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讓三億人“被中產”
中國青年報今日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教授陸學藝,記者和專家一起告訴中國人:中國已經有3億人成為中產階級,而且每年以1300多萬人的速度在增加。現在蟻居在城鄉交界處的蟻族們就是中產階級的后備軍。形勢大好,不是小好,“因為中產是市場經濟的組織者、支撐者,也是消費主力,他們既不像有錢的瞎消費,又不像沒錢的消費不起;在政治上,中產的政治觀念一般和執政黨是一致的,它們要求社會穩定和諧,趨于保守”。和諧社會就在眼前了?! ?/p>
貧道之所以把青年報扯進去,是因為采訪中記者的發問全部是順著陸學藝的話來說的,很多地方還是添油加醋,比如:“那這23%的中產階層,對于中國的社會重建有什么意義?”是兩方共同告訴中國人這件事的。
按陸教授的看法,中產階級“主要是按職業來劃分的,比如國家管理者、私營企業主、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等。這樣一來,教員、醫生、護士、記者、編輯都是中產”?! ?/p>
陸教授的標準真有意思。如果以職業為標準,情況會是這樣:
2007年中國“國家管理人者”是1100萬,“專業技術人員”(含技術人員、金融機構和房地產業辦事人員、教員、醫生、護士、記者、編輯等)總計4113萬。兩者總計5213萬,占全部就業人口73740萬的7.1%。而1992年,這批人是4565萬,占當時全部66152萬就業人口的6.9%。也就是說,完全依賴工資的所謂白領比例沒什么明顯變化。而且這期間國有企業總數已經從數十萬下降到幾萬個。涉及經理人員人數也就幾十萬人。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公布,2007年,全國工商登記的私營個體企業總計2584萬戶,比2000年的2361萬戶僅僅多出9%?! ?/p>
也就是說,九十年代中期符合陸教授標準的職業崗位大約6926萬個,2007年7794個,增加了12.5%。扣除這個時期人口增長10%(12億到13.2億),基本沒什么增長。也就是說,這十幾年符合條件的職業崗位基本沒什么變化,始終占全部就業人口的10%左右?! ?/p>
中國第二產業占GDP早在改革初期就達到45%左右,工業化水平已經很高。因此,所謂現代社會崗位增加速度不可能是爆發性的,不可能出現每年增加1%,也就是13000萬個崗位的情況。陸教授的分類方法會很難找到數字支持的。
貧道注意到,科學院專家們用數字是很“故意”的。他說“1989年有私營企業主的統計以來,每年平均增加的私營企業主有76萬人,他們基本上都是中小企業,絕大多數是中產;每年平均增加100萬個個體工商戶。擺攤收入微薄的不算,去掉80%,還剩大概20萬人”。他根本沒注意到,工商登記的私營個體單位確實曾經增長很快,但到90年代后期達到頂峰。2000年到2004年是下降的。2005年后才恢復增長。如果計算近10年,年均連10萬都達不到。況且,工商登記是最基本的,就算買個餛飩修個自行車也要有證的。如果確實按陸教授的20%計算,一年也就是2萬人?! ?/p>
實際上,陸教授主要還是從收入角度在說中產階級的,后面不斷提到房子和車子。先說車子。有輛車子的人起碼很像“中產階級”了。但陸教授畢竟是坐在屋子里研究問題的,不知道2009年銷售的1300多萬兩汽車中,300萬輛是貨車,只有1033萬輛是乘用車,而且其中只有747萬輛是小轎車。因此才會說出“我再給你說個數字。2009年賣掉1300萬輛汽車,賣給誰了?絕大多數都是中產吧”的讓人忍俊的話來。2007年私人轎車保有量為1984萬輛,2008年又銷售504萬輛,加上2009年總計最多在3235萬輛。扣除一家擁有兩輛以上的(貧道朋友多數一家兩輛車),扣除07年來賣掉的,總計大約有2500萬戶家庭擁有轎車就不錯了。也就是涉及6500萬左右的人。占城鎮人口的12%左右,占全國人口4.8%?! ?/p>
千萬別說房子。要說買房子,恐怕只能是城市居民10-15%最高收入的人家買得起。目前一般省會城市房價在6000-7000,一套90平米的房子要60萬左右。城鎮就業人員年均工資性收入25000元左右?,F在省會城市大學畢業生工資也大約就這個數,雙職工要不間斷工作24年,也就是退休時才能買起。水漲船高,超大城市大學畢業生工資高些,但房價則再高一倍。因此,蟻族買房,基本是說著玩的?! ?/p>
比較有意思的是,科學院的教授在說服記者時數字用的不多,用了也往往用錯(比如汽車),要耍滑頭(比如私人單位數)。他最善于用的說理方法是舉例子,而且是身邊的例子。動輒他研究生如何如何。的按數學的話說,完全是“文科思維”?! ?/p>
很多人在談中產階級化,都說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在增加,標準無非是職業和收入水平。貧道對此一直不以為然。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為什么中產階級這個詞是上世紀中葉才出來的呢?此前一樣很多人有房子,有固定職業,收入也不低(也許沒汽車,因為以前沒有汽車),但為什么包括西方學者在將人劃為等級時沒用中產階級這個詞呢?
