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的偉大夢想改變了中國:簡談毛時代人民公社(上)
人民公社是毛時代一段最重大的歷史。
中國的現代化從剛性數據可以將始點定位在1949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伊始。
1953年,中國經濟基本恢復到49年以前的最高水平,而當時中國的能源消耗只有5400萬噸標準煤,占1950年全球25億噸的2.16%。即使是這個可憐的數據,90%以上還是殖民資本的掠奪開發創造的結果。
這種無為經過新中國20年的努力發生了脫胎換骨。1976年中國能源消耗在6.88億噸標煤當量,而同期全球能 源消耗為73.46億噸標煤當量。中國的全球占比達到了9.3%。
這兩個剛性數據表明,新中國才真正開始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中國現代化從建設特點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造船;航海。可以將1980年作為分界線。1980年前中國的現代化進行的是基礎性建設,也可以用造船形象化。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啟程全球貿易行程。完成了基礎建設的中國經濟充分利用競爭優勢——行政、資源效率;人力資源優勢,通過全球貿易這個后發國家的唯一工業化途徑迅速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這就是中國經濟的航海階段。
而當年人民公社的戰略決策,貫通了傳統中央集權體系里中央與基層的斷裂,構造了最完整最有效的直至最微小行政區域的生產隊一級的行政體系,這種新型完整的集權體系擁有了強大無比的建設能力,這種強大的建設能力恰恰是上下斷裂的傳統中央集權最缺乏也是直接導致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無法起步的根本原因。
人民公社另一個成果是平和完成了所有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的支配權的轉移。有效的行政體系與所有自然資源的支配權構成了中國經濟特異的競爭優勢。
人民公社這一個中國現代化歷史最偉大的決策造就的最強大的建設力量讓中國在極其落后的基礎上在極短的時間完成了工業化必須的一切基礎。
最有效的行政體系;所有自然資源的支配權屬;豐富的具備基本知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基本完善的基礎設施。
七十年代初期,毛公推動了的一項改變世界的超越意識形態的戰略決策:聯美抗蘇。這一項戰略決策不僅終止了冷戰,讓全球收獲了和平紅利,也讓中國經濟贏取了連接西方市場的優勢地位。
于是,中國航船開始了最雄偉最遠大航海。
評判人民公社的歷史作用,或許還需要二十年。二十年后中國的經濟成就將會徹底改變世界格局,毛時代的歷史作用也會收獲最崇高的評價,人民公社的歷史作用也會得到更恰當的結論。
被網絡牽引進入毛公話題以后,一直關注毛時代人民公社這一段最偉大的歷史,等待恰當的論證時空。今年以來妖魔毛公的論調又一次高漲,也提前觸發了探討這一段偉大的歷史區間的意愿。
今逢毛公的118年誕辰,希望用這個帖子表達對這位空前絕后的中華偉人的崇高敬意。
一:世界現代化歷史進入中國時代
1875年全球鋼產量190萬噸。
1913年7650萬噸。
1950年1.89億噸。
1979年達到7.4億噸。
1990年7.7億噸。
據英國鋼鐵行業咨詢公司MEPS預計,全球鋼鐵生產商2011年的總產量將達15.3億噸,較2010年14.2億噸的創紀錄水平增長8%。
中國2010年鋼鐵產量為6.48億噸,今年的產量預計在6.9億-7.1億噸左右,大部分將供應給本國市場(MEPS)。
這一個世界鋼鐵歷史產量的數據非常清晰的勾畫出各國在工業化過程的實景,而中國數據真實的描繪的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如此恢宏。“大部分將供應給本國市場....”,這種消耗主體的實質記錄了中國建設的驚人規模。
近日,中國社科院正式發布《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2) NO.2》。報告指出,中國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已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中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全球位居榜首,美國居第三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2012年社會藍皮書》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數千年來首次超過農業人口,達到50%以上。
