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把藝術還歸于民眾——談毛澤東的文藝大眾化時代

燕凌斯 · 2013-11-26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在毛澤東時代,文化娛樂設施都是面向大眾的,不僅數量多,而且都是公益、免費的。各城市里都建有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等設施,向工人群眾開放;各縣都有公辦的劇團、文工團、電影放映隊,巡回到各鄉演出或放映電影;大多數公社、大隊也有群眾業余宣傳隊,定期排練節目……

   【本文為作者專門給烏有之鄉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的供稿?!?/strong>

  一、千百年來第一次 --- 文藝應還歸于民眾

  唯物史觀深刻地揭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造了各個時代的物質財富,而且還創造了各種精神文化財富,包括藝術。各民族文化發展史說明,各種藝術形式:音樂、歌唱、舞蹈、戲劇、繪畫等最初都是從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和群眾生活中產生的,是勞動人民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和想往的一種方式。它原本就同金錢、權貴毫不相干。正如列寧所說:藝術的“最深的根源,應該是出自廣大勞動群眾的最底層”。尤其是勞動在藝術的起源中起著基本的作用。勞動者在勞動中的動作、嗨喲聲和收獲時的手舞足蹈,無疑就是最原始的歌唱、舞蹈的體現。戲劇、曲藝長期間是由民間小調、歌謠發展而來。各民族的音樂弦律也只能從各民族的特殊的勞動方式和生活傳統中體驗出來??疾旄鞣N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無不都有其長期的民間流傳和發展的歷史,而后才被搬進上流社會的大雅之堂。有些優秀藝術雖然是出自某些文人、藝術家之手,但也是取自民間的成果,最終還是勞動人民所提供的豐富的創作源泉、物質條件和傳播途徑。文人、藝術家不過只是起了某些加工、提練作用。從根本上說,文化藝術原本是屬于勞動人民的。

  但是,自從私有制產生和階級分化以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不僅占有了勞動階級的物質財富,而且占有了其文化藝術財富,更成為高雅藝術的專有者和享用者。而普通勞動大眾,不僅是物質生活上的貧困者,而且是文化藝術生活上的貧困者,各種優等的文化生活,皆因其金錢的門檻而與勞苦大眾絕緣。紅樓臺榭、歌舞殿堂,都是有錢人和上流社會娛樂消閑的場所,豈有泥腿子、臭苦力的立足之地?以當初國民黨統治的舊中國為例,達官貴人們足不出宅即可使當紅的名角、歌星登堂獻藝,公子小姐們的夜生活更是燈紅酒綠、紅唇粉黛、金曲旋舞;而全國的工人農民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文盲, 他們的文化生活只不過是偶爾聽聽民間藝人的街頭說唱。兩個群體形成顯明的對照。正如列寧說:“全部人類的智慧、全部人類的天才創造,只是讓一部分人獨享技術和文化的一切成果,而另一部分人連切身需要的東西 --- 教育和發展也被剝奪了。”(《列寧全集》第二十六卷第451頁)毛澤東說:“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農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掠取的血汗。”(《毛澤東選集》笫一卷第41頁) 這是多么深透的概括啊!

  統治階級不僅占有和享受文化藝術,而且還對民間藝術肆意加以篡改和賤踏。其主要手段,就是抽掉其反映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革命傾向的內容,而放大藝術形式的消遣、娛樂、可供玩賞的功能,把文化藝術變成為帝王將相歌功頌德,以及文人精英詠花吟月、談情說愛、自我表現的手段。而勞動群眾則被刻畫成卑躬屈膝的奴仆。正是這種文藝,統治了中國文壇幾千年。正如毛澤東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臺”。(《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寫給延安評劇院的信》一九四四年一月九日)

  幾千年來這種歷史顛倒的荒唐現象,顯然是不能僅僅從文化藝術本身得到說明的,它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必賴于一場廣泛、深刻的社會革命得以解決。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提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同時,明確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目標。毛澤東多次論述:這種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文化。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這種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毛澤東選集》笫二卷第708頁)從而為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明確的文化革命的綱領。

