這是合理的,因為A的100糧食是唯一可以交換的東西,此時900幣=100糧食,所以總的財富數=900幣+100糧食=200。另一種情況是,B只拿出100幣交換A的100糧食,其余的800幣存在銀行或者自家的床底下,此時100幣=100糧食,所以總的財富數=900幣+100糧食=1000。
前者A的100實用價值被B奪去一半,后者A的100實用價值被B奪去90%,貨幣財富的主要作用就是掠奪實用價值。
假設:u=實用價值/貨幣財富 (3)
u越小那么實用價值被掠奪的比例越大,當u很小時人們就對具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失去了興趣,反而去追逐那些沒有實用價值的所謂財富如貨幣,這使u進一步減小,給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危險性,因為貨幣過度透支了信用,導致財富與實用價值依托關系越來越脆弱,當財富與實用價值脫離關系時,所有的貨幣財富會瞬間化為烏有,則貨幣體系就崩潰了。
上例中實用價值量隨著糧食的量而變化,當糧食總量增加時,實用價值的總量增加,但是實用價值量是有上限的,例如總人數為100,每個人的糧食需求為10,總的糧食需求為1000,當糧食總量小于1000時,其實用價值量與糧食總量成正比,當糧食總量超過1000時,實用價值總量等于1000而不再隨著糧食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經濟發展過快,導致生產過剩時,雖然更多的產品被生產出來,由于超出了需求總量,所以并沒有增加實用價值,這時沒有人愿意為了多余的產品付出更多的貨幣,最終導致產品價格下降,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這里還應該引入一個概念——“虛幻貨幣需求”,所謂虛幻貨幣需求就是脫離實用價值的貨幣需求。例如有人習慣把錢藏在床下,就是一種虛幻貨幣需求,賭場也創造了虛幻貨幣需求,金融市場上很多金融衍生品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虛幻貨幣需求。
4. 貨幣發行與銀行
信用貨幣是當今世界各國采用的貨幣形式,它與金銀貨幣的本質區別就是貨幣本身的實用價值幾乎等于零,相比其票面價值完全可以忽略,這使得貨幣的增發更加容易,幾乎不需要成本。各個國家都普遍使用貨幣投放量這個杠桿來調節經濟的發展速度。
貨幣的增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央銀行新增發的貨幣,另外一個就是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貨幣放大效應。在一個完整的金融生態鏈條中,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是處于最高端,而生產企業和廣大勞動者則處于低端,擁有大量貨幣的銀行時時刻刻都在掠奪著勞動者創造的實用價值。
廣大的勞動者每天辛苦地勞動,創造著大量的實用價值,而那些掌控銀行的所謂銀行家們卻不必辛勤地勞作,他們只需要增發貨幣或者增加發放貸款,就自然擁有了大量的財富,每個勞動者創造實用價值的同時,也在為這些銀行家創造著財富。
隨著貨幣量的增加,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所創造的實用價值也在不斷增加,當貨幣總量與社會總實用價值比例維持穩定時,貨幣對勞動者實用價值的掠奪比例維持恒定,此時的國民經濟表現為健康的發展狀態。由于實用價值與貨幣量同步增長,所以雖然貨幣總量持續增加,但是并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負責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只要發行更多的貨幣,就會獲得更多的財富。無節制地增發貨幣,是對人民財富的無情掠奪,會使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導致經濟崩潰,進而社會動蕩和政府垮臺。
一般生產企業發展壯大,是靠利潤的積累。而商業銀行的財富增長卻完全不同,有些人認為銀行(指商業銀行)發展壯大是依靠存貸利差,其實銀行是靠放貸使本金放大而增加財富,例如銀行雖然只有原始資金100元(可以是自有資金、中央銀行拆借資金、儲戶的儲蓄),但是可能貸出500元,差額400元就是銀行的收益。可能有人不同意這種算法,因為貸款歸還之后最終銀行還是只有100元本金,但是貸款全部還清的情況永遠不會出現,如果真的出現銀行早就倒閉了,換個角度看,銀行多貸出400元,相當于創造出400元貨幣,在社會上增加了400元的購買力,使社會增加了400元的財富,難道這個財富不是屬于銀行嗎?
