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社會群體或者國家之間的絕大多數戰爭訴求都是源于資源的爭奪或者資源利益的爭奪。現階段世界霸權的直接表現是通過虛擬資源(如美元霸權、金融帝國)對實物資源控制的貪婪,以制造地區矛盾的軍事沖突以及軍事聯盟的不斷炫耀武力威懾他國達成效果。無論是地緣戰略還是空間戰略,其最終目的一定是資源控制。
隨著材料科技的發展和突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攸關科技發展的稀缺資源的資源中心。
中國的資源中心意義已經越來越超出中東石油資源中心意義了。
美國從中東戰略轉向亞太戰略,雖然存在一定意義上的迂回意圖,但也不排除真實意義。由此也將中國置于世界的風口浪尖,任何消極應對舉措都有可能將中國拖入國家裂解的亡國境地。世界霸權一旦膨脹,遭遇禍害首當其沖的必然是中國,因此,中俄適時共同祭出一記重拳,是瓦解世界霸權膨脹的必要。
在對抗美國霸權膨脹的時候,我們需要歐盟在一定意義下的強大;在對抗歐盟權利膨脹而貪得無厭吞噬俄羅斯地緣的時候,我們需要俄羅斯一定意義下的強大;在對抗北約權利膨脹的時候,我們需要與俄羅斯在一定意義下的結盟。這種戰略邏輯思想,在今天,叫做“戰略平衡”,而在古代叫做“縱橫捭闔”,或者叫做“天道”!所謂天道,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群體或者國家的某種行為,正如有人提出的“和諧之道”的說法是一樣的意義。所以,這種天道還存在于國家的內部治理,在稱謂上已經改為“以權制權”、“監督制衡”機制了。道家最早提出“一物降一物”的制衡思想,之后儒道結合到儒道佛的相互融合和精華相互汲取中,中國道家治國的制衡思想遠遠超前于西方的權利制衡思想。“天道喪失,災難就會頻臨”,這種社會規律雖然被古代道家神化,但破除神化外殼,通過歷史總結,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天道”的至理至真。由此我們更明白為什么毛澤東發動文革造成大亂的局面反而促成國家整體性的安全,還能夠斷絕蘇聯蠢蠢欲動的侵略野心,阻止蘇聯的核武報復;而鄧在和平時期的經濟改革反倒生成中國周邊烽煙四起,美國、日本虎視眈眈,外交步入困境!毛澤東“強化”中國與鄧“弱化”中國絕不是偶然性的,一個是得民心,一個得官心,這就是“得道”“失道”的重大區別!
人類社會進入奴隸制以來,人權是在斗爭中得來的,但西方喜歡談“天賦人權”。今天的中國,其實也可以大喊“天賦資源”。在漫長的5000年文明歷史中,中國人依托天賦資源,在“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在反復不斷的失敗和成功中總結了經驗和教訓,中國人的思想得到一次次的升華突破,才得以把古文明發展性延續至今。
資源控制,其實也是貫穿了制衡邏輯,是一個具有很強廣泛性的制衡邏輯概念。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劃分到現在的空間資源概念,甚至到了各種虛擬資源的控制。美國人最擅長能源、糧食、空間、他國官僚等獨立資源領域的控制。美國這種制衡邏輯概念獨特之處在于通過虛擬資源——貨幣資源等的控制。
一個國家能否成為強大的國家,各種資源能否做到有效控制成為關鍵。而是否具有強國的基礎就在于戰略資源是否豐富。中國的戰略資源是相當豐富的,所以,中國談復興,根本就不是什么夢,而是具有真實的豐富的資源基礎。
所謂戰略資源,指的是指對戰爭全局起重要作用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人工資源的三種資源的統稱。這三種資源的豐富,對于中國來說,足以讓中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可悲的是,國內所謂精英專家動輒以“人均資源不足、國力微弱”作為“難以與西方對抗”的借口,任由西方財閥資本操控國家戰略產業,配合西方財閥資本的戰略步奏,迷幻于西方財閥資本推崇的“全球一體化”,拱手讓出世界最大的市場,還不斷剝除國家的金融經濟鎧甲,承受西方的一次次宰割。更可悲的是,中國具有壟斷地位的戰略資源不僅沒有價格話語權,而且完全失去戰略意義。在應對世界重大危機時期,在應對嚴重的經濟制裁時期,本具有利劍作用的戰略資源沒有發揮利劍作用,反而在世貿糾紛案、對抗經濟壁壘、對抗技術壁壘中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在保障國家安全、保護消費者利益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中,中國具有自然礦產資源儲量的絕對壟斷地位卻顯示不出任何作用。這不得不讓人驚嘆,中國戰略界的平庸確實到了歷史危險的階段!