  實行這種民主大眾的文化,其實就是把文化還歸于人民大眾,把幾千年來被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正如列寧所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應該是為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聯合起來,并把他們提高起來。它必須在群眾中間喚起藝術家,并使他們得到發展。”(《列寧論文學與藝術》(二)第91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針對當時文藝戰線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系統地闡明了文藝的源泉、階級性,尤其是提出了文藝必須為人民大眾服務、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入實際生活,與工農兵相結合等根本觀點。 毛主席說:

  “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為藝術的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是無產階級整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如同列寧所說,是整個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毛澤東選集》笫三卷第865頁)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其他許多問題也就不易解決。”(同上第857頁)“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同上第863頁)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這是唯一的源泉,因為只能有這樣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個源泉。”((同上第860頁)

  無論時光流逝了多少年,重讀毛主席的這些論述仍感到無比的透徹、精辟,具有無可爭議性。它為共產黨的文藝路線方針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像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照耀著人民文化藝術前進的方向!

  毛澤東關于建立大眾文藝的思想,首先在延安革命根據地時期就付諸于實踐,并造就了曾經的輝煌。

  1935年10月黨中央和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建立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領導人民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的民主政權。在邊區開展了各項民主改革,共產黨與群眾同甘共苦,實行軍民一致、官兵一致。在十多年的時間內,建設了一個沒有人欺壓人,沒有貪官污吏,沒有土豪劣紳,沒有漢奸土匪,沒有高利貸者和投機商人,沒有賭博、娼妓,沒有奢靡腐化之風,人人平等、儉樸的民主社會。

  與其同時,新文化運動在這里蓬勃興起。在共產黨領導下,大力開展普及教育運動,號召人人要進小學或識字班,學文化。1940年全區公辦小學達1341所,在校學生43625人,分別是1936年的11倍、87倍。同時還大辦成人教育、干部教育、婦女教育,成立了抗日大學、藝術學院、劇院和研究院等。當地的一些傳統娛樂活動,如秧歌、腰鼓、嗩吶、鑼鼓等都空前熱烈地開展起來,成為群眾歡慶翻身解放的一種普遍方式;一些民間文藝,如信天游、黃水謠、曲藝、說唱、民歌等又換上新的革命內容更加廣泛地流行起來。眾所周知,革命歌曲《東方紅》、《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就是當時老百姓普遍傳唱的民歌。還有人們所熟悉的《蘭花花》、《三十里鋪》、《對花》、《工農齊武裝》、《五哥放羊》等大批優秀歌曲和長詩《王貴與李香香》等也都是從當時的民歌中搜集、整理出來的。對傳統戲劇也開始進行了改革。一九四四年一月延安評劇院上演新編的戲劇《逼上梁山》,當時毛主席看后寫信給予熱烈支持,指出:過去舊戲舞臺對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大大鼓舞了當時的文藝改革熱情。

  當時的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中心,成為廣大有志青年和知識分子所向往的地方,他們有的從國統區、上海,有的從海外,一批一批地奔赴延安。他們之中有藝術工作者,音樂家、畫家,有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等,聚集了一大批文藝人材,成為共產黨領導的一支優秀文化隊伍。他們與抗日軍民共同戰斗、共同勞動和生活,積累了深厚的生活和實踐功底。延安的窯洞,行軍的馬背,陜北高原的壑林,都曾經是他們創作的地方。有大批經典作品從中問世。尤其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更多的文化工作者深入實際生活,自覺地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創作出大批表現現實生活和工農兵形象的優秀作品。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版畫、詩歌、小說等,如百花綻放,別開新風。在僅僅十多年的時間內,就在這片貧脊的黃土地上創造了文化的輝煌,彪炳史冊。

