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資本全球化問題探究
齊蘭 王國華
壟斷資本是在資本集中過程中出現的具有獨霸權勢的資本,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和深化,全球化條件下的壟斷資本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點和新情況。本文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壟斷資本的理論,在借鑒國外和國內最新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壟斷資本全球化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涵義
在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還處在自由競爭階段之時,馬克思通過對資本積累規律的分析,就預見到了壟斷資本產生的客觀必然性。在此之后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壟斷資本理論的內容。盡管馬克思本人沒有直接提出壟斷資本的概念,但是從他對資本主義壟斷問題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把握住馬克思關于壟斷資本的精深含義,即壟斷資本是由于資本集中而達到極限的資本。在此之后,馬克思主義學派,尤其是以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家斯威齊為首的壟斷資本學派,對壟斷資本問題作了深入研究,但斯威齊本人,包括之后的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都沒有專門對壟斷資本作出明確的定義。
壟斷資本的概念,既應體現馬克思主義有關壟斷資本理論的基本思想,又要反映當今壟斷資本最新發展狀況,還應區別于非壟斷資本的特性,這樣才能更為準確全面地界定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涵義。因此將壟斷資本的概念界定如下:所謂壟斷資本,就是由資本集中而形成的具有獨霸權勢的資本。這種資本的特性是:第一,壟斷資本是一種大資本,是由資本高度集中而形成的大規模或特大規模的資本集合,而非一般的分散的中小資本。第二,壟斷資本是一種強勢資本,是經過資本之間的激烈競爭弱肉強食所形成的具有強大優勢和實力的資本,而非一般的不具明顯優勢的資本。第三,壟斷資本是一種獨占資本,具有顯著的排他性,并由排他性發展為獨占性,它憑借自身的壟斷地位阻止和妨礙其他資本參與競爭。第四,壟斷資本是一種權力資本,具有強烈的霸權本性,這種本性甚至會超越經濟領域而擴展到非經濟領域。
壟斷資本概念的界定,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和確定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涵義奠定了基礎。
(1)壟斷資本與壟斷資本主義兩者既相聯系又相區別。壟斷資本屬資本范疇,是資本存在的一種形態,它區別于非壟斷資本。而壟斷資本主義是屬于制度范疇,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形式,區別于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壟斷資本與壟斷資本主義兩者有內在聯系,但不能等同,壟斷資本的全球化不等于壟斷資本主義的全球化。
(2)壟斷資本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兩者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經濟全球化包含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等方面,其中資本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內容。這是因為:一方面,從經濟全球化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來看,資本從它誕生之日起就無限追求自身的價值增值,而且通過不斷運動,尤其是通過不斷的對外擴張得以實現其自身價值增值的最大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史就是資本不斷走向全球化的歷史。另一方面,從經濟全球化各個構成要素相互關系來看,經濟全球化中的貿易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先導,生產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前提和條件,而資本全球化則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和靈魂。貿易全球化和生產全球化之所以能夠得以進行,就是因為貿易中的商品和勞務、生產投資的廠房、設備、原材料、技術和專利等,均是資本投資的不同表現形態,均受資本本性的支配與影響。因此,資本要素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要素,資本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內容。
經濟全球化發展到更高層面則演化為壟斷資本全球化,壟斷資本全球化是以經濟全球化為基礎、壟斷資本要素為核心的全球化。壟斷資本全球化是在經濟全球化基礎上形成發展的,它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全球化達到較高程度的集中體現:一方面,壟斷資本全球化是以壟斷資本為主導的全球化。由于壟斷資本與全球化的結合,使得壟斷資本全球化比資本全球化更進了一步。當今資本主義發展已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并且這種壟斷的程度和范圍不斷提高和擴大,因此,現實生活中的運行資本實際上主要就是壟斷資本,由于壟斷資本具有強大的優勢和權利,可以在全球范圍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的配置與重組,并能形成超越國家主權乃至國際組織權限的力量,進而控制和主宰全球經濟。另一方面,當今壟斷資本的全球化必須借助跨國公司這個行動主體才能得以進行。跨國公司是當今最具有資本擴張力的壟斷組織,它既是壟斷資本高度發展的組織形式,又是壟斷資本在全球擴張的主要載體。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急劇擴大。1980年,全球范圍內跨國公司有1.5萬家,國外分支機構約3.5萬家。而到2006年,跨國公司增至6.7萬家,國外分支機構達87萬家。跨國公司生產的產品總值已占世界GDP的1/4,其貿易總量占世界貿易額的70%左右,其研發活動占世界研發活動的75-80%??鐕疽殉蔀槿蚪洕顬榛钴S、最具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并且壟斷資本全球化又是以發達國家的巨型跨國公司為重要載體來實現的。根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數據,2005年全球500強跨國公司中,僅美、日、英、法、德五國就擁有380家,占總數的76%。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強有力地主導和支配著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整體進程。
