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嘴臉
2008-6-21 21世紀經濟報道
周斌
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在操縱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從期貨市場上賺到數萬億美元,進而導致全球通脹之后,卻寡廉鮮恥地把全球“滯脹”的責任推卸給中國。
近日,一位華爾街的“大佬”——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摩根士丹利亞洲董事長)跳了出來,公然宣稱:中國正在向全球出口“滯脹”。
斯蒂芬·羅奇的觀點是:考慮到亞洲新近獲得的全球制造者角色,該地區通脹疾升的爆發,可能給全球經濟造成嚴重的風險……亞洲出現的通脹疾升問題尤為嚴重。中國作為亞洲新的產出及出口引擎,表現得最為明顯。因此他得出結論:全球出現新一輪滯脹的風險正不斷加大……與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其它東西一樣,此次滯脹可能也會是“亞洲制造”。
既然中國是引擎,自然這個推斷背后的含義是全球“滯脹”中國制造。
筆者不禁要問:此次的全球通脹,始作俑者真的是中國嗎?
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先生上任后不久,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為了挽救美國金融體系,伯南克采取了不斷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減息等手段。而過多的貨幣發行造成美元貶值,今年前五個月,美元指數跌幅約為4.9%。由于原油價格以美元計價,美元貶值客觀上造成了原油價格大幅上漲。
華爾街的玩家們在次貸危機爆發后,通過做多原油及大宗商品期貨,獲利估計高達5萬億美元,以彌補他們在次貸危機中的損失,而操縱石油價格的,有關報道指出,元兇是美國華爾街的四大投行:高盛、花旗、摩根大通以及斯蒂芬·羅奇所供職的摩根士丹利。
實際上,美元貶值才是全球通脹的罪魁禍首,在2007年12月8日參加法國-阿根廷經濟論壇時,法國總理菲永就指出,是美元的持續貶值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通貨膨脹壓力。從2002年迄今,美元指數下跌接近40%。同期,原油價格漲幅最大超過8倍。
在美國也面臨著通貨膨脹壓力、市場猜測美元將步入加息周期時,華爾街的投行卻大力推銷其觀點:“我們仍然認為加息既不適當,也不會很快實現。”不適當是因為:經濟基本面依舊疲軟、金融市場仍然脆弱、通脹擔憂過度。“我們認為美聯儲會認同我們的觀點。”(摘自高盛旗下高華證券《美國經濟分析》報告,6月13日)
華爾街投行深知,要緩解美國面臨的通脹壓力,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將責任推卸到他人頭上,讓他人為全球通脹買單,這樣美聯儲就可以繼續奉行其低利率政策,從而刺激原油價格最終達到高盛預言的每桶200美元,華爾街投行自然能夠賺取更多“黑金”。
于是,中國又成了替罪羊,因此,我們看到了斯蒂芬·羅奇的奇怪結論,全球通脹的受害者之一中國,竟然成了全球滯脹的制造者。殊不知,正是渴求在人民幣升值中套利的美元源源不斷的流入,才導致中國央行要不斷發行貨幣對沖,從而導致了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大增。同時,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則抬高了中國制造品的成本和價格,因此,中國的通貨膨脹,實際上是典型的“輸入型通脹”。
斯蒂芬·羅奇的推論讓筆者有似曾相識之感:2002年,在中國出口大幅增加情況下,日本財務省高級官員在英國報刊發表論文,指出“中國在向世界各國輸出通貨緊縮”。為此他們開出的藥方是:人民幣升值。并宣稱,人民幣升值對中國有好處。
從2005年7月人民幣開始升值迄今,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從當初的8.11:1升值到6.9:1,中國諸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存亡困境。據央視經濟半小時(6月12日)的調查,僅在絲綢之都的江蘇吳江,停產的中小企業就已經約占整個中小企業數量的三分之一。
眼下,中國正在努力控制通脹,但是,在弱美元的政策不改變的情況下,資源和商品的價格很難回落,而熱錢又不斷涌入,控制通脹面臨強大的挑戰,我們固然要為抵抗全球通脹“做貢獻”,更要警惕淪為替華爾街買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