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與生態危機
“人造系統帶來的大量二氧化碳、氮、磷、硫以及其他廢棄物危害到自然生態系統的其他部分(空間不斷縮小)發揮服務功能。可悲的是在我們這個垃圾遍地的工業化社會,面對物理以及化學反映的交相侵襲,自然生態系統是唯一能讓我們免于被埋葬、被悶殺、被焚化的載體。”《最后的能源危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食品安全就是糧食安全問題,從本質上來說是人地關系和人人關系問題,是生態危機的
根本體現:前者體現為工農業用地的矛盾、后者則體現為相互投毒的境況。是一個有限地球資源與無限的“被需求”的矛盾,農林水等基本生態資源被無限壓縮(價格打壓及產量上的化工式生產、作物土地環境的惡化),而所謂的“新”、“國際”產品成為財(利)政(力)的源泉。只考慮把餅做大、而不考慮分配與公平的社會,最終將導致社會和生態的癌癥,歷史上的世襲制和自然災害下的社會動蕩正是缺乏社會保障和生態平衡的結果。
(所謂食品安全問題并非不可解決,要知道像過去的產供銷一體化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就足以構建從原產地到市場的反饋監督體系,關鍵在于信息不對稱下的市場暴(力)利)
“奶業危機”背后的變態全球化
(人是怎樣的哺乳動物呢?胸脯日益成為曝光、整形和賞玩的飾品,而成年人不斷加入到跟孩子們競購(牛)奶娘的隊伍中,于是三聚氰胺、激素乃至一切乳白色的液體幾乎都成了可吮吸對象……)大凡受過中等程度教育的人都知道,草—牛——人之間有一個能量金字塔的生態結構,在中國目前的人口規模與土地條件下,達到西方人均奶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管“西”奶如何國標也不能對世界人口形成充足供應,這是由生態有機構成來決定的。而在工業化進程中,有種草工程嗎?恐怕引人關注的草坪只有足球場和高爾夫球場而已,然而這種奢侈品是不會用來產奶的,就像鋼筋混泥土森林里的裝點的綠色,不過是盆景,而絕無農用價值。雖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是水泥地可是斬草除根的(人造沙漠),對畜牧業的不合理需求導致沙漠化不斷加深,沙漠化又加速了草原的消亡及氣候災難。長此以往,不但牛奶不可得,恐怕將來欲嘗“百草”也不可得了。洋奴們咒罵“農業文明”(然后歌頌西方的“生物技術”),好像“海洋文明”是可以牛奶+牛肉的,但那些難道是從海里長出來的嗎?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說到底是游牧(漁獵)民族與農業民族的差異,是溫帶經濟與亞熱帶經濟的差異,是物種比例與人口構成比例的差異。扭曲的全球化既然鼓吹要以虛弱的溫帶食物鏈來滿足亞熱帶人口的龐大需求,“人造肉”、“人造奶”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這又讓人想起蒙古人“牧馬江南”的歷史,因為草原生態危機,蒙古人曾設想把中原大地全部改為牧場,于是就有了對南人的種族清洗,然而溫帶經濟是有它的自然閾限的,只不過造成人-地最優配置的農業文明的浩劫。人們常常談到《清明上河圖》里只出現牛車的事情,當草原民族壟斷北方的時候,馬就成了稀缺的戰備資源,而牛則是百姓重要的生產工具,只有豬才是日常生活的潤滑劑。雖然機械化替代了當牛做馬的動物,但是人口的增長遠遠超出了自然生態的金字塔結構。首先是“番”薯、“洋”芋使中國人口突破了億級大關,然后是化肥和雜交水稻使人口突破了十億的數量級。依靠畜牧產品生存的主要西方國家的狀況又如何呢,更長壽了嗎?人口增長更快了?殊不知“前三十年”那樣的被西方隔離的時期,恰恰是中國人口和壽命雙翻番的時期,現在情況又如何呢?基礎設施建設時鋪天蓋地了,但地質-氣候災害增加了!GDP是猛增了,但是綠色GDP呢,環境成本呢,西方的高消費、低污染從哪里來?如果全部地球大陸成為一個大草坪能養多少國標牛、羊,產多少奶、肉,能滿足現在的人口需求嗎?何況那樣的溫帶星球該是怎樣的扁平世界啊,荒涼的綠球,單調的白色飲料,帶血的肉?人?
