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論
“歷史周期律”是近代中國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呈現出的周期性現象”的總結。可以肯定,“歷史周期律”絕不是近代學者的首創!融合儒、道、佛復雜文化理念,與“歷史周期律”意義非常相似的“歷史輪回”說,在中國古代就盛行。經過現代學者的總結,得出了“極端的不公導致社會的崩潰,從而達到新的相對公平,周而復始”“歷史周期律”的解釋。這是一種膚淺的解釋。在中國,除了“極端的貧富懸殊是歷史周期律的推手”外,政權的構建形式以及分權制衡等機制也是歷史周期律的主要推手之一。毛澤東一句“民主可以打破歷史周期律”,雖然是對歷史周期律的認識論的提升,但是,發動文革,到四大權利寫入憲法等試探性政治改革同樣遭遇后來官員階層的全面抵制,殘酷的現實告訴了人民,中國依舊面臨歷史周期律的尷尬。
我們不能否認,經歷了兩百多年,今天的美國,依舊存留強大的生機,其奧妙在哪里?這個問題引起中國學界的激烈爭論,隨著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的短期內在世界上出現整體性坍塌,在不斷的爭論中,我們很難看到一絲清晰的辯證,在政治信仰與政治理念的基本政治概念上亂貼標簽的攪渾后,越來越讓人們迷茫。
撥開人造的迷霧,其實我們也能發現,新中國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依靠強大的政治信仰力量,凝聚全民精神才驅趕了蔣介石為代表的官僚財閥,推翻腐朽的政權的結果。新生政權成立后,新中國很長時期卻陷入了政治理念上的無所適從,這種無所適在文革、大躍進等運動中表現的很突出。這種無所適從就當時的境況分析,我們無可指責。但是,經歷文革和改革同樣的困境后,通過世界近代歷史發展的總結和分析,我們完全可以在近代西方發展超前于中國的先進、“極端的貧富懸殊是歷史周期律的推手”、“民主可以打破歷史周期律”的發現之后,進入更高層次的發現。這個發現,首先就在于政權構建形式的內在機制問題上。
政權構建形式的內在機制,簡單說就是制衡機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然和諧的另一補充——社會和諧,這種政治機制包括權力制衡機制和監督制衡機制。
1,權力制衡機制
古今中外的政權構建形式運用了各種各樣的分權制衡(即以權制權)方式,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發揮的作用不同,權力的制衡力量來自"縱"與"橫"的兩個方向。
剖析各國近代歷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性的觀點:縱向權利制衡,可以統一調配國家資源,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在保護國家利益,塑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調和社會矛盾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強大作用。但是,縱向權力制衡也有弊端,不僅締造奴才和庸才,還制造出了大量的奸才,在整個政治架構中很容易導致集權獨裁者,造成嚴重侵害群體利益,滋生社會矛盾,最后激化,從而失去權力制衡的終極功效。橫向權力制衡堅持了對等對抗性、突顯利益沖突、法治等制衡原則,社會大矛盾不容易爆發,容易產生整個政治架構中的民主氣氛,能夠有效地制約權力的膨脹,實現權力制衡實際效果。有人認為,橫向權力制衡也容易產生弊端,出現相互扯皮,九龍治水的亂象。
近代比較民主的西方國家不容易產生社會大動亂,實際上是橫向權力制衡所起到的作用。無論橫向權力制衡出現什么弊端,完全可以通過縱向權力制衡的法制建設等手段加以糾錯。因此,“相互扯皮,九龍治水”的弊端說是站不住腳的。
通過權力制衡的縱向制衡和橫向制衡優劣比較,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縱向制衡與橫向制衡的結合使用,一定存在某個“度”的問題。
