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如果有人批評改革,精英們就會質問:“難道還要回到二三十年前的毛澤東時代?”這面帽子扣上去,批評者往往啞口無言。其實這根本是個假問題。就算起毛澤東于地下,他也肯定不會主張簡單地回到二三十年前。他從來都是主張不斷前進、不斷革命,反對保守倒退,還主張和舊的傳統觀念徹底決裂,他晚年的理論與實踐,主題就是對舊的“斯大林模式”的否定和揚棄。他怎么會同意回到二三十年前的社會中去呢?
我國已故的歷史學家胡繩,在毛主席誕辰百周年時,發表了《毛澤東一生所做的兩件大事》一文,曾針對鄧小平說毛澤東犯過照抄蘇聯模式的錯誤,正確地指出:“毛澤東恰恰是最明確地主張不要照抄蘇聯模式的一個領袖。”“他是要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為找到適合中國情況的新的道路進行探索。”
在中蘇論戰中,中國方面把蘇共轉向修正主義的時間定為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然而,修正主義總是從一定的社會條件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斯大林搞社會主義的方法,造就了所有產生修正主義的土壤。回顧歷史,我們無法回避這樣一個事實: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反修斗爭,不僅是和赫魯曉夫的社會主義分道揚鑣,也是對斯大林模式的揚棄和突破。
況且,早在和赫魯曉夫決裂之前的1956年,毛澤東就主張:搞社會主義建設不一定按照蘇聯的那一套公式,可以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方針、政策。因而,從五十年代末起,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和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就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建國初大家認為,要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走蘇聯的道路,就像當年在探索出井岡山道路之前,我們認為中國既然要搞無產階級革命,就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所以,在那個時候,包括“一五計劃”的制定,都是在蘇聯的幫助之下。像李富春這些領導人都是身經百戰的,但是到了蘇聯以后甘當小學生,從ABC學起,請蘇聯的計劃經濟專家來給他們講課。我們的“一五規劃”,實際上在蘇共政治局里面是經過了多次的討論。
毛澤東意識到中國不能照搬蘇聯的模式。但要走自己的道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任何一個決策沒有代價是不可能的。盡管付出了代價,但是基本上還是成功的。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的時候,我們建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相對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我們基本上什么都可以造,從什么都不能造到基本上都可以造。
所以,左派為“斯大林模式”的辯護,只能構成對改革開放的頭十年的維護(以及一定程度上文革前的十七年),而和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和實踐相對立。我們不能將斯大林與毛澤東劃上等號,正如不能將大清洗與文化大革命劃上等號--兩者的階級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風之谷書院,有信仰、有好書、有朋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