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3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外交政策長大成人公開為阿富汗和談斡旋,標志著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顯著轉變。這是北京首次就一項既敏感又重要的地緣政治事務擔當真正的領導角色。中國終于小心翼翼地走入大國角色。
北京曾偶爾承擔艱難外交任務,例如舉辦朝核問題六方會談、調停南北蘇丹爭端等。但這些舉措其實都是受驅于其他國家,中國只是充當次要和并不情愿的角色。同時,其幾次“獨立外交嘗試”未免有些象征意味。
然而,中國當前處理阿富汗問題的做法迥異于以往。北京展示出樂意介入阿事務的程度,令許多外國外交官和一些本國專家均感意外。中國不僅正在幕后努力促成和解共識,還向親密盟友巴基斯坦施壓。
除非發生最例外狀況,中國向來不愿動用對任何盟友或伙伴的影響力。但如今北京正在權衡其此前不愿觸及的對巴敏感政策問題,例如已敦促巴政府展開軍事行動打擊激進組織巢穴,并幫助阿加快政治和解。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變化源自北京感受到的新威脅,穩定中國整個西部周邊地區的局勢已越發勢在必行。
北京的新外交還受到一個逐漸拓展的概念推動——隨著中國實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如何才能最好地確保本國的全球利益。
盡管北京仍在口頭上堅持不干涉政策,但相關變化已清晰明了。早在2013年,中國外長就在聯大會議上表示,中國將更主動和建設性地參與處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并努力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這在軍事領域已顯而易見。另一種重要變化是,北京開始樂于更具戰略性地施展金融力量。
長期滿足于對境外安全事務置身局外的北京,終于意識到無動于衷會造成更大風險。中國日益樂意將其政治關系、軍事資產和經濟實力用于戰略目標。在東亞,其領土主張仍是令人擔憂的因素之一。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其利益要求穩定壓倒一切的地方,中國的自負或許是一種良性力量。(作者馬安洲為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政策研究員,王會聰譯)
延伸閱讀:美媒:中國充當阿富汗調解的原因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外交團隊對行使針對其亞洲鄰國的大國政治并不陌生,但最近幾個月,他們卻在嘗試一個新角色:與阿富汗塔利班對話,試圖充當調解人。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月15日報道,三名現任和前任阿富汗官員表示,去年年底,兩名阿富汗塔利班官員同巴基斯坦官員一道前往北京,商討阿富汗交戰各方之間展開和平進程的可能性。而那或許并非這類會議首次舉行。一名巴基斯坦記者稱,近日,中國阿富汗事務特使孫玉璽曾前往巴基斯坦白沙瓦,與阿富汗塔利班代表會談。不過這名記者的說法無法獲得獨立證實。
盡管阿富汗境內的戰爭和混亂已持續多年,但長期以來,中國似乎不愿直接介入。那么,是什么變化促使其現在嘗試與伊斯蘭派武裝分子斡旋?中國和外國分析人士認為,答案在于三方面的因素:首先,中國越來越重視國內的分裂勢力;其次,中國擔心,在美國主要兵力撤離阿富汗后,其西部邊境地區會愈發動蕩;以及中國急需確保自己能獲取阿富汗的礦產和石油資源,中國公司已經在這上面投入了巨資。
“在新形勢下,中國更愿意擔負起更大的責任,更愿意積極主動地促進和解。”上海復旦大學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趙華勝說。
趙華勝接著說,中國處于一個能幫助引導和平進程的有利位置,現在還只是在提議階段,“中國并未直接參與阿富汗國內的斗爭,因此相對而言,獲得了比較廣泛的認可”。
報道稱,盡管對中國影響力的崛起保持警惕,但美國官員一直以來還是鼓勵中國在阿富汗發揮更大作用,包括利用它對巴基斯坦的深厚影響力,使伊斯蘭堡政府能夠放手讓美國處理躲藏在該國的塔利班高層。
