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道德的問題
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是雙方的,比如上行下效,比如感恩與圖報,等等。就拿現在公交車經常宣傳的“給老年人讓坐是美德”一事來說,這也是雙方的事情,即老年人與年輕人雙方的事情,年輕人要知道“禮讓”而老年人也得知道“感恩”,年輕人對老年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要懂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就遇到或看過幾個場景。
一老年人帶著小孩上車,雖然老但看上去很有力氣,小孩雖小但至少也是中學生或接近中學生了,當時有一小伙子沒看見老人上車于是就走到了紅位置邊上,剛要坐下,這老年人一大步跨上前來用力一掀開小伙子,還用怨毒的目光恨了小伙子一眼,小伙子因自己沒看見老人而坐紅位置當然是不好意思,低著頭走開了。這小伙子沒禮讓是不對,但老年人的動作好像也不太文明,而且看樣子這小伙子是真的沒看見,我相信他如果真看見可能會讓的。而接下來的事情是這老年人并沒有坐這位置而是讓給了他帶的孩子坐。
另一次是我從鄉下回來,背讓背了一個布包,將后面一中老人夫妻檔著了,其實也不老就四五十歲左右,而且也沒怎么擠到他只是一個包在面前晃來晃去讓他很不爽,我背對著他當然沒看見,可能是他忍了很久終于發彪了,對我是一正臭罵,我當時只有連說對不起希望大事化小,于是我將包背到了前面,可他在后面依然在罵,旁邊也有人在小聲說煩了,他的老婆也在勸他,讓他別說了,連罵了兩個車站我實在忍無忍就頂了句“大爺,這是公交車,有點擠是正常的,我也沒將你怎么樣,沒傷著沒弄痛什么的,我都說對不起了,行了吧”。這么擠了你等下一班車不行嗎?背個土包包一看就從哪個鄉下上來土包子?我當時火了“大爺,你這么怕擠你坐出租車得了,我鄉下上來的沒錢,坐不起出租車,如果有錢我就坐出租車去了”他更火了,說你沒見是老年人嗎?還這么給我這樣說話!我當時越來越氣不過就說“我說看見了,我只看見了一個為老不尊的老人”他看那樣子還準備打人,還好剛到站他們就到了,被他夫人拉著下車了。
還有很多老人,以為人家給他讓坐,也不說個謝謝,下車之時也不讓人家坐回來,拍拍屁股就走人,唉!真不知道他們心頭是怎么想的。但也有好的。
我上次給一老年人讓座,她先是推讓,最后坐下,然后道感謝,最后她下車時見我還沒打算下車,又將我拉回來,讓我坐下她才下車走了,說實話,那次那個老年人讓我印象深刻,讓我非常感動。
另一次是我帶著侄女坐車,侄女說小不小說大不大,三歲,我拉著她站起來給一老婆婆讓人座,她見我帶著小孩開始推讓,最后坐下了,坐下之后來將我侄女抱了過去,還給他講故事,我當時也是很感動的。
也就是說,讓坐是美德,但做為老年人同樣也得知道感恩,當然讓坐的人并非希望你報恩但最起碼的謝謝二字要有,如果不但謝謝也沒有還做出不文明舉動那就是為老不尊。
事情都是兩面的,比如對于政府提了什么八恥八榮,五講四美也是一樣的,講給別人聽那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大眾執行首先典型性人物就必須做到,他百姓做到官員就得做得......這就上行下效,不可能你一方面要百姓愛國而自己則當裸官,要百姓愛勞動而自己則貪懶,要百姓講文明講禮而自己則野蠻執法......天下哪有這樣的理?。
二、關于精英的問題
每個社會每個文化都會出現精英,這沒什么其怪,但怕的是所謂的精英多了就自成了一體的文化形成精英文化與平民文化相區別開來這就非常不好。
其實精英是每個行當里面最有能力最專業的那些人,但他們也是從基層做起的,你看最好的流行歌唱家、政治家、軍事家、小說家大多都是平民出身然后一步步走到頂峰的,成龍戲班出生、毛澤東農民出身、曹雪芹如果一直是富家子可能也寫不出紅樓夢、韓非子當年甚至讓人專褲檔又有多大地位?
