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太缺乏理工科精神
前些日子一些文人們炮轟簡化字,結合成都某學校編國學操,我們不難看到在國學風愈演愈烈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文人們借著這股浪潮打小廣告。中國的文人們總是強調我們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西方文化的理解,這種指責通常是針對我們理工科學生的,我們許多人自己也默認這一點。
不過,人總是看別人的缺點比看自己的更容易些。文人們在指責理工科學生缺乏人文精神的時候,他們自己缺乏理工科精神的事實往往不被重視,因為他們掌握著媒體的話語權,而國學熱又進一步使得這個問題被忽視。
我就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一批學者們批判秦始皇的車同軌,其中有一篇文章是作者在美國的高速公路上駕駛,看到各式汽車的寬窄高低各不相同,于是發出感慨:何必要車同軌呢。 我看到這篇文章也發出感慨:文人的自然科學知識水平咋就這么低呢?要知道古代史沒有柏油馬路的,石路甚至土路不可能象今天的柏油路一樣定期翻修;古代的車輪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輪子哪么寬,還帶充氣輪胎可以增大接觸面積。所以古代馬車在土路上走,時間長了哪有不壓出溝來的?如果車不同軌,壓出來的路面肯定不只兩道溝,那樣的路任何車輛走時間長了車軸都受不了。
車同軌的基本原理其實是初中的物理知識(壓強定律),甚至是生活常識。一些農村地方的人應該都記得驢車壓過土路留下的溝吧?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那實在是說不過去。何況標準化規范化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應該是不言而喻的,我沒有聽說國外哪個文人抱怨為什么火車的鐵軌都是相同寬度,但是中國的文人卻對一些生活常識熟視無睹。
造成中國文人普遍缺乏理工科思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不僅僅和高中的文理分科有關,更重要的是咱們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和西方文明不一樣。具體的差別包括:西方人觀察局部,中國人研究整體;西方人觀察形式,中國人研究性質;西方人注重過程,中國人注重結果;西方人注重理論,中國人注重實踐。簡單的說,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別從中西醫的差別就可以看出來:西醫是將系統分開來一一解決,中醫是把局部合起來整體處理。
東西方這種思維方式的差別其實恰恰是東西方文化的本質差別,或者說,中華文明最本質的精髓是什么?就是這種整體的、模糊的、辯證的思維方式,這個東西是我們中國人從老夫子那個時代就已經形成了習慣的東西;相對應的,西方文明的局部的、細節的、形式的思維方式從歐幾里得那個時代傳承下來,始終影響著西方文明的發展。
看清楚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解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如此的深入人心。當然我們不能夠指望沒有理工科思維的文人們理解這種從自然哲學中歸納出來的思維方式差別,他們對文化的認識更多還是文字、語言、文學、藝術之類。所以有人說中國文字的革命是傳統文化的斷代,按照他們的理論,從殷商時代起,中華文化已經不知斷了多少代了。
我們理工科學生所學習的知識,乃至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理工科精神,都是從西方文明那里學習來的思維方式。說來挺幸運的,我們中國的理工科學生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我們能夠用兩種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包括日常生活中習慣的中國式思維,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理工科思維。這個優勢我們應該充分的發揮好,盡量多用理工科思維解決那些傳統中國式思維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不是跟著文人們廢除簡化字那樣瞎折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