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誠:騅不逝兮可奈何?
伊銳
八十老漢,雖病臥郊野,但勤讀報刊,看人間風起云涌,也思緒萬千,時有感慨。
最近看到兩則新聞,令人沉思久久。
一條新聞是:12月26日《作家文摘》上一文:“《馬立誠:交鋒尚未結束》。”這則新聞報道說:“62歲的馬立誠以政論立世,最為他帶來名氣的是1998年與凌志軍合著的《交鋒》……。”這則新聞以較大篇幅講馬立誠與左派的交鋒,功勛輝煌。
新聞的后半截引人注目,不可不將原文抄采如下:
“時局比1998年更復雜。2008年初,馬立誠在深圳做改革開放30年主題演講。演講剛結束,一個中年人站起來,激動地向他提問:‘你知道我們這個地方貧富差距有多大嗎?你知道我們幾輩人都買不起房嗎?你知道我們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學嗎?我們懷念毛澤東時代!那時候大家都拿的差不多,誰也不眼紅誰!’
還沒等他(馬)回答,坐在前排的一位老者倐地站起來,回頭痛斥那個中年人是‘退倒’,雙方在會場上展開激烈爭辯。類似的爭論,馬立誠說‘在各地演講中經常遇到。’
這樣的爭論是一個縮影,折射出當下更為波瀾壯闊的交鋒。
馬立誠說:這是與以前不同的局面。改革開放之初,真理標準討論的時候,更多的是思想、理論、意識形態的斗爭。10年來,改革開放過程中利益博弈、利益紛爭更加突出了。現在我們面對的局面呢,應該說比1998年寫《交鋒》的時候更復雜,人們對于改革的信心也比十年前更低了。”
接下來,馬立誠還說:“左派并不是造謠,他們談的腐敗、教育問題、醫療問題都有現實根據”。
以上這些對馬立誠的采訪實錄,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
其一,“左派并不是造謠,他們談的腐敗、教育問題、醫療問題都有現實根據”。那么,馬立誠當年交鋒的對手,究竟有何錯誤,誰對,誰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好像并不在馬立誠們的手中。
其二,“當年交鋒更多的是思想、理論、意識形態的斗爭,而今更加突出是利益博弈、利益紛爭”。這是確實的。蕓蕓眾生,要生存、要生活,對你在交鋒中煌煌巨論,說來都不感興趣,三十年的交鋒,沒有爭得多少民心。三十年后人民敢于同馬立誠們交鋒,因為他們的生存受到嚴重損傷,而人民一旦起來交鋒,表明時勢對馬立誠們極為不利。
其三,“時局比1998年更復雜”,“ 人們對于改革的信心也比十年前更低了”,原因很清楚。三十年的交鋒落得這等局面,馬立誠們是否感到失落。繼續交鋒,又將如何?
馬立誠說,講演會場上激烈爭辯的情況,在各地演講中經常遇到。確實如此,我可以補充實例。
再抄一大段香港《鳳凰周刊》2008年第35期上《28年后,‘潘曉’再問:中國人怎么了?》。這篇文章說:“28年前,潘曉發表一篇《人生的路呵,怎么越來越窄……》,引發無數人的內心共鳴。28年后,潘曉再問:《中國人怎么了》?”
潘曉在肯定中國經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等等之外,再問:“但是,我們頭上的藍天白云不見了,大自然饋贈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自然財富,今天還剩下多少?天空、土壤、水里,到處都是敵人,吃的,穿的,用的,什么都充滿危險。20%的中國人掌握了80%的社會財富,教育、醫療、住房,成了城里人的‘新三座大山’,而城市對農民的剝奪,對農村的透支,變本加厲。隨著經濟增長、財政收入接連翻番,中國政府對民生的公共投入都是世界倒數第一,按照支付能力計算,中國現階段大學學費世界最高,中國醫療的公平性,全世界倒數第四,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世界銀行有資料的國家里,擴大幅度最快,中國的城鄉差距,世界最高,中國環境可持續指數,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133名,中國已成為地球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中國的礦難死亡人數占全世界總量的80%,中國人口約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自殺人數占世界自殺人數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是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國家……”
潘曉說,“不錯,‘自我’在今天已不再是一種恥辱,反而是一種榮耀。但是,將自我張揚到極致的中國人,已經迷失了共同的心靈家園……為了自我,人們沒有什么不可以做的,高官不但可以利用權力攫取私利,而且不惜通敵賣國,商人可以為了多賺一毛錢的利潤,投毒下藥,置無數人生命健康于不顧,沖撞、嫉妒、屈辱,什么都可以成了殺人的理由……黑磚窯告訴中國人,奴隸制還在我們身邊招搖過市,假冒偽劣告訴中國人,有毒產品乃至食品正在上演網絡上流行的十面埋伏,媒體曝光的見利忘義告訴中國人,中國進入了‘全民腐敗’的時代……
改革開放之初,人們興高采烈,幾乎所有人都相信,經濟的快速發展,足以消化所有的不利面。但今天的現狀,都使得不少人開始思念過去。正像民間流傳的一則短訊所說的,那個時候,天還是藍的,水還是綠的,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耗子還是怕貓的,法庭是講道理的,結婚是先談戀愛的,理發店是只管理發的,藥是可以治病的,醫生是救死扶傷的,拍電影是不需要陪導演睡覺的,照相是要穿衣服的,欠錢是要還的,孩子的爸爸是明確的,白癡是不能當教授的,結婚了是不能泡MM的……
這28年來的辛苦打拼,無數人的血汗與淚水,中國到底是前進了,還是后退了?到底是按照我們的理想,還是走入了另一場噩夢?不同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
潘曉慨嘆,“渾不知其所來,茫不知其所往。我們是怎么走到這個地步的,對此,人們已有多種解釋。”
潘曉的這種再問,可能并不準確,也許有些地方有點偏頗,但許多問題,值得人們認真思考。
馬立誠先生不知可否對潘曉的再問,認真嚴肅地教導一番。或者南征,與之交鋒。
抄了又抄,不能再抄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原文看看。
想當年,《交鋒》剛出,馬立誠之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真理在握,春風得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與“左派”的交鋒,竟然演變成與老百姓的交鋒,可悲也夫!
馬立誠說,交鋒尚未結束,看來馬立誠仍需戰斗。戰斗未有窮期,斗志似乎令人佩服。但是我勸馬先生一句。《史記》項羽本記的結尾有一個故事。項王戰敗,退到烏江,英雄末路,悲歌慷慨,自可詩曰:“力挺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三十年前,力挺山兮氣蓋世,三十年后,看來時勢不利,繼續交鋒,前景是否看好,需斟酌,要思量!
(《環球視野》網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