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美國sec(政權交易委員會)調查摩根大通,披露了其行賄中國高層官員獲取巨額利益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這些官員在中國非常重要的崗位上任職多年,在主流媒體界形象一向演的不錯,卻涉嫌勾結跨國公司出賣國家利益、積累自己的財富,令聞者瞠目結舌。而有關部門至今堅持鴕鳥戰略,既不澄清,也不查清,更不抓人,信譽受損不言而喻。
(參考:摩根大通雇傭中國高官子女獲非法利益被調查)
而美國卻不依不饒。今天,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美國sec擴大調查,從摩根一家擴大到五家跨國投行:瑞士信貸、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和瑞銀,調查這些公司與亞洲官員勾結的情況。
有人稱美國此舉正好替中國反腐,這未免太過天真。美國跨國公司和政府機構向來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為美國謀求全球霸權的工具,一旦美國掌控這些投行中中國官員的腐敗資料,非但不可能幫助中國反腐,相反會成為美國訛詐中國官員進一步出賣國家利益的武器。
學者江涌通過研究清晰的指出:“跨國公司商業行賄在前,美國情報人員跟蹤在后,在貪腐官員自認為‘神不知、鬼不覺’欣欣然接受跨國賄賂、在海外開設秘密賬戶的同時,這些官員、資料、賬戶都進入了美國情報機構的數據庫,成為未來、有的就是當下敲打、訛詐中國的把柄。”
控制了大量的中國官員,不但能夠通過出賣中國的商業利益、土地與產業資源危害中國的經濟安全,甚至能夠通過誤導中國的經濟決策和政治決策危害中國的國家政治安全,為和平演變中國、謀求帝國主義、跨國資本在中國的絕對主導權埋下定時炸彈。這是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的潛在威脅。
美國披露中國腐敗官員的信息,也有其既定的目的。新華社有報道指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事件,近10年來一直上升,我國在10年內調查的50萬件腐敗案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但美國等西方跨國公司披露的涉華商業賄賂案件中,真正是政府官員所為的少之又少,目前“曝光”的主要的是國有企業管理與銷售人員,這一方面可以“定向打擊”國有企業的形象,敗壞國有企業的聲譽,使國有企業成為不宜存在的企業。
另外,美國政府追查過的涉及金融公司的反賄賂案并不多。一個例外是去年針對摩根的調查,使得這個調查案件本身背后的美國戰略目的更加可疑。是否又是對遭披露的神秘腐敗官員進行訛詐?或推動其對出賣中國經濟利益?政治利益?
剛開始運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有必要對這個案件及遭披露的官員進行嚴密的審查,防止其在美國的訛詐下做出進一步出賣國家重大利益的勾當。
同時,國安委應當及時立項,徹查以往在跨國公司中任職的官員及其親戚的資料情況,徹查其是否有出賣國家利益的行為。
第三,為我國經濟安全與政治安全保障起見,踐行傳統文化與中國夢,必須制定相關的法律,禁止政府一定級別以上的官員及其親戚在跨國公司任職。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當官就不要想著發財,發財就不要想著當官。更何況,在古代宋朝的法律當中,官員的親戚甚至不能再國內經商。這是傳統文化的要義。當官即是為人民服務,級別越高的官員,對自身的道德約束與共產主義信仰的建立要更加嚴格。禁止這類級別的官員及其親戚在跨國公司任職,正好能夠使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實現為官的初衷,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夢。
附:摩根被披露的那些事兒
據美報導,摩根大通在2006至2008年間以1400萬港元的厚酬,雇用此高官女兒的顧問公司,在后者幫助下獲得中國業務。
該公司的合伙人之一是此高官的商業伙伴,曾一度在平安保險間接持有大量個人股份。
2002年,招商局董事長秦曉將平安保險14.37%的股權以18.55億元人民幣的低價賤賣(按匯豐收購價計算,該部分股權價值約72億元人民幣)給了北京源信行和北京寶華這兩家由自然人控制的投資公司,而這兩家公司的來歷也十分可疑。
據報道,摩通在此高官兒子創辦的私募股權公司新天域資本(New Horizon Capital)持有股份。摩通還將客戶的資金投資到了平安保險,并為后者提供顧問服務。在2009年,摩通又取得北京金隅(BBMG)上市的承銷業務,該公司大股東包括新天域資本及北京泰鴻。
附:跨國公司腐敗公關的八大手段
為擴大中國市場,或是得到更多的土地、稅收優惠,或是得到更多采購機會,或者遭遇誠信危機,跨國公司便頻頻“公關”,主要對象是政府官員、國企管理人員或新聞媒體。據記者調查所知,跨國公司在華的公關腐敗,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1、助學機會。
以友誼、鼓勵年輕人深造為幌子,為手握重權的官員子女提供出國條件。操作辦法是跨國公司給國外學校贊助,該學校給官員子女發獎學金,資助官員子女在國外上學、定居。
2、腐敗期權。
即官員大開綠燈時,跨國公司一點好處都不給。等該官員退休或下海后,再給他在公司弄個職位,給予高薪,或是以別的“合法”方式如“咨詢費”等加以補償。
3、關聯交易。
跨國公司與官員的親屬通過正常的生意往來輸送利益,賬面上看不出任何貓膩。
4、第三方轉賬。
跨國公司把錢存入國外銀行,存折銀行卡交給貪官信任的在國外的親屬或朋友,或是把財物存入銀行的保險庫。
5、虛擬職位。
銀行業最普遍。部分外資銀行為緩解吸存款的壓力和增長業務量,常常將一些高官或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領導者的相關親屬甚至是司機等,高薪聘請為高管甚至是副行長之職。
6、聘任顧問。
一些跨國企業為了拉到某項目的大單,會首先設立一個與主業毫無瓜葛的新公司,再聘請目標對象的相關領導人為顧問,發放上百萬元的年薪。
7、股權誘惑。
房地產業非常普遍。為拿到地塊,一些外資房地產公司會向公關對象承諾,在未來設立的某個項目公司中予以相應的股權。
8、廣告換平安。
獲悉某家媒體或數家媒體準備報道與己不利之事實,則采取通過專業公關公司收買媒體記者或報社管理層,通過廣告交換等形式換取暫時的平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