戰略資源的狀況是由國家地理位置、土地面積、人口數質量、地形和地質結構以及能否合理開發、運輸、儲備、分配、消費等因素決定的。它是準備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決定一個國家支持戰爭的潛在能力,并直接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同時也是制定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重要依據。
戰時在確定戰略企圖時,必須以戰略資源所能提供的實際限度為依據。戰略企圖超出戰略資源的極限,必然會使續戰能力遞減,最后招致戰爭的失敗。二戰時期日本的失敗,就是這種狀況的典型表現,日本至今不愿意承認被中國打敗,正是戰略思想貧乏的再度反映。
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等。人工資源,是自然資源經過人類開發和加工后的物資,包括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
拋開其他兩種戰略資源不說,本文單單來談談中國自然資源中占據世界絕對壟斷地位的幾種重要礦產資源。
稀土,被當今世界戰略學界譽為“工業維生素”,隨著高科技深入研究,尤其是軍事科技的發展,稀土,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數為57 到71 的15種鑭系元素氧化物,以及與鑭系元素化學性質相似的鈧(Sc) 和釔(Y)共17 種元素的氧化物,被稱為稀土元素。稀土在石油、化工、冶金、紡織、陶瓷、玻璃、永磁材料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以下結論: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應用技術的不斷突破,稀土氧化物的價值只會越來越大。實際上,目前探明的鎢、鈦、重稀土、釩、鋯、鉭、鈮、鋰、鈹等的儲量排名均在世界前列。包括稀土在內,中國有多種在現代高科技工業中應用廣泛的稀有金屬的儲量占據世界前列,很多占據絕對性壟斷地位。
稀有金屬鎢
鎢在地殼中的自然儲量620萬噸,可開采儲量290萬噸。中國是產鎢大國,鎢資源儲量520萬噸,為國外30個產鎢國家總儲量(130萬噸)的3倍多,產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湖南、江西、河南三省的鎢資源儲量居全國的前三位,其中湖南、江西兩省的鎢資源儲量占全國的55.48%。湖南以白鎢為主,江西以黑鎢為主,其黑鎢資源占全國黑鎢資源總量的42.40%。
作為最難熔的金屬鎢是許多熱強合金的成分,如3%——15%的鎢、25%——35%的鉻、45%——65%的鈷、0.5%——0.75%的碳組成的合金,主要用于強烈耐磨的零件,在航空火箭技術中,以及要求機器零件,發動機和一些儀器的高熱強度的其它部門中,鎢和其它難熔金屬(如鉭、鈮、鉬、錸)的合金用作熱強材料。例如航空發動機的活門、壓模熱切刀的工作部件、渦輪機葉輪、挖掘設備、犁頭的表面涂層。鎢也常用于制造陀螺儀的轉子、飛機、控制舵的平衡錘、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護罩和料筐等。
稀有金屬鈦
中國鈦資源中,金紅石資源并不豐富,但鈦資源總量9.65億噸,居世界之首,占世界探明儲量的38.85%,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廣東、廣西及海南等地,其中攀西(攀枝花西昌)地區是中國最大的鈦資源基地,鈦資源量為8.7億噸。
中國探明的鈦資源分布在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108個礦區(圖3.5.1及表3.5.4)。主要產區為四川,次有河北、海南、廣東、湖北、廣西、云南、陜西、山西等省(區)。
鈦合金有好的耐熱強度、低溫韌性和斷裂韌性,故多用作飛機發動機零件和火箭、導彈結構件。鈦合金還可作燃料和氧化劑的儲箱以及高壓容器。已有用鈦合金制造自動步槍,迫擊炮座板及無后座力炮的發射管。在石油工業上主要作各種容器、反應器、熱交換器、蒸餾塔、管道、泵和閥等。鈦可用作電極和發電站的冷凝器以及環境污染控制裝置。鈦鎳形狀記憶合金在儀器儀表上已廣泛應用。
在當今世界軍事技術走向高超音速時代,鈦合金顯得尤為貴重。例如,當超音速飛機飛行時,它的機翼的溫度可以達到500℃。如用比較耐熱的鋁合金制造機翼,一到二三百度也會吃不消,必須有一種又輕、又韌、又耐高溫的材料來代替鋁合金而鈦恰好能夠滿足這些要求。鈦還能經得住零下一百多度的考驗,在這種低溫下,鈦仍舊有很好的韌性而不發脆。
