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紅色紀行(二):永遠的焦裕祿,永遠的張欽禮
此次河南紅色行的第二站,是蘭考。提起蘭考,沒有人不將它與毛主席的好干部焦裕祿聯系起來的。到蘭考去親眼看看那片土地,看看曾經在那片土地上生活和戰斗過的焦裕祿的陵園,是我多年的宿愿。這次借到南街村的機會,總算圓了這個宿愿。
7月2日 吃過早餐,我們即從南街村出發,先去瞻仰焦裕祿的好搭檔、時任縣委副書記兼縣長的張欽禮的碑林。
說到張欽禮碑林,完全是由群眾自發地修建的。原來,張欽禮是土生土長的蘭考人,他一直工作和生活在蘭考。當年,為提供焦裕祿的真實事跡,他是出了力的。不想這卻得罪了某些官員。焦裕祿去世后,張即長期受到迫害,還于1977年被判處徒刑,在監獄中度過了10多年。即使到死后,也沒有給他平反,他沒有任何政治和經濟待遇,完全與當地的農民一樣。
張含冤去世后,當地人民感其一生清正廉潔為民,便自發地將他的骨灰迎回出生地安葬,并為他建起了碑林。那碑林完全是群眾先后自發修建的,有一個人出資修建的,有一家人出資修建的,也有群眾合伙修建的,到現在共樹有碑石56塊之多。這也充分說明,一個干部,只要他生前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
從張欽禮碑林出來,我們即前往蘭考縣城的焦裕祿陵園。參觀后的總體感覺是,陵園建得與焦裕祿的偉大人格和業績是基本相稱的。在參觀陵園的過程中,我的耳邊忽然響起了《蘇區干部好作風》歌曲的旋律。蘇區干部的好作風,是毛主席帶出來的,是毛澤東思想哺育的結果。蘇區干部的好作風,后來跟隨毛主席到了延安,到了各個革命根據地,到了西柏坡,毛主席又把它帶上了天安門,帶向了全中國。
我們人民共和國的整個前30年,發端于蘇區的共產黨干部的好作風,一直得到了保持和發揚。焦裕祿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十分可惜,從進入后30年開始,那種好作風便迅速地喪失了。到得今日,早就蕩然無存了。那樣的好作風,史上罕見,培育起來殊尤不易,可是喪失起來卻如同大堤缺口,一泄千里啊。
這究竟是誰的過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