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與社會主義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核心的科學世界觀;中國導彈航天事業奠基人;首次提出了“開放復雜巨系統”范疇和處理這類系統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和大成智慧工程,開辟了探索復雜性的一條獨特途徑;創造性建構了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堅持自覺適應時代發展大趨勢,不斷開拓創新,堪稱時代楷模。
紀念錢學森的百年華誕,抒發我們對錢學森的崇敬之情、懷念之情、學習之情,繼承之志,以期繼往開來,把他開創的宏偉業績推向前進。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對錢學森的緬懷非同一般,是格外深切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是因為,我們中心包括它的前身————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討論班,就是以錢學森親自主持、直接參與的系統學討論為榜樣并得到了他的具體的指導與關懷而建立發展起來的;按照錢學森堅持的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適應現代科學發展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大趨勢,持續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的;逐步踏上了通向復雜性探索,建立和發展復雜性科學的必由之路。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依據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所凸顯的從簡單性科學向復雜性科學轉向的新態勢,即復雜性研究已經成了一種具有世界規模的科學思潮,一種文化運動,進入新千年以后,我們中心2001年7月22日至8月9日舉行了慶賀錢學森90華誕的“錢學森與現代科學技術”學術研討會,以此為契機,就將現代科學與哲學綜合交叉研究,直接聚集到復雜性探索上來,也可以說是明確地聚焦到復雜性研究上來,進入了重點進行復雜性科學研究的新階段。那次研討會,從具體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現了錢學森關于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構想。這一建樹,真稱得起理論內容上博大精深,學術視野上遠見卓識,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那次研討會,在我們中心的發展進程中,可以說具有里程碑意義,使我們的學術研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有三個明顯的變化:
其一,在我們總結經驗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對中心活動的宗旨,做了進一步的明確的界定。這就是后來在每次研討會開幕詞中所說的:我們中心適應著當代社會科學發展的大趨勢,依托北京大學學科比較齊全又重在前沿探索的動態綜合優勢;以跨學科的綜合探討為直接研究領域;以促進不同學科的學者之間交流協作為中心任務;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綜合研討現代科學的前沿進展、發展趨勢、基本特點、內在規律為基本課題;以推動復雜性探索、復雜性科學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培養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為根本價值取向。
其二,在我們從1989年5月12日(周六)開始的,以后持續于每周六進行的“現代科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討論班的基礎上,適應著科學的發展所凸顯的從簡單性科學向復雜性科學轉向的新態勢,由我們申報,經學校(研究生院和教務長)批準,開設了一門面向全校研究生(博士碩士)和高年級本科生的公共選修課:復雜性科學與哲學。
其三,在我們進入重點進行復雜性科學研究的新階段以后,依據錢學森所說的:復雜性問題,現在要特別地重視。因為我們講的國家的建設,社會的建設,都是復雜的問題……我們要跳出幾個世紀以前開始的一些科學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進行復雜性探索。所以,我們對復雜性科學的研究在理論探索過程中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著力抓住現實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選擇其中有重要理論意義、實踐意義的典型事例,深入開掘,就事論理,從事理結合上進行復雜性解讀。
近些年來,我們利用寒、暑假先后召開過多次這類較大型的研討會,取得了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2001年至2005年出版了四個《復雜性研究專輯》,還發表了一些研究論文。2006年已將這些專輯和論文,集成為一部68萬字的《復雜性新探》專著,該書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9月出版,2008年8月20日又以《首都師范大學學報》增刊形式出,版了《中醫與復雜性問題》研究專輯。
這次研討的“錢學森與社會主義”是個重大的時代課題。眾所周知,錢學森絕不是為復雜性而探索復雜性的。自覺適應時代發展大趨勢,積極推動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走向世界大同不懈奮斗,是錢學森探索復雜性,創建復雜巨系統的科學理論與技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錢學森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更是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這在錢學森關于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的因果聯系、遞進過程與發展趨勢的論述中清晰可見。具體地說,他基于社會生產力是全部歷史的基礎,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從闡釋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出發,以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往往從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進步開始為基點,首先論述了科技革命可以引起產業革命,即物質生產力發展的飛躍;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依據,進而論述了產業革命可以引起社會制度的變革,即社會革命;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運用大量事實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科技發展狀況、社會生產體系的變革及社會制度的轉變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演化過程,具體地歷史地論證了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的因果聯系、遞進過程與發展趨勢,揭示了實現共產主義“世界大同”的歷史必然性。
歷史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體現時代本質特征的,絕不是資本主義,當然更不能是封建主義和奴隸制度,而只能是符合社會化大生產需要的,代表最廣大勞動群眾根本利益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新型的社會主義制度。
《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一百幾十年間俄國革命、中國革命和其他一些國家革命的勝利,證明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奪取政權是能夠成功的,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轉化為現實,建立了新興的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誠然社會主義與其他一切新生事物一樣,其發展進程絕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艱難曲折的。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雖然遭到了嚴重挫折,如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但這只是斗爭過程中的一個回合,而不是最終總結,只是斗爭中的曲折而不是總趨勢。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
當今時代發展的特點,絕不是美籍日本人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所說的那樣,到了資本主義以后,人類歷史的發展就到頂了,終結了,資本主義是永世長存的,不會再有更新的社會制度代替它了,而是如錢學森所說的,在第六次產業革命后社會發展就進入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時期。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它應包含著共產主義因素,以共產主義為前景,直接體現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這次會議,所研討的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有重要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其一,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當今時代的本質特征與發展趨勢;其二,有助于我們牢固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其三,有助于我們具體深入地認識復雜性科學產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會議的具體開法,仍然采取重點先導發言與集體深入討論相結合的討論班方式。
為了集思廣益,集中大家智慧,把討論變成思想擴大器,實現群體討論的整涌現性(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必須保證確有一定時間進行研討,避免把研討會形成報告會。希望重點發言的時間能控制在一個半小時左右,留出一定的時間供即席討論,此外殷切希望大家討論發言一定要扣緊主題,不能脫離主題,當然更不能另立主題。
討論中有不同見解、分歧意見是正常的,矛盾是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不能驚于相反,要樂觀其反”我們不僅要勇于面對矛盾,而且要善于解決矛盾。如有爭論,既要心平氣和,又得適可而止,時間所限不能無止無休。
作者:趙光武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現代科學與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