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李光耀會見了來訪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其時,尼克松或許在心中已經有與中國進行外交接觸的考慮,所以對中國的事情比較關注,但是他對中國正在進行的文化大革命實在無法理解,所以他問李光耀:中國到底發生了什么?
李光耀回答道:“毛澤東要改造中國。正如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焚書坑儒,要徹底消滅過去一樣,毛澤東也要擦去舊中國,描繪一幅新中國。然而毛澤東卻試圖在瓷磚鑲嵌著的舊中國畫面上畫畫,雨水一來,毛所描繪的畫面就會被沖走,鑲嵌在瓷磚上的舊畫面又會重新浮現。毛澤東只有一生一世,沒有時間也沒有力量足以抹掉4000多年的中國歷史、傳統、文學和文化。哪怕所有書籍都燒光,俗語、諺語還是會繼續活在人民的記憶中。他注定要失敗。”
不知道這段話的真實性如何。它準確的地方在于說出了毛澤東的志向。不準確的地方在于把中國人的品性與歷史傳統與文化等同起來了。
毛澤東曾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 “造反有理”。這句話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對辯證法的概括。辯證法,簡單地說,就是新生力量取代陳舊勢力的規律。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概括,也是他一生作為的寫照。毛澤東的造反,表面上看,是造三坐大山的反,造國民黨的反,造買辦、資產階級的反。從中間層面來看,就是要為被壓迫者代言,為被壓迫者伸張正義。從最核心層面來看,則是對“成法“永無休止的斗爭。
在第一個層面,毛的理想跟很多仁人志士的理想沒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在第二個層面,毛的理想也勉強能被劉鄧等人理解。在第三個層面,毛則成了完全的孤家寡人。毛的戰友不能理解,普通百姓就更不能理解:天下已經收入囊中,不好好享受,還搞什么革命?革誰的命?比起毛來,這些人太粗陋,太淺薄了:他們以為革命就是改朝換代,推翻了舊勢力自己坐江山。他們想死也不能明白,其實真的革命乃是思想上的變革,而且是持續不斷的變革。一旦某種力量僵化固定,馬上就是革除、清理的對象。這樣,才能真正地永葆活力。才能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毛看到了這個道理,也切實地實踐。
在有形的敵人存在的情況下,這個道理容易被理解。
有形的敵人都被消滅的情況下,這個道理就不容易被理解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文革發動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文革走形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文革失敗了。
在本質上,文革是一場思想領域的革命。對走資派的斗爭只是這場革命的主題之一,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等等,都是思想革命的對象。在這場革命中,毛與其戰友成了少數派。大多數要么明白革命的本意但自己不愿意放棄已經到手的權利,要么根本就不明白。這是一場真正的敵眾我寡的戰斗。反對毛的人開始抗爭,他們利用群眾斗群眾讓文革變形,走偏。結果,在形式上,毛失敗了---至少他沒有達到目的。毛沒有辦法清除右派,他所寄望的年輕人與普通人也沒有能力向當權派發起挑戰。在鄧及其后繼者們不斷地改掉毛所建立的體制的時候,毛所教育的群眾并沒有誰站出來斗爭或者反對。
毛澤東的革命,并不是對歷史傳統與文化的革命,而是對人性的革命。對人性中的貪欲、惰性進行革命。可惜,他失敗了。可以說,經過毛時代的約束,這兩樣在反倒出現了井噴式的爆發。
反過來看,文革為人們樹立了一個樣板,讓人知道,曾經有一位圣者,指出過革命的根本在哪里,并且曾經親自在這個方向上做了實踐示范。這樣,當有一天,人們覺醒了,要建立一個新世界了,他們就有例可循。在這個意義上,文革又是成功的。
有人也喜歡用肚皮滿意度作為衡量標準來判斷毛時代。只能說這也是一種視角,為什么有人把這個視角作為唯一標準?儒家有句話叫作“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喻于利的人,不能指望他們看到利益以外的天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