所以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商業銀行會千方百計地增加放貸,即使貸款的利息很低,這是銀行家獲取財富的原始沖動所導致,所以我們不要相信銀行家自夸自己的銀行經營狀況何等的健康,任何銀行面臨徹底擠兌時都會倒閉,無一幸免。
5. 銀行家與金融創新
銀行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處于金融生態鏈的最高端,他們是一群深諳金融游戲的人,懂得錢生錢的秘密,善于玩弄陰謀詭計,理智、冷靜、貪婪、殘酷無情,為了財富不擇手段,具有以上特點才有可能成為合格的銀行家。由此可見,如果把一個國家的經濟控制權交給銀行家是多么的危險。
不可否認銀行的出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但是這些都不是銀行家的本意,銀行家的行為只有一個終極目的,就是奪取財富,如果一個銀行家說他關心弱者,反對浪費,反對環境污染,幫助窮人脫貧,你千萬不要相信。如果有人告訴你銀行家喜歡戰爭,喜歡殺戮,破壞環境,支持浪費,最終要毀滅地球,你千萬不要不信。
銀行家希望每個人把錢都存到他的銀行里,然后都到他的銀行里去借錢,你存到銀行里的每一塊錢相當于借給了銀行家,他付給你很少的利息,而卻能夠得到幾倍的收益,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愿意借錢給賴帳不還的人,但是銀行家向每個儲戶借錢,而且壓根就沒打算還。
出于貪婪的本性,銀行家希望更快、更大地掠奪世界的財富,以實用價值的增長速度相應的速度增加貨幣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他們希望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貨幣供應,使自己的財富增長更快。假如總的實用價值為100,流通貨幣總量為1000,等價關系為1000貨幣=100實用價值,社會總財富為200,其中銀行家具有貨幣量為500,則銀行家具有財富為50,如果此時銀行家增加貨幣1000(通過增發或者放貸),如果這些貨幣全部投入流通,那么等價關系為2000貨幣=100實用價值,社會總財富沒有增加,銀行家所有的貨幣增加到1500,但是由于通貨膨脹他的財富只增加了25,變成了75。
這樣的方法雖然使自己的財富有所增加,但是代價是惡性的通貨膨脹,經濟難以持續,大大透支了貨幣的信用,使貨幣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
銀行家想出了更好的辦法,那就是增加虛幻貨幣需求,同樣銀行家增加了1000貨幣,但是讓這些增加的貨幣不參與流通,而是滿足某種虛幻貨幣需求,例如放到賭場,那么通貨膨脹就不會出現,等價關系還是1000貨幣=100實用價值,總財富變成300,銀行家的財富變成了150。同樣增加了1000貨幣,沒有帶來通貨膨脹,使社會總財富增加了100,讓自己的財富增加到原來的3倍。
為了增加虛幻貨幣需求,銀行家發明了五花八門的金融游戲,例如股票、期貨、外匯、債券、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品,其唯一的目的就是創造虛幻貨幣需求,使銀行家的財富以遠遠大于實用價值增長的速度增加,也創造了巨大的紙上財富,更加徹底地掠奪普通勞動者創造的實用價值。
政府擴大金融市場就象人吸毒一樣,從長遠看明知道吸毒對身體有害,但是短期內卻給人帶來巨大的愉悅,銀行家根本不會關心國家經濟是否長期健康。再打個比方,這就如同銀行家借給你工具讓你去砍樹,砍伐的樹木歸自己,明明知道這會破壞環境,對我們的長期生存不利,但是如果你不參與其中,連眼前的利益都得不到,這就是飲鴆止渴。
華爾街把這些金融游戲玩到了極至,實現了對貧窮國家財富的瘋狂掠奪,美國人民也積極參與其中,充當了銀行家的幫兇,過著不用勞動卻占有大量財富的寄生蟲的生活,而貧窮國家的人們辛勤地勞動,向美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具有實用價值的廉價商品。由于這些商品價格極其低廉,被美國人肆無忌憚地浪費,這就是造成全球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直接根源所在。華爾街金融游戲的發達,說明美國創造實用價值的能力在下降,如果不增加虛幻貨幣需求,財富就會越來越少,靠美國超強的綜合實力建立起來的美元的信用,正在被華爾街快速地透支。