貧道是這樣看的:
所謂中產階級,是某種制度安排下的群體,或者說是某種經濟社會關系下形成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有兩個必要條件:首先,他們職業相對穩定,收入水平比較高,能夠過上很體面的生活;其次,這個群體數量要達到總人口的50%以上。這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是該國經濟社會體制和資源安排能夠保障產生50%以上人達到這個水平,一個是只有經濟社會和資源條件能實現這個數量的制度才算中產階級。其中第二個條件是關鍵,是說明中產階級性質的。這里“中產階級”與“中產階級化”是不能分割的。沒有中產階級“化”的可能就沒有中產階級。一個國家雖然有不少生活水平達到比較富裕標準,但制度上、資源上不足以使大部分人達到這個水平,這些人就不叫中產階級,本來該叫什么還叫什么就行了?! ?/p>
從現在情況看,世界上只有西方國家、產油國和東亞少數國家和地區(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有中產階級,其余國家即使有不少富裕群(比如90年代中期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泰國、馬來西亞等),但都不能用中產階級這樣一個概念來分析。
為什么呢?因為中產階級化是一種社會形態。這種形態的社會中,國民主體部分可以依靠國家的制度安排就達到相對富足水平,因此階級矛盾和沖突大幅度降低。由于大部分人的利益與國家基本經濟政治制度是一致的,與掌握國家權力的統治集團成為“利益共同體”,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由此形成所謂“自由民主制度”。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化是用以說明上世紀中葉以來西方體系社會形態的詞語。
中產階級是這種制度安排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只要一個或者因為國家現存制度,或者因為資源限制,或者因為其他原因造成現有收入穩定,生活富裕的群體數量不可能逐步增加并最終占人口50%以上,階級之間的經濟利益處于博弈狀態——一方獲取就是另一方損失,貧富分化會加劇,階級矛盾會逐步尖銳化,階級對立始終存在。這樣的社會中即使有富余階層,也不能叫“中產階級”。原因很簡單,因為不存在中產階級“化”?! ?/p>
正是上世紀中葉前后,西方主要國家建立并控制了主導世界的資源分配、財富分配的力量,占有并消耗了世界80%的現代資源,用軍事、政治力量建立并維護了一套有利于他們的貿易、金融和其他國際經濟制度。并且在國內由政府建立了巨量財富再分配制度,這才有了中產階級化這種現象。
如果非要從歷史上找到中產階級化國家,那么只有兩個半,古希臘、古羅馬算兩個,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算半個。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公民都是中產階級。雅典6萬公民加上他們的家屬15萬人,生活富裕優雅。因為他們利用他們強大的海軍“安排”了整個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區的“貿易規則”,并且有10萬奴隸,300萬人口進貢的殖民地。他們完全可以依靠國家的制度安排就實現富足、體面的生活。而一萬多斯巴達人的富裕生活建立在十幾倍與自己數量的“黑勞士”的存在。古羅馬公民即使沒有工作和財產,照樣受國家津貼過上體面的生活,能免費看羅馬角斗士的表演。因為他們統治了整個地中海和歐洲地區。威尼斯共和國通過雇傭海軍長期統治亞得里亞海周圍海域,控制了東西方貿易主要通道,接近古希臘的水平。因此算半個?! ?/p>
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少有激烈的內部階級沖突。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是在成國前期發生內部沖突,但都是平民階層為了取得戰利品的分配權。在形成相對完善的分配制度后,除了少數奴隸起義,公民之間再無階級沖突。主體公民利益與國家一致,形成了早期自由民主制度?! ?/p>