  例如:交響樂《黃河大合唱》,歌曲《抗日軍政大學之歌》、《在太行山上》、《游擊隊之歌》、《大刀進行曲》、《八路軍進行曲》、《延安頌》、《二月里來》、《歌唱二小放牛郎》、《軍民大生產》、《南泥灣》、《繡金匾》、《團結就是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至今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藝術寶典。如此具有純厚的泥土氣息、激情奔放、充滿群眾感情的作品,在歷史上從來無有!當人們聽到《黃河大合唱》樂曲,那樣氣勢磅礴、雄壯激昂,如江河在暴嘯,那其實是億萬勞苦大眾的呼號,是挺直了脊梁旳中華民族雄獅的怒吼,那旋律只有在投身于大眾解放的洪流中才能發現,而永遠不是任何生活在城市象牙塔里的文人精英所能杜撰的。

  這種革命的大眾文藝,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從延安推向全國,并響徹全世界!

  二、新中國文藝的空前繁榮

  在新中國建立之時,毛主席就莊嚴宣布:“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6頁) 從而在全國開始了深入廣泛的文化建設熱潮。

  新中國的文藝改革,是以全體勞動人民,包括廣大藝人的翻身解放開始的。在舊中國,工人農民處于社會的最底層,而廣大藝人的社會地位更低下,他們被稱為“下九流”,飽受社會的歧視和欺辱。新中國建立之后,大多數藝人都被吸收進各級政府的文藝團體,他們不僅成為普通勞動者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國家的文化工作者,一種受社會尊敬的光榮職業。一些藝人在談到自身經歷時,無不深刻地感受到“新舊社會兩重天”,是共產黨使傳統藝術獲得了新生。

  那是真正的藝術的春天!在黨的關心下,各種藝術形式:電影、戲劇、雜技、曲藝、相聲、快書等,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廣大文藝工作者不辭艱苦,下農村、到建設工地、赴前線,積極為廣大工農兵慰問演出。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文藝宣傳隊出現。組織群眾唱歌、賽歌、演節目等。他們以從無有過的積極性為人民工作、戰斗,真正換發出青春的活力。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依人民而新生。到1964年,全國僅各種地方劇種就達300多種,有專業劇團3000多個,另外還有大量業余劇團、文工團等。幾乎各縣都有專業劇團或雜劇團、文工團、曲藝團等,他們常年在各鄉(公社)、村巡回演出,并且對群眾是免費的。農村文化生活空前豐富和發展。

  戲劇,是在群眾中影響最大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建國初,毛主席就提出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曲改革方針。(1951年4月毛主席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時的題詞)在這一方針指引下,京劇和各地方劇種的文藝工作者按照“剔除封建性糟粕,吸收民族性精華”的精神,改編、整理和排演了一大批優秀傳統劇目,向城鄉廣大群眾演出。如:《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紅娘》、《群英會》、《白蛇傳》、《打漁殺家》、《玉堂春》、《霸王別姬》、《雁蕩山》、《花為蝶》、《寶蓮燈》、《秦香蓮》、《竇娥冤》、《十五貫》、《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女駙馬》、《姊妹易嫁》、《柳蔭記》、《拉郎配》、《杜十娘》、《珍珠塔》、《小姑賢》、《馬蘭花》(兒童童話戲)等等,這些劇目至今仍是我國戲劇舞臺上久演不衰的經典。與這些經典劇目相聯系的則是一大批老一輩人民藝術家,他(她)們的名字至今使廣大群眾所敬佩、贊揚。

  與其同時,各地方劇種還新編了一批反映勞動人民翻身解放的現代劇,如《梁秋燕》(眉戶戲)、《小二黑結婚》(豫劇)、《劉巧兒》(評劇)、《李二嫂改嫁》(呂劇)、《小女婿》(豫劇)、《羅漢錢》(滬劇)等。這些新戲貼近當時新舊社會轉變的實際,內容新穎,很受群眾喜愛。

