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金權時代——現實的合理性與合理的現實性》序言

阿南 · 2014-11-1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金權時代——現實的合理性與合理的現實性》序言

  

  說明:去年10月,筆者曾連續寫了《我們首先需要探討與回答什么?》、《為什么需要首先回答這問題?》兩文,提出不慮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慮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探討與回答中國道路的選擇,或許首先需要探討與回答:當今時代處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什么時代的什么時點?積一年時間,終于就此草創《金權時代》一書,日前已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書名《金權時代》,即指資本主義時代。因為馬克思曾指出:“資產階級的力量全部取決于金錢,所以他們要取得政權就只有使金錢成為人在立法上的行為能力的唯一標準。他們一定得把歷代的一切封建特權和政治壟斷權合成一個金錢的大特權和大壟斷權。……用金錢的特權代替已往的一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第647~648頁。)副標題《現實的合理性與合理的現實性》,揭示了全書的內容要點,一是肯定在人類社會的工業化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現實的合理性”,即必然性、必要性。二是指出隨著工業化歷史使命的完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也將自我終結。它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所替代,已是人類社會繼續前行的必然。現實的合理性將為合理的現實性所替代。

  以下為此書的序言(節選),以就教于方家。

  序 言(節選)

  1.緣起

  感謝上天的命運安排,我本草根,今亦草根。

  因為是草根,我天然地依戀祖國的大地,愛國的基因誰也“轉”不了。因為是草根,我天然地眷戀草根族,憂我憂以及草根之憂。我天然地站在草根的立場觀察,用草根的視角分析,以草根的利益為追求目標。

  感謝上天的命運安排,我14歲就成為產業工人。所以我天然地酷愛“工人階級的圣經”《資本論》,天然地崇敬千年偉人馬克思,天然地認定社會主義。

  或許,生活的艱辛能促進心智的早熟。早年的失學,激勵了我“十有五而志于學”。而作為無產階級的草根,我沒有追逐發財夢的資本和雄心,更沒有 “財產性收入” 需要打理,滿足于簡單生活,簡單做人。因此得以把人世間最稀缺的時間資源,布局于閱讀與思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但我距萬里路、萬卷書遠矣!無論從哪方面說,我都沒有介入本書所指向的課題的能力。唯一可把握的一點,僅僅在于各路“大家”們都在這個非常現實的世界上忙碌,忙碌著非常現實的成果。而只有像我這樣與現實世界無爭的檻外人,才會“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坐冷板凳,拾遺補缺,去探究“當今世界處于人類發展史上的什么時代的什么時點”這樣又空又玄的問題。

  2.主旨

  以歷史看今天,從世界看中國。不慮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慮天下者,不足謀一域。所以,“當今世界處于人類發展史上的什么時代的什么時點”這又空又玄問題,恰恰又是謀略中國時,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

  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可謂是普世的經濟與社會制度選擇。中國呢?官方定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正處于改革開放過程中,比較嚴厲的說法,是正處于“不改革開放就死路一條”的深水區。這樣,按常理推論,中國今后走向就不外于三種:一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下去;二是與世界接軌,融入資本主義體系;三是回歸曾經的社會主義道路。所謂新路,邪路,老路,究竟如何取向?毋庸置疑,道路選擇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事關億萬人民的命運。而同時也無需諱言的是,從上層到基層、從精英到草根、從公開到私下,人們的認識并非一致。就是對中國現實狀況的判斷和定位,也認識不一,爭議頗為激烈。“哀莫大于心死”,中國還有那么多人關注并思考自己國家的重大問題,可見雄心未泯,壯志尚存,怎么說也是件好事。

  恩格斯在著名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里,指出馬克思對人類的兩大偉大貢獻,首先就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是這樣表述的:“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這一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是指導本書的哲學思想。也正是基于這一認識,筆者認為在探討與回答中國的道路選擇時,首先需要探討與回答:當今世界處于人類發展史上的什么時代的什么時點?

  當今時代從生產力角度說,是人類社會的工業化時代。那么,這個時代開始于何時?是如何形成并登上歷史舞臺的?已歷經了哪些階段?特別是,當今處于這個時代的哪個時點?

  當今時代就社會形態角度說,是人類社會的資本主義時代,而體現這個時代根本特征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那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是什么?其與工業化時代生產力相適應的機理是什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規律是什么?其得以發展的生命線是什么?其必然歷史地走向衰亡的“死穴”又在哪里?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又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那么,當今時代是處于人類發展史的“時點一”, 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在繼續推進生產力的發展,因而依然有存在和發展的理由,而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條件尚未成熟。抑或處于“時點二”,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條件也業已成熟,因而資本主義外殼的炸毀和人類社會主義時代的到來,已是當今世界的現實歷史走向?無論是或否,有什么事實佐證?