但看看我們今天的精英,他們是怎么回事?今天又有多少精英認同平民智慧?我就舉個例,現在的藝術家,畫的東西以老百姓看懂為原則,老百姓不懂他們才有譏笑百姓以顯示自己偉大的才華,真是可笑!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最后還得百姓傳承,當傳承的代數越多才能顯示他的偉大,而現在是古代還不如當代的,百姓的眼光怎么當得住“炒作”來得快,因為百姓的眼光多少已經不是衡量的標準,錢的多少才是唯一標準。他們成功將這個觀點說服了上層領導,甚至大部份百姓都同意了,以至于百姓認為自己看不懂藝術真的是自己沒水平,實則不然。
而且這里邊大大的有問題,而百姓同意危害還不大,而政府同意則導致了現在的文化工作落后,甚至說掃黃失敗這里面也有重要的原因,不要忘了“墨子”的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忽視了人民百姓的精神需求。
人民的精神需求是根本的人性,是多方面的,這里邊有的有負面效果要正確引導,有的有正面效果要大力發掘,而藝術家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就是這種引導和發掘。人們對愛的追求是本性,如果被負面的引導就成了色情,而黃色產業鏈就是利用了這種本性,所以很容易流行,當然這是負面的流行。而如果藝術家們發掘那種感人的愛情讓人們的思想向正確方向引導則正面引導,可惜沒有或不多。而流行大眾文化頂多只能算這兩者之間。
上面是說引導,另一方面是發掘,那天我坐公交車,看了公交電視上放的一曲《四川歡迎你》,人家歌手唱功可能很好,但說實話怎么好聽!如果真想讓歌曲傳達給人們四川歡迎你最好能讓所有人都傳唱,而且歌曲一聽就有四川味,曲子不好誰聽了?我和朋友當時就在聊,如果這個歌曲改在以川劇中大家喜歡的曲調為主旋律,再加上此四川獨特幽默和大方的曲調,肯定比他好聽,甚至我說網上流行的將劉德華的歌改成的川劇版本都比這個好聽!我個人覺得這個建議非常好!可惜音樂家們聽不到!而我普通大眾在這方面的想法是一閃即過,過后誰能記得起?當時我就在想,如果音樂家們能經常坐公交車,如果音樂家們能經常與大從打成一片....是不是這樣的機會就會多一點?可惜我的很多如果僅僅是如果....!現在多少藝術家坐著私家車,進出高檔場所,拿著鄉下來的就叫“土包子”,還會嗎?
所以,精英并沒啥,怕的是精英與平民的隔離。
三、客觀與立場問題
有的人分析問題非常客觀,當然這類人大多是專家,但其中很大部分沒有立場,他們忘了一個科學家的話“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
另外,一些事情得看你往哪方面想,往往兩個方向都是有道理的,都是正確的。
就拿這次車船稅來說吧!我好像記得有個人大代表說的是“可以減少大人負擔”,不知道是不是我聽錯了,如果是的話,這個“大眾”在這里就不對,只能說是減少了“車主”負擔,這一詞之差就差大了,如果真是想減少大從負擔,那么車船稅不頂用,對于非車主的大從來講大多坐的還是公交車,頂多就是個出租車,所以與其減少車船稅還不如減少出租車的“份兒錢”,甚至不如增加車船稅用于公交事業的投入。
就算他沒有說,但看看眼下的輿論,對減少主流民意也是普遍叫好!認為減少負擔,真正的負擔是貧富差越來越大,而稅收是調節這種差距的一個重要方法,我相信“車主”在“大眾”當中的比例還不算很高吧!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該公報顯示,私人汽車保有量5218萬輛。 與13億人比起來才4%,而且很多有錢人是一家許多車,所以這個比例就更低,我想他怎么就成了主流民意?我想可能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主流媒體對大眾進行了定向性引導,二種是主流媒體對主流民意進行了定向性篩選。
所以,我不相信現在的主流民意和主流媒體,他們的客觀性和立場性我已經非常表示懷疑。
另一個事情是我在火車上聽一個老工人談現在的世道,說成都的汽車限牌聽證,一聽就知道他是個有內幕的人。
他開始說了很多悲觀的思想,什么國企改制是亂改,什么民主進步其實不如以前,什么福利待遇相對來講是退步等等。
雖然我很多以前也聽說過,但多少還是有些保留意見,我還反過來開導他,我說社會總是進步的,你看以前聽證都是假打,現在成都這個次車牌的聽證不就被否絕了嗎?聽后他大不以為然,然后給我講內幕:
這次聽證其實他們本來就不想通過,為什么呢?其實就是兩個利益 集團對杠,最后大集團勝了,限不限制對大眾來講都一樣,他們表面上講是為了環保限制,實際是發牌的單位想卡這個關,你想象如果通過了,這個牌照的價格絕對上漲,上漲帶來的好處還不算,有些人就會走后門,這些利潤才是大頭,但對于汽車銷售商來講,那么年要少銷售多少臺?這個損失可就更大了,而且對于新買車的人來講為啥以前的過錯要我們來擔。但另一方面,如果通不過確實成都的汽車太多,空氣污染、交通壓力又非常大,而發展一代損害一代在中國又不是沒先例,部門腐敗更不是沒先例,何況這種腐敗可以通過陽光制度監督。
所以,其實就是狗咬狗,最后大狗勝了。兩個利益集團:一方是汽車銷售商、政府稅收部門、新車主等。另一方是:環保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其實他們真正關心是環保、是交通、是百姓嗎?扯淡。可是咱們這等不明真像的百姓就被所謂的主流媒體扯著玩,還跟著叫好“這是民主的進步,這是百姓的勝利”!