  發展人民文化,其基礎是普及全民教育。毛主席經常引用列寧的一句話說:在一個文盲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一建立,人民政府就大辦教育,首先在農村普及小學,幾乎每村都設立了公辦小學,要求適齡青少年全部入學。缺乏教師怎么辦?當時國民黨留下的舊政人員和民間的閑散文化人,只要是沒有反革命傾向的,即都被人民政府吸收過來,他們大部分被安排到學校和文化部門工作。從1956年開始,又開展了大規模的掃掃除文盲的運動,每個村都大辦掃盲班,強制性的讓全體青年和壯年參加掃盲學習、上夜校,識字、學拼音。在全囯開展得轟轟烈烈。當時要求基干民兵和男女青壯年每天學會五個字,并帶動家庭成員識字。通過掃盲運動,部分農民脫掉了文盲帽,學會了看書看報、寫信及應用文字等。像這樣廣泛的大眾文化運動,古今中外何曾有過!

  在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毛主席及時提出:“藝術要有獨創性,要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點。……在這方面要不惜標新立異。”既不要搞復古,也不要搞洋化。(1956年8月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并制定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文化藝術的方針。尤其是在1958年生產大躍進的推動下,一批反映社會主義集體生活的新人新事的現代戲像鮮花一樣綻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河南豫劇《朝陽溝》,依其新穎的故事和優美的唱腔,在城鄉廣大群眾中迅速傳開。與其同時的還有《人歡馬叫》、《李雙雙》、《打銅鑼》、《補鍋》(湖南花鼓戲)、《金鑰匙》(川劇)等,都產生了一些影響。當然,這種反映現實生活的新作品更多的是話劇。如《奪印》、《豐收之后》、《激流勇進》、《一家人》、《年輕的一代》、《霓虹燈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連》、《老賀來到小耿家》、《劉介梅忘本回頭》、《柜臺》等,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在美術領域,早在延安時期就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美術家,他們將中國的傳統筆墨與西方寫實方法相結合,形成了鮮明的以表現中國革命和工農兵形象為主題的創作傳統和風格。在國畫、油畫、版畫、漫畫、雕塑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經典杰作。新中國成立后,廣大美術工作者以強烈的政治熱情投入新文化亊業,又創作出大量表現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新作品。從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土地改革、開囯大典、抗美援朝,到農業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大躍進運動、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運動、學習雷鋒、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文化大革命運動等,毎個時期都從各種形式的作品中反映出來,油畫、囯畫、年畫、張貼畫、剪紙、小畫書等等,種類繁多,構成了毛澤東時代的一幅壯麗畫卷。

  例如在囯畫方面,除了又有一大批表現革命歷史、體現延安精神的新作品問世,如《轉戰陜北》、《延安頌》、《寶塔晨輝》、《解放區的天》、《毛主席和牧羊人》、《黃河頌》、《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等,此外,又創作出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表現社會主義建設新面貌、謳歌工農兵、歌頌領袖的優秀作品。如《江山如此多嬌》、《萬山紅遍》、《芙蓉國里盡朝暉》、《梅花歡喜漫天雪》、《新開發的公路》、《北京送來的禮物》、《戰地新歌》、《劈山引水》,《為祖國尋找資源》、《和平頌》、《人民領袖》、《毛主席走遍全國》、《載歌行》、《說紅書》等,影響全國,并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和風格,如長安畫派、新金陵畫派、嶺南畫派等,出現葳蕤蓬勃、百花盛開的局面。

  新中國文化事業發展最快的當屬電影。電影于二十世紀初來到中國,但在國民政府幾十年內也只是少數城市的人們能偶爾看上電影,而廣大農村是從來看不到電影的。廣大農民看電影基本上是從新中國開始。建國后黨和政府迅速發展電影業,從1949年就開始自己制作電影,還從當時蘇聯、香港進口了一些影片,以滿足國內城鄉需要。在短短十幾年內,中國電影制片廠就由建國初的兩三個,發展到二十多個,如:八一、上海、長春、珠江、西安、峨眉、瀟湘、內蒙、天山、福建、廣西電影制片廠,還有青年、兒童制片廠,北京科教、上海美術、科技制片廠,中國新聞紀錄片、中國農業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等,從錄音、攝影、沖洗、放映機等各種器材、設備都能自產自給。尤其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演員和電影工作者。