  如果當今世界處于人類發展史上的“時點一”,那么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條件尚未成熟的歷史條件下,直接向社會主義“進軍”,顯然是違背了歷史客觀發展規律,也是違背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精神的,是“左傾烏托邦”。這的確是曾經的“老路”。但對于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共產黨人來說,與世界接軌,融入資本主義體系,顯然也是不愿意走的“邪路”。

  那么新路怎么走?這并沒有現成模式可依循。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也說,“摸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但在走新路的實踐中,人們發現近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與鄧小平強調的諸如公有制占主體、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等“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似有越來越大的反差。而且有一種不能不警惕的可能,那就是走向封建官僚資本主義。如果加上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新自由主義侵襲、其國內代理人的忽悠,那么滑向新型殖民地,走上不歸路的危險,也不是無稽之談。因此出現對改革開放如上所說的不一致的評價與爭議。不過這些不是本書所要討論的。

  筆者之所以在這里提及這個人類發展史上的“時點一”,是因為很多中國人,是以“時點一”的視角看世界、看中國。是以“時點一”的視角來解析中國的道路選擇,來理解與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對當今的人類發展史“時點”的誤判,而正是這種誤判,導致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誤讀,并進而導致新路、邪路、老路之間的“博弈”。

  本書所要努力解析與證明的,是當今世界已處于人類發展史上的“時點二”。 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而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條件業已成熟,因而資本主義外殼的炸毀和人類社會主義時代的到來,已是當今世界的現實歷史走向。說句心里話,在十多年前,作者對此的認識也還是很模糊的。但西方世界2008年爆發的空前金融危機,經過五年多掙扎仍無力擺脫危機的現實,2011年9月發生的“占領華爾街”運動,2013 年7月“汽車城”底特律宣布破產,繼而發生的美國政府“停擺”,使作者意識到這次危機與以往不同,是一次資本主義的“終極性危機”。運行了幾百年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維持不下去了,它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所替代,已是人類社會繼續前行的必然。

  歷史唯物主義者不是空想家,我們只能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而在對資本主義陷入總危機困境的根源的解析過程中,我們發現能夠替代資本主義,解決人類社會面臨困境的新社會形態,卻正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所指出的社會主義社會。但在人類發展史的“時點二”所選擇的這一社會主義,與曾經的“老路”是迥然有別的。因為一方面,運行了幾百年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走入死胡同,不是誰要“消滅”它,而是它自身要“停擺”了。另一方面,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帶來的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已為這一人類歷史上的新社會形態,準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現在所需要的,僅僅是換塊“芯片”而已。

  如果能夠證明當今世界的確處于人類發展史上的“時點二”,并達成一種普遍的共識,那么中國當前的道路選擇問題就很明朗而簡單了。我們當然不能走連自身都已經鉆進死胡同的資本主義邪路,自然也無須回歸曾經的左傾烏托邦“老路”,唯有選擇馬克思所預言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勇敢前進。

  如果這正是鄧小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構想的主旨之所在。那么其中心詞“社會主義”,就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所預言的科學社會主義。所謂“特色”,一是指中共黨人的社會主義道路,有別于曾經的空想社會主義——空想在并不具備物質前提的歷史條件下建立社會主義,空想著在某些“圣人”的良好意愿的指引下建立社會主義。二是指中共黨人的社會主義,是在有13億人口、有五千年文明、在近代史上又曾經落后挨打的特殊國度里建設的,那么必然有其自身的特點。三是指中共黨人的社會主義,又是根據一百多年來世界歷史的發展,發展與豐富了的科學社會主義。

  同時,我們也就非常容易把握“中國夢”,那就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勇敢前進,在復興中華民族列祖列宗曾經的輝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同時,也為全世界走向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社會主義時代樹立榜樣,為人類作出中華民族的新貢獻。也就非常容易理解習近平所說的: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3.結構

  馬克思認為,同自然界、生物界的進化一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那么,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活動,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經濟活動,自然也是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歷史是教科書,也是鏡子。很多看似很糾結的經濟問題,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便會看得較為分明。故本書最初擬議的書名,就是《資本主義的來龍與去脈》。“歷史”,是為本書章節安排的主干線。

