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市場經濟的最高形式
市場經濟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改革開放之初,出于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熱愛,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能抵觸,趙太爺等資改派出了一個計謀,其實質是不要去爭論資本主義的是是非非,不要去爭論我們現在還是不是社會主義,偷偷地干就是了。于是乎誕生了這個以形式掩蓋本質的名詞“市場經濟”。提出市場經濟這個名詞的初期,是為了麻痹對改革有抵觸或顧慮的干部群眾,隨著私有化的不斷推進,既定事實已經形成,現在的資改派已經不在乎說市場經濟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經濟。
私有是市場經濟的靈魂,競爭則是市場經濟的心臟,那只“看不見的手”其實是市場經濟的眼睛,它負責觀察哪里有暴利。回顧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請問,現在哪個資本主義國家最發達?答案是:美國。請問哪個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戰爭最多?答案還是美國。
市場經濟戰爭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直接侵略,開拓疆土。一個典型例子就是英國侵略美洲,直接變美洲為自己的殖民地,只不過后來美國獨立了。這種方式最野蠻最殘酷,也是最落后的侵略方式。直接導致印第安人的種族基本滅絕,上百萬的黑奴慘死,后來搞得美國也脫離英國獨立了,因此,對英國來說這種侵略方式的投入產出比是不高的。
第二個階段以開拓市場為目的的侵略。鴉片戰爭就是一個例子。鴉片戰爭后英國逼迫清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賠款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 英商進出口貨物需繳納的關稅,中方應與英國協商。盡管也有領土割讓,但是其目的是為了通商方便,已不是單純的占領領土目的。這一階段的慘烈性比第一階段要低,但是侵略的“投入產出比”卻比第一階段要高得多。
隨著資本主義推進的“全球化”戰略的成功,出現了第三階段以爭奪“市場領導權”為目的的戰爭。比如美國入侵伊拉克以及最近聯合南韓、日本的挑釁性軍演都屬于第三階段的市場經濟戰爭。這個階段戰爭的特點是不以侵占領土為目的,也不以逼迫對方開通口岸為目的。其目的是爭當“全球化”的市場經濟皇帝。正是這一特點,表現出第三階段的侵略行徑相對文明,也更加隱蔽,往往還要加上一些維護“民主”,維護“人權”等等光環。美英入侵伊拉克就是以“摧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名義進行的,而侵略阿富汗則是為了“反恐”,為了幫助那里的人民實現“自由”,“民主”為幌子的。人們往往對這一階段的侵略掉以輕心,但是,這一階段的僅略其“投入產出比”是最高的,因為往往還伴隨著“普世價值”等的文化侵略,有時還會名利雙收。看來,戰爭也有其進化過程。
市場經濟進行到“全球化”階段,誰能當市場經濟的領導誰就能獲得最大利益。盡管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心臟,離開了這顆心臟,市場就停止了跳動。但是,決定誰是市場的皇帝,誰是市場的大臣,這個任務靠競爭已經完不成了。要完成這一任務,只能靠戰爭。為啥是這個結論呢?原因很簡單,所謂資本主義民主,說白了就是一種選擇“管事的”的選票民主,在經濟方面人家向來沒說要民主,不但不民主,還有憲法保障“私有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用投票決定經濟上的事絕對不靠譜。市場經濟崇尚叢林法則,因此,決定誰是“市場的領導者”這件事最后只能靠撕咬。
如果,我國只改革,不開放就基本上不會受到戰爭的影響,因為我們沒有加入到“全球化”里面,“市場的領導者”就自然領導不了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即改革又開放,因此受到戰爭的威脅是再正常不過了。
中國選擇了改革開放,選擇了市場經濟,還自賣自身加入了WTO,已深深地陷于“全球化”中。更為要命的是還喊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堅持“韜光養晦100年不動搖”的兩句口號。這兩句口號誰最愛聽?市場經濟的皇帝美國最愛聽。將大比小是一樣的。WTO就像一個小國,有皇帝,有大臣,有打工仔,有太監。從邏輯上講,既然選擇了市場經濟,那么就應該爭做皇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表明很勤奮,“韜光養晦100年不動搖”表明只想做順民,美國當然愿聽了。
最后,提醒那些還做美夢的精英們:既然選擇了市場經濟,就不要懼怕戰爭。在WTO里,懼怕戰爭,充其量只能混個工資不高的打工仔,工資能不能要回來也不好說。如果再堅持“韜光養晦100年不動搖”的話,有淪落成太監的危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