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來,文藝研究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而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諸如消解傳統價值體系、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過度娛樂化等傾向,不同程度地阻礙了文藝研究乃至文藝創作實踐的健康發展。諸多問題集中表現為文藝研究科學方法論的欠缺(當然,觀念與方法是辯證統一的)。因此,強化方法論意識,走出文藝研究的誤區就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近年來,文藝研究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而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諸如消解傳統價值體系、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過度娛樂化等傾向,不同程度地阻礙了文藝研究乃至文藝創作實踐的健康發展。諸多問題集中表現為文藝研究科學方法論的欠缺(當然,觀念與方法是辯證統一的)。因此,強化方法論意識,走出文藝研究的誤區就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美學的觀點”與“史學的觀點”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文藝研究領域的重要理論貢獻,同時也是我們當前進行文藝研究可資依憑的科學方法論。世界文藝研究走過的歷史軌跡以雄辯的事實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與史學的觀點”作為文藝研究科學方法論的正確性,任何試圖割裂“美學的與史學的觀點”相統一的觀念與做法必將誤入歧途。
然而,我國當前文藝研究不同程度地忽視了這種方法的運用,表現為或者將“美學的”與“史學的”觀點割裂甚至對立;或者追求文藝“背后”的歷史真實而忽視“美學的”研究維度;或者在以“回歸文藝自身”為宗旨凸顯文藝審美性的同時消解、摒棄歷史維度,取消了文藝研究中應有的歷史意識和歷史方法;有的研究以反對“歷史決定論”為旗幟,走向了歷史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有的雖然堅持 “美學的與史學的觀點”相統一的批評標準,但卻是“非歷史”地去理解、闡釋“歷史”,并不能準確把握“歷史”范疇的應有之義,曲解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標準。當我們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批評原則時,就會發現以上諸多失誤的“癥結”所在。
新時期以來,我們在清算以往的文藝研究,片面強調政治性特征的弊端時,矯枉過正地過分彰顯審美性一端,把“審美性”視作文藝的本質規定,以肯定文藝的審美特征來解構、否定一切非審美因素。于是,文藝研究由否定以往的政治化研究模式走向了純審美化研究模式,其代價是將包括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與史學的觀點”相統一的文藝研究方法所包含的一切歷史方法、歷史因素置于文藝研究視野之外。將審美性無限放大而視作文藝的唯一的、全部的內涵,無疑會失之偏頗;不僅如此,這種觀點指引下的文藝活動可能會由宣揚文藝的審美娛樂功能而走向過度娛樂化的極端。一些貌似收視率高的電視節目,對社會某些消極甚至丑惡、迷信等“藏污納垢”角落的“深度”挖掘,充斥在各個傳播媒介中的金錢、美色和性話題,折射出“庸俗、低俗、媚俗”之風的蔓延,其負面作用不可忽視。在此背景下,“拜物教”、拜金主義躍然成為生存的第一要義和生活的追逐目標,全然忘記了文藝擔負的社會責任。
有的文藝研究在歷史觀方面出現偏差,標舉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旗幟,滑向歷史相對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泥潭。“重構歷史論”強調歷史的敘事性與主觀闡釋性維度,過度張揚歷史研究的相對性一面,混淆了歷史事實(事件)與文本闡釋之間的辯證關系。固然,歷史書寫不是對孤立事件的羅列,而是基于對歷史事件的某種理解而形成的文本;任何對歷史意義的闡釋都存在主觀性問題,這是無法否定的事實,然而,問題的另一面卻是,任何歷史文本決不是闡釋“虛無”的文本,決不是一個可以任意述說的文本,而是一個對曾經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件”的敘述和闡釋,任何對歷史(事件)意義的闡釋必然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是對某一特定歷史事件的闡釋。這一歷史事件的發生、存在是客觀的,如果對此客觀性熟視無睹而代之以天馬行空式的闡釋,則完全有可能喪失其闡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不管“歷史”這一概念的內涵可能或者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一個鐵定的事實是:歷史永遠指向那個曾經真正發生過的事件,這就如同不管怎樣書寫歷史,任何人都無法否定或“改寫”日本侵華歷史事實一樣。文藝中的歷史問題同樣也具有這個性質。
因此,面對文藝活動中的種種歪曲歷史、消解政治、解構經典、蔑視崇高、戲謔正義、調侃人生、凸顯情欲的做法和文藝批評中抽空歷史、牽強附會、玩世不恭、一葉障目的現象,我們更應該回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上,以“史學的觀點”科學地予以審視。那些斷章取義截取某段歷史來“重寫”歷史而置歷史事實于不顧的做法是片面甚至是錯誤的。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整體,任何人都無法割斷歷史,也決不可能將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或事件從其所處的歷史中完全孤立出來。沒有歷史背景的參照,我們甚至很難判斷某一歷史時期或者某一人物、事件的是非好壞。一意孤行地依照個人的主觀意識去杜撰歷史、隨意“改造”歷史,顛倒是非、混淆視聽,或者有意回避歷史中的宏大事件,對以國家意志和政治權力共同構筑起來的話語系統實施徹底解構,將歷史發展的主線索故意隱去,喧賓奪主式地凸現那些細枝末節,甚至熱衷于對那些污垢內容的敘寫,有意夸大非主流因素在歷史進程中的推動作用,從抽象的歷史決定論與歷史成見出發 “還原”和“重構”歷史等做法,不僅缺乏現實根基站不住腳,而且這種忽視歷史、漠視歷史甚至蔑視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必然表現出淺薄、狹隘、狂妄、剛愎自用的特點。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文藝理論建設與文藝批評研究”(12&ZD013)成果之一)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