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1911年出生,2009年去世,他2009年10月31日他去世后,我在博客里曾這樣寫道:錢學森死了,中國有血性的知識分子幾乎死絕了。
關于中國知識分子和血性這兩個概念的對接,顯然不是電影《錢學森》要講的主題,陳坤在電影里飾演的錢學森始終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大知識分子形象,不過,若認真體察一下錢的一生,能在如此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復雜時政背景下經歷過的人,彬彬有禮一定只是他的表面,內心世界的那股子剛強才是最最真的。
這也是我看電影時略略覺得的遺憾,沒有辦法,對這個人,中國鮮少有人有資格有機會有膽量去平視或者俯視他,而一律得是仰視著。
且,這位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科學巨人,在許多人心里,比如我,其實已經被涂抹上圣人光環了。
但很遺憾,他生于、奮斗于有光環的時代,而死于所有光環都要被壓上水印的本時代,所以,對這個人,或者這樣的人,我覺得我們還欠他一個國葬。
因為,若沒有他,沒有他們,真的可能國將不國。
電影也是從錢學森個人與這個國家的關聯的角度展開故事,電影一上來就是他與當下中國總理的對話,錢學森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教育制度的弊端,懇請總理能夠改變現狀。不過,錢學森人雖沒了,現實還在,總理也還在,中國的教育制度這兩年來是不是改變了,不用我說你也明白,故而,電影用此做開首,有點兒不尷不尬。
之后,影片從錢學森留學美國的經歷講起,講其如何少年得志,錢在美國當年已然進入最高級的科學實驗室當首席科學家,而且肩上據說已扛上美軍的校級軍銜――之后,電影對錢學森為什么要回到祖國的過程交待得并不太清楚,究竟是美國政客的政治迫害還是他有意歸國參與新中國建設?不過陳坤將其中一句臺詞說得很干脆:就是讓我種蘋果,我也要回國。
錢學森生前是不是真的說過這句話,或者這句話即使說了是不是真的對對他做出回國決定很重要,暫時都難以考證,不過電影將這句話反復放大,還是立意于文藝性的需要,即使在當時,已經在世界科學界獲得聲譽的錢學森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回到祖國應該被派上什么用場的,我說錢學森身上有許多知識分子身上沒有的血性,正在于此。
血這個字,有民間有許多讀法,比如讀“雪”時,意思很平和,但若讀了“寫”,就帶一股子狠勁,我建議,這個“血性”若用在錢學森身上時,請讀“寫”。
其實,20世紀四五十年代,尤其是美國將兩顆核彈投到日本本土并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之后,這在世界頂尖的科學家里引起過相當大爭議,科學如果被用做殺人武器,是不是違背了科學初衷,這樣的疑問即使在今天,在許多人腦子里還沒有理清。
錢學森者,就是在當時也是理清得最早的人。
因為他心向中國,不,是心向祖國。
我所說的血性,在錢學森這里,也許還要不得不加上一點兒“民族主義”的色彩,試想,如果那一代普遍在西方受到良好教育并成名的中國科學家,若身上沒有一星半點兒的民族主義色彩,他們何以會拋下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而一定要回到貧困的祖國呢?
所以,至少楊振寧、李政道者,他們地地道道的不是民族主義,他們才不會在祖國最為艱難時回國,只有在祖國已經真的繁榮昌盛之后,他們都時不時回國省親一把,偶爾還摟草打兔子地僄上個28歲的小老婆,這都是那樣與錢學森這樣偉大的民族主義科學家們相反的普世主義科學家們做的事。
錢學森作為一個完美男人的另一處,是他與夫人蔣英(張雨綺飾)終生相愛相守矢志不渝,雖然電影強化表現錢的愛情大多原因是為商業價值的需要,但現在看到這樣一對真實的百年相守的故事的人們仍然會嗟呀不已,原來這世上真的有郎才女貌天造地設百年好合的事。
當然,“那些年,我們一起造導彈”才是電影《錢學森》和真人錢學森的精華所在,“兩彈一星”對于中國,不僅對于幾十年前的中國,而且也是對于當下的中國,其重要性也不言自明,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出現,或者可以說是中共在建國十幾年之后又打贏了一場解放戰爭或者抗美援朝戰爭,因為有了它們,雖說不上可以江山永固,說江山百年毫無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錢學森是“兩彈一星”這場科技戰爭里的林彪將軍和彭德懷將軍。
即使在新中國不長63年的歷史里,稱得上大科學家的也是人才濟濟,但能稱得上科學家里的林彪或彭德懷者,如錢學森、鄧稼先這樣的偉大者,又能有幾?
電影《錢學森》重現了錢學森等一代中國科學精英如何吃盡千辛萬苦,在西北大沙漠里,在絕對不可能的狀態下,把中國自主研發的各種型號戰略導彈發射上天,陳坤雖然在真實的錢學森面前還只能說是小小年紀,但我尤愛看他滿面滄桑地奮戰于西北大沙漠的那段中年戲,讓人想起那句俗話: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才子自風流。
曾經以飾演李闖王成名的許還山這次飾演了錢學森的老年,戲不多,但很傳神,恍惚之間錢學森再世――原來,錢學森不但稱得上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也稱得上中國最帥的科學家――其實,民間還長久地流傳著另一種說法,一大批可以被歸屬于“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偉大,都可以用英俊帥氣概括,真不知那一代歷盡風霜雨雪吃遍人間苦頭的先人,他們倒底是怎么長得如周恩來、錢學森那般帥呆酷斃,人品又如他們一樣完美無倫?
聽說,其實《錢學森》的票房很不好,不但看的中國觀眾少,中國的院線也不支持它。
我算了下,當代中國,十三四億人里,敢于自稱“知識分子”的,十個里頭總得有三四個,既使以十分之三計,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不下三億,若這些人百分之一的能去看看這部描寫中國最偉大的知識分子生平的電影,它的票房那得飄紅得讓人艷羨,但我估計,現實里有萬分之一的知識分子看了這部電影都不可能。
不管怎么說,錢學森已經在現實中成了一個過時的人物和符號,而且還有許多人在抓住這位科學巨人生前的某一處小誤喋喋不休。
如此對待一位如此偉大的知識前輩,這既是當代知識界的悲哀,也是這個國家的悲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