至此,我們將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涵義界定為:以經濟全球化為基礎、壟斷資本為主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的全球化。 二、壟斷資本全球化的表現特征
探討壟斷資本全球化的主要標志和表現特征,應考察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壟斷與控制程度,即跨國公司尤其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全球貿易、金融、全球生產和技術領域中的地位與作用。
1.跨國公司在全球貿易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和世界貿易組織有關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中約1/3份額是在各個跨國公司內部進行的,不同跨國公司之間的貿易額也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也就是說,跨國公司在世界貿易中總量的份額約為70%。若從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按公司分類的貿易份額來看,跨國公司在母國貿易流量中占3/4以上,其中公司內部貿易在母國貿易中占30-40%。由此可見,盡管跨國公司尚未完全壟斷世界貿易,但卻在當今世界貿易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2.跨國金融機構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
當今在全球金融市場上,不僅出現了足以與巨型跨國公司相匹配的巨型跨國銀行,而且還出現了適應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斂聚資本需要的巨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一大批跨國金融壟斷企業。這些巨型跨國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雖然不直接經營跨國公司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但他們通過股權參與等形式實現與巨型跨國公司的相互融合,甚至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左右著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和發展趨向。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04年全球500強最大的跨國公司中,金融機構達133家,占全球500強的26.6%,盡管由于目前各國國家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的存在,以上跨國國際金融機構難以壟斷全部世界金融市場,但他們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作用不可低估。
3.跨國公司在全球生產領域中的地位
考察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的集中程度和壟斷程度,有學者提出用世界整體生產集中率(整個世界經濟在多大程度上被少數大的國際壟斷組織所控制)和世界各部門行業生產集中率(部門行業的生產和市場在多大程度上為少數國際壟斷組織所控制)這兩個指標,從量的方面來考察跨國公司在生產領域的壟斷程度?!翱疾旖Y果表明:若從世界整體生產集中度看,當今全球經濟,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整體上已被為數不多的巨型跨國公司所控制。若從世界行業生產集中度看,目前世界各行業都已基本上由少數巨型公司所控制。如在傳統制造業方面,世界飛機制造業主要集中在8家大公司,美國6家,英法各1家。汽車及零部件業也主要集中在通用、福特、大眾等10家最大汽車公司,其產量占全球汽車產量的80%;在新技術產業方面,全世界的計算機和辦公設備的生產主要集中在IBM、惠普、康柏等9家大制造商手中,微軟更是占據世界軟件市場90%的份額;服務業方面,世界郵遞、包裝和貨運業主要集中在8家大公司,這8家公司也占到50%以上的全球份額:農業及相關領域,10家從事科學、肥料、殺蟲劑、加工和運輸業的大公司,控制著超過60%的國際食品的生產環節,嘉吉公司一家就控制著80%的世界糧食市場??鐕驹谌蛏a領域中占據壟斷地位,對全球生產實行高度集中與控制。
4.跨國公司在全球技術領域中的地位
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先進技術越來越成為跨國公司開拓市場的利器,成為壟斷資本生存和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有資料顯示,目前世界民用研究與開發的4/5和商用發明的1/2左右是在跨國公司體系內進行的。這是由于先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R&D)需要耗費巨額資金,只有財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才能有效承擔起來。據不完全統計,僅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的研發開支,就占到了全球這項費用總數的65%以上。而且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跨國公司還成為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技術創新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承擔者,同時也是絕大多數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工藝的采用者和壟斷者。美國曼斯菲爾德統計資料表明,跨國公司在高技術部門具有突出的壟斷地位,目前,跨國公司已壟斷了世界70%的技術轉讓和 80%的新工藝與新技術。
三、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成因和實質
20世紀80年代以來,壟斷資本全球化之所以得到迅速發展,有其深刻原因。一般認為是信息技術和市場力量起主要作用,但同時包括特有的制度因素,壟斷資本全球化是信息、市場和制度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具有高新技術核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的成長,是壟斷資本全球化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出現,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之間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為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與交易提供了技術保證。然而,高新技術開發與應用非一般中小資本和中小企業力所能及,必須是具有強大資本實力的大資本集團和大跨國公司才具有可行性。掌握高新技術的跨國公司可以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壟斷地位,利用高度發達的信息和交通網絡,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本、技術、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由此推動并增強壟斷資本在全球市場的控制和擴張,從而使壟斷資本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
