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國際地位”。“兩彈一星”,繪就了新中國在20世紀天空中耀眼的航跡,奠定了在21世紀笑傲蒼穹的資本,而這一切一切的背后永遠鐫刻著一個閃光的名字——錢學森。
作為一名戰略科學家,錢學森擔任我國國防科技主帥22年,組織領導多項國家重大科研創新工程。在新中國的科技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中,他的思想如海, 壯闊波瀾、吞吐萬物;他的事業如山,鐘靈毓秀、靖近懷遠。在世界人民眼中,他被看作是“上帝對中國的眷顧”,欣羨之情難以言表。普通的中國人更難去揣想——如果沒有錢學森?
但這并不是我們今天紀念錢學森的全部意義,更不是他老人家希望看到的。錢老曾多次強調:“回國以后,國家對我很重視,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更多的錢學森,國家才會有大的發展。”
“更多的錢學森”意味著涌現更多獨領風騷的科技帥才,意味著造就更多莽原拓荒的科學大師。法國著名思想家圣西門講過一句經典的話:“假如法國突然 失去了50名優秀物理學家,50名優秀化學家,50名優秀詩人,50名優秀作家,50名優秀軍事家和50名杰出工程師,法國馬上就會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僵尸。”因為這些人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時代標高,對國家的生存發展、文明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列寧對這句話大加贊賞,稱之為“圣西門名言”。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56年前,當錢學森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奔向“紅色中國”時,他的祖國“不要說造導彈,就連拖拉機都造不了。”改革開放,為古老中國躍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提供了契機。短短30多年,我們這個“曾經落后的欠發達國家一躍而取代德國、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世界 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實現從世界工廠到新技術創新基地的轉變。”“中國制造”、“中國模式”、“中國速度”已成為世界主流媒體的高頻詞。
56年前,當錢學森籌組力學所時,不得不從大二、大三學生中抽調技術員。今天,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4200余萬人,其中40歲以上的達到2647萬,約占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的65.7%,并以每年200-300萬人的規模遞增,居世界第一。
但毋庸諱言,杰出人才、特別是大師級領軍人才,對于今天的中國還是稀缺資源,這也是錢老晚年念念茲茲、久久不能釋懷的一件大事。盡管我們的高校規 模世界第一、在校大學生人數世界第一,每年論文產量世界第一,但中國本土科研成就至今未獲得諾貝爾獎,截至2007年,在世界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及其所包含的1566個主要二級組織中,我國科學家參與其領導層的僅占2.26%。其中,在一級學科中擔任主席職務的只有1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從人力資源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一字之差,中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前不久,瑞士《新蘇黎世報》稱,今天的中國已是全球主流科技國家之一。但話鋒一轉,該報又稱:這主要歸功于國家的巨額投資,1995年以來,中國科研開發的支出平均每年增長18%,但中國還不是“科學領域的超級大國”,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申報專利最多的100家公司中,只有兩家中國公司。“創業彌 堅”“不差錢”的中國人,如何把改革開放30多年攢下的辛苦家底,花出效益、花出名堂、花在刀刃上,如何強化戰略規劃與精確管理,中國還有很多很多的坎要 跨。
2011年,胡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能不能實現偉大復興,要看能不能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讓各方面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華。
“國之強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獨在人才之多少。”令我們欣喜的是,從“科教興國”戰略到“人才強國”戰略,從“建設創新型國家”到造就“科技領軍人才”,走向現代化的中國,正一步步厘清了邁向和平崛起的道路,找到了實現富國強兵的引擎。
面對百舸爭流的當今世界,黨和國家關注科技、綢繆教育、傾情人才,“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根本”的理念已經深化內聚成國家戰略層的共 識、決策與行動。《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三綱鼎立、互為依托、各 有專攻,共同組成了構建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隆中對”。
令人矚目的是,在招賢育英的戰場上,人民軍隊一直沖鋒在前。從總參的科技創新工作站,到總后的“三星工程”、總裝的“1153工程”、海軍的高新 科技人才工程、空軍的院士顧問制度、二炮的導彈專家制度,等等。近年來,我軍在培養造就科技人才上與時代攜手,銳意開拓,大步前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 效。圍繞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我軍依靠科技進步,引領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極大地提高了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 力。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2009年7月,就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結束不到2個月,人民軍隊再次聞令而動,動若風發。經軍委批準,四總部啟動《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并頒發了《實施辦法》。世界的眼光、中國的特色、明晰的目標、精細的運籌,正一步步將軍隊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的“藍圖”轉化成 “路線圖”。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如果說半個世紀前,以錢老為代表的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胸懷的是“站起來”的中國人不屈不撓的強烈民族自尊心, 今天新一代的科技創業者身上洋溢的更多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這份信心與堅守,這份淡定與從容,必將引領莘莘學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而在這一征程中,“錢學森”這個名字,必將永遠成為引領我們前進的燈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