朱云漢:大轉折--從金融危機談四重歷史新趨勢的疊加
“因為中國和印度崛起,他們的人口和經濟規模及他們對地球資源的潛在需求,讓很多第三世界知識分子都已看清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尤其是物質文明是沒有辦法在全球范圍復制的,尤其是美國消費主義,是不能復制的。復制的話,我們就需要6個地球,而不是一個地球來維持這一個物質文明。后進國家沒有選擇,被迫找尋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和一種社會發展模式,來解決公正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美國的虛胖是建立于美圓殖民體系之上的軍控金字塔)
上島經理在“藍山咖啡門”里道出了國際名牌產品的真相:牙買加那么點地方,它生產的東西怎么能供應中國的消費呢?實際上對中國這樣的世界第一大國來說,有多少國際產品能夠滿足她的需要呢?任何一個國際名牌首先是一個地方性產品,這正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的題中應有之義。地方性的東西是一地生態及文化的結晶,而一地生態則是整個生態圈的有機組成。這種組成是對立統一的結果,因其唯一而占有其世界性的標桿,世界性并不是機械的統一,而是相對差異性。西方在人權上標榜自由、民主,然而總以它們的標準為唯一(實際上進口的綠色指標和食品添加劑的出口本身就是西方單向度標準的一體兩面),這實際上是殖民的癌癥。如果世界由單一元素組成,那所謂的世界性就只剩下單一,生態、有機、生命就無從談起,這也是核的隱喻。
15/在伊拉克種植,發動“第三次鴉片戰爭”
自從被美國占領以來,伊拉克人民在受騙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誤食「全基因改造作物」。而伊拉克的土地也被欺騙種植基因改造作物。正是震驚全世界的總統《第81號命令》,而這一項命令確立了伊拉克將成為基因作物的大基地,也被認為為正式點燃了世界性的“第三次鴉片戰爭”(以基因食物取代了鴉片。) 總統《第81號命令》是無視聯合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漠視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人類文明發祥地,也象征了美國正式發出對全人類攻擊警告的通牒令,更敲響了即將統治全世界的第一鐘。
在其中,突顯出挪威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基因庫(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正是北歐民族的智慧象征,高瞻遠矚的最佳明證,也是留給下一個文明的最佳獻禮!
自然界的各種高能粒子與輻射,分分秒秒都在進行生命的基因改造工程,這就是進化。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經過人類一萬年的農業起源,反復雜交培育出的種子是全球最優良的,是歷經一萬年的歲月磨練而成。 世界各地及阿拉伯石油國家的有錢人非常喜歡食用這類糧食,幾乎不會罹患癌癥及基因疾病。因為這些糧食的原始本質可以導正人體后天改變的錯誤基因。至于這些作物也幾乎不怕任何蟲害,主因是作物與昆蟲已經取得了生存上的互助共識,這種現象與全轉植基因作物剛好相反。
伊拉克的國家作物種子庫,已經被美國大兵在伊拉克戰爭中轟炸夷平,聯合國糧農組織為此曾經震驚并且悲痛不已。之后加速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的成立,并且派了幾百名頂尖的科學家前往中東收集更多種子,防止又被美國大兵搞砸。而人類一萬年的努力,也很不幸被美國人一夕毀滅。目前只保存有少部分的種子尚在伊朗的種子庫,這些種子是無價之寶,比鉆石還要珍貴無數倍。 一種作物的改造,需要歷經數千年去緩慢調整,是大自然的框架與規律。很多不入流的基因學家錯以為可以改造駕馭大自然,這是幻想,是不可能辦到!,因為重力場會決定一切的發展,無法違反結構的規則。
而全改造基因作物,遠遠跳出了自然的結構框架,用戶在數代內一定會被滅絕,也就是子孫突然都無法生育,這種現象是大自然的框架約束力及導正能力,也是中央情報局及旗下數十家生化研究中心都非常清楚的現象。 基因作物可以被稱之「斷命鴉片」。而總統《第81號命令》讓伊拉克人民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其一,生產「斷命根鴉片」;其二,全部被屠殺或被餓死。 伊拉克人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選擇種植「斷命根的鴉片」。這就是針對落后人種的第三次鴉片戰爭的前奏曲。
