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思:美國經濟危機——流通環節價值虛增惹的禍
也許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心里早就明白,連年貿易逆差是次貸危機產生的根源。
從表面上看,美國的經濟泡沫是由金融衍生品產生,其實不完全這樣。本人通過分析認為主要是流通環境中生成的大量經濟泡沫(虛擬增值)所致,而這些流通環節中的虛擬增值具有極不穩定的特性,將導致經常性的國際收支不平衡(貿易逆差),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貿易逆差的累積是非常致命。
金融衍生品的泡沫是因為要抹平流通環節的虛擬增量而急劇膨脹,我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及其它》一文曾指出:虛擬經濟是指只增加價值而不增加使用價值的有關部門的經濟活動(如金融業、部分流通企業等)。
當美國人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在美國出售時,美國進口商贏得比中國生產廠家大得多的利潤率。這個利潤率超過合理的比例部分就是虛擬的GDP增量。產銷利潤分配很不公,其后果先是使整個產業銷售鏈條變得非常脆弱;繼而使消費國的進口商因流通環節創造的GDP數字部分受到影響;這種影響程度大小與生產利潤和銷售利潤份量比有密切關系,無意中形成了生產利潤對銷售利潤的杠桿作用。就像人們常說的:“發展中國家生產的越多,發達國家就賺得更多”,但不可否定同時也給發達國家埋下了經濟危機的隱患。
例如,一個離開中國工廠時值2美元的玩具當到達美國時加上成本值3美元。當消費者購買這個玩具時,將花10美元,由于進口花費為3美元,那么這個玩具的銷售增加了美國7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向美國出口商品價值的利潤受到進口商和外資投資商所進一步擠壓,那么出口盈利率事實上可能是負值。
“別的類型產品的數字變化很大,但是模型是一樣的。2000年美國125萬億美元的進口直接形成了美國25萬億美元的GDP,大約占美國9萬億美元GDP的28%。”[摘自 廖子光 先生《金融戰爭——中國如何突破美元霸權》]
從國際實體經濟運行角度來看
這里如果把生產企業(地區)看作一個系統A,把跨國公司歸屬系統B,則產品最終消費國(地區)可分為B(跨國公司母國)或C類(非某類產品生產國,亦非跨國公司母國)。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反之亦然。
一、 A通過B把產品銷售給B,進銷差價越大,虛擬經濟增值部分就越大。如中國生產的一般消費品(非高科技和軍工品)通過美國的跨國公司銷往美國。
經濟運行的特點是:實物流動是系統之間的交換,銷售利潤(虛增)是系統內的變化。則虛增部分越大,對內剝奪越嚴重。
1、若虛擬增值部分利潤不大于生產企業,這種經濟鏈條就可不斷的持續下去,反之就很難以長久持續下去;
2、若虛擬增值部分利潤遠大于生產企業,后期經濟鏈條一旦因某種原因斷裂,雖對出口國有一定的影響,但對于進口國的經濟影響將會更大;
因為這種虛擬價值的構成相比較整個國際平均價格水平來說要高得多的話,則意味進口國系統內部潛在很大的經濟泡沫,一旦因供應鏈斷裂經濟泡沫消失就會帶來進口國的GDP總量的萎縮,就會成為由實物進口量減少而導致經濟危機的導火索,進而傳導到該國的金融業等。
上述也是美國特別看重國際貿易逆差的緣故。
二、 A通過B把產品銷售給C,進銷差價越大,實際增值部分就越大。如中東生產的石油通過美國跨國公司(或國際期貨市場炒作)銷往中國、日本、印度等。
經濟運行的特點是:實物流動是系統之間的交換,銷售利潤(實增)是因系統之間的流動。利潤空間越大,對外掠奪越多。
1、這種跨國公司(或國際期貨市場炒作)利用特定的貨幣,特定的場所優勢掌控著進出兩端的定價權;
2、這種跨國公司所掌握的增值部分雖說看起來也是虛擬的,但由于不是銷給母國,因此它得到的得增值部分(差價由進口國承擔)可看作是有效增值(對母國提供的利潤);
3、這種經濟鏈條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出現,相對較穩定,一般說來對跨國公司的母國較為有利。
這也就是目前美國為什么要極力維持它所控制的實物期貨市場定價權的原因。
三、 美進口商打倒了金融機構
