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水母網3月6日消息,4日晚,煙臺市區某知名中學學生孫杰(化名)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眼睜睜看著自己的MP3和十幾塊錢被人搶走。樂山里附近一家商店的經營者告訴記者,像這樣當街敲詐學生的情況時有發生,前幾天一個被搶的孩子還躲進店里打電話向家長求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師說,敲詐搶劫手段多以“借錢、借手機”為由,“如果沒有值錢的東西,學生就會被打。”多數孩子被搶后害怕報復,都不敢告訴父母。
而更讓人揪心的是,煙臺公安部門一舉破獲這個涉嫌敲詐、搶劫中學生的團伙后發現,6名嫌犯都是“90后”。其中年齡最大的91年出生,最小的竟是96年出生,分別來自安徽、黑龍江、陜西以及山東莒縣、日照、蓬萊等地,6人中3人為半文盲,另外3人為文盲(沒上學)。他們平時住在網吧、游戲廳,經過密謀,感覺搶劫學生是一條“生財之道”,于是便轉戰市內中學,先后攔路搶劫10起以上。
雖然青少年犯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每次看到新聞媒體里未成年人的各種違法犯罪,看到這些孩子還充滿童真的眼神,我的心里就有一種揪心的痛。
眾所周知,“90后”,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多為獨生子女,生在社會變革如火如荼的時期,長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年代,享受著比“80后”更為富足的物質生活,大多成長得太順利,以至于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而失去了最初努力憑借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的機會。
不少“90后”的父輩進城打工,子女要么留守,要么流動借讀。使一些父母對子女要么不聞不問,要么簡單粗暴。“90后”的城市夢比父輩更強烈,卻難以融入城市;沒有種田經歷,更不想呆在農村;進入企業,又不愿從事簡單的體力活;同時由于學歷低、勞動技能差等原因,很難找到合適工作。也正因如此,他們有了更多的叛逆。追逐個性、重視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私、冷漠,缺乏責任感等特質。但他們思維活躍,更愿接受新事物,上網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網吧成為他們排除寂寞、結識朋友的一個重要場所。結果在網吧結交朋友,也更容易在前科人員的帶領下結成違法犯罪團伙。
近年來從各地政法機關的調研中也發現,許多“90后”罪犯在學校時就已表現出孤僻、厭學、情緒化等特征,是同學、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他們往往過早地離開校園,尋找與自己有共同語言的人。在處處布滿陷阱的大城市,“90后”能夠依賴的人際基礎無非是同鄉或者同齡人群體,在生存遇到困難或者威脅無法及時得到幫助時,很容易被一些犯罪團伙威逼利誘,鋌而走險,走上犯罪路。
據有關資料顯示,2007年,14歲至18歲的未成年人(“90后”)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總數的70%以上。并呈現出多種形態,表現出新的特點,已成為困擾社會治安的現實問題,給家庭、學校及社會都敲響了警鐘。“90后”暴力犯罪、團伙犯罪日漸增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并且,一些“90后”問題少年的劣根性在成長中不斷膨脹,使他們更容易陷入“入獄—出獄—再入獄”的惡性循環。
青少年既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花季的年華還未綻放就誤入歧途,這既是個人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究竟是什么令這些年輕人如此沖動?中央電視臺的一個法制節目中播放的一段視頻,似乎給出了合理的答案:有心理學家問一位“90后”犯罪少年:“如果給你犯罪的原因打10分,你自己怎么打分?”該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7分,家庭至少2.5分。”
在文字即將打完之際,我的心仍難以平靜:案中那一個個稚嫩的臉龐不斷在我眼前閃過,那些原本應該清澈的眼中多了些許恍惚,稚嫩的臉龐上掠過幾絲與其年齡不相稱的茫然甚至狡黠……他們的成長牽動著太多人的神經,小到家庭幸福,大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90后”犯罪更像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反射出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其實都是成人社會“生了病”——價值觀的失范、物欲的刺激、應試教育的壓力等,這都是社會需要反省的問題。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