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世界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
勞江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自1989年聯合國授權各國討論氣候變化公約以來,幾近20年,但時至今日,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任務,尚未完全落實下來。其主要原因是自稱“負責任”大國的超級大國-美國,不僅不積極,而且耍花招并背棄承諾。
十分嚴峻的氣候問題
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在經過美國佛羅里達南端的時候,才只有三級,但一進入墨西哥灣,立刻上升為五級,風力達17級以上,使新奧爾良遭受空前災難。原因是墨西哥灣的海水因受氣候變暖的影響,變得非常暖和。一些國家有關部門長期統計顯示,隨著海洋溫度的上升,上世紀70年代后,地球上的強臺風增加了。今年10月17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報告說,全球變暖導致北極海洋冰面減少、氣溫升高、野生生物死亡等后果。與此同時歐洲專家還發現由于氣候變暖,西歐最高峰-勃朗峰近兩年升高兩米多。英國自然災害專家比爾•麥圭爾經研究推論出,由于氣候變暖,可能引發包括颶風席卷紐約、海嘯摧毀北大西洋沿岸、2030年地中海沿岸沙漠化等十大災難。與此同時,世界觀察研究所專家說,到2015年,全球人口達到800萬的33個大城市中,至少有21個沿海大城市將受到水位上升的威脅。屆時,全球超過1/10的人口將受到影響。德國科學家還預測,人類離安全氣候的邊緣只有兩攝氏度,也就是說,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再升高兩攝氏度,人類的生存條件就要受到威脅,人類社會就將陷入不可持續發展的困境。比如全球可能有35億人出現飲用水危機。兩度的危險指數提出后,英國經濟學家斯特恩出版了《氣候變化的經濟學》一書,提出,為了不超過兩度的界限,全世界必須在2030年前采取一致行動來進行減排,行動越早損失越小。國際社會認同這一觀點。
國際社會為減排努力
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迄今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它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20世紀上半葉,美、英、日等國發生 了“八大公害事件”,暴露出了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所帶來的生態破壞,以后隨著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的實現,臭氧層遭破壞、氣候變暖、生態多樣性銳減、空氣、水質、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環境問題開始全面暴發。后來,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步伐也使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痛定思痛,多年來,國際社會對全球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成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1990年該委員會發表了第一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確認了人類正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威脅。同年12月聯合國大會成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組織談判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4年3月,《公約》正式生效。決定從1995年起每年召開一次《公約》締約方大會。1995年在柏林召開的會議,通過《柏林授權》決定開始談判發達國家具體的減排義務。1997年12月的東京會議達成《京都議定書》,定量確定發達國家在第一承諾期(2008-2012)的溫室氣體排放限額。然而時至進入2008年倒計時的今日,發達國家的減排限額量尚未能完全落實下來。攪局的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
美國出爾反爾存心不良
要減排就要大量的錢,需要改造能源系統和工業體系,甚至關掉一些企業,增加成本,經濟利益受影響。大企業主不高興,與大資本家坐一條板凳的某些發達國家的當權者也不愿意。1997年的京都會議上,以及后來的多次協商中。以美國為首的某些發達國家的代表們一直是置協議要求發達國家減排指標于不顧,強烈指責發展中國家排放量上升,硬要把發展中國家拉進來與他們共同減排。這是極不公平的。因為,一、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階段不同,發達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時至今日,仍然如此。美國大約消耗全球能源的1/4,排放出世界近30%的溫室氣體。而發展中國家排放量增加是近年的事,所以目前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排放的。正如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年5月在曼谷會議上所表示的,美國這個世界頭號溫室氣體排放國是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二、西方尤其美國安逸和舒適的生活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和資源,美國人口占世界6%,卻消耗世界能源年產量的1/3。一個美國人的電力消費相當于18個中國人。美國城市一般家庭每年平均用電量為1.56萬度,特殊家庭用電量則是天文數字。戈爾一家2006年2月3日至2007年1月5日不足一年時間就用掉19.1萬度電。又如一個美國嬰兒用紙量相當于中國30個嬰兒的用量。三、拿中國、印度的絕對排放量與美國相比不公平。如中國人均排放量為4噸,僅是美國的1/6。四、發達國家處于產業鏈高端,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產行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如英國“新經濟基金會”政策總裁西姆斯所說,中國的快速發展促使西方國家把工廠轉移到中國內地。五、從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口工業品,無疑是發達國家消耗成品卻把制造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留在了這些國家。據英國廣播公司2007年10月19日報道,英國政府出資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有1/4來自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產品。”實際上,還有些產品,跨國公司將其轉移到中國生產。
盡管《京都議定書》沒有對發展中國家規定具體減排指標,他們又遭到無端指責和苛刻要求,但從保護全球環境出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不僅有近期行動,而且有長遠規劃。中國于2006年3月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將“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這兩個約束性指標作為基本國策。從2006年開始,中國單位GDP能耗指標即開始下降,2007年上半年下降速度更快,為2,78%。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報告,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這是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國際化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的莊嚴承諾。
而自稱“負責任”的超級大國-美國,在指責發展中國家排放量上升的同時,卻在布什上臺后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理由是《議定書》給美國經濟帶來負擔。不僅背棄承諾,在減排技術上還進行封鎖。“碳捕獲和儲存”(CCS)是一項減排新技術,即把煤炭燃燒后的產生物捕獲起來,然后液化,輸送到封閉的地方-地層里面,埋起來,不參加大氣循環,二氧化碳就不會增加。但目前美國等掌握這項技術的西方國家卻不肯通過國際合作渠道低價轉讓。而是計劃在2015年前使之商業化,以賺大錢。這叫做要逼發展中國家減排,又要在他們減排的過程中讓資本家賺大錢。不肯轉讓技術,卻大肆轉移污染。美國《新聞周刊》說,2006年,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舊汽車、舊鐵釘、廢紙等廢品達67億美元。美國每年輸出到中國的垃圾占垃圾出口的四成。2007年10月,印度喀拉拉邦官員發現了一批來自美國紐約的裝有腐爛食物的一批集裝箱。當地政府下令將這些集裝箱送回美國。
自稱負責任大國的美國,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問題上是在奉行一條外化危機、轉移污染、推卸責任、謀取利益、遏制發展中國家的路線。
(《環球視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