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繁體字是文化復古主義和媚外主義的表現
粵進
由于地域上的相近,我自小就經常看港臺的電視節目,雖然能自如地分辨繁體字,但我仍對這些活化石抱有微詞。遠的不說,就是對于我現在對著電腦的這副眼睛的出現,繁體字也是功不可沒的,雖然只是每個字比簡體字多幾劃,每段話比簡體字多幾筆,但也是有積小成多的作用的。
討厭活化石繁體字的我,每當在網絡上看見那些或許連一句無語法錯誤的句子都造不出或隔三差五就打錯字的小青年使用著繁體字,我就安慰自己,那不過是趕時髦的幼稚行為而已,不必較真。有時我也會替他們著想,萬一哪天真的改用繁體字,怕是他們最先感到頭疼的。近年甚至出現了所謂“火星體”的文化異類,但我一貫相信簡體字作為漢字主體的地位是不會動搖的,因為文字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溝通媒介的屬性決定了它只會越加平民化、簡易化,而非逆向而行。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潘慶林委員前幾天在十一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期間提案,建議以十年為期分批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雖說這幾年來兩會的怪異提案層出不窮,一些無聊代表、委員大有提案不驚人死不休之勢,但我還是沒料到會有人給文字活化石還魂。小生搜索了提議者的數條理由,得出的結論是所有的“理由”不是無關宏旨,就是牽強無力。要層層深入地剖析這些支持復繁廢簡者的思想和目的,就讓小生先剝除他們絞盡腦汁搜羅出來的一批不成理由的“理由”吧。
要立就要先破,于是復繁廢簡者稱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這種論調頗為粗糙。當年對進行漢字改革時,囊括了國內文字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專家學者進行研究,而且簡體字中多數字體是歷來已有的民間簡化字體和草書的楷化。復繁廢簡者為找理由而造理由的良苦用心我能理解,但這也未免太不尊重歷史了。不知在復繁廢簡者看來,狂放不羈的草書算不算更為“粗糙”呢?那干脆先提案廢除最“粗糙”的草書吧。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可惜王婆的瓜確實太糟糕了,面對大家的質疑也總要有理無理地說幾句吧。所以復繁廢簡者就要挖空心思為繁體字的死穴——不利于傳播辯護。他們認為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于傳播,但是現在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網民群體,但那數億人與13億人比起來仍是少數,況且絕大多數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比網絡交往多得多。文字有其社會屬性,而網絡只是現實世界中的一個虛擬空間,多數人每天寫的字也總比在電腦打的字多。小生再退一步考慮,即使是使用電腦打字,打出來的字筆畫更少、更易于辨認總比筆畫更多、更復雜要好吧?
復繁廢簡者認為繁體字更有美感,所以應該作為通用字體,這也是不成立的說法。美是因人而異的主觀感受,哪種字體更“美”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復繁廢簡者憑什么以自己的審美觀代替全民的審美觀,作為評價美的標準呢?
最能體現其復古主義性質的是認為使用繁體字利于避免閱讀古文時發生歧義或無法理解。試問現在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的天下呢?受過一定程度的語文教育的國民都大概能理解一般的文言文語句,較多地閱讀到文言文的群體多數是專業的知識分子或古文愛好者,他們也基本認識繁體字在文言文中的不同意思。那有沒有必要讓大多數很少接觸到文言文的國民學習對他們沒什么用處的繁體字呢?
狐貍尾巴總在后面翹起,我終于從“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于兩岸統一”的理由中看到復繁廢簡者的媚外主義色彩。“促進祖國統一”,多么神圣的目標,多么令人不可抗拒的理由!但人世的經驗提醒我,當糟糕的作為或目標與高尚的言語交媾后,必然生出欺世盜名的怪胎。雖然我作為一個信奉“血債必須用物償還,拖欠地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的復仇論者,是極力反對大陸與蔣匪幫的后任平起平坐談統一的,但平等互利前提下的交流合作無疑是和平統一的最優選擇。復繁廢簡者似乎更切心統一,他們甚至可以把平等丟棄,不惜有辱自尊地自廢文化載體,反求逐漸為歷史所遺棄的舊文字。我只聽聞過簡體字的書籍近年更多地登陸臺港澳,且開始受到海外同胞的好評,卻沒聽聞過有多少大陸民眾喜歡繁體字的書籍。
潘委員的一廂情愿也太離天九丈遠了,他還認為“繁體字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日本是保留了少量漢字,但即使中國全民都學會了繁體字,恐怕也不會對加強中日交流有多少幫助,因為日本的文字主體是日文。小生也懂繁體字,但看到日文時即使有一兩個繁體字仍不知其然。
迷戀于舊時代文化遺物的陽春白雪,追逐海外文化中不如本土文化簡易優越的部分,二者合一,我謂之:文化復古媚外主義者。在各種思潮涌動的當今中國,文化界中的封建主義勢力與資本主義勢力要死灰復燃就必須合流共同抵抗曾作為主旋律,至今仍有強大影響的社會主義文化。簡體字作為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經改造新生的新漢字,由她誕生伊始就受到海外,尤其是臺港的文化保守勢力的攻擊和誹謗,這種污蔑至今仍有影響。受到民眾反對的潘委員的復古媚外提案在海峽的對岸得到叫好則暗示了該提案合誰的心意、為誰說話。據《環球時報》報道,臺灣《中華日報》3月6日發表社論大力褒揚潘慶林的提案,同時不忘把批評“異化”的簡體字進行到底。稱前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漢字研討會,做出“將來慢慢由簡體字趨向繁體字使用”的決議,證明繁體字的文化張力凌駕簡體字之上。
遺憾的是國人卻喪失了對海內外文化反動勢力里外呼應的現象的警惕,反而被“兩岸合作”的煙霧所迷惑。又聽聞人大會議上出現“臺籍代表建議兩岸聯手為中文繁體字‘申遺’”(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的新聞。提案人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市委常務副主席、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陳云英說,兩岸基本實現“三通”后,應該在教育上實現“第四通”。共同學習繁體字是增進民族感情的一個重要方法。這與潘慶林的說法是大同小異,始終解釋不了為何只有作為中華文化主體的大陸要屈尊去學習臺港澳三個曾為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統治的地區通用的過時字體。
從實際操作考慮,假若要全面革去簡體字的命,需要浪費多少社會成本呢?文化復古媚外主義者考慮的只是如何在文化上復古、媚外,而不會真正思考假若施行會對社會造成怎么樣的牽連和破壞。
簡體字作為一種構造精簡、方便使用的文字,在其50多年的實踐中已充分顯示出其優越性和生命力。源于為全體國民,特別是舊社會底層勞動人民識字寫字方便的使命而誕生的簡體字大大消除了文化上的階級隔閡,使得中華數千年的文化真正能方便地為民眾所認識,更廣義的說,是間接地影響了中國全社會的發展,促進了中華文明的進步。若繁體字仍存在,是難以完成這任務的。飲水思源,我們更應當感謝毛主席等一代黨和國家作出改革文字的高遠決策。我們應當珍惜與新中國共生的新文化代表,真正具有人民性的文字——簡體字!
最后,為免口頭稱文化沒有階級性的右派的攻訐,小生拋開國家大事、意識形態不談,就說說生活體會,“繁體字”中的“繁”字筆畫密密麻麻,在屏幕前以五號字體出現就讓我看著感到夠“繁”的了,想不到還有更煩的文化復古媚外主義者在嘮嘮叨叨地要化簡為繁,他們難道想使國人的文字交流更“煩”嗎?
主體98(2009)年3月12日
于智106陋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