中國一直拒絕公開談論它和塔利班之間的協商內容。在1月6日的一次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近日在北京舉行的會面時,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既沒有確認也沒有否認。但他說中國會協助推動和平進程。
他說:“作為阿富汗的友好鄰邦,中國非常關注阿富汗局勢,希望阿富汗早日實現持久和平、穩定與發展。中方支持‘阿人主導、阿人所有’的和平與和解進程,愿為此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
倫敦皇家三軍聯合研究所的伊斯蘭武裝和中國學者拉菲洛·潘圖奇說,中國和阿富汗塔利班締結的關系會產生巨大影響。
“關鍵在于,這種關系在以前看起來是完全由巴基斯坦人在控制的。”潘圖奇談到中國和阿富汗塔利班之間的聯絡時說。“現在看來中國人可能有一個直接的渠道,他們似乎愿意承認這一點。這是否能帶來某種成功,還不得而知。”
“我認為阿富汗人一直在熱切盼望著中國更多參與阿富汗事務。”他還說。“我認為總的來說他們此前是比較失望的。”
報道稱,有媒體報道的孫玉璽和阿富汗塔利班官員在白沙瓦的會面,是在近日首次被米安·阿巴拉在其專欄中提及的,他是《今日巴基斯坦》的一名編輯,文章中引用了孫玉璽的話。阿巴拉通過郵件透露,11月他陪同一名巴基斯坦議員到訪北京時,孫玉璽把關于白沙瓦會面的事情告訴了他。
在被問及阿巴拉這些關于白沙瓦會面的描述時,中國外交部1月13日在一份書面回復中稱其“與事實不符”。
一名知悉那次11月份巴基斯坦議員到北京訪問的人稱,中國官員已經告訴巴基斯坦方面,北京不會把作戰部隊派到阿富汗,但如果塔利班加入和平進程,北京會向當地送去很多投資者。
分析人士稱中國最大的顧慮是阿富汗的持續沖突,以及巴基斯坦的武裝分子藏身地,會如何影響中國西部新疆的安全狀況,新疆與兩國都有接壤。
有跡象顯示,分裂勢力一直利用巴基斯坦部落地帶作為訓練基地。11月,阿富汗及西方官員在采訪中說,阿富汗情報機構已向中國出示了數十名在過去的一年中在阿富汗國內被抓獲的分裂分子曾在巴基斯坦營地受訓的證據。
延伸閱讀:占豪:看中國大變身—如何從阿富汗旁觀者變主導者
發布時間:2014-10-31 來源:烏有之鄉
2014年10月26日,北約正式終結在阿富汗的作戰任務,美軍駐扎在阿富汗境內的最后一支海軍陸戰隊部隊及英國在阿境內的作戰部隊正式結束任務并撤離阿富汗。北約駐阿富汗的美軍和英軍當天舉行了交接儀式,向阿富汗軍方移交美英兩個軍事基地。北約宣布結束阿富汗作戰任務,標志著美英自“9·11”恐怖襲擊事件后,對阿富汗進行軍事占領的13年結束。
有趣的是,就在北約宣布終結在阿富汗作戰任務的兩天后,即10月28日,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穆罕默德·阿什拉夫·加尼·艾哈邁德扎伊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訪華4天。訪問期間,中國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都將分別會見。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阿富汗新總統上任后的首次出訪。首次出訪沒有選擇美國,也沒有選擇其它國家,而是選擇中國,這是非常值得人回味的一件事。由上述美英被迫撤軍,新總統加尼首訪選擇中國可以看出,中、美在阿富汗的影響力已經出現逆轉。
過去13年,美國一直是阿富汗的主導者;13年后,中國由阿富汗局勢的旁觀者,逐漸成了阿富汗局勢的主導者。加尼總統訪華期間,還會出席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第四次會議開幕式。
美國在阿富汗折騰了13年,一無所獲不說,還在中東制造出了一堆恐怖分子。由于一直無法推翻伊朗政府,最終自己不尷不尬地被拖入戰爭泥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勝而不利。折騰13年,除了花費數萬億美元,制造一堆敵人外,美國最后還是不得不黯然離開。而阿富汗和中國交好,也再次讓西方酸味十足,西方媒體稱中國這又是“搭順風車”。中國這哪是搭順風車,不過是中國順勢而為,將西方人打爛的地方重新修繕起來而已。西方是破壞者,中國是建設者,這就是區別,這就是為什么相關國家歡迎的原因。
那么,中國又是如何從被動旁觀者變成了主導者呢?
