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與中華文明的衰落
作者:午夜星辰1968/應縣章春成
中國舊時代兒童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中有這么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這句話包含著一個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故事。
孟子從小喪父,母親是個勤勞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早日進入上層社會。
一次, 孟母看到孟子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里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伙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這個就是自古以來一直統治中國文化的被儒家奉為經典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認為,兒子只有讀書,才是正事,其他的事情,都是歪門邪道。所以,孟母只與學堂為鄰,絕不與普通的勞動者為鄰。這個故事,體現了儒家文化對普通的勞動者赤裸裸的歧視。
孟母的這“三遷”,徹底把生產實踐與文化知識隔離開來,也毀滅了中華文明的持續繁榮。
孟母不與普通的勞動者為鄰,為的是讓孟子一心讀書。讀書干什么呢?孔子曰“學而優則仕”。儒家認為,只有讀書做官才是高貴的,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下賤的。儒家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為了做官,實際也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讀些什么內容的書呢?儒家經典名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儒家要讀書人學習的是如何更好地去統治人民的本領,也就是“治人”的本領。那些有關生產技術的知識,是被儒家視為“下品”的邪道,讀關于這方面的書籍,就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然而,天下的讀書人能有多少人做了官。大多數讀書人,變成了如“孔乙己”“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廢人。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就這樣被集體變為廢物,這是讀書人的悲劇,更是中國的悲劇,并且,這個悲劇一直延續到當今。
儒家歧視勞動人民,反對讀書人研究“百工”之類關于生產勞動方面的事情。這是中華文明在近代衰落的根本原因,
儒家文化,限制了讀書人從事“百工”生產勞動,使得從事“百工”者都是一些沒有文化的普通勞動人民,這些沒有文化的普通人民,雖然在生產勞動中獲得了大量感性的知識,但難以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傳遞,沒有交流和世代的傳遞,就很難有大的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缺乏文化知識的勞動者,也難以把感性的知識升華為理論。這就是中國在科技發展上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的根本原因。
中國在遠古時期,科技遠遠領先于世界。到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以后的一段時期,盡管封建統治者在極力推崇獨尊儒術,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并不大,還難以禁錮人們的思想,使得中國的科學技術還能保持快速發展。由于封建的統治者世代的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影響越來越大,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也越來越大,到了近代,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思想的禁錮達到了巔峰。
由于儒家文化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作用逐漸加強,使得中華文明的發展呈現一種減速發展的態勢。宋代以后,中國科技的發展的速度已經落后于歐洲,到了明清時代,歐洲科技水平全面超過了中國。
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的炮艦驚醒了沉睡的中國人。中國的有識之士看到了中國科技落后的這個根源,終于,在“五四”前后,喊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號。
儒家文化是中國舊文化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新文化是在這些舊文化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它的很多思想今天仍有積極意義,所以不能完全拋棄儒家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瀚如煙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部分。把儒家文化推動極其崇高地位,是因為儒家文化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如果今天仍過分推崇,那就是是歷史的倒退。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待儒家文化,當然也應當如此。 (午夜星辰1968/應縣章春成)
歡迎轉載,轉載須注明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歡迎網友們光臨午夜星辰博客探討交流
http://blog.sina.com.cn/u/1654331920
http://blog.ifeng.com/2970952.html
http://yxwyxc.blog.china.com/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