巴西、阿根廷一度人均國民收入接近其宗主國——葡萄牙、西班牙,國內相當大的群體收入已經比較高,這些國家當時也在討論中產階級化問題。但是,這些國家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緊密,金融和主要產業是西方人控制的,加上國際經濟關系是西方國家制定的,因此不存在逐步實現大部分人中產階級化的問題。部分人生活富裕,大部分人聚集在貧民窟里才是其經濟社會的常態。今天,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再也不談論中產階級化問題了。同樣,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也不再談論中產階級化問題了。
中產階級化是一種制度安排。一部分國家的中產階級化是建立在大多數家不可能中產階級化的基礎上的。雅典人中產階級化,色雷斯人就沒了這個機會;羅馬人中產階級化,高盧人就沒了這機會。今天,占人口20%的西方及其盟國人實現了中產階級化,其余80%的人就沒了這個機會?! ?/p>
沒了機會的國家,只要采取市場經濟,就是貧富分化逐漸加劇。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不管這些國家人均GDP是300美元還是8000美元,吉尼系數都比中產階級化國家高出一個檔次。巴西人均收入達到6000多美元,接近中國的3倍。但收入的61%是20%的人拿走了(中國是52%)。有40%的人分配了總財富的9%?。ㄖ袊瑯拥娜后w分配了12.7%)。
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化是市場經濟里的概念。只要俯首帖耳的進入市場經濟,就得聽市場經濟的安排?! ?/p>
市場經濟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2007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不2360美元,吉尼系數已經超過0.47。從統計數據上看,收入差距還在繼續擴大,朝著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靠近。在現有世界經濟秩序安排下,中國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選擇了“兩頭在外”的發展方式,勒緊褲帶,壓低農民工工資,70%的制造業產品用以出口,讓世界各國超市里80%的商品印著“中國制造” ,而自己的居民只消費了35%的財富。也就是說,2007年中國雖然人均2360美元,而用以自己居民的消費僅僅人均826美元。還沒有人均收入1650美元的印度尼西亞人均消費1048美元高。而中國按現有體制根本無法擺脫這種發展方法?! ?/p>
這就是為什么說中產階級化是一種“制度安排”?! ?/p>
非市場經濟一樣實現過中產階級化,這就是蘇聯和東歐國家。到80年代,這些國家人均收入接近中等發達國家,但是吉尼系數在0.2左右,分配非常平均。大多數家庭住在寬敞的房子里,有自己的汽車,能夠享受療養。下面是1990年部分國家人均收入水平:
中上收入國家:2673美元
白俄羅斯:2700美元
波黑:2134美元
保加利亞:2260美元
克羅地亞:4500美元
捷克:4849美元
斯洛伐克:3340美元
愛沙尼亞:3190美元
匈牙利:2880美元
立陶宛:3400美元
波蘭:2300美元
羅馬尼亞:1730美元
俄羅斯:3500美元
雖然這個時期高收入國家中非經合組織國家達到8798美元,但社會主義國家收入和消費很平均,大多數人的人均收入幾乎等于實際收入數,因此公民的主體達到了接近非經合組織國家的水平?! ?/p>
實現共同富裕也是一種制度安排——社會主義國家追求平等。雖然中國和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工業化起點很低,人均收入不高,處在“共同貧窮”狀態。但是,按照前30年的發展速度,現在一樣會達到人均2000美元以上,由共同貧窮變為“共同富裕”?! ?/p>
中產階級化是中國精英集團忽悠共產黨,忽悠政府,忽悠全國人民的重要手段。他們變換各種方法不斷公布中國中產階級化的趨勢,告慰黨中央和“待富群體”不要著急,事情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甚至蟻族的主體——流落在城市里的農村中專、中學生們,他們的數量遠大于大學生——本來最大可能就是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貧民窟里的居民,也被告知要成為中產階級了?! ?/p>
這些話可能海藻會信,但海萍一定不信?! ?/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