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駐印度特約記者 王生
近期,中國的農副產品價格大漲,無獨有偶,印度的糧食生產也亮起了黃燈。
過去5年,印度經濟連續實現超過7%以上的增長,去年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9.2%,但農業增長卻十分乏力,僅實現年均增長1.8%。印全國農民事務委員會主席、著名經濟學家斯瓦米納坦表示,“如果不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動,印度農業將崩潰。”土地少了,人口多了印度用于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的耕地面積徘徊在1.2億公頃,這個數字維持了20年沒有變,而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用作種植菜籽、棉花等經濟作物,使糧食種植面積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土地面積沒有增加,但印度人口卻以年均3%的速度在增長,這導致了人均占有土地面積越來越小。例如,從建國初期的戶均耕地面積達2.3公頃,到今天的1公頃左右,而且有60%的農村家庭的耕地面積在1公頃以下。以農村通常的五口之家來算,1公頃土地根本養不活一家人。許多農民迫不得已租別人的地來種,但由于化肥、農藥、種子等各種成本投入在不斷增加,而農產品價格卻由政府收購價決定,無法提高,導致許多農民債臺高筑。
以前在農業大邦旁遮普,從事的最好職業是當農民自己種地,其次是做生意,最差的是給別人打工。而最近一個調查表明,有40%的農民認為“生活太艱難、不想再務農了”。難怪連曼?辛格總理都感嘆道:“如今在印度務農越來越難以維持生計了。”由于沒有新增土地面積,使現有的土地往往過度耕種,隨之帶來地力下降,同樣導致糧食產量的下降。例如旁遮普邦的糧食產量就由于土地得不到休耕而下降了15%。“土地就像個癮君子,哪方面都要增加投入,可是就不見增加產量,” 73歲的旁遮普農民希塔爾?辛格說。靠天養地的危機由于印度的降雨時間集中,分布不平均,導致到目前為止,農業仍然要靠天吃飯。目前,印度全國有66%的耕地未實現灌溉,每到6月份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農民們都要眼巴巴地盼望著老天爺的照顧,等待雨水的降臨。問題的關鍵是,政府對農業尤其是水利設施的投入在相對減少,印度政府對水利的投資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35%。
目前印度有388個在建水利項目,其中340個是1992年以前開工的,更有40個是1974年以前開工的,到現在都沒有完成。2003年以來,政府已實際增加投資1300億盧比,完成了23個項目建設,但即便如此,在計劃增加的1000萬公頃灌溉面積中,只有3%的面積實際實現了灌溉。另一方面即使已確定的項目由于各種原因遲遲無法完成。這樣的現實導致了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地下水,又造成了水資源面臨枯竭的危險,反過來進一步惡化了農村的生產生活前景。目前,印度有58%的農業灌溉用水來自于地下,全國有15%的地區處于地下水缺乏狀態。以農業大邦旁遮普為例,85%的地區地下水位已降到10米以下,主要原因就是農民使用地下水種植水稻、甘蔗等需要大量水的作物。農業科技是瓶頸另一個制約糧食生產的因素是,印度的農業科技近年來沒有突破性進展。自從20世紀60年代推廣墨西哥矮小麥以后,印度在高產品種或者雜交種子方面就沒再取得什么明顯的突破。以小麥主產地旁遮普、北方邦和哈里亞納邦為例,最近一個新品種是90年代中期引進的WL343,目前其產量增長的空間已經達到飽和,甚至出現下降。旁遮普的小麥產量從20年前的每公頃4700公斤已下降到了目前的4000公斤,從印全國范圍內來看,小麥的產量多年來基本上在7000萬噸上下徘徊不前。“印度農業已不具備再發展的空間。印度糧食自給自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印度工業聯合會農業委員會主席哈爾迪普?辛格說。“今天,在印度要提高油菜籽或者豆類的產量,就需要用小麥或者水稻去置換。例如要增加200萬噸豆類,就需要減少800萬噸水稻;要生產500萬噸使用油,則需要拿出3000萬噸的糧食作代價。”另外,優質種子的價格高昂、新品種的推廣需要一定時間、土壤肥力由于過度使用和施用化肥不當而下降等,也是糧食產量受到限制的技術性因素。解決之道專家指出,印度的農業問題尤其是糧食生產已經到了必須立即采取全面解決措施的時候了。曼?辛格政府也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并表示印中央政府未來三年將提供2500億盧比的財 政撥款,使農業增長率到2012年提高到每年4%左右。為解決農戶土地過于零散的問題,政府決定推行集約農業經營模式,即引入私人公司化經營,運用資本的力量把擁有小塊土地的農戶結合起來,提高農業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政府計劃推動今后每年實現10%的農業勞動力進入集約經營。另外,政府還將對占用農業耕地的經濟特區等大的建設項目將實行更加嚴格的審批制度,以保持耕地數量。政府將加大對水利、電力等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農業科技改良,推動農村過剩勞動力向農產品加工等行業轉移。根據印度的政治體制,除了跨地區的大型水利電力設施歸中央政府管理,一般的農業政策都由各邦自行決定。因此,從印中央政府的角度,除了增加農業財政撥款力度和制定相關法律以外,其余只能通過“鼓勵”的方式建議各邦采取措施。在實際操作中,印度的各邦逐漸形成了“補貼派”和“扶植派”兩種支持農業的做法。南部的安德拉邦為“補貼派”的代表,主要實行政府財政補貼的政策。例如,在上屆地方選舉中,執政的特魯古之鄉黨就提出,農村用電全部免費,農業用水、種子、肥料等也享受政府的多重補貼。這樣做農民當然歡迎,但政府卻要背上沉重的財政包袱。
而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則對農業實行了綜合性的扶植政策。例如,政府鼓勵農民收集地表水,建立向農民傳授科學知識的農村科學小組,給每個農民發放“土地肥力健康卡”等。到目前為止,該邦已新建18萬個灌溉蓄水塘、10萬個小型蓄水壩,5000個湖泊得到深挖改造,有170萬農民已得到土地健康卡。這些政策結果是,古吉拉特成為印度第一大油菜籽生產地,農業產量在過去五年間增長了15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