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美國成為主要的生產者。歐洲要等到歐盟具體化以后,才幾乎可以跟美國的勢力相當。
而新興的一些經濟體,到了最近,就集中在中國、巴西、印度,和俄國。日本,第二次大戰以后,成為美國的附庸,不僅在軍事上依賴美國的保護,其經濟發展的模式,也是和美國的戰后經濟完全配套。
美國能夠一躍而成為世界的主要經濟體:一則因為大戰期間,美國本土沒有承受戰禍;而且,戰后美國幫助歐洲復興,也幫助日本重建,于是,美國的生產力,就以全世界為其市場。
歐洲那些老的工業國家,在馬歇爾計劃以后,很快就復原,尤其德國的復原,即使經過東、西德的分裂,還是具有驚人的成績。
在里根當政時期,美國的政策是依據新古典經濟理論制定。在那個所謂“供給面”的經濟政策,和凱因斯的“消費面”經濟,一正一反,代表兩個極端。
里根時代,冷戰結束,蘇聯拜了下風,于是大家都以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確實應該回到亞當斯密斯原來提出的特色。美國的貨幣政策和國家力量,在里根時代前后,都是跟著這一個原則制定其調控政策。
所謂供給面的經濟,乃是將經濟發展主動權,放在投資者手里。哪邊有利可圖,資本就往哪里放,由此造成的經濟力,就會增加許多工作機會,讓勞力有充分就業的機會,社會上總的收入也就增加了。
在這個方向,資本主義的經濟,必須要依靠大量資金的投入,以博取大量的收益。
回頭看看,以美國為例,戰后美國經濟體的迅速擴充,確實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貨幣供給量不夠時,就以創造信用的方式,透支資金,再等待收益落實以后,回墊資金。
在二戰以后,從戰場回來的軍人,紛紛成家立業,他們都要購買住宅,購屋的經費,全靠貸款,然后分期償還。這就是一種信用制度,用中國的成語說,就是「寅吃卯糧」。
為了供給這些房屋需求,也確實對建筑業、建材業、和運輸業等等,都增加了許多就業的機會,在總的經濟體而言,從“承諾”開始,發展以后,才落實“承諾”,創造了資本財富。
在1960年代以后,本來已經存在的信用卡制度,迅速地擴大。過去只是一些具有特殊財力的人士,才能得到一些透支現款的信用權。到1960年代底,過去當作特權的卡片,性質改變了,成為許多人代替現金,延期支付的信用卡。
信用卡泛濫,一個人能消費的能力,可以數倍于他自己真實的財力。每個消費者,不斷推遲其支付期限。
于是,大家都是用空頭的承諾,透支消費品,廠商和商店,則以這些承諾作為支付其上游的另一個“承諾”。雖然一個經濟體的實際貨幣流通量,并不很大,經過信用的膨脹,可以造成虛胖的泡沫。
吹肥皂泡的小孩知道,任何泡沫,都有可能隨時破裂。美國的龐大經濟體,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有將近20年之久,這一虛胖的泡沫,終于時時有破裂的跡象。
不過,各處金融界,盡力維護這個泡沫,不要炸開。他們又做了許多手段,將包裝快要破裂的虛賬,例如,二次房貸,就是這種包裹起來的虛賬。到了最后,房地產交換最火旺的地方,例如加州,就首先見到泡沫經濟的爆破。
另一種虛假的泡沫,則是股票市場上的許多操作。
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原來是集合資本,形成一定的規模,去作較為長期的大規模投資。在近代經濟制度開始前,類似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已經存在,例如,地中海地區,商業城市的商家,會集合一些資本,共頭進行海外貿易,經過長程運輸,海外商貨運到市場時,利潤是很大的,然而風險也是不小,甚至因為海難或其他緣故而血本無歸。
這一種有風險的貿易行為,很難由少數個人承擔,必須依靠很多人的資本結合在一起,作共同的冒險,也共享豐厚利潤。美國早期的開發,也是靠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資金,建筑鐵路,開發礦產等等。
原來的股份,可能是在熟識的伙伴之間流轉,但等到社會上的一般大眾,也有一點儲蓄時,美國的股票市場出現了,將這些散在各處的游資,經過購買零碎的股權,而集中為可用的龐大資金。
這種股票市場的功能,使一般的小民百姓,也參加投資獲利的機會。這一種方式,我們甚至可以說是,毋寧是致富機會的民主化,原意未嘗不好。
只是,到了后來,股票市場的交換,不再是某一個公司幾張股票,而是一大堆基金,將許多股票拆散了,團成一團,在這一大團中間,每人分一小塊,其中包含許多公司的一小塊股權。
這種共有基金,操作權在于金融業和股票商;那些零碎的小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那一家公司的千萬分之一。
股份有限公司本來的運作,是由經理人負責經營,股東們定期聚會,時時監督。在股東們已經分散,誰也不知道自己的股份在哪里的時候,所謂股東監督,根本就不存在。
于是,經理人就掌握了龐大資金的運用權。為了表現良好的業績,許多經理人作種種的運作,包括虛造假賬、內線交易等等。股票市場上的短線操作,也代替了投資利潤,成為股票經營者的主要操縱點。
最近半個世紀,世界各地的經濟正在走向全球化。全世界有大概一打左右的證券交易市場,分布在各處。在今天信息非常發達的時代,資金的調動,可以在鍵盤上幾秒鐘之內,轉移到遠處。
那些靠股票經營牟利的銀行家和股票商,在二十四小時內,可以完全靠信用,靈活地轉換資金,在全球各處的股票市場,輪流投資;第二天結賬,他可以從沒有一文真正的資本,卻可以獲得巨利。
這種作為,也是所謂資金膨脹的另一個現象。更何況,還有許多假借“對沖基金”的名稱出現的虛設基金,那就更是明目張膽的欺騙了。
資本主義的積極運作,本來就是建立在人與人的互信。所謂“信用”,就是代表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承諾,是要具體兌現的。在上述兩種現象發生時,“信用”成為幌子。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由于“信用”的泛濫,終于時時面臨崩盤的危機。
二十世紀下半段,經濟的全球化也是無法避免的事實。
《國富論》時代的經濟,是以“國”為單位的。一個國家的主權之內,可以用關稅,保護自己的產業,也可以貨幣發行量,調節自己的通貨。于是,經濟發展的成果,國民可以共享;國家也可以有權力,征取稅收,將經濟成長的利潤,分攤在弱勢國民。
然而今天,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整合的大網絡。投資者的資金來自甲國,生產的基地卻在乙國;甲國可以利用乙國的低工資,降低他的成本,獲得更多的利潤。
于是,甲國的勞工,失去了職業。甲國的投資者,獲得的收益,又在全球化的現象下,流竄各處。很少一個政府,可以追蹤那些大量資金的所在;更不要說,國家能征收厚利的重稅,將利潤勻攤在社會福利,使貧窮無靠的人,也能夠生活。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二十世紀的下半段,確實是一個轉變的關口。
古典經濟理論描述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已不是由那“看不見的手”在操縱;卻是由那些銀行家、股票商、和敢于投機的冒險家,共同形成為許多“看得見的手”操控經濟,而且,無人能夠對他有所管束。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不再是建立在個人的自由權上,而是建立在各種投機取巧的操作。
現代的主流文明的重要支柱之一,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運作。現在看來,這一支柱,已經變成一個吞噬金錢的怪獸。這一制度的變質,將是現代主流文明的一個巨大傷害。
摘自《許倬云說歷史:現代文明的批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