  與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可以說也是伴隨著各個時期的電影走過來的,一個個影片都留下對那個時代的深刻記憶。如:《南征北戰》、《鐵道衛士》、《戰上海》、《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鋼鐵戰士》、《永不消失的電波》、《英雄虎膽》、《雞毛信》、《董存瑞》、《劉胡蘭》、《?;辍?、《上甘嶺》、《平原游擊隊》、《地雷戰》、《地道戰》、《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洪湖赤衛隊》、《紅珊瑚》、《英雄兒女》、《紅旗譜》、《萬水千山》、《五朵金花》、《劉三姐》、《農奴》、《祝?!?、《楊門女將》、《林則徐》、《槐樹莊》、《李時珍》、《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金小蜂與棉鈴蟲》等等。據統計,到1965年共發行影片1213部,其中多數的至今仍有深刻的印象。

  列寧曾說:“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創建了人類歷史上從無有過的電影大眾化的時代。各縣和公社以及大的工廠、學校都設有放映隊。每有新片發行,就巡回到各公社、大隊放映。當時農村、工廠、部隊、學校放映電影大都在露天,實行全開放。電影全是公益性、免費的,從無有向觀眾賣票的亊情。即使城市的電影院毎張票也只一、二角錢。城鄉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每年看電影無數次,全國觀影人次每年多達七十多億次,如此廣泛的大眾文化生活,為全世界所僅有!

  三、顛覆文藝舞臺的京劇革命

  新中國的文化藝術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兩種文藝思想、路線的斗爭卻時起時伏。社會主義革命雖然在政治、經濟領域取得了勝利,但在意識形態領域、尤其是文藝界的封建主義、資產階級思想影響還深重存在。早在建國初,毛主席就對影片《武訓傳》、《清宮秘史》中的封建主義和賣囯主義傾向給予了批評,在1954年又發動了對《紅樓夢》研究中的唯心主義和胡適資產階級思想的批判。這在思想、文化領域大大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和無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伹在六十年代初期,受國際上修正主義思潮和帝國主義“和平演變” 氣候的影響,我國文化領域出現一股復舊倒退風潮,大量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劇又重返舞臺,甚至一些鬼神戲、漢奸叛徒戲也出了籠。一些領導干部和文化精英還為之大唱贊歌,而對表現現實生活和工農兵形象的作品則大加責難,什么“公式化”、“概念化” 等等。這嚴重地阻礙了對文藝的社會主義改革。針對這種狀況,毛主席多次提出嚴肅的批評。

  1963年9月,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指出:“文化工作方面,特別是戲曲,大量封建落后的東西,社會主義的東西很少。在舞臺上無非就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文化部是管文化的,應當注意這方面的問題。要好好檢查一下,認真改正。如果不改,文化部就要改名字,改為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國死人部。”

  同年12月,毛主席又在一個材料上作出批示:“各種藝術形式——戲劇、曲藝、音樂、美術、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人數很多,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社會經濟基礎已經改變了,為這個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筑之一的藝術部門,至今還是大問題。這需要從調查研究著手,認真地抓起來。” “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毛主席的這些指示,尖銳深刻、言簡意賅,他重審了社會主義文藝的一個根本問題,即工農兵必須占領舞臺,文藝必須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這些指示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在其推動下,迅速掀起了一場以京劇現代戲改革為中心的文藝改革新熱潮。

  其實當時文藝領域里的問題,最突出的就是京劇。如果說各地方戲劇在建國以后都不同程度地開始了改革,演了一些現代戲;而在藝術殿堂里獨享囯劇之尊的京劇,卻穩坐舞臺,仍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天地。因此,當時的改革就以京劇為重點。

