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農民》一劇中,出現了農民做了一些小買賣被抓,生產隊去河里捕魚是是投機倒把,要割資本主義尾巴,都會被抓起來,這些從本人之聞與所見,里面所描過去的這些,完全混淆當時的事實的.
農民時時想做小生意?
要知道前三十年,自公社化后,一般農村不存在人們想去做買賣,也沒有倒賣倒買想法,通做小生意的,都是城里或傳統小生意人,他們常常走村串巷,當時在集體勞動最光榮的情況下,做小生意是沒人羨慕的.不過小生意與現在一樣,是合法的,糊口小生意只要登記,大一點的同樣領證定稅。而吃的方面除了三年自然災害時,靠河靠海的農民,魚與蝦農捕的魚蝦賣不了幾個錢,最多是自己吃,或送人,因為當時缺少主要是生畜肉、食油與衣布較為希罕,至于食品較現在單一,是因當時運輸業與保鮮技術不發達,鮮吃食物無法相互調配。
倒機倒把是割資本主義尾巴?
投機倒把,一般是針對在國家物資相互掉配中,或在輸入市場中,一些掌握物資掉配權的違法者,他們在價格中做手腳,或收取另一方的好處,或在物資數量中做手腳,套取物資歸己,再由一些體制外小商販幫其倒賣。這些投機倒把現象多在供銷社、集體單位的物資掉配者,農村的物資與糧食的管理人員或調配人員.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受賄與盜竊,賤賣國家財富肥己的人.另倒賣金銀與文物同也歸為此類.而投機倒把,當時人人都可監督舉報.
割資本主義尾巴,是前三十當時針對一些比公有過大的一些私人工業,而農村是針對一些私人的過多的自留地,一些與公有相抵觸的產業,因其影響農民在集體生產的積極性,針對實行縮小或限制.當然,1972年在這一過程,一些地方出現一刀切,或一些地方發展到去限定到每戶家里養幾只牲畜的負面現象,但也是極少數的零星現象,當時這種苛刻現象就遭到村組織的反對,各地反映到省黨委,各地省黨委也紛紛批判這種過激現象.據王震將軍說,當時毛澤東就反對極端現象,說,“尾巴割了會流血,怎樣都要留一點嘛”,因此,一刀切與苛刻現象只是持續很短的時間,村里的自留地約一年后又可以耕種,所以說割資本主義尾巴與投機倒把不是一回事.
搞副業是投機倒把?三十年不知肉味?
《老農民》劇中說生產隊搞副業,是倒賣倒買,會給批判,這更加胡說八道.自三年災害后,全國吸取教訓,對于副業是每條村生產隊必搞的,是生產大隊產業,各小生產隊都可派人進這些村企工作,從魚塘,養豬到蔬果無不盡有,收獲則交供銷社向城市掉配,如此農民可獲多余補助,增了收入。到了七十年代起,各村生產隊搞副業更是常常比先進比富裕。每到節日這些副的產品,村里就把剩余的分給農民,魚肉有時吃不完,只能送城里的親戚(此為筆者親身經歷),如果沒有這些農副產品,當時人們所用的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成?三十年來全都不知肉味,每人都吃不飽,六、七十年代歷史增加最快的4億人口,難道是喝西北風長大的?《老農民》劇演成三十年農民如同不知肉味,一提肉就吞口水,把生產隊搞副業說成是違法,說成是投機倒把,完全是無限夸張顛倒和張冠李戴。
劇中的:鄉村自解放后一直動蕩?地主富農沒有出頭日?干部都是黑的?
而事實是,自解放后,在土改初,因為一些與國民黨勾結的反動地主與土豪沒徹底清除,情況復雜下,有出現逃亡與過度至人死亡事件,但之后是一遍安寧,因為地主階級接受了監督與改造,幾乎融入農民群體,除文革間一些武斗遷動過一些城邊村外,有過幾場批判會,或他們的生活習俗會被監督,沒有出現過多少至人死亡事件.而解放后村干部原大多是同村的貧農任職,雖然出現過對地主富農的歧視,分工時其子女也曾感到排擠的壓力,但中國人的村莊共住的人,往往是有血親,宗族關系,講血統的中國人大多都是不敢太過份的。70年代開始一些地主富農子女接受改造后也有進入村內領導人之列,他們并非整個三十年全被壓制,而外來的鄉鎮干部更是與農民是團結的,他們常常下鄉免費幫農民干活,與農民不存在矛盾,運動波及只是干部之間的思想斗爭,再有就是城市學生,那時政治輿論中農民地位很高,干部是不敢惹農民的。劇中所演的農民之間勾心斗角,干部對農民心狠手辣,哪里是我們當時純樸的中國的農村?干部也不是一個剛解放,一心為民搞建設的樣,完全是把現在幻想的清宮戲里的權力與利益之爭演到農村去了。
誠然,前三十年各種運動中,當時人們文化水平不高,一些傳統劣性,工作方法操作笨拙,導致一些極端和狂熱現象,我們有必要反省,但總的來說,當時黨的政策與干部都是一心為農民的,出現缺口也很快糾正,因此,不能將一些錯的工作方法怪罪到正確的政策上來,顛倒是非.重述歷史者更要尊重歷史,懷著仇恨虛無地涂鴉歷史,只有讓歷史不好的部分再度輪回。因此,筆者今天無論如何都要說真話,那時的青山綠水,一口一口放心的食物,私隱公張,人與人之間純如白雪的互助情感,正是是我們應該珍惜的,也正是我們當今丟失,該重新提倡的,當下反省的要比過去多的多,所以抹黑我們這代人的子虛烏有之劇《老農民》當休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