所以,一定要客觀,一定要站準立場,咱們分析問題的時候也這樣想“首先我們要客觀分析這個事情、其實我分析問題一定要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場”。
四、學歷的問題
我們企業有個很怪的現象,一方面叫我們找不到適合的人才呀!本科生呀要求高呀不會做事呀!另一方面他們招人的時候一定要寫個至少本科文憑。這不自己找罪受嗎?后來我想了一下可能有兩種可能:一面子問題,看我公司本科生達多少!二迷信學歷,認為學歷高再差也比外面招的人好。
另一個現象就是大家認為:學歷==能力==文化,好像學歷越高能力越大文化越高。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認為學歷很神,那是天之驕子才能擁有。
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的教育仍然跟科舉是一樣的,沒什么區別,在我看來學歷是什么東西?
1、學歷僅表明你經過了正規的學習的經歷,并且相關的知識基本及格。
2、學歷證明的只是你一方面的知識或技能合格,不等于在這方面有多強的能力,更不等于有文化,文化是一個人的社會修養。
3、學歷不能看得太神秘,只是在對學習并及格的一種證明,國家教育我認目標應該是“讓真正及格的的學歷越多越好,讓假學歷和混學歷的越來越少”。
既然是一種證明,有的人經過長期努力,其能力得到大多數人或同行的人甚至全國人認同,他又何必要文憑呢?所以企業非要要求本科什么的這非常不合理,只要有相關經驗和能力即可。
其次,文化不等于學歷,有的人經過長期努力,非常成功,知書達禮,大家都喜歡他覺得他有文化,但他自己卻一定要去考個什么文憑和學歷,認為自己沒文化,這完全沒必要!自學后經過別人認可不是比學校得到文憑更有本事嗎?同時有些高學歷的人認為自己就一定有文化,看不起平民百姓,動不動就說人家“沒文化”,這種其實又有多少文化呢?哪怕你是博士或教授,頂多也就是在你所在那個行業有點能力而已。
第三,如果前面兩個條件成立,那么就沒得必要對學歷看得那么緊,將科目要得更細一些,讓學校的概念擴展一些,讓有更多專長的人都能得到學歷,這樣不是更好?現在很多學校一定要搞大而全,除了英語過四級外,還要將有點點粘邊的都拿學習,以為出來的學生就是高水平的!結果什么都不是,有些本科招來還不如技校生!因為專科或技校生對動手力強,他們是遇到問題再去研究,可能剛出來時他們理論水平不如本科生,但久了你會發現在一個行當里,本科生不如這個專科生。
我覺得,人都不是全能的,中小學里應該是全面培養重在發掘、對高中大學而言則是重點培養,突出專長。
在中小學的時候,只要學生愿意學學校應該能提供所有科目的教育,然后在教學中由老師和學生配合發現學生的潛在能力。
在高中時候,適當分科,重點培養。
在大學的時候,專業能力重點培養。
多開設一些專業,將專業分得更細一些,不要為了就業而就業的將專業搞個大雜混,同時我們從小就要教育孩子行行出狀元,前提是要將自己專業學習好,什么冷門什么熱門都是假的,就算是熱門如果你不喜歡進而學不好,對于別人是熱門對你來講就是冷門。
同時大學是人走入社會的最后一次系統教育,一些人生觀、政治觀、世界觀等不要忽視,要讓人樹立正確的觀點。我認為“專業的能力+正確的人生觀”才是合格的大學生。
將我的觀點說得偏激一點就是:在大學沒有任何一個科目是必須的,語文不是,數學不是,英語更不是,一切根據專業和政治需求;在中小學除了必要的“語文、數學、道德”外也僅僅是學校必須提供全面課程并非學生必須學習所有課程。
也或者在大學畢業時,畢業證可以這么寫“XX的XXX專業學習成績除XX課程外其余所修全部合格,綜合評定XXXX,準許畢業”。既然是個知識憑證,將課程寫上去也沒什么不可?人無完人有兩三科目掛也非常正常,只要綜合能力合格就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