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階級是怎樣生產造成兩極分化的利潤的?
——我對《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看法(26)
我們已經知道由于勞動同勞動的客觀條件的分離,一方面造成了用錢賺錢的資本,一方面造成了勞動者喪失了勞動的客觀條件變成無產者。現在全世界60%以上的人都生活在城市里,這些人既喪失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又喪失了工業的生產資料,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無產者階級。無產者為了生存不得不到資產階級的企業里勞動,這種勞動就是雇傭勞動。因此,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存在是資本主義生產利潤的前提。雇傭勞動者無償地為資產階級生產剩余價值即利潤,導致了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一切資產階級,一切政治經濟學家,從來不承認剩余價值,它們僅僅承認利潤!可見資產階級的利潤就是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那么資產階級最青睞的利潤是怎樣生產的!
資本是一宗貨幣,這宗貨幣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用錢賺錢的結果就是獲得利潤!
一個產業資本家生產某種商品為了獲得利潤,假如他投入的全部預付資本1680鎊,這1680鎊就是產業資本家預付的貨幣資本或者資本價值。他用這些貨幣資本購買設備等固定資本花去1200鎊,購買生產材料等流動資本花去380鎊,購買勞動力(屬于流動資本)花去100鎊即工資價值。這里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貨幣資本1680鎊的價值就是資本價值!資本家生產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價值增值!或者要讓貨幣資本增加!
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獲得了商品,商品的價值是怎樣計算的呢?固定資本在生產中不可能一次消耗完,所以,在一定時期例如一年只消耗20鎊,這20鎊就要計算到商品價值中,生產材料一次性消耗完,所以380鎊也要計算到商品產品中。400鎊就成了商品價值中的不變資本價值用400c表示。勞動力的工資價值也是資本家預付的,所以工資100鎊同樣要計算在商品的價值中,并形成了可變資本價值用100v表示。400c+100v就形成了資本家的成本價值或者成本價格。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目的是為了使用,使用勞動力就是叫工人勞動。工人勞動就是創造價值。工人勞動不但創造了工資價值,同時也創造了超過工資價值的價值假如創造了100鎊,這個價值就是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也要計算到商品中去,用100m表示。這樣計算的結果就是,資本家生產的商品的價值=400c+100v+100m。資本家把這100m叫做利潤!不管資本家不管政治經濟學家承認不承認,這里所謂的利潤100m就是馬克思命名的剩余價值!
資本家按照價值出售獲得的400c+100v即500鎊,是用來補償成本價格以便用來購買生產資料。100m就作為資本家的收入裝到他的錢袋中。因為剩余價值是無償地得到的,所以,資本家是實實在在地剝削了工人!資產階級的簡單再生產是這樣,擴大再生產也是這樣。這就是資本主義誕生以來,始終如一的生產利潤的活動過程!也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天天都在進行的生產利潤的活動過程!
怎樣看待資本主義生產利潤的活動呢?在生產過程中利潤的內容是什么呢?利潤和剩余價值的關系是什么呢?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是怎樣掩蓋的和抹殺的?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到《資本論》中尋找答案。在這樣做的時候,要記住恩格斯的教誨:“一個人如想研究科學問題,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時候學會按照作者寫的原樣去閱讀這些著作,首先要在閱讀時,不把著作中原來沒有的東西塞進去。”
第一,資本價值是利潤的核心內涵
資本家用貨幣資本在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過程,就是把資本價值從它的貨幣形式變成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形式的過程。生產資料中物化的價值是勞動,勞動物化在商品中,既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所以,生產資料的價值就是不變資本價值!勞動力的價值是由工人需要的生活資料決定的,工人需要的生活資料有時多,有時少,所以勞動力的價值是可變資本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叫工人勞動,工人勞動可以勞動六小時創造六小時的價值,也可以勞動十二小時,創造十二小時的價值。由此可見,工人的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價值無論從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角度看,還是從勞動力創造價值的角度看,都是可變資本!而這一點正是工人無償生產剩余價值的秘密所在!
第二,利潤形成的運動是資本價值的運動
資本家把購買來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用到生產中去,生產過程是一般的生產過程。但是在這個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并不是生產產品,生產使用價值,而是要生產價值的增值。那么,他生產的商品中不僅要保留他預付的資本價值,而為要生產超過預付資本價值的增值,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資本主義的生產就是資本價值的生產形式即生產資本!因為資本家生產的商品中既要收回成本,又要獲得利潤,所以資本家生產的商品既包括不變資本價值又包括可變資本價值,還包括剩余價值即利潤,如果不是這樣,資本家就沒有理由把貨幣資本投到生產中去。這樣,資本家的商品價值=c+v+m。這樣的商品就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預付的資本價值增值了的價值,這樣的商品就是商品資本!