我國有些“經濟學家”把華爾街的種類繁多金融衍生品稱為“金融創新”,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所謂的“金融創新”,就是把毫無價值的狗屎一樣的東西包裝起來賣給人們,人們積極地購買,沒有人關心里面是不是狗屎,只是想把它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別人,當某一天有人打開包裝,會發現里面只是一坨散發著臭氣的狗屎,至此這個被過度吹大的經濟泡泡就破裂了。所以“金融創新”與屢禁不止的,臭名昭著的傳銷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6. 經濟危機與水桶理論
所謂經濟危機無非是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往往是先膨脹后緊縮,造成經濟長時間蕭條,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造成經濟危機根源,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力爭撥開迷霧,透過表象,揭示金融危機的本質原因。
圖2
如圖2我們用水桶表示一個經濟體,其中的水表示經濟標志物。經濟體可以代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者一個行業等,經濟標志物一般是指貨幣(有時也可以是商品如糧食或金屬)。水桶之間的管道表示經濟體之間的貨幣流通渠道,貨幣在經濟體之間的流通可以用水在管道中流動來代表。水面在水桶中上下起伏表示經濟體內如貨幣總量的多少,當水面較高表示貨幣超量,水面較低表示貨幣短缺。
水面過高表示發生嚴重通貨膨脹,水面過低表示通貨緊縮,當水面變化超出安全范圍或者變化過于劇烈時,則表示一個經濟體發生了經濟危機。
水桶容量的大小代表經濟體的規模,當一個大水桶與一個小水桶連通時,大水桶的液面上下起伏很小也會導致小水桶的液面上下大幅度變化。也就是說當兩個經濟體之間貨幣可以自由流通兌換時,規模小的經濟體更容易造成貨幣供應的起伏,發生經濟危機的危險性更大。例如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國際游資通過金融市場這個杠桿擴大自己的貨幣總量,操縱泰國貨幣大幅度貶值以賺取差價而引起。
一個小經濟體要想不讓自己的經濟處于危險之中,有兩個辦法,一個方法將自己的水桶做大;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在自己的水桶與其他水桶之間的管道上安裝一個閥門。前一種方法是發展經濟,擴大經濟總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后一種方法是對貨幣的流通加以限制,控制貨幣兌換的速度和成本等,降低貨幣總量劇烈變化帶來的風險,可以應對短期的變化。東南亞危機中,香港的應對措施就相當于政府很好地調節了管道上的閥門。
一個國家內部的各個行業之間也可以用水桶模型來分析,行業發展失衡就是國家經濟結構出現了問題,會影響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降低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美國到處鼓吹經濟全球化,所謂經濟全球化就是在各個國家的水桶之間都連上管道,使各種經濟要素流通起來更加暢通,由于美國的經濟規模遠遠大于其他國家,即美國這個水桶是最大號的水桶,而且美國還掌握著美元這個世界貨幣的發行權,不容質疑美國將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通過美元這個工具,美國可以任意控制世界的經濟,剝奪各國人民的勞動果實,使那些小國窮國的經濟處于動蕩危險之中。我們應該識破美國的陰謀,采用正確的應對策略,保護我們自己的財富。
7. 次貸危機
- 危機初現
次級貸款作為一個金融產品,其依據就是假設美國的房產價格總是上升的,由于大部分借錢的人根本還不起,當美國的房價真的下降時,這些貸款就變成了呆帳或壞帳,造成貸款機構(兩房)的資產瞬間蒸發。