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的資本積累已經完成,全球經濟已經從資本時代開始進入知本時代。在這個全新的時代,中國的經濟模式開始展現她的特異:
1.更強大的持續發展能力。中國經濟具有穩定的更富有遠大前景的黃金三角經濟結構:最齊全的產業;最巨大的市場;最獨立有效經濟決策。
2.更貼近知本時代的平等、容錯、糾錯能力。中國社會的獨特資源權屬特性決定了社會財富的軟性化,私人財富缺乏自然資源基礎依托,成為一種軟性財富。社會財富強大的再分配能力讓中國社會擁有更強大的容錯、糾錯、平滑能力。這是中國創造真正的平等自由社會的厚實基礎。中國社會在知本時代的競爭中可以更有效的動員更廣泛的智力資源,在知本時代的競爭中取得長遠發展。
這就是一個可以展望的中國時代。
工業化改變了人類生活,而現代知識的發展傳播創造了工業化。平民教育是工業化的內生基礎,經濟起飛必需要構建在普及平民化教育的基礎之上。
翻閱全球工業化的歷史,可以看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新中國的建立。讓中國擺脫了自然經濟的困頓,成功進行了工業化建設,中國的工業化速度,超過了全球(包括日、韓、臺、新、港)所有國家地區。
二、智者的交集
探討毛公的人民公社決策,不妨從一個歷史側面進行切入。最近網上看過《這個世界會好嗎?(現代思想大家梁漱溟晚年口述全文發表) 》,里面有一段細節可以一窺歷史。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艾愷:.......也很可能毛主席那時候創造的他的那套思想是按照中國的客觀事實而創造的,那么您自己也是按照中國的客觀事實而創造鄉村建設的理論,也許是因為客觀事實相同,所以您和他理論還是很接近的。
梁漱溟:可以說入手相同,他的革命的入手是農村包圍城市,他入手是農村,我要建設新中國,我也是入手是農村,從入手是相同。
艾:抗戰的時候的延安的情形,根據地的情形,在華北、在華中、在陜西,各種地方,不要說籠統的很相同,就是具體的細節也常常相同的。解放以后,毛主席所注重的很多計劃,也是跟當年的鄉村建設很相同,比較注重鄉村,也有把工業、小型的工廠分散在鄉下,也不要集中在大都市,這是一個,很多啊,書里可以說是算是爭鳴了,我不知道您對這個
梁:是,是這樣的。我不是昨天說過一下,從鄉村入手是沒問題了。入手干什么呢?主要往哪個方向去做呢?兩條,就是讓散漫的農民漸漸地有了團體組織,一面呢,從舊的生產技術來提高人力,要引用近代的科學技術。團體組織、科學技術這兩面,這兩面現在毛主席說的,他從開頭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最后人民公社,這是往組織里頭去,不可避免,中國想要進步,一定要散漫的農民要組織起來,組織起來才好引用進步的科學技術。事實上大家只能走一條路。.......————《這個世界會好嗎?(現代思想大家梁漱溟晚年口述全文)》
三、昏睡千年的腐朽古國
歷史學家對世界現代史何時開始一直爭論不休。世界現代史是要從1440年約翰·顧登堡發明印刷機開始算起?是從1492年克里斯多弗·哥倫布發現美洲算起?還是從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了95篇論文算起?這些重要事件發生的年份都能作為世界現代史開始的年份。1600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授予由218名商人合作成立的東印度公司獨享東好望角地區貿易權;現在,人們將這個年份作為世界現代史的開端,沒有多少人提出異議....——《《經濟學人》深度剖析東印度公司完美運作制度》
這一段文章表明了一個史實,世界現代史的起始定點在歐洲大陸。實質上世界現代社會的轉變更早于1400年,在公元千年前后,在這個時點歐洲大陸誕生了現代大學和現代社會體系城市群。這是人類歷史邁向現代社會的轉折點。
而在古老的的中國,自然經濟社會還在繼續,直至19世紀。中國與歐洲大陸的現代社會距離,計算起來差不多有一千年的距離。
某些學者為了抹黑毛時代,宣揚虛構了大宋盛世康熙盛世,用國外學者麥迪森估算的數據一再宣揚當時中國的GDP全球占比40%,將中國描繪成為當時世界最發達經濟體。
但是他們可以回避了麥迪森后面的更正:依然是麥迪森的數據,這個數據表明在1400年中國已經大大落后于歐洲。即使是北宋康熙的GDP數據,麥迪森也認為當時中國GDP 的占比低于人口占比。
宋史專家王曾瑜教授有過一段文字:“弗蘭克的《白銀資本》認為中國和西歐在1400年的人均產值和人均收入幾乎相同,這是引用麥迪森1991年的估算。但麥迪森后來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卻修正了自己的估算,認為在14世紀時,西歐在人均產值和收入方面已經超過了中國。弗蘭克還引用拜羅克的估算,認為1800年發達地區的人均收入為198美元,中國為210元。而照麥迪森的估算,1800年西歐的人均收入已超過中國3倍多........”