第三,利潤的生產流通是資本價值的生產和流通
資本的總公式是G—W—G';這就是說,一個價值額投入流通,是為了從流通中取出一個更大的價值額。這個更大價值額的產生過程,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這個更大價值額的實現過程,是資本的流通。資本家生產商品,不是為了商品本身,不是為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或他的個人消費。資本家實際關心的產品,不是可以摸得著的產品本身,而是產品的價值超過在產品上消費的資本的價值的余額。資本家預付總資本時并沒有考慮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剩余價值的生產上所起的不同作用。他把這一切組成部分同樣地預付出去,不僅是為了再生產預付資本,而且是為了生產一個超過預付資本的價值余額。他只有使他所預付的可變資本的價值同活勞動相交換,即對活勞動進行剝削,才能把這個價值轉化為一個更大的價值。但是,他只有同時預付實現這種勞動的條件,即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機器和原料,也就是說,他只有把他所占有的一個價值額轉化為生產條件的形式,才能對這種勞動進行剝削;他所以是一個資本家,能完成對勞動的剝削過程,也只是因為他作為勞動條件的所有者同只是作為勞動力的占有者的工人相對立。正是非勞動者對這種生產資料的占有,使勞動者變成雇傭工人,使非勞動者變成資本家。
資本家究竟是為了從可變資本取得利潤才預付不變資本,還是為了使不變資本增殖才預付可變資本;他究竟是為了使機器和原料有更大的價值才把貨幣用在工資上,還是為了對勞動進行剝削才把貨幣預付在機器和原料上;不管人們怎樣看,對資本家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雖然只有可變資本部分才能創造剩余價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勞動的生產條件也被預付的情況下,才會創造出剩余價值。因為資本家只有預付不變資本才能對勞動進行剝削,因為他只有預付可變資本才能使不變資本增殖,所以在他的心目中這兩種資本就完全混同在一起了。而且,因為他實際獲利的程度不是決定于利潤和可變資本的比率,而是決定于利潤和總資本的比率,即不是決定于剩余價值率,而是決定于利潤率,所以情形就更是這樣。
第四,無酬勞動生產了資本價值
商品包含的價值,等于制造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這個勞動的總和則由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構成。而對資本家來說,商品成本只由他所支付的物化在商品中的那部分勞動構成。商品包含的剩余勞動不需要資本家耗費什么東西,雖然它同有酬勞動一樣,需要工人付出勞動,并且它同有酬勞動一樣創造價值,作為價值形成要素加入商品。資本家的利潤是這樣來的:他可以出售他沒有支付分文的某種東西。在資本家沒有支付分文的東西中,除了工人的無酬勞動之外,還包含其它一些東西:比如,自然力、大企業的規模效應等。這些東西由于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壟斷而被資本家所霸占。至于資本家對市場的壟斷、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不平等交換等等所帶來的超額利潤則源于其它弱勢資本家手下的工人的無酬勞動。剩余價值或利潤,恰恰就是商品價值超過商品成本價格的余額,或者說,就是商品包含的勞動總額超過它包含的有酬勞動額的余額。因此,不管剩余價值來自何處,它總是一個超過全部預付資本的余額。因此,這個余額和總資本會保持一個比率,這個比率可以用分數m/C來表示,其中C表示總資本。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與剩余價值率m/v不同的利潤率m/C=m/(c+v)。
第五,應從剩余價值率到利潤率的轉化引出剩余價值到利潤的轉化
用可變資本來計算的剩余價值的比率,叫作剩余價值率;用總資本來計算的剩余價值的比率,叫作利潤率。這是同一個量的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由于計算的標準不同,它們表示同一個量的不同的比率或關系。
應當從剩余價值率到利潤率的轉化引出剩余價值到利潤的轉化,而不是相反。實際上,利潤率從歷史上說也是出發點。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相對地說是看不見的東西,是要通過研究加以揭示的本質的東西。利潤率,從而剩余價值的形式即利潤,卻會在現象的表面上顯示出來。
至于單個資本家,那末很清楚,他唯一關心的,是剩余價值即他出售自己的商品時所得到的價值余額和生產商品時所預付的總資本的比率。而對這個余額和資本的各個特殊組成部分的特定關系以及這個余額和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他不僅不關心,而且掩蓋這個特定關系和這種內在聯系,正是他的利益所在。
雖然商品價值超過它的成本價格的余額是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但它只是在流通過程中才得到實現。由于這個余額在現實中、在競爭中、在現實市場上是否實現,實現到什么強度,都要取決于市場的狀況,因此這個余額更容易造成一種假象,好象它來自流通過程。在這里沒有必要說明,如果一個商品高于或低于它的價值出售,那只是發生剩余價值的另一種分配;這種不同的分配,即在不同個人之間分割剩余價值的比率的變更,既絲毫不會改變剩余價值的大小,也絲毫不會改變剩余價值的性質。在實際流通過程中,不僅發生著我們在第二卷已經考察過的各種轉化,而且這些轉化還同現實的競爭,同商品高于或低于它的價值的買和賣結合在一起,以致對單個資本家來說,由他本人實現的剩余價值,既取決于對勞動的直接剝削,也取決于互相詐騙的行為。