美國的金融市場很大,規模已經超過實體經濟,各種金融產品支撐著整個金融市場,次貸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產品”,當房價下跌時,人們發現次貸這個當初被大力追捧的明星原來是個巨大的金融泡泡,如今已經難逃破裂的命運。
由次貸衍生出來的金融鏈條,涉及到很多的金融保險產品,當次貸這個大泡泡破裂時,這一系列的泡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難免破裂的命運,更嚴重的是在巨大的金融市場中,各種五花八門的金融創新產品,某一天就可能變成新的金融泡泡,所以可以預見的金融機構破產浪潮可能會接踵而來。
圖3
金融機構破產會造成大量社會財富蒸發,引起整個經濟通貨緊縮,影響到實體經濟的運行,所以金融危機下一步可能發展成整個經濟的蕭條。如圖3金融市場這個大水桶,外表看上去里面有很多水,但是水面之下含有太多的泡泡,當各種大小泡泡冒出來后,我們發現原來里面的水并不多,此時可能就會吸干實體經濟這個水桶中的水,最終嚴重影響實體經濟,造成經濟長期的蕭條。
- 危險的救市
為了避免出現可能的災難,美國政府大力救市,向金融機構注入海量資金,防止金融機構大面積倒閉,由于充分認識到金融危機的后果的可怕,各國政府也紛紛向金融機構注資,救市已經成為一種浪潮。
但是這種只顧眼前的救市行為,隱含著極大的危險。本來金融市場充斥著金融泡泡,現在由于海量資金的注入,增量貨幣填滿了原來泡泡占有的空間,這些天量的貨幣,象洪水一樣涌了出來,由于金融市場剛剛經過激烈動蕩,很多金融產品從鳳凰變成了土雞,在信心沒有恢復之前,沒有人愿意把錢大量投到金融市場,結果這些資金大部分必然會涌向實體經濟市場,那么隨后而來的通貨膨脹可能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政府的救市可以避免金融機構的倒閉,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長期蕭條,但是如果真的導致嚴重的全球通貨膨脹的話,則任何國家都是輸家,受損失最嚴重的還是那些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
- 危機根源所在
美國在推廣經濟全球化的同時,還在不斷地做大自己的經濟規模,以便更大地掠奪財富,維持美國人奢侈的生活。要做大本國經濟規模,時間短見效快的方法就是發展金融市場,做大本國的虛擬經濟,“金融創新”使得美國的經濟規模遙遙領先,成為了世界經濟的主宰,沒有其他經濟體對其造成什么真正的威脅。
由于虛擬經濟規模已經大于實體經濟的規模,造成美國國內經濟結構失調,虛擬經濟發展過快、規模過大、泡沫豐富嚴重威脅實體經濟,給經濟危機埋下了隱患。所以說次貸危機的真正根源是美國經濟結構出現了問題,而短時間的救市策略,并不能治好美國經濟的病根。
此次金融危機與互聯網泡沫完全不同,金融衍生品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虛幻貨幣需求,而互聯網是能夠創造新的實用價值的新經濟,互聯網泡沫只是貨幣的投入大大超過了產業發展的速度,但長遠看互聯網是經濟的真正的創新,是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的經濟發展方式。
把美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到健康狀態,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這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問題,還涉及到美國社會的價值觀的改變。一個人由好人變成壞蛋很容易,但是變回好人幾乎不可能。一個勤勞的簡樸的人,變成懶惰、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很容易,但是反過來也幾乎不可能。經濟結構失衡這個特點可能會一直伴隨著美元為代表的經濟圈,將來有一天世界經濟可能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但也許美元已經不存在了。
今天的英雄,明天看來可能是罪人;今天的好經濟,明天看來可能是糟糕的經濟;今天的好制度,明天看來可能是壞制度,經得起歷史評價的東西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