總結每個朝代消亡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一條很清晰的脈絡:橫向權利制衡被打破,導致權利膨脹,從而使得縱向權力失衡導致社會利益嚴重侵蝕、社會矛盾越來越大,最后激化。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延續300年左右歷史的朝代,無一不是在橫向權利制衡上成功的朝代。站在權力制衡的角度上看,西方的成功,無一不是橫向權利制衡上成功。而在縱向權力制衡上,西方民主國家采取了全民公投的方式,防止了邪惡獨裁專制的出現。這就是中西權力制衡認識上的差距,這種差距,也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政治理念上的差距。由此,我們就能發現,雖然“國計民生產業不可被私人操控”、公有制的政治信仰帶給了新中國強大的力量,但政治理念上的落后,已經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通過縱向權力制衡的優缺點分析,可以發現,包括多中國民族特性,具有經濟建設上明顯優勢的中國集權制,決定了中國必須強化權力制衡機制,強化頂端權力的人民直選機制。
2,監督制衡機制
除了權力制衡外,“只有權力才會導致腐敗,失去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個道理,不需要太多論證就能夠得到世界普遍性的認可。所以,在分權制衡之外,監督制衡也常被運用。所謂監督制衡,其實就是對權利的監督機制。作為一種權利監督方式,舉報箱是中國在世界政治歷史上的最早發明。從西周“三監”制度,到西漢多重監察制度,到了唐、宋、元、明、清,中國的監督制度都得到了延續和發展。在監督制衡的政治歷史上,有一種監督制衡方式很有效,那就是垂直化監管體系,但由于邪惡的獨裁專制帶來的不利影響,這種監督制衡方式有時候反而起到了加速政權垮塌的效應,比如明朝的東廠、西廠,清朝的血滴子,蔣介石的中統、軍統。
世界上最大的監督體系在中國,世界最多的監督制度也在中國,為什么反而出現腐敗全面化?
從行政機關受到的監督來說,有監察監督、紀委監督、法律監督、人大監督、輿論監督等等,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監督體系。但為什么這樣嚴密的監督制度,仍然不能有效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腐敗呢?
一方面,縱向權力監督不能夠產生實時監督,地方黨委權力過大導致橫向權力監督真空,橫向的多頭監督實際上是無監督。
另一方面,監督主體與客體含糊不分,是法理精神所不容的,在長期的運作下,逐漸產生新時代的(地方黨委)諸侯權力機構,在很多腐敗案例中,已經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的真實性了。
不過,同樣的建制,毛澤東時代卻能夠成為世界最清廉國家之一,從文革運動和四大權利寫入憲法,毛澤東政治集團做到了監督主客體的正確區別,那就是人民被當成了監督主體,政府機構權利成為監督的客體對象。
3,權力制衡、監督制衡的具體途徑具有廣泛性。
了解了權力制衡監督制衡的道理,就能明白多黨制與一黨制的爭論,不過是一場無謂之爭。
最早在重慶試點的網絡問政、媒體問政,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國的審計署統計局從政府建制中剝離出來,在收集、分析國民經濟相關的數據為查處問題和政策走向提供參考依據的工作中實現激勵制度,同樣可以成為強有力的監督機構。
很多的權力制衡、監督制衡的具體途徑多如牛毛。
但是,疏于表象和形式化的新型制衡走向,遠不能形成機制化,最重要一點,就在于制衡的主客體不分,長期如此無視制衡本質意義,必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國目前正在推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其“強調核心任務是強化權力監督,遏制權力腐敗”,同樣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強化權力監督”真正的意義就在嚴格區分主客體,做到了這點,中國的一黨制就能成為世界民主政治的典范。
我們從文革運動中可以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監督做好了,國家也能走向強大; 我們也能夠從區別于政治信仰的政治理念上的西方分權制衡機制悟出一個道理:權力制衡做好了,社會也能夠保持比較長久的安寧發展趨勢。
因此,在這里可以總結出一個結論:中國在世界歷史上有過燦爛輝煌的強盛,中華民族具備很強智慧基因,天然的自然資源優勢,龐大的戰略資源儲備,加上對歷史認真的總結,中國迅速走向強大不是問題,而是有人愿不愿意讓中國走向強大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