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產階級,本人持嚴肅的懷疑態度,對馬克思主義來說,中產階級的理論是對馬克思社會極化理論的反動。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內,社會日益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陣營,分別是社會的上層和底層。然而在描述中產階級的理論中,社會被描述為三個層次:上層、中層和底層。事實證明所謂的中產階級確實存在,而我堅信馬克思主義可以解釋該問題。
根據《全球中產階級報告》一書分析,中產階級可分為老中產階級和新中產階級。老中產階級就是馬克思曾描述過的擁有獨立小額資產的小店主,個體勞動者等,即傳統意義上的小資產階級。新中產階級是伴隨第三次科技革命而起的,受雇傭的白領階層,主要是腦力勞動者,是企業或社會的管理人員。這一階層的比重在日趨壯大,在美歐發達國家,比重已經超過了傳統的工人階級(藍領),這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基礎產生了懷疑。
在全球的圖景里,老中產階級在發達國家已經日趨沒落,同馬克思預見的一樣,由于小生產對大生產天然的劣勢,老中產階級,即傳統意義上的小資產階級逐漸分化,大部分被拋入了無產者的隊伍中來了,小資產階級比重日趨下降,而新中產階級在發達國家迅速增長,雖然新中產階級仍保留著老中產階級若干個人主義的,享樂主義的,追求社會穩定的特征,但總體上卻被“無產階級化”了(他們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依靠被雇傭生活,但他們的待遇,地位卻比傳統工人階級優厚得多)。在發展中國家則不同,老的和新的中產階級以及傳統工人階級的比重都在增長,唯一比重下降的是農民(他們正源源不斷地被吸引到城市里來),這與以前的發達國家相似,很明顯,發達國家現在的結構將是發展中國家社會結構的演化方向。對于中產階級的研究,應以發達國家為準,主要是新中產階級。
新中產階級,很難講是一個階級。他們只是社會上的中等收入者,學歷高,素質高,獨立意識強,因而形成不了強有力的政治組織。然而在發達國家,這個名詞的認同度相當的高,我想一部分原因是政府有意為之,美國政府將薪金勞動者和工資勞動者作了區分,顯然具有分化勞動者的意義,社會輿論大造宣傳,使人們形成固定的意識。使人們覺得:我不屬于工人階級,我是中產階級。這確實具有分化瓦解工人階級,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秩序的作用,但其作用畢竟不是長效的,白領階層也是受雇傭的勞動者。
新中產階級的形成有其社會基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發達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很快,生產自動化提高,新中產階級的形成是科技進步,教育發展的結果,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的。預計將來體力勞動者比重將日益下降,工人將需要更高的知識水平才能勝任工作,因此,我認為傳統的工人階級的劃分不應只是藍領。不應把工人看作“干體力活的,舉止粗魯的,沒有文化的勞動者。它還應該包括坐在辦公室里的,舉止文明,素質很高的腦力勞動者。它們都是雇傭勞動者,應該積極爭取它們參與工人活動。
但是作為收入中等的一群人,新中產階級生活寬裕,具有“小資”情調,他們是不愿與工會等工人組織密切合作的,在維護薪水方面,他們可能會站在工人一邊,但由于有躋身上層社會的希望,他們還是十分希望向上爬的,因此他們思想保守,不會和下層的工人打成一片。
中產階級,不是一個階級,只是松散的中等收入者,這群人善于為資產階級幫腔,反對社會革命,中國有關學者幻想了一幅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窮人,富人都很少的紡錘形社會結構的社會藍圖,并以此作為中國未來的奮斗方向。
這明顯是一廂情愿,難道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可以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之上嗎?人人都有一部分私產,公平競爭,確保社會的基本公平,這是小資產階級的美妙幻想。一個組織松散,除了收入中等沒有其他任何明顯共同特征的中等收入者作為社會組織的核心,可行嗎?況且,誰能保證這個所謂的中產階級不會發生分化?
