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情結”揮之不去
宋世益
當闊別15年后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漫步街頭,《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發現過去熟悉的街道變亮了,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向行人眨巴著眼睛,曾經空空蕩蕩的商店貨架上如今琳瑯滿目。市中心最大的變化恐怕是列寧大街和列寧廣場都已經改名為獨立廣場,但廣場上黑色大理石的列寧雕像仍傲然挺立。
不過最讓記者牽掛的,是別洛韋日。那是明斯克附近的一片叢林。
解體從這里開始
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羅斯領導人舒什克維奇就躲在這片森林中的一幢別墅中,經過一天的秘密會晤,簽署了關于解散蘇聯和成立獨聯體的“別洛韋日協定”。
當時為了保密,沒有任何記者到現場采訪,也沒有留下任何圖片資料,對于記者來說,在蘇聯解體15周年的時候去那里感受一下,應該是難得的時機。
于是,《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乘車從明斯克行駛近400公里,抵達了這片著名的叢林。別洛韋日叢林橫跨白俄羅斯和波蘭邊境,白俄羅斯一方的面積約15公頃,分布著大量的針葉林,棲息著許多野牛。這里的人工建筑很少,維持著自然狀態,被稱為白俄羅斯的“綠色長城”和“天然氧吧”。
如今,這里已經被辟為國家公園,那幢決定蘇聯命運的別墅已被作為白俄羅斯總統現行官邸,有邊防軍人晝夜把守。即使征得公園總經理巴姆比扎的特許,我們也只被允許在官邸外圍進行拍照,這多少讓人有些沮喪。
無奈只好打聽打聽周圍人知道些什么。不過不知為什么,記者接觸到的當地居民和有關當事人都不太愿意就當時在這片叢林中發生的事件發表過多的評論。只有陪同記者的導游奧列克態度明確地說:“蘇聯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開始走向解體,這確實令人惋惜。但鑄成的錯誤已經無法挽回了。”
涅槃的雙頭鷹?
時間回溯到1991年歲末:莫斯科風雪彌漫。克里姆林宮屋頂上已不見印有錘子和鐮刀的鮮艷紅旗;附近的街頭,人們踏著積雪在食品店前排起長長的隊伍。1991年12月25日19時38分,飄揚了69個春秋的蘇聯國旗,在沉沉夜色中悄然降下……
正是在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至1991年,本報記者被單位選派到白俄羅斯大學進修,當時白俄羅斯還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在學習之余,記者常借機前往莫斯科“改善伙食”。
那是一個處于巨變前夜的大國政治中心——90年代初的蘇聯,社會上下躁動不安。過去的核心價值觀被否定,虛無的自由主義和獨立思潮填補了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真空。對立的兩派以不同形式進行著激烈較量,街頭各種集會和游行幾乎每天接連不斷,工人、農民、教師、醫生、學生似乎都無法專注自己的本職工作。商品全面短缺,排隊搶購商品的場面隨處可見。
1991年7月,記者結束在白俄羅斯大學的學習回國。想不到,半年之內,在世界最大的國土上竟相繼發生亡黨和亡國的驚天大事。
當記者被派到莫斯科正式工作時,蘇聯已經解體四年了。此時的俄羅斯正經歷著解體后的全面政治和經濟危機。越來越多的民眾和黨派對現狀感到不滿,社會緊張加劇,經濟滑向谷底。不少國民認為葉利欽治國乏善可陳,走馬燈式地更換總理和閣員是他執政期間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影響。
2003年,記者再度到莫斯科工作。此時的俄羅斯已經在年富力強、多謀善斷的普京總統領導下。得益于多種因素和治國有方,普京成功遏制住了國家的繼續崩潰和經濟下滑,各方面情況開始好轉。2004年,普京成功連任總統。在第二個任期內,普京在內政和外交方面頻頻甩出大手筆,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和主動出擊。
歲月無情,轉瞬間蘇聯解體已經15年。每次到俄羅斯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社會在變,人們的心態在變——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浮躁狂熱到90年代中期的迷茫和混亂,直至目前的漸趨平和和理性。但有的東西也許是永遠也無法改變的。
無法揮去的痛
就像白俄羅斯人奧列格的心態,深深的“蘇聯情結”是獨聯體人揮之不去的。
普京總統曾強調,否定蘇聯時期的一切象征性標志,從原則上講是錯誤的,否定歷史會使整個民族“數典忘祖”。正是根據他的提議,俄國家杜馬決定選用蘇聯國歌作為俄羅斯國歌,用紅旗作為俄軍軍旗。目前,在列寧的故鄉烏里揚諾夫斯克和列寧上過學的喀山大學,列寧的故居和曾經就讀的教室保存完好;一些地方的列寧雕像仍然屹立;各地紀念二戰烈士的的常明火燃燒不熄;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到紅場參觀蘇維埃國家締造者列寧的陵墓,瞻仰其遺容。
“如果蘇聯不解體,我們的國家仍將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美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為所欲為,到處充當世界警察。”來自烏法市的退休者帕赫曼在紅場上的列寧墓前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每年來莫斯科,一定要來看看這位偉人。當年擔任蘇共領導人的舍寧認為:如果蘇聯不解體,國家將不會出現妓女和貪污腐敗,也不會有貧窮和戰爭。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是無法估量的……
俄社會輿論基金會前不久所做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60%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近60%的人認為,蘇聯解體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不過,“蘇聯情結”并不代表人們想回到過去,它是一種更為復雜的情懷。
漢學家科斯嘉認為,現在多數俄羅斯人雖然未必想退回到舊體制,再去過蘇聯那種生活,但同中國目前的穩定發展相比,從蘇聯的解體中還是有教訓可汲取的。
普京對蘇聯歷史做出的評價,也許代表了多數俄羅斯人的心聲。“誰不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回到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然而,“此情可待成追憶”,歷史已經按它的軌跡走到了現在。是對是錯,只有留給世人去評說了。
鏈接:蘇聯解體與東歐巨變
1985年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上臺后進行的改革脫離國情實際,蘇聯開始陷入社會動蕩。
自1989年起,東歐局勢發生激烈的動蕩,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在短短的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波蘭、民主德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都接連發生了政權更迭、社會制度劇變的類似事件,只是各自的方式和程度略有不同。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導致東歐劇變的原因是長期和多方面的。這些國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因而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不僅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
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和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從外部推動了東歐劇變。1990年1月蘇聯允許“多黨制”出現,之后反對蘇共政權的葉利欽獲得廣泛支持。1991年8月24日蘇共中央自行解散。從12月8日別洛韋日協定簽署到12月25日蘇聯解體最終完成法律手續,只差5天就滿70年的蘇聯悄然退出國際政治舞臺。
(《環球視野》摘自2006年12月22日~28日《國際先驅導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