從經濟屬性界分,人類歷史只有兩個區間:自然經濟時代;現代經濟時代。
自然經濟是一種初級、本能、內卷(只能養家糊口,沒有財富積累)的經濟。自然經濟也就是一種人頭經濟,一國人口占比基本等于經濟占比。
而現代經濟就是一種高級、創造性、具有強大財富創造積累能力的經濟。
在中國,自然經濟的延續直到19世紀末期,盡管20世紀初期前后出現了變革聲音與變革努力,但是。直到1949年,中國的變革只有四個字:無法起步!
困陷的根源,在于這種傳統的體系存在著根本斷裂:中央政府與鄉紳自治的基層根本沒有連接。
這種傳統的體系僅有維護國體的初級能力,卻缺乏建設能力。
所以,在1949年前,中國的變革處于無效空談狀態,即便普及平民教育是現代社會的根本基礎性國力消耗不大的基礎建設,也沒有多少成就。歷經88年;中國的現代化只是口頭談資。
洋務運動只是鬧劇
.....在新政考核目標的壓迫下,各省自開捐稅已無法度可言,如《國乘備聞》中所言:“予觀近時籌款之法,灼然共見者蓋有數端:一曰百貨統捐,創自江西;一曰煙酒增稅,一曰酌提州縣盈余,一曰八省膏捐,皆創自北洋;一曰銅元余利,創自廣東;一曰漕糧折價,一曰推廣捐例,皆創自部臣;一曰房捐,一曰米捐,一曰畝捐,一曰報效,一曰彩票,一曰鹽斤加價,一曰整頓契牙各稅,皆東南各督撫私自籌畫。取民之法愈巧,侵蝕之術愈工。”
中央無款可撥,地方便自行其是,對百姓的盤剝更是百般設法,無所不用其極。1910年5月,有讀者向漢口的《東方時報》投書批評新政:“現在什么東西都得上稅,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個田賦的問題。官吏們在征收這些稅課時竭澤而漁,他們的下級僚屬,以‘燈錢’、‘證劵勒索’、‘檢查稅’和無計其數的、荒誕怪異的恐嚇威脅,競相效尤”;漢口的《公論新報》指責新政“僅僅是一個蒙蔽我們的彌天大謊,以此作為由頭來經常榨取我們的財富而已”。《東方雜志》也發表文章稱,對于農民們來說,“以前不辦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辦自治巡警學堂,無一不在百姓身上設法”。 ——《殷鑒不遠:清末財政的急劇擴張誘發了辛亥革命 》作者:金滿樓
......在這里,我要再次引用一位朋友的話,他在遠東地區生活了三十多年,熟知這里的人民和政治事務。他寫道,“這些年來,我已養成習慣,詢問那些熟悉中國事務的人,看他們哪怕能給出一個例子,證明中國倡議建立的新秩序能夠成功有效地運作。我指的是在中國人自己的管理和控制下有效地運作。至今為止,我沒有聽到過一個這樣成功的事例。”——《美國專家:日本3次卷入戰爭皆因中國的軟弱和欺騙》.著名遠東事務專家喬治·T.萊德教授(Professor George Trumbull Ladd)
這兩段史料投射出來鏡像表明洋務運動的無用、無力、無效。
這就是妖魔派們渲染的最光明史段、機會。
這個最光明的時段歷經50年后給中國帶來什么?帶來的是與世界更大的距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數據看看這段距離:
.....辛亥革命前夕,各類軍隊的總數超過100萬人,其中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軍隊即新軍和海軍為15萬人左右。以宣統三年(1911年)為例,該年政府財政收入約為2.6億兩,軍費支出一項即達1億余兩,占歲入的39%,而新式軍隊建設又占去所有軍費支出的71%。——《清代軍費政策的演變及其得失》
.....同期國外的經濟實力可以通過一戰數據: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百度百科》