中產階級的存在是有條件的:不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任何顯著的兩極分化都會將中產階級瓜分掉,除少部分躋身上層社會以外,絕大部分將墜入社會底層,成為無產階級的一員。
幸運得很,二戰后的三十年間西方發達國家采用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大力干預經濟:標榜社會主義的左翼政黨相繼上臺執政,推行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社會的兩極分化趨勢被遏止了,尤其法國,有強有力的工會組織,經過不斷斗爭,法國貧富差距反而有了縮小的趨勢,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縮小貧富差距的罕有案例。更為重要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經濟高速增長,使福利國家等社會保障措施得以有條件實行,財富的增長使國家有更多的財力提高下層人民的生活水平,調節社會分配:另外西方發達國家優越的全球地位使其處于全球剝削者的地位,大量財富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有充足財力調節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由于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內貧富差距沒有擴大,中產階級有了最關鍵的存在基礎,人們想當然地認為中產階級的時代到了,中產階級的觀念被人們認同,定格,成為強大的“習慣觀念”。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宣傳中產階級觀念更是不遺余力,它們把中產階級的存在作為反對馬克思主義革命觀念的最好武器。
然而這一觀念存在的基礎鞏固嗎?顯然不鞏固,首先,市場經濟具有天然的引起貧富分化的原動力,市場經濟中每個主體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市場主體的發展不均衡會加劇,形成“馬太效應”。由于市場處于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政府再強有力的調節也只是為市場調節而已。政府長期內對抗不了市場,貧富分化是其必然。
更詳細一點分析,法國的貧富差距竟然縮小是有嚴苛的條件的,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一是全球剝削者的地位,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三是強大的工會力量的存在(某種角度上講是工人階級的斗爭,積極參與政治幫了中產階級的大忙),四是福利保障政策。五是國家干預經濟模式。
第二個因素最為關鍵,經濟增速一旦下滑,國家就沒有干預經濟的強大力量了,福利國家不再有,國家會因沉重的社會保障負債累累。強大的工會力量的不斷斗爭會引起連綿不斷的通貨膨脹。國家一旦沒有了充裕的財政力量。社會的兩極分化必將重演,這是市場經濟的性質決定的。
二戰后各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各種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并不是單純科技革命引起的,資本主義的全球剝削與科技革命很難講清誰主誰次。現在的現實是,由于種種因素,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降了下來,甚至陷入了危機,各種各樣的統計資料都表明,西方發達國家的兩極分化正日趨嚴重。
兩極分化的社會啞鈴型結構難道與小中產階級學者標榜的“社會紡錘形結構”是可以兼容的嗎?不可以!市場經濟恢復了它的本來面目,又在制造兩極分化了!
中產階級賴以存在的基礎條件正在逐步消解,一旦兩極分化加速進行,就不可能再有中產階級的位置,他們或者被拋進工人隊伍(實際上他們是薪水較高的白領工人),或者躋身上層社會,這一過程正在進行。
只要我們搞清了中產階級的歷史命運,我們就很容易看清以中產階級為核心構建紡錘形社會形態的理論實質。他們幻想資本主義統治之下萬世永存。不實行公有制而實現社會平等。這是永遠實現不了的!為所謂的中產階級大造聲勢也是資產階級政府企圖消磨人民革命斗志的伎倆。如果人民相信了政府有關中產階級的美妙設想,資產階級的統治就可以暫時鞏固了,政府暫時取得了這種成果。
自恃薪資較高的白領工人,早晚要放下他們高貴的架子,他們相比于體力勞動者的地位才算是高的。現在發達國家的所謂“中產階級”比重不是已經超過了“工人階級”了嗎?若有一天,由于生產自動化的實現,藍領退出了歷史舞臺,白領們還能與誰比較安慰自己是社會中間階層呢?群體越龐大,所占的社會比重越高,其個體價值越小,現在已經有許多白領的地位降到了藍領的水平,用不了很久中產階級就會被兩極分化瓜分掉,白領們將淪落到社會底層,那些小資情調的花架子也得放下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