稀有金屬釩
釩熔點很高,常與鈮、鉭、鎢、鉬并稱為難熔金屬。有延展性,質堅硬,無磁性。具有耐鹽酸和硫酸的本領,并且在耐氣-鹽-水腐蝕的性能要比大多數不銹鋼好。于空氣中不被氧化,可溶于氫氟酸、硝酸和王水。釩具有眾多優異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因而釩的用途十分廣泛,有金屬“維生素”之稱。最初的釩大多應用于鋼鐵,通過細化鋼的組織和晶粒,提高晶粒粗化溫度,從而起到增加鋼的強度、韌性和耐磨性。后來,人們逐漸又發現了釩在鈦合金中的優異改良作用,并應用到航空航天領域,從而使得航空航天工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飛躍發展,人類對新材料的要求日益提高。釩在非鋼鐵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范圍涵蓋了航空航天、化學、電池、顏料、玻璃、光學、醫藥等眾多領域。全
球釩資源量超過6300萬噸,截至2012年底,全球探明儲量為1400萬噸,當中中國探明儲量為510萬噸,占全球探明儲量的36.4%。2012年全球釩產量為6.3萬噸,較2011年增長0.94%。當中中國產量為2.3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36.5%;此外南非釩產量為2.2萬噸、俄羅斯產量為1.6萬噸、美國產量為1270噸。
重稀土
中國稀土資源儲量第一,重稀土資源占世界儲量80%左右;產量第一,占世界稀土商品量的90%。中國稀土儲量在1996至2009年間大跌37%,2/3稀土已外流,只剩2700萬噸左右。按現有生產速度,中國的中、重類稀土儲備僅能維持15至20年,在2040-2050年前后必須從國外進口才能滿足國內需求。稀土有工業“黃金”之稱,由于其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能與其他材料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顯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飛機、導彈的鋼材、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的戰術性能。而且,稀土同樣是電子、激光、核工業、超導等諸多高科技的潤滑劑。稀土科技一旦用于軍事,必然帶來軍事科技的躍升。從一定意義上說,美軍在冷戰后幾次局部戰爭中壓倒性控制,以及能夠對他國肆無忌憚地公開殺戮,正緣于稀土科技領域的高超運用。
霸權成因雖然復雜,但不外乎內外兩種因素構成。瓦解霸權簡單來說也就是從內外兩種因素的遏制開始。
東京計劃投資12億美元用來改善稀土供應狀況,日本已經與蒙古閃電達成開發該國的稀土資源的協議,這說明日本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四處尋找能夠替代中國的稀土供應源。但無論如何,日本無法逃脫中國重稀土產品出口的捆縛。值得懷疑的是,中國稀土儲量在1996至2009年間大跌37%,2/3稀土已外流,與稀土海上走私日本以及日本通過東南亞國家變相從中國進口稀土等有很大的關聯。從代表美國財閥精神靈魂思想的布熱斯津基提出“美國、歐盟、日本共管世界“開始,日本野心正在日漸暴漲。包括私底下進行的核爆實驗,日本偷偷摸摸進行大量的資源儲備,完全暴露了日本可能再次侵略他國的可能性。鑒于此,抗拒霸權,瓦解霸權,很有必要將日本當做突破口。
所以,無論從資源控制的制衡邏輯判斷,還是切切實實的國家安全危機看,在俄羅斯面臨西方嚴厲的經濟制裁下,中國很有必要與俄羅斯共進退,與俄羅斯、印度等國構建稀土聯盟體,首先就拿日本開刀,以封礦為初步實施重稀土資源的全面封鎖。戰亂的中東,石油資源不具有世界絕對性的壟斷地位,迷失的人民還知道組建石油資源出口國聯盟,保護聯盟自身的資源利益,而占據很多獨立自然資源(儲量)領域壟斷地位的中國,至今還沒有出現這種戰略聯盟,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平庸戰略以外,賣國漢奸禍害經濟決策才是真正原因。
與本文相關內容的文章:
《中國面臨的整體安全危機實屬歷史罕見》
《不敢承認“填海建島”是昏庸的戰略觀》
《說醒獅就不能裝孫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