同期大清新軍15萬人占據了財政歲入27%,而一戰西方數國同等軍隊總數達到6400萬。
這個天地的距離表明洋務運動50年對中國現代化的作用極其有限,中國與世界的距離進一步拉遠。
民國時期依然是無效洋務的繼續
辛亥革命中國進入民國時代,這個時代不過是無效洋務時代的繼續。中國的現代化依然沒能有效啟動,中國現代經濟的發展極其緩慢,與西方甚至周邊的距離在繼續拉遠。無論是普及平民教育還是現代經濟數據,都表明了中國社會的轉變有限。
1.步履維艱的平民教育
在妖魔派學者的涂抹之中,中國的鄰國韓國是一個遠遠落后于中國的國家。使用這么一個“落后”國度的平民教育普及進程作為參照可以看到中國的轉變是如何艱難。
.......1895年2月,李朝政府頒布了《教育詔書》,提出“教育立國”的號召。.....同年4月又發表了《漢城師范學院官制》,規定了師范教育的學制和教育內容,雖只有制定了外國語學校、成均館、醫學、中學、小學的規則,基本上形成了現代學校教育體系。........1918年,全國私立學校和書堂達到24294所。——《韓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研究》- 范娟霞。
.......1901年 8月,清政府頒「興學詔書」,令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 據光緒三十年(1904)「東方雜誌」第十期載,江蘇全省學堂計九十九所,內計高等專門學堂八所,中學堂四所,小學堂二十四所,蒙養學堂六十三所,以三江師範學堂規模最大。據上述情況,可以窺見當時全國興設學堂的大致情況。——《廣設學堂與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 》
........時值內憂外患,各級學校的建立和發展舉步維艱,直到1930年代,現代學校仍然堪稱鳳毛麟角。安徽大學教授張德元說,“一般來說一個縣里只有一所中學,小學有兩所就不錯了。”而在百業凋敝的農村,生活稍像樣的農民,也只能把孩子送到私塾,念上兩年“子曰詩云”。直到1949年,全國學齡兒童的入學率也僅20%。《“免費”義務教育百年跋涉》
后面的兩段數據告訴了我們,無論在清末還是民國,中國的現代教育的發展成果有限。1949年,中國的識字率只有20%。平民教育是現代社會的內生基礎,而洋務運動之后的88年努力,普及平民教育基本停滯在起始階段。
2.現代經濟難以啟動
民國政府的建立,對中國經濟轉變的作用極其有限,剛性的數據表明,直到1949年,中國經濟中現代經濟成分極其低下。這種比例,在《中國近現代史綱教學研究》有過表述:............據統計,近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1920年為4.9%,1936年為10.8%,1949年為17%。這個數字表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很緩慢的,在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09年里,我國才積累了17%的近代工業經濟,而農業和手工業經濟占了83%——《中國近現代史綱教學研究》主編:馮淑英 劉文麗。
而這個可憐的比例的總量在全球當中更加讓人感到悲哀。當時中國經濟總量的全球占比可以使用工業化中前期最有效的衡量標準——一次能量消費的數據充分展現:——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一次能源的生產總量只有2400萬噸標煤。到1953年,經過建國初的經濟恢復,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已經達到5200萬噸標煤,一次能源消費也達到了5400萬噸標煤。《中國能源發展的回顧中國能源發展的回顧》