蘇聯解體后,美國就一家獨大,2001年的美國處于極度強大之末。為了創造一個可以完全統治世界的“地球帝國”,以便美帝國能在世界上“千秋萬代”,美國充分利用“9·11”事件,意圖通過占領阿富汗實現三個目的:
一、截斷中國向中東輻射影響力的能力。從地緣戰略考量,美國只要在阿富汗扎穩腳跟,即可遏制住中國向中東輻射影響力的能力,如此美國即可通過進一步控制中東而獲得對全球的控制權。
二、截斷俄羅斯向南亞輻射影響力的能力。蘇聯當年在阿富汗用兵,目的就是向印度洋邁進,通過打通到印度洋的通道來破解西方的圍堵。最終,蘇聯不但以失敗而告終,戰爭還拖垮了蘇聯。而美國通過拿下阿富汗,即可鎖住未來俄羅斯南下的這條戰略通道。
三、為拿下伊朗做準備。上述兩項是潛在戰略目的,美國侵略阿富汗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拿下伊朗。美國拿下伊朗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拿下阿富汗,第二步是拿下伊拉克對伊朗形成包夾之勢,第三步就是拿下伊朗。
當時,無論中國、俄羅斯還是歐盟,都深知美國的戰略目的。但是,由于美國的強大,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止這一行動。美國是在有“9·11”這個借口,是打著“反恐”的“正義”旗幟展開侵略行為的。所以,就當時來說,中國只能繼續埋頭發展自己,任美國折騰,和美國搶時間。
2003年,美國實施了第二步計劃,武力侵略了伊拉克。美國侵略伊拉克,無論是中國、俄羅斯還是歐盟都是明里暗里反對的,美國也并未能在聯合國拿到對伊拉克動武的授權。沒有拿到授權不怕,小布什單邊政策毫不顧忌這些,最終發動了侵略戰爭。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倒臺。通過拿下伊拉克,美國完成了對伊朗的包夾,并準備開始第三步。
從戰略上說,美國只要完成這最后一步,那么“地球帝國”地位就確立了。到那時,美國發動戰爭這些費用,自然會攤派給二流三流的國家負擔,美國的“地球帝國”在美國看來也就實現“千秋萬代”了,美國人就可以毫無壓力地生存在世界的最頂端,為推動“世界政府”消滅其他國家而繼續努力。
當然,任何國家都不會坐而待斃。在中東,美國終極要干掉的目標是伊朗,伊朗對此已也早有準備。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前一個多月前,時任伊朗總統哈塔米在2003年2月9日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并已成功提煉出鈾。由此,伊核問題爆發,伊朗開始拿起“核”來武裝自己,以求得自保。
中、俄、歐即借解決伊朗核問題,拖住了美國。這一拖一直拖到小布什任期結束都未能搞定,美國就這樣被晾在了半山腰。美國很尷尬,直接進攻伊朗?這么多國家與美國為敵支持伊朗,美國必敗無疑,而且以美國當時的國力,再開一個戰場的結果是拖死自己。迫不得已,美國只能繼續拖下去,拖著拖著,次貸危機就蓋不住了。美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摁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大量的軍事駐扎成本使得美國在兩場戰爭中花費了數萬億美元。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風暴,美國才意識到自己實力的衰退和其它國家的崛起,特別是中國的崛起。
2008年年底,美國一方面采取QE向外釋放美元來釋放自身的有毒資產,另一方面準備調整國家戰略。美國最初的想法是,給中國一個老二的地位,由中美共管世界,中國多替美國扛起責任,同時成為世界各國的靶子,而美國穩坐王臺。奧巴馬上臺后2009年11月第一次訪華目的即為此。美國在奧巴馬訪華時提出要和中國G2共管世界,中國知道這是要讓中國背黑鍋,沒有同意,奧巴馬訪華失敗。失敗后,無法解決自身危機的美國只能不斷進行QE,同時戰略上確立了搞重返亞太的戰略調整。2010年,美國確立重返亞太戰略,同時開始準備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