  為了交流京劇改革的經驗,文化部于1964年6月至7月召開了全囯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會上先后有35個劇目演出,如后來人們所熟悉的《智取威虎山》、《革命自有后來人》、《盧蕩火種》、《奇襲白虎團》、《草原英雄小姐妹》、《杜鵑山》、《千萬不要忘記》、《紅燈記》、《箭桿河邊》、《耕耘初記》、《洪湖赤衛隊》、《戰海浪》、《審椅子》、《黛諾》、《延安軍民》、《強渡大渡河》、《苗嶺風云》、《節振國》、《紅巖》、《紅嫂》、《柯山紅日》、《六號門》等,都是會上參演的劇目。它們都是以中國革命和建設為題材、或者是反映社會主義時期的矛盾和斗爭以及表現工農兵形象的現代戲。這次觀摩演出大會開創了京劇改革的新時代,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全囯京劇現代戲觀摩大會之后,中國京劇院、團,北京京劇團、上海京劇院、山東京劇團等在江青的精心指導下,又分別對幾個重點劇目,進行修改、加工。他們充分發揮群體的智慧,對每個戲的唱、唸、舞蹈、音樂、美工、場景等都精心設計,精雕細琢,反復打造、反復試驗。到1965年至66年又先后演出了新的《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每個戲演出之后都受到觀眾的熱列贊揚。其生動的劇情、鮮明的人物形象、高亮優美的唱腔和音樂,以及豐富逼真的舞臺背景等,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一改舊京劇那種慢騰騰、松散散、老面孔、舊套式的印象。這幾個戲都體現出革命的政治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代表了新中囯京劇改革的最高成就。當時就把這五個京劇和芭蕾舞劇的《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浜》稱為“八大革命樣板戲”。 以后又陸續推出京劇《杜鵑山》、《平原作戰》、《龍江頌》、《苗嶺風云》、《紅云崗》、《磐石灣》等現代劇目,標志著京劇舞臺發生了歷史性的革命變化。

  在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指引下,音樂、舞蹈等方面的改革創新也成績斐然。其突出的體現是1964年囯慶十五周年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成功演出。這場演出集北京、上海、解放軍及部分省、市、自治區共68個單位的1300多名演員和藝術工作者,用舞蹈、歌唱、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表現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收到了振憾人心的藝術效果。整個演出陣容龐大、氣勢恢宏,有眾多藝術專家和新秀參演,精品薈萃,盛況空前,體現了新中國音樂舞蹈藝術發展的雄厚實力和巔峰。這場演出飲譽中外,其中的每段歌、舞都堪稱世之經典,至今難以超越。

  繼之,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歌舞團于1965年8月1日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又創作演出了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同樣獲得了觀眾熱烈的贊美。

  在京劇改革的帶動下,中央歌舞劇院芭蕾舞劇團、上海舞校等藝術團體,發揚大膽改革創新的精神,打破西方芭蕾舞的陳規,笫一次將芭蕾舞用于表現現代生活。他們經過反復試驗、刻苦磨練,于1964年至67年間先后成功排演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草原兒女》、《沂蒙頌》等劇目。在劇中首次將舞與唱相結合,對傳統的芭蕾舞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還有《草原女民兵》、《邊疆女民兵》、《送糧路上》、《金鳳花開》、《阿妺上大學》等歌舞劇,都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給廣大觀眾。與此同時,中央樂團等音樂團體首次將西洋音樂運用于京劇的伴奏,先后創作出交響音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以及鋼琴伴唱《紅燈記》等,大大克服了中國傳統音樂上的弱點,為貫徹“洋為中用” 的方針、實現音樂上的中西結合進行了大膽嘗試。還有鋼琴協奏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山區公路通車來》、《金色的爐臺》、《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等優秀樂曲,標志著西式音樂從此從少數人的藝術殿堂里解放出來,真正融入到廣大工農兵生活之中。