  第一章的“引子”,是從2012年倫敦奧運會說起的。從一方面說,以“快樂的盛會”作“引子”,是想為全書定下寫作基調,即盡可能地寫得通曉靈動,讀起來更輕松愉快些。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筆者寫作本書的真實境況。此前,曾計劃寫這么一本書,全書結構是:一,導論;二、歷史的敘述;三、理論的探討;四、現實的觀照。落腳點當然是現實的觀照,即考察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與教訓。但寫了一半時,碰到兩點困難。一是“理論的探討”,以筆者的無能之辭,很難結構得相對完整。因此對改革開放的觀照,總感說不透徹。二是感覺當時對改革開放有點“探討不宜”的政治氛圍。大約有一年多時間,處于寫不下去、又于心不甘的郁悶狀態。幸運的是,在觀看倫敦奧運會比賽時,筆者突然“靈光一閃”,明白了我們首先需要探討與回答“當今世界處于人類發展史上的什么時代的什么時點”的問題。這也就有了1.2節的最后一段的“坦白話”。在1.3節,筆者設計了“主導產業與相關因素的對應關系及其演進表”,為人類發展史提供一個大致輪廓。

  第二章如標題所示,申述本書的“視角、思路與方法”,無需贅述。但這里我必須特別提及與感謝賈雷德·戴蒙德教授,盡管我只是通過他的著作認識他。他的三部著作,即1992年出版的《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進化及未來》、1997年出版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和2004年出版的《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對作者形成“我們首先需要探討與回答什么?”的思路以極大的啟示。他對人類社會命運的深深關注,也賦予了筆者寫作本書的勇氣。此外,他的“環境惡化導致社會崩潰”的觀點,也給筆者解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去脈”,以極大的啟迪與幫助。

  第三章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脈絡的考察。在人類尚未進入真正的“人”的歷史發展階段而仍然處于動物界的生存狀態時,動物界弱肉強食的競爭,包括階級社會的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原動力。但在人類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競爭的機制是不一樣的。在原始社會,它最初表現為不同族群在大自然面前“適者生存”的競爭。隨著人類“物種”的穩定和生存能力的提高,不同族群為占據更有利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的競爭,上升為主要矛盾了。這種競爭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就生產力角度說,是農牧業取代了原始的采集漁獵業,成為主導產業。二是就生產關系角度說,是家庭、私有制、階級、國家的出現與形成。人類進入農業—封建社會時代,也進入了階級社會,競爭演化為不同階級的物質利益分配的斗爭,而決定物質利益分配的是生產條件的分配。農業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是土地,因此“土地戰爭”,就構成農業—封建社會時代的全部階級斗爭史。工業—資本主義時代作為階級社會,其競爭的本質與農業—封建社會時代一樣。不同的在于兩方面:一是工業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是資本;二是物質利益分配的競爭,在資本主義時代迂回地表現為商品生產的競爭。這是“撬動歷史的新支點”,也是資本主義時代競爭機制的精巧之處。就本書的主題說,本章后兩節的內容,就是試圖回答:人類社會的發展為什么必經資本主義階段?如果說這是社會生產力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要求,那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化時代生產力相適應的機理是什么?

  第四章是回溯歷史,考察工業—資本主義時代開始于何時,是如何形成并登上歷史舞臺的。由于本書的主題,安排4.1節先談文藝復興運動。因為一個新的資本主義歷史時代的展開,需要有武裝了新觀念的人們來推動。文藝復興運動,就是打破神學對中世紀歐洲人的精神束縛,宣揚資產階級世界觀、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思想解放運動,是資本主義誕生的催生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啟動點是資本原始積累,4.2與4.3 兩節談原始資本的積累,4.4節談勞動力如何成為商品。4.5節談了三個問題:一是在前資本主義時代,商人是憑什么發財的;二是商人的歷史作用;三是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商人是怎么羽化成產業資本家的,這同時也是解析資本主義的生產組織形式,是怎么從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家庭作坊,羽化成資本主義的“工廠”。由此提出一點思考:能否說商人,特別是國際貿易商,代表著封建—農業時代的新興生產力發展方向?4.6節順理成章是談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最終確立的政治條件。但筆者把視角定為“誰定游戲規則?”,考察一個人們尚注意不多的問題: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三者,是通過什么途徑、什么中介、以什么方式相互影響的。試圖盡可能地提供一個社會內部結構的簡單模型。

  繼第四章的內容,第五章進而考察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已經歷經了哪些階段。其中著重討論的,一是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導產業是怎么推進的。二是企業組織是怎么應順主導產業的變化而演化的;其中重點考察了股份制的產生與演化。三是隨著企業組織的變化,市場結構發生了怎么樣的相應變化。四、五兩章基本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的敘述”,不過作者還是有意識地為“現實的觀照”,即考察中國的改革開放預留了一些“對照物”,雖然本書無意于討論中國的改革開放。

