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抵押信貸風波肆虐亞太市場
《財經》記者 張環宇《財經》網絡版 [2007-08-17]
在從歐美市場傳來的壓力下,日本及亞洲新興市場普遍大幅下跌。但尚難以判斷目前的調整究竟是一種適度的調節,還是一次劇烈刺激下的過度反應。
日本以及亞洲眾多新興市場的股市下跌并非沒有脈絡可循。首先,由于危機不斷擴大,各國央行注資行為并未產生預期效果,投資者為降低風險,必然放棄某些高風險性的頭寸;其次,信貸風險的擴大影響了投資者對于某些關聯行業的信心,如銀行業、重工業等。由一兩個與次級債券風波行業關聯度最高的板塊拉動急跌,成了各個國家股市的共同遭遇。
【網絡版專稿/《財經》雜志記者 張環宇】從美國本土爆發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在率先沖擊了美國市場后,繼續沿著全球資本流動途徑擴張。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陸續受到沖擊,而新興市場在這場危機中也難逃一劫。
8月17日,日經指數全日下跌874.81點至15273.68點。恒生指數同樣大幅下挫288.72點,盤中一度擊穿20000點大關,最終收于20383.67點。新加坡股市則被拉低140.51點,至3011.65點。韓國、臺灣等股市均告巨幅下挫。就連此前表現出較強抗跌性的中國股市,同樣拉出了三連陰的走勢,在本日再次下跌108.87點。
從7月開始,面對從歐美股市傳遞來的越來越大的壓力,亞洲很多新興市場也開始醞釀一場風暴。
7月10日,在穆迪和標準普爾調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評級之后,金融市場發生了一場遍及三大洲的巨大震蕩。道瓊斯指數、DAX指數均發生巨幅下跌,而亞洲很多國家的股市也同樣巨幅跳水,恒生指數、日經指數的下跌幅度均超過1%。
8月9日,巴黎銀行因為旗下三只基金卷入次級債風波進而停止投資者申購和贖回基金,此后,市場再度出現恐慌性拋售,全球股市普跌,恒指也再次下調0.43%。
隨著金融危機規模的逐步擴大,全球各大央行不斷注資進入本國金融體系,希冀通過這種方式增加市場流動性,穩定投資者信心。但不斷的注資也令投資者產生疑惑,究竟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波能否被有效控制呢?過于頻繁的注資行為令投資者對這場風波的程度有了更新的認識。
亞洲經濟在最近兩年內取得了不斐的成績,隨之而來的是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包括股市、房市等的價格不斷上升。在此過程中潛藏著不容忽視的泡沫問題。另外,日元與其他高息貨幣之間的利差交易被投資者廣泛應用。這些風險在金融鏈條未出現斷裂的時候表現并不明顯,而風波一旦出現,股市以及高收益貨幣兌日元等高風險資產便立刻遭受市場的沉重賣壓。在這種情況下,資本更傾向于流向安全系數較高的資產以實現保值,而資本從新興市場的這種逃離,將對新興市場產生重大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日本東京證交所的數據,日本本土股票在上周繼續遭遇賣超現象。前一周外資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等交易所是賣超日股1962億,而上周賣超日股數量更是攀升至2016億日元(約合17.3億美元)。
在8月16日的震蕩格局中,美元兌日元一度跌至112.01日元,較前一交易日下挫4%,并創下2006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而歐元兌日元也大幅走低至150.03日元,為去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由信用風險所引發的全球金融恐慌,令眾多利差交易投資人紛紛出逃。而這種出逃使得日元兌各種貨幣均發生不同幅度的攀升。8月17日,日元持續升勢,利差交易賣壓繼續增大。包括澳元和新西蘭元等在內的高息貨幣大幅下挫,其中新西蘭元兌日元下跌約5%。
從日本近期的相關經濟數據中可以發現,日本以及亞洲眾多新興市場的股市下跌并非沒有脈絡可循。首先,由于美國次級抵押債券市場問題不斷擴大,而各國央行的注資行為并沒有產生預期效果,投資者為了降低風險,必然會放棄某些高風險性的頭寸。而當這一想法成為大多數投資者的共同想法時,市場就會在短期內發生巨大調整。
以日元資產為例,當市場的波動性大到足以破壞現有估價水平時,利差交易者必須迅速解除手中頭寸,否則通過高杠桿操作的資產組合就會遭受巨大損失。但是因為之前的投資行為主要是依靠借入日元來完成的,所以此刻必須購買大筆日元從而歸還貸款,這就導致外匯市場上對日元需求量大增,進而引發日元升值。
從股市角度考慮,信貸風險的擴大可能影響投資者對于某些關聯行業的信心,諸如銀行業、重工業等。而這種由一兩個與次級債券風波行業關聯度最高的板塊拉動急跌,成了各個國家股市的共同遭遇。以韓國為例,國民銀行等由于信貸風險聯動影響受困,而未來經濟預期的走弱也使得部分產業同樣遭受池魚之殃,這其中包括三星重工業等造船商和Lotte Shopping等零售商。這些權重股的下滑,成為拉動韓國股市整體大跌的罪魁禍首。
截至午盤,韓國股市外資的沽空盤口超過8000億韓元,僅僅半日時間,就逼近昨日1兆韓元的單日沽空額記錄。本周以來,韓國股市已經持續下挫超過10%,而近年來,韓國單周下挫的最高記錄是2001年“9·11”事件中的單周下挫13.1%。
在資本可以充分流動的市場中,市場投資者對于風險的控制和把握往往最為精準,但是也最容易矯枉過正。當然,我們尚難以判斷目前的調整究竟是一種適度的調節,還是一次劇烈刺激下的過度反應?!?/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