中非農業合作論壇:為人類未來開辟新天地
2010年08月12日22:08 來源:
新華網北京8月12日電 為期兩天的中非農業合作論壇12日在京閉幕,與會代表探討了全面開展中非農業合作的方式和途徑,一致認為論壇的舉行為中非在農業領域的互利合作開辟出一番新天地。此次論壇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農業部共同主辦,來自非洲18個國家的執政黨和政府領導人、駐華使節以及中外企業家共約350人出席會議。
真功夫家族內斗再升級 監事訴原董事長轉移資產
瘦肉精案偵破過程披露 (飲鴆止渴,‘生化武器)
三大油氣巨頭高層大輪班
上海迪士尼首創新模式保中方收益
6省市蔬菜中檢測出放射性碘-131
組圖:告訴你真實的拉斯維加斯
如此作為 諾基亞衰落成必然
一方面,非洲的耕地、水資源、草場和漁業等資源極其豐富,具有發展農牧漁業的良好條件,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中國擁有13億多人口,是農業生產大國,也是農產品(000061,股吧)消費大國,中國的農產品市場存在巨大的開發潛力。
此外,中國的農業發展經驗,為非洲實現糧食安全和減貧目標提供了借鑒。“中國的農業技術和裝備先進實用、簡單易操作、成本低,適合非洲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需要。”牛盾表示。
彭慕蘭《大分流》: 18世紀歐洲和中國都遭遇了生態危機,為了減輕中心的生態壓力,中心開始向邊緣發展。但在解決生態危機問題上,中國與歐洲面臨著很不相同的形勢:中國由于邊緣地區的發展,使其沒有形成像西方那種中心與邊緣的關系;英國則不然,除了煤礦的地理位置距工業區比較近、煤層埋藏比較淺易于開發以外,殖民地提供很多條件為英國本土節省了大量的土地,像棉花、木材、糖的供應等,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心的生態壓力,使英國不至于發生生態恐慌,最終使西歐擺脫了一系列生態方面的制約,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乾嘉的白蓮教)他并提供了一系列數據,殖民地棉花、糖、木材的供應,幫助英國節省下來的土地達到2500萬到3000萬畝,而當時英國的全部耕地也不過2300萬畝,等于多了一個英國。他說,如果沒有美洲,英國很有可能走上一條與中國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相同的道路。(咸同的太平天國)正因為擁有殖民地和煤礦這兩大支柱,英國才逐步發展起來,使西歐和東亞走上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最后的能源危機@簡約的生活方式》:
大多數基本生活必需品應該在我們的居住地附近生產,日益減少的能源供應會降低現有的產品包裝水平和商品運輸能力,從而使經濟去中心化成為社會的主要訴求。我們需要將社區、郊區和城鎮改造成充滿活力的小型地域經濟體,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利用當地資源為人們提供大部分必需的產品和服務。
我們在郊區也可以飼養很多動物,可以建立水產-農業一體化產業模式,社區林地、果樹、竹林、池塘和草地可以為社區提供許多物產,當地黏土供應可以滿足所有陶瓷制作需要。同樣可在廢棄的汽車修理廠安放一個供四鄰使用的小型鋸臺,這樣人們就可以很方便地從當地森林取用木料,打制櫥柜。
各個城市里擁有數量驚人的土地資源可以用來生產糧食以及其他生活資料。首先,要有家庭園藝,這是獲取食物最有效、最豐產的方式。許多房屋的平頂可以用來種菜,讓大多數人從城市遷到鄉鎮,可為城市留出更多的空間開辟為菜園地。
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中,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生活資料可在居住地周圍幾公里范圍內生產,事實上許多需求可以通過社區生產得以滿足。諸如收音機和火爐等商品可在10至20公里范圍內的工廠生產,一個小城市可能需要一個冰箱制造廠和維修中心。只有個別特殊商品需要從幾百公里以外的大廠運來,極少數商品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例如,高科技醫療器械。各地出口產品的生產企業選址需要通過理性的社會決策,這樣所有城鎮和郊區都可以獲得少量但夠用的出口收入,用于支付為數不多的進口費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