1953年,中國的能源消耗5400萬噸標準煤,占1950年全球25億噸的2.16%。這個數據表明盡管自1861年中國社會產生了變革強烈意愿,但是88年之后效果微弱,中國還沒有力量擺脫自然經濟困陷,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還不能真正啟動。
劍橋的民國史數據曾經成為某些學者虛構中國20世紀初黃金時代的論據,在這個數據中,中國1912年——1949年年增長率為5.4%,這個增長數據被某些學者當作中國工業化的成果。
即使是建立在一個幾乎是零起點的可憐增速,實質上與中國沒有也多大關系,因為這種增量的90%以上是殖民資本殖民掠奪開發的結果,這種事實可以從兩段史料中清楚顯現:
......現在,包括旅順港在內的滿洲租借期只有25年。在這之后,中國將恢復行使完全的司法權和所有權,但前提條件是中國必須償還租借期間內投入本地的所有開支,包括利息在內。
遼東半島價值巨大,滿洲其他地方的鐵路、礦產和各項資產也異常豐富,但中國完全沒有可能以自身財力或尚未開發的資源按照條約規定贖回。中國只好無限期延長租借期,或向外國大舉借債,然而這必須以中國其他已開發的資產作抵押。——《美國專家:日本3次卷入戰爭皆因中國的軟弱和欺騙》.著名遠東事務專家喬治·T.萊德教授(Professor George Trumbull Ladd)
......1943年時,東北生產了占全中國49.4%的煤,87.7%的生鐵, 93%的鋼材,93.3%的電,69%的硫酸,60%的蘇打灰,66%的水泥,95%的機械,形成了龐大的人造石油、特種鋼等當時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業。1945年時,全中國工業總產值東北占85%,臺灣占10%,連年內戰的“一窮二白”的中國其余部分只占5%。....曲曉范.《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
1949年前,中國經濟根本沒有出現過某些學者虛構的黃金十年,萊德教授的描述表明所謂中國經濟20世紀前期10年黃金時期不過是國外資本的殖民掠奪的結果,與中國毫無關系。
從日據滿洲的數據可以看到,日據之下東北的經濟增速1932年到1944年年增速達到14%左右。剔除這個權重,實際上中國經濟1912年—1949年年增長不會超過1%。這個數據表明了毛時代之前中國的現代化僅僅是一個沒有多大實質的空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實質開始于毛時代。
即使與我們的另外一個相鄰的貧窮的大國印度相比,1949年前的中國的困陷也顯而易見:
.......1949年中國鋼產量15.8萬噸,印度鋼產量是中國的8.67倍;中國的發電量43億度,印度發電量是中國的1.14倍;中國煤產量0.32億噸,印度與中國持平;中國原油產量12萬噸,印度原油產量是中國的2.08倍;中國的布產量18.9億米,印度布產量為中國的1.83倍;中國水泥產量66萬噸,印度水泥產量是中國的2.82倍。《中國工業化:從一窮二白走向輝煌 》.工經所 趙英
倘若這個剛剛停息戰火之后的數據有嚴重失真,那么我們可以看看另外一個數據:鐵路。1949年中國鐵路里程中國鐵路里程2.18萬公里,印度早在1890年鐵路為25600多公里。在1950年的印度獨立初期,印度鐵路的營業里程已經達到53596公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