  每個京劇樣板戲演出之后,即都被各地方劇種移植演出,形成不同唱腔和風格的樣板戲,而一切傳統戲目即都被暫時停演。從1969年到1972年,各個樣板戲都先后搬上了銀幕,在廣大城鄉放映,使其更加深入人心。這樣就在六七十年代形成了廣泛的群眾性大學大唱革命歌曲和樣板戲的熱潮。樣板戲中的許多唱段都成為婦孺皆唱的流行歌。如:李玉河“渾身是膽雄赳赳” ;李鐵梅“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打不盡豺狼永不下戰場” ;楊子龍“打虎上山”,“干酒熱血寫春秋” ;郭建光“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 ;阿慶嫂“智斗”,“他們到底姓蔣還是姓汪” ;柯香“家住安源”……等等,一段段膾炙人口,在當時中國百姓中誰不會唱?劇中的英雄人物更成為一代人學習的榜樣。試問古今中外有哪個時代的文藝有過如此廣泛的影響、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至今人們都懷念毛澤東時代的良好社會風尚,這不能不說與當時樣板戲的普及有關吧!

  中國的革命樣板戲通過各種渠道傳遍世界。在亞、非、拉、歐洲、日本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周恩來總理在1966年11月對首都文藝界的一次講話中,就舉出了大量例子,說明一些外國朋友對中國現代戲改革的贊揚。如英國友好訪華小組的成員說:“京劇現代戲對世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對世界文化是一個貢獻,它將為世界樹立一個榜樣。”“不僅政治上顯明,而且在藝術上也是成功的,十分突出。”中國戲劇改革“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等等。

  中國電影在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之后,即以新的面貌出現。在放映革命樣板戲、復映和重拍了大量革命老片之后,到七十年代就攝制了大量新的故事片、兒童片、動畫片、科教片等等,出現了一個新的繁榮期。僅以故事片為例,如:《艷陽天》、《戰洪圖》、《青松嶺》、《火紅的年代》、《無影燈下頌銀針》、《閃閃的紅星》、《創業》、《鋼鐵巨人》、《園丁之歌》、《海霞》、《紅雨》、《決裂》、《草原兒女》、《烽火少年》、《戰船臺》、《春苗》、《第二個春天》、《金光大道》、《反擊》、《山花》、《牛角石》、《歡騰的小涼河》、《楓樹灣》、《南海長城》、《南海風云》、《紅云崗》、《雁鳴湖畔》、《芒果之歌》、《長空雄鷹》,還有新制作的音樂片《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等等,提到這些影片名,至今使人記憶猶新。

  在七十年代,中國有句廣為流行的順口溜:“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中國電影新聞簡報。”這一方面說明當時中國老百姓看電影之多,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電影的特點:即在每個影片放映前,都要加放幾期“新聞簡報”,報道國內外的重要時事新聞,讓群眾了解國家大事。這莫不是一種創新。

  在毛主席關于要“努力辦好廣播”以及“把彩色電視發展起來,讓更多的人看到電視”的重要指示下,七十年代中國的廣播、電視業迅速發展,毎省都建立了電視臺,各單位團體都能集體收看電視。當時電視雖然尙未普及到一般家庭中,但收音機和有線廣播(小喇叭)卻進入千家萬戶。戲劇、曲藝、故事、快書、相聲、說唱等文藝節目豐富多樣。

  尤其是當時的革命歌曲數量之多、流行之廣,超過任何時期。其中僅僅收進文革時期出版的歌集《戰地新歌》中的就達500多首。其中有很多歌曲至今仍在群眾中傳唱,如 《大海航行靠舵手》、《我愛北京天安門》、《歌唱咱們解放軍》、《阿佤人民唱新歌》、《紅太陽照邊疆》、《毛主席派人來》、《洗衣歌》、《頌歌獻給毛主席》、《北京頌歌》、《我愛五指山》、《我愛偉大的祖國》、《人民公社新花開》、《大寨紅花遍地開》、《我是公社小社員》、《赤腳醫生向陽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知識青年下鄉來》、《紅星照我去戰斗》、《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等等。其曲調健康優美,藝術品位之高,至今仍少有歌曲能與之相比。而這些革命歌曲卻正是那個時代的象征。

  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一個勞動人民揚眉吐氣的年代,英雄的年代,也是一個藝術上創新勃發的偉大時代。讓那種所謂“樣板戲一花獨放”的屁話見鬼去吧!