這一戰略調整,是美國迫不得已作出的,因為美國發現,如果不在太平洋遏制住中國,也許過不了多久,美帝國的霸權就自動消失了。但是,當美國戰略調整,從阿富汗撤軍就成必不可少的選項,因為美國的國家財政難以支撐。在美國準備撤出的同時,中國和阿富汗即展開了合作。早在2007年,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和中國江西銅業就贏得阿富汗艾娜克銅礦項目的招標,2011年,中石油與阿富汗當地公司瓦坦集團組建合資公司開發阿姆河盆地的油氣資源。該項目有望給中國石油增加數千萬桶原油的產量。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在美國陷入阿富汗泥潭時,中國已經開始了布局。如今,美國調整國家戰略,中國于2013年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這一戰略是向西發展,正是美國從中亞撤出的時候。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戰略隨著局勢不斷作出合理的調整。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提出后,很快獲得中亞、東歐國家的響應。習總提出后,時任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在習總出訪中亞返回后立刻出訪中國。由此可見,阿富汗對中國的這一戰略的重視程度。
而今,美國已經決定徹底撤出阿富汗,與此同時中國舉辦了為解決阿富汗問題成立的伊斯坦布爾進程會議第四次會議。這意味著,美國用武力解決問題以失敗而告終,不得已黯然退去;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案正在獲得認可,并將在未來主導。在不知不覺間,中美在阿富汗的主導權就易主了。這種易主,是美國戰略調整和中國戰略調整決定的,同時這也是美國無奈的結局。在這場博弈中,美國花去了數萬億美元,中國卻沒有付出任何代價。不,中國最新向阿富汗援助5億元,并在未來3年再援助15億。美國用數萬億美元沒有獲得任何實際好處,中國用極少的代價換取了阿富汗的肯定,這真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是需要實施數十年的戰略,這是伴隨整個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在這個戰略中,阿富汗的地緣位置非常重要。一旦阿富汗這塊拼圖給拼上,那么東南到東南亞,東北從俄羅斯開始,一直可以通道中東、中亞和東歐,歐亞大陸的絕大部分都將被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所覆蓋。如果歐盟最終愿意和這一戰略聯通(德法已經顯現出積極性,德國工商界已經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讓德國商品輸入中國,這就是中國市場空間和戰略的重要引導作用),那么整個歐亞大陸的經濟整合就會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這種趨勢,將是美國無法阻止的。
如今美國在想什么辦法呢?圍繞中國發展反華盟友,通過在中國周邊制造地區爭端和混亂來拖住中國的戰略腳步。圍繞俄羅斯,通過東西對抗來迫使俄羅斯就范。同時阻止東西方的經濟進一步融合。至于中東、中亞,美國采取的辦法是,通過制造恐怖分子來讓這些地區碎片化,陷入失控的無政府狀態。這種情況正在由伊拉克、敘利亞向外擴展,中俄為了避免向中亞蔓延,已正在上合組織進一步軍事化。對歐洲,美國則采取分化歐盟的策略,避免歐盟變成一個擁有中央政府的聯盟國,因為一旦如此,歐盟將直接具備對抗美國的實力。從這些事情上看,歐亞整合的未來之路將會很不平坦,但正所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一趨勢是無法阻擋的。由此也可以預見,中國的未來將更有發展空間,發展方向也更合大勢;相反,美國的戰略是不合大勢的,最終也必然不得人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