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貫認為,那些提出對漢字廢簡復繁都是些偽專家們不負責任的言論,真正懂得漢字演化史的人是不會講出廢簡復繁這種昏話的,只是沒想到現(xiàn)在竟成了兩會上的議題。現(xiàn)在對這話題也是議論紛紛,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而我是堅定的反對派,反對的理由懂行的專家像王立群、方舟子講得很充分了,我在這就說點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文字是人類交流、保存、傳播文化的工具,而學習掌握使用這種工具的過程,其實是種條件反射訓練,說白了教學生識字寫字,只有靠反復的讀寫,千百年來這種教學方法就沒變過,也沒法做什么改變。這樣一來學習文字的速度,一是看學生的天賦,二就是看學習的文字是簡單還是復雜了。“一二三”,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四五六”也不難學,“叔暑鼠”你不反復讀寫多次,那就學不會,筆畫更復雜的字學起來就更難了。一種工具要是用起來不方便,還不肯進行科學改進,結果只能是被更有效率的工具取代。文字也一樣,漢字要是不發(fā)展,固步自封,那就適應不了時代的要求,就會有被淘汰的危險。有的人比別人認多點字,能讀得了古籍,就以為自己真成了權威大師,其實不過是炫耀會回字四種寫法的現(xiàn)代孔乙己。他們從本位主義出發(fā),一味的去贊美繁體字,表面看起來他們要保護中華文化,其實是復古倒退。中華文化要發(fā)揚廣大,普及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普及了,成了活文化才能更好的傳承發(fā)展。要是文化只是精英專家少數(shù)人手里的玩物,那遲早要成死文化、活化石。
其次拿電腦輸入當做了漢字廢簡復繁的理由更可笑,字都沒學好的情況下,還想用電腦打字?而且,電腦曾經(jīng)是漢字的死敵,要不是已故的王選院士主持攻克了漢字信息的數(shù)字化存儲和輸出的技術難題,漢字在信息時代是要受滅頂之災的。再說個我親身經(jīng)歷,跟漢字簡繁體關系不大的事。幾年前我?guī)蛦挝活I導打篇論文,那是篇關于中醫(yī)發(fā)展史的論文,打到一半,有個字難住我了,這是個古中醫(yī)的術語,這字我以前從沒見過,為此還我還專門翻了字典,并問了領導,核對過這不是錯別字。等我要輸入這字時,發(fā)現(xiàn)這字打不出來,開始我想現(xiàn)在印刷都用電腦排版,字典上有這字,電腦應該也能打出來。但是邪門的是,我用遍了所有輸入法,不管是在簡體還是在繁體都找不到這個字。后來我弄明白了,這是個冷僻字,字典上能印出來是出版社的排版系統(tǒng)有全面的漢字庫,個人電腦輸入法軟件字庫上沒這字,問題很嚴重。最后這字是我用造字程序,一點一點在漢字點陣上把這字做出來,這個字還是個筆畫特多的那種字,為了做出了這字,折騰了差不多兩個小時。最后把這字打上去,我可沒有什么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只覺得這字怎么看怎么別扭。所以別迷信電腦,以為它能解決所有問題,電腦給人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會給你帶來大麻煩。
最后在動手寫這文章前,我看了下今天的環(huán)球時報,可巧上面有版面是講漢字簡繁問題的,其中講到臺灣民間私下里也把些繁體字寫簡化了,在些書店里賣簡體字印刷的書,而且這些書要比相同內容用繁體字引的書便宜一半。嘿嘿,這是不是真的,原因是什么,不好說,不好說。
附:
1974年8月,我國制定了國家重點項目“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簡稱“748工程”)。北京大學從1975年開始從事其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系統(tǒng)”的研究工作,王選作為技術負責人領導這一科研項目。他在調研了國際技術發(fā)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決策:跨過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學機械式照排系統(tǒng)、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式照排系統(tǒng),直接研制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tǒng),采取了跨越式發(fā)展的技術路線。同時,在70年代國產(chǎn)計算機設備十分簡陋的艱苦條件下,發(fā)明了世界首創(chuàng)的“用輪廓加參數(shù)的數(shù)學方法描述漢字字形的信息壓縮技術”,以及“高速還原和輸出技術”:針對漢字字數(shù)和字體繁多,印刷用漢字字形的信息量達幾百億字節(jié),普通計算機難以存儲的難題,王選使用“輪廓描述方法”描述漢字筆劃特征,使字形信息量壓縮約500倍,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為保證字形變大變小時的質量,王選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并實現(xiàn)了用“參數(shù)描述方法”(即提示信息)控制字形變倍和變形時敏感部位的質量,而西方在大約10年后的80年代中期才開始采用類似技術。以上方法解決了漢字字形信息的計算機存儲的技術難關。
把漢字信息壓縮后存儲進計算機,還必須將其快速還原和輸出。當時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很慢,如果用軟件實現(xiàn)壓縮信息還原,1秒鐘只能還原1個漢字。1979年,王選提出了適合硬件實現(xiàn)的、失真最小的高速還原漢字字形算法,并編寫微程序予以實現(xiàn),使還原速度達到每秒250字。后來又設計出一種加速字形復原的超大規(guī)模專用芯片,實現(xiàn)了高速和高保真的漢字字形復原和變倍、變形,使復原速度上升到710字/秒,達到當時漢字輸出的世界最快速度。基于上述技術,1976年至1993年,王選先后設計并實現(xiàn)了六代漢字激光照排控制器(現(xiàn)稱柵格圖像處理器RIP),采用雙極型微處理器與專用芯片(ASIC)相結合的技術,在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較低的計算機系統(tǒng)上完成了頁面描述語言(PDL)的解釋處理,使得中國的電子出版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上述技術和發(fā)明共獲得8項中國專利,一項歐洲專利,并被評為首屆中國專利金獎,王選成為我國第一個歐洲專利獲得者。
王選教授的科研發(fā)明成功地解決了漢字信息的數(shù)字化存儲和輸出這一技術難題,推動了漢字編碼、輸入、漢字識別等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全面發(fā)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