  第六章的標題“生命線和死穴”,已經提示本章解析的指向,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規律是什么,其得以發展的生命線是什么,其必然歷史地走向衰亡的“死穴”又在哪里。其中6.1節討論的剩余價值問題,6.2節討論的剝削問題,是中國當前大家爭議較多的問題。對前一問題,解析中強調了這么一點:馬克思經濟學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經濟學”的別具一格的科學體系。一是它是從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視角,或可說是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的視角,來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而西方經濟學是就經濟運行諸要素,如貨幣、資本、資源、企業、市場、信息、政府調控及其“互動”來分析現實經濟運行的。因此,諸如商品、價值、資本、工資、利潤等,在西方經濟學的視野中是“物”,但在馬克思經濟學的視野中,“它們不是物,而是物化的生產關系”。二是如上所說的,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是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所以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具有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論述特色,具有獨特的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結構。它絕然不同于喜好憑借充斥著超歷史的“假設條件”,來構建數學化理論模型的西方經濟學。閱讀和理解馬克思經濟學著作,必須格外注意把握上述兩點。對于“剝削問題”,筆者強調的是要作歷史的、辯證的分析。6.4節談“周期性經濟危機”,里面吸收了經濟學家熊彼特的一些觀點,認為更辯證地看待危機,有利于解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真實面目。

  第七章與第五章互補。第五章以生產力的發展作主線,第七章是以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特點,即周期性經濟危機作主線。在7.1節稍稍涉及了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在7.5節又稍稍涉及了“凱恩斯革命”,并與馬克思經濟理論作了對比分析。同時本章還按時間順序夾敘夾議了如下史實:18世紀以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就本書的主題而言,第八章顯得非常重要。上世紀70年代訴說了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訴說了地球資源生態環境已無力支持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持續發展,訴說了人類轉換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與此同時,1970年代還明確告訴人們,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類歷史上的工業化時代的歷史使命業已完成。因而也已經暗示人們,與工業化時代相匹配的資本主義時代,也應該終結了。但遺憾的是,人們并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西方世界的主宰——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其實深知“70年代訴說”的內涵,而且比誰都更早、更清楚地意識到時代的轉折性變化。新自由主義及其范式化的“華盛頓共識”,就是他們拿出的應對之策。上世紀80、90年代世界的動蕩和格局的變化,就是新自由主義的“大故事”。“斬首”蘇聯、后院維穩、內部“削藩”,也做得相當成功且漂亮。兵不血刃,資本主義進入了國際金融資本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些就是第九章的內容。

  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在成功推演新自由主義“大故事”的同時,也導致它所始料未及的另一面,即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也推演至極致,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空間上。第十章即是對此的解析。所謂“空間上”推演至極致,是指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也鋪向了全世界。一方面,發達國家努力構建著弱肉強食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食物鏈;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面臨新自由主義陷阱的挑戰。所謂“內容上”推演至極致,是指國際金融資本在全球的壟斷與肆虐,使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精巧的”商品生產競爭機制,扭曲為虛擬經濟的“金融賭博”,結果自廢武功。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在內容與空間上都推到極限時,物極必反的辯證法,也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不可避免地“兌現”了——資本主義陷入不可避免的總危機。西方世界在2008年爆發的空前金融危機,不過是資本主義終極性危機的爆發口。

  在第十一章,我們從更基礎、更基本的角度,考察終結不可持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正當性與必要性。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說到底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幸福和自由、全面的發展。而走到今天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卻把從非洲走出的“直立人”又“倒立”了起來,人們過著“高成本的不幸福”生活。因為世界顛倒了!生產勞動被顛倒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被顛倒了,經濟增長被顛倒了,經濟運行被顛倒了。而生產方式的顛倒必然導致生活方式的顛倒,導致物欲、享受、攀比、炫耀、拜金成為現代生活的主旋律。創造物的主人,成了創造物的奴隸。甚至“黃白黑”成災,“性產業”泛濫,人性墮落為獸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歷史地走向自己的反面。

  第十二章解析以大投入、大生產、大消費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導致地球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如果說,人類社會工業化的完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業已變成過時和沒有繼續存在理由的內在依據。那么地球資源環境生態的有限性,則是終結不可持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外在強制。危機中的地球在呻吟,“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諸如市場配置、科技提升、“發展中解決”,與其說是對策,不如說是幻覺更恰當。在最后的12.5節,我們試圖在哲學層次上,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以歸納。

  第十三章的標題“社會主義不是烏托邦”,已提示了本章的內容與主題。在13.1節中,我們從舊世界的病根中,尋找對應新時代的基本規定,發現這新時代正是馬克思所指的社會主義社會。在這一節,我們還考察了曾經的社會主義“運動”——蘇式社會主義和北歐民主社會主義所提供的經驗教訓。如果說10~12章,我們是解析“時點二”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這一面,那么13.2節,則是解析“時點二”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條件業已成熟這一面。接下的幾節,是解析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的新世界——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正是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種種困境的不二選擇。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