第六,勞動時間和流通時間掩蓋了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
在流通過程中起作用的,除了勞動時間,還有流通時間,它也限制著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實現的剩余價值的量。此外,還有另一些來自流通的要素,也會對直接生產過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二者不斷互相貫通、互相滲透,從而不斷使它們互相區別的特征分辨不清。以前已經說過,在流通過程中,剩余價值的生產和一般價值的生產一樣,會獲得新的規定;資本會經歷它的各種轉化的循環;最后,它還會從它的可以說內部的有機生命,進入外部的生活關系,在這些關系中,互相對立的不是資本和勞動,而一方面是資本和資本,另一方面又是單純作為買者和賣者的個人;流通時間和勞動時間在它們的進程中會互相交錯,好象二者同樣地決定著剩余價值;資本和雇傭勞動互相對立的最初形式,會由于一些看來與此無關的關系的干擾而被掩蓋起來;剩余價值本身也好象不是占有勞動時間的產物,而是商品的出售價格超過商品的成本價格的余額。成本價格因此也就容易表現為商品的固有價值,結果利潤就表現為商品的出售價格超過商品的內在價值的余額。
第七,資本的一切部分是利潤的源泉使資本關系神秘化了
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剩余價值的性質會不斷在資本家的意識中出現;在我們考察剩余價值時談到的資本家對別人勞動時間的貪求等等,已經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但是,1、直接生產過程本身也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要素,它會不斷轉化為流通過程,就象流通過程會不斷轉化為生產過程一樣,因此,關于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利益的源泉,即關于剩余價值的性質,雖然在生產過程中已經有了一點隱隱約約的感覺,但至多不過表現為一個和下述看法同樣合理的要素,按照這種看法,已實現的余額,好象來源于不以生產過程為轉移而由流通本身產生的運動,也就是屬于資本而又不以資本對勞動的關系為轉移的運動。難怪連現代經濟學家如拉姆賽、馬爾薩斯、西尼耳、托倫斯等人也直接用流通的這些現象來證明:資本在它的單純物質存在上,與它同勞動的社會關系(正是這種關系使它成為資本)無關,是一個與勞動并列而且不以勞動為轉移的剩余價值的獨立源泉。2、在既包括工資,也包括原料價格、機器磨損等等的成本項目下,無酬勞動的榨取,只是表現為成本中某一項支付上的節約,只是表現為對一定量勞動的支付上的減少;就象由于買進的原料比較便宜或由于機器磨損減少而得到節約完全一樣。正如我們在第一卷第六篇已經指出的,勞動力價值表現為工資形式這一點,又大大促進和助長了上述這種情況。
由于資本的一切部分都同樣表現為超額價值(利潤)的源泉,資本關系也就神秘化了。
不過,剩余價值借助利潤率而轉化為利潤形式的方式,只是生產過程中已經發生的主體和客體的顛倒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已經在生產過程中看到,勞動的全部主觀生產力怎樣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一方面,價值,即支配著活勞動的過去勞動,人格化為資本家;另一方面,工人反而僅僅表現為物質勞動力,表現為商品。從這種顛倒的關系出發,甚至在簡單的生產關系內,也必然會產生出相應的顛倒的觀念,即歪曲的意識,這種意識由于真正流通過程的各種轉化和變形而進一步發展了。
第八,利潤作為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導致了剩余價值的源泉被抹殺了
盡管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在數量上不同,而剩余價值和利一個轉化形式,在這個形式中,剩余價值的起源和它存在的秘密被掩蓋了,被抹殺了。實際上,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表現形式。只有通過分析才能使剩余價值從利潤中脫殼而出。在剩余價值中,資本和勞動的關系赤裸裸地暴露出來了;在資本和利潤的關系中,也就是在資本和剩余價值——這時,剩余價值一方面表現為在流通過程中實現的、超過商品成本價格的余額,另一方面表現為一個通過它對總資本的關系獲得進一步規定的余額——的關系中,資本表現為一種對自身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資本作為原有的價值額,同它自身創造的新價值相區別。至于說資本在它通過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運動中創造出這個新價值,這一點是人們意識到了的。但是這種情況是怎樣發生的,現在卻神秘化了,好象它來自資本本身固有的秘密性質。
總而言之,利潤的生產過程,利潤的流通過程,只是資本家預付的資本價值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資本價值則是工人的無酬勞動生產的,只是由于預付的資本價值的一切部分都表現為利潤的源泉就掩蓋了抹殺了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源泉,從而也就掩蓋了抹殺了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
勞動者2014年8月29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