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和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理念的推行,是壟斷資本全球化得以迅速發展的制度基礎。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強制推進的自由化、私有化和放松經濟管制的理念與政策,加速了包括資本在內的生產要素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與此同時,80年代末,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逐步實行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這就打破了冷戰前的兩大陣營對峙所導致的全球市場割裂的局面,為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生產要素資源自由流動提供了體制條件。由于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主動地位和強權意識,使得符合發達國家自身利益要求的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念與體制得以迅速推廣與實行,這就為壟斷資本全球化的發展排除了制度性障礙。不僅如此,壟斷資本全球化迅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效應,反過來又會成為壟斷資本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動力,而且壟斷資本為了加強自身的壟斷地位,則會更加強化資本的控制力,從而推進壟斷資本在全球范圍的擴張和壟斷的進程。
壟斷資本全球化具有主客雙重性。從主觀性看,壟斷資本全球化就是人們對全球化現象的理解與概括,表現為全球化的觀念、意識形態、價值判斷等。從客觀性看,壟斷資本全球化則是經濟社會發展所導致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流動與配置,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前的壟斷資本全球化無論從主觀性還是客觀性上看,都為西方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所主導。主觀性的主導,體現為全球化話語、理論框架的主導,以及為發達國家所認同、闡述并期望的全球化過程、原則、內容及其結果的主導。而客觀性的主導,是指在經濟、貿易、金融、生產等領域的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掌握著制定和實施規則、控制進程和利益分配的主動權,從而處于強勢和贏家的地位。因此,社會上頗有影響的看法是,“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就是發達國家全球化,就是美國化”,即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全球化。
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對全球化的主導作用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掌握和控制著經濟全球化藉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科技基礎和人才基礎,實行經濟和技術的霸權主義。第二,掌握和控制著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即跨國公司以及相應的全球經濟網絡。第三,牢牢把握世界金融中心和金融資本。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呈現加速和擴大的趨勢,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促進了金融全球化。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金融全球化中占據支配地位,絕對控制著國際金融機構以及全球金融資本等各種資源,它們利用這些權力和優勢,在謀取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時,給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利益損失甚至災難,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明顯例證。第四,推動全球經濟自由化。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極力向世界各國推行自由化、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發動了一場被稱之為“取消全球經濟管制的運動”,實際上是向全世界推銷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和美國價值理念,從而影響、干擾甚至破壞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政府管理和政局的穩定。第五,制定和掌握全球化“游戲規則”。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倡導并成立了國際經濟組織,簽訂了國際經濟協定,這些組織和協定至今仍然發揮作用,仍然是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活動的基本依據,但是這些組織和協定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并強化了美國及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
由此可見,壟斷資本全球化既是有形壟斷資本(即跨國公司、跨國金融機構等)在全球范圍的控制與支配,更是無形壟斷資本(即發達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理念)在全球范圍的擴張與滲透。從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來看,這種狀況具有客觀必然性,因為任何一組均衡的、實際的制度安排和權利界定,總是有利于在力量上占支配地位的行為主體。當今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具有強大的實力和優勢,它們可以憑借這種實力和優勢在規則制定、利益分配等諸多方面擁有控制權,這也正是美國等西方大國積極發動和主導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所在。反之,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全球化中處于明顯的劣勢和被動地位,而且必須要承受全球化的沉重代價。因此可以說,壟斷資本的全球化就是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化。