假定玩具的美國到岸價為3美元,其中的利潤屬于系統外(非美國國內)的利潤,而到達美國后的銷售毛利潤為:10美元-3美元=7美元,美國人賺了7美元,但這7美元是來至系統內,使用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仍然是3美元,但是作為GDP計算美國國內增加了7美元,這個美元是由美國國內的消費者負擔的,盡管美國的GDP相對出口國成倍增加了,其結果相比世界的購買力來看反映出美國已無形的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了(流通環節中的價值虛增,其實就是一個泡沫。)。這種泡沫打破原有的價格平衡,延伸到房地產必然導致房地產的價值虛增,再由房地產引發金融衍生品的極度泛濫。
因此像美國的跨國流通公司通過實體經濟的貨物進口,一方面雖然滿足了美國廣大消費者對使用價值的需求,同時又極大地增加了美國虛擬經濟的比重。由此看來,美國的虛擬經濟不匹配是起源自進口商。而金融衍生品是用于化解這個虛擬增量的,對其流通環節虛擬部分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連年的赤字總想通過美元的雙重身份和金融衍生品市場來進行彌補。
這種流通環節的價值虛增,其實作為美國政府和研究跨國公司經濟界人物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想到要把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吸收到美國進行控制,借以平衡國際收支狀況就不奇怪了。不然發展中國家對于美國的除高科技和軍工的一般消費品一旦斷供,美國的經濟泡沫就會被刺破,虛擬經濟部分就會出現意想不到問題,并帶來連鎖反應,近期的銀行機構的不斷倒閉已證明這點。當進出口商的跨國公司打倒了銀行機構的同時,離自己完蛋的時候也就不遠了。
四、7000億美元能不能救市?
前幾天,網上就有報道,說美國政府準備計劃拿7000億美元救市,而國會遲遲沒予通過。其實7000億美元是救不了市的,且不問他這7000億美元的出處,但這虛晃一槍也許不排除有部分國家響應。現在的問題是雖然有很多的外國投資帶著對美元的憧憬落入美國金融危機這個陷阱,目前的經濟風暴已揭示這個黑洞太大太深了,任何的救援都是“肉包子打狗,一去無回的”。美國原來的一幫鐵哥們很精明的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一個個只是做做樣子,誰也不打算拿真金白銀往那個無盡的窟窿里填。
而對于外貿依賴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來說,也應該認識到救援美國對解決本國的出口(尤其是對美出口)不會有任何效果的。因為這種依存關系是相互的,是隨著時間、發展趨勢變化而變化的,矛盾的轉化只要有利于我方就必須進行策略的及時調整。
從早一段時間國內報道沃爾瑪收購浙江有關廠家的消費產品極力壓價(該廠家后來承受不了,不與沃爾瑪談了。)就證明了這一點。有資料表明:沃爾瑪中國公司經營的產品95%來自中國本土。通過全球采購,沃爾瑪每年將大量的中國產品銷往海外,僅2003財政年度,銷售收入達到2445.2億美元,凈收益80.39億美元(這不包括產品在美國國內征稅部分等)。至于美國游資會不會回救母國還得看一看,但給我的總體感覺是:一是這時回救已失去了最佳機會,因為經濟膿包已經穿孔;二是就美國游資的精明程度不排除當初他離開母國時沒有一個起碼的經濟發展趨勢判斷。需要補充一點是:任何游資都離不開母國的支撐而獨立存在,不然在國際社會中就沒有他的位置。所以說美國游資還是有回救母國的可能性,但他絕對會兼顧自身的利益,這點由資本主義社會生存特性和思維方式所決定的。
現在可以有一個較為實際的判斷:這次美國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由一國與實體經濟關聯密切的流通環節價值虛增量太大而引起的,金融衍生品在其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救援的難度太大了。7000億美元甚至更多地投入或許只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作用,更大的麻煩還在后面。
(作者單位:湖南商學院)
作者博客地址:[email protected]
http://blog.sina.com.cn/fansi4
2008092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