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全球化在理論上有其本質規定性,在現實中也絕非只體現西方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利益,它同樣有其內在的客觀效應,我們應該準確地把握壟斷資本全球化的實質。
四、壟斷資本全球化的影響作用
對壟斷資本全球化的影響作用的判定,是全球化贊同者與全球化反對者爭論的焦點之一。國內外理論界傾向性的看法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少數發達國家,最大的受害者則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些片面性和絕對化。本文認為,壟斷資本全球化,無論對于發達國家還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均有利弊,不是絕對的一邊倒,相比較而言,受益更多的是發達國家及其大型跨國公司,而受損較多的則是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壟斷資本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利有弊。實際上,從發達國家來看,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盡管受惠很多,但也在許多方面受到沖擊:由于取消貿易保護,使得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如勞動力成本低)的產業進入國內市場,導致發達國家國內一些相關行業發展萎縮,勞工和農民利益受損,以至引發失業率上升和社會動蕩等,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幾年在一些發達國家反全球化運動得到廣泛社會支持的原因所在。從1999年“西雅圖之戰”到2003年的“坎昆會議之潮”,再到2005年“香港會議風波”,發達國家反全球化運動風起云涌,愈演愈烈。同時,在西方世界中,也產生出最徹底反全球化的理論家,如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的“風險社會理論”,德國經濟學家博克斯貝格和克里門塔的“全球化謊言”,英國經濟學家魯格曼的“全球化的終結”,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等等。從發展中國家來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整體上受益程度不如發達國家,但不同類別的發展中國家從經濟全球化中也分別得到不同程度的益處。像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新興工業經濟體國家和地區,惜助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機會迅速成長,已經進入發達國家的富人俱樂部;而一些處于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參與經濟全球一體化,大大推動了現代化進程;即使一些很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它們參與經濟全球化,至少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條件。而這也正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加入WTO的主要動力所在。
壟斷資本全球化對發達國家來說,最大的益處在于已有優勢和壟斷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強化: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最大的不利在于,原有的劣勢和不足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和強化。全球化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其最大的益處是可以憑借已有的資本優勢和壟斷地位進一步獲取更多的資本利益和資本控制。由于發達國家經歷了數百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國內,它擁有成熟并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市場經濟制度和相應完備的宏觀調控體系,在國際,它們控制和操縱國際經濟組織,主導和支配國際組織規則的制定與實施。這樣一來,當這些發達國家的政府、企業尤其是大的跨國公司進入全球市場開展活動時,它們就可以充分利用這種資源稟賦的優勢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益并承擔最少的成本,并且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強這些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及其對國際制度的主導權,使發達國家及其壟斷資本的利益和權勢在全球化過程中不斷得以擴張和強化。全球化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最大的不利在于原有的劣勢和被動地位不斷強化,經濟政治風險性進一步加大。由于當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十分落后,國內條件和國際地位與發達國家相比反差巨大,因此,當這些國家及其企業參與全球化進程時,就明顯地處在劣勢地位,并且在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國際經濟活動中,這種被動狀況不僅總體上得不到改變,反而進一步強化。不僅如此,由于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經濟體制不很成熟,政府防范和監控機制也不健全,因此,一旦國際市場風云變幻,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將更多、更嚴重地遭受沖擊,甚至有可能要付出讓渡國家主權的代價。
五、壟斷資本全球化的發展態勢
進入21世紀以來,壟斷資本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從其內在的演變規律和全球化經濟發展趨向來看,今后壟斷資本全球化將呈現新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全球性和壟斷性的特征更加顯著
(1)全球性方面,全球性公司將逐漸形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自由化進程加快,跨國公司發展將呈現出一種新的組織形態,即全球公司。這種全球公司的標志性特征是:國外資產和公司雇員比重大大超出國內部分;擁有全球性品牌和產品及服務;全球化經營戰略,構造全球范圍的公司整體競爭優勢,在發展戰略、業務經營、組織管理等方面以全球為中心來謀劃、安排和具體實施。這種新型的全球公司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更高形式。
(2)壟斷性方面,跨國公司在資本與技術方面的壟斷優勢將不斷強化。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憑借已有的資本、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將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更為強大的壟斷優勢。一方面,跨國公司通過新一輪資本并購有力地提高了資本在全球范圍的集中與控制程度,使得原來已具有資本優勢的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跨國公司通過更加嚴格的技術研發控制,進一步掌握核心技術在全球范圍的獨占權。而且跨國公司擁有的世界一流技術人才,將不斷維護和提高其在技術方面的壟斷地位,由此為形成新的、更大乃至超強的壟斷優勢奠定雄厚基礎。
2.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互合作和網絡化關系不斷增強
(1)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除實行資本并購外,還采取組建戰略聯盟的方式。這種戰略聯盟是跨國公司出于長遠戰略目的而與其競爭對手進行的合作形式或組織安排,它包括股權式合作和非股權式合作,涉及到科技研究、產品合作、市場開拓、信息共享等多個領域,其中科技研發合作是組建戰略聯盟合作的重點。由于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跨國公司必須投入大量資本和人力,進行科技研發與創新。但即使是大企業對此也深感力不從心,從而促使他們尋找合作伙伴,結成聯盟,共同研究開發高新技術。同時跨國公司規模無論多大終有邊界,它們在研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內部化”,必須在相當程度上實現公司內部分工和資源能量的重組配置,與其他企業組成戰略聯盟,把內部化優勢與合作優勢結合起來。而且在當今殘酷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各自均具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它們相互之間任何一方難以擁有足以壓倒對方的絕對優勢,不如相互妥協進行合作,以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正因如此,21世紀以來,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協議數大大增加。當然,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實行戰略聯盟的最終目的,還是兼并或排除競爭對手,趨向獨家壟斷。
(2)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自身的網絡化趨勢增強,廣泛實行分包制和供應制,是21世紀跨國公司網絡化的普遍形式。盡管目前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規模已空前龐大,但每個企業的規模總有一定極限,否則“規模優勢”將會減弱,而且即使規模再大的企業,也不可能把其經營活動的全部環節以及生產的各種產品及零部件全都承擔起來并高效率地完成。因此,跨國公司除了與其他企業競爭對手建立戰略聯盟外,還把自己的部分生產和經營環節分包出去,跨國公司(發包商)與分包企業(承包商)成為一種在產權上互相獨立但在生產上緊密聯系的總體。許多跨國公司不僅將生產分包出去,還把更多的職能分包出去,像人力資源開發、財務以及貨運基礎設施等。通過這種由分包和供應關系結成的網絡,跨國公司構成遍及全球和互相交織的企業巨網。而處在這種網絡中心的跨國公司,盡管其直接進行生產或直接從事經營活動乃至直接擁有的物質生產要素有可能越來越少,但其產品研發及技術創新能力、公司內部網絡與外部網絡的相互協調能力、品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擁有能力,將明顯增強。
(3)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迅速崛起,它們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之間將形成一種相互依存、合作競爭的關系。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投資規模的擴大和投資程度的加深,同時發展中國家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崛起,其發展速度和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盡管從目前來看,壟斷資本全球化仍是以發達國家壟斷資本為主導的全球化,但隨著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數量增多、程度加深和實力增強,今后的全球化進程不再是發達國家一統天下的格局,而將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對話、相互協商、互利共贏的過程。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及其跨國公司的崛起,必將變換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格局,促使世界各國經濟進入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惠互利、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我們不能不關注壟斷資本全球化的制度因素和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全球化的主觀意圖,但不能簡單地將壟斷資本全球化等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全球化、等同于美國化,否則就容易排斥甚至否定壟斷資本全球化的積極因素;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一味順從和完全依賴壟斷資本全球化的自然進程及其結果。以為全球化會使天下大吉,普天共榮,這樣容易陷入西方發達國家意識形態的陷阱,從而喪失有效應對壟斷資本全球化對我國沖擊的主動權。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既要把握機遇,在參與壟斷資本全球化過程中爭取更多的利益,同時還要防范風險,把參與全球化進程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面對壟斷資本全球化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壟斷資本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分析研究,通過認真研究和探討,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壟斷資本理論的發展,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永葆青春與活力。
(2007年第8期《馬克思主義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