  四、“在黑暗中摸索”,更思太陽的光明

  毛主席生前曾多次領導開展對資產階級文藝黑線的批判,使其不能得呈;但在偉大領袖逝世之后,修正主義者們翻案復辟的夢想終于成真。

  通過三十年一步步的轉型,使工人階級和農民失去了在經濟、政治上的主體地位。在其同時,他們打出“文化改革”的旗號,提出一個個建立“特色文化”、“ 開放創新”、“先進文化”的新辭藻。迄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廣大群眾充分地領略了這種文化究竟是什么貨色。

  轉型接軌時代,不僅使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重返舞臺,而且把大量宣揚封建迷信、妖魔神鬼、暴力血腥、淫猥色情、頹廢低俗的文藝統統“解放”出來,使其充斥于影視和出版物。影視中的男歡女愛、床上戲隨時可見;港臺流行歌曲歌曲、搖擺舞、脫衣舞等由城市漫延到農村,廣泛傳播,嚴重地腐蝕青少年和社會風氣。

  為了適應轉型接軌的需要,修正主義分子大肆抹黑共產黨的革命歷史,尤其是毛澤東時代的偉大光輝成就。在一些文藝作品中,地主豪紳成了仁慈的善人,國民黨反共分子被衣錦還鄉,歷史上的巨商大賈被美化成了創業發家的楷模,漢奸、叛徒、鎮壓農民起義的罪首等亦被平反“正名” ,一個個在舞臺上粉墨登場。

  修正主義者向來以反對共產黨對文藝的“干預”為其特征,他們把在毛澤東時代所精心培育的革命樣板戲和反映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斗爭的文藝作品全部停演停放,時達二十年之久。而一切表現工農兵英雄形象和主人公地位的節目也被全部逐出舞臺,還發明了“不爭論”的政策,禁止對一切毒草作品和節目開展批評。充分暴露了其只許資產階級文化泛濫、不準無產階級進行領導和干預的文化專制政策!

  在毛澤東時代,文藝界貫徹“洋為中用”的方針,對一切西洋藝術形式,如音樂、舞蹈、歌唱、美術等都進行了改革,用來表現中國現實生活的內容;但修正主義卻反其道而行之,對民族藝術大搞西洋化改造,以與西方融合為時髦。舞臺上從迪斯科到搖擺舞、肚皮舞、脫衣舞等,愈演愈烈;音樂會上更以演奏肖邦、莫扎特、巴赫、門德尓松等人的作品為尊崇;歌壇上除了港臺流行歌中的“想死你” 、“愛死你” 、“吻你” 、“摟你” 之類的猥靡之音,再難聽到什么健康的內容;美術界的西方抽象派、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以及虛無主義畫派肆意流行;甚至京劇也有人正在以西洋審美觀念進行改造,等等。洋奴主義盛行,嚴重地侵蝕中華民族文化,更為中國廣大百姓所唾棄!

  千百年來由貴人、精英統治舞臺的歷史就這樣再次重演,工農勞動大眾再次淪落于社會的最底層,被人所不屑。當初毛主席所多次警示的那種危險局面,真的變成了現實。

  修正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所有改旗易幟、離經叛道都是打著轉型的口號實施的。孰不知共產黨從其建立起就是一個革命黨、改革黨,通過改革,建立了新民主主義,又通過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而他們的轉型 ,究竟“改”的什么,“革”的是誰?這從其文化舞臺上導演的貨色也令人一目了然!

  主流媒體對改革的歌功頌德連篇累牘,他們說:經過改革實行了“文藝開放” 和“多樣化”的方針,“群眾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右派精英迄今經營文藝三十多年,文藝生活的確是比過去豐富多采了:電視頻道增多了,拍攝的國產電影和進口的國外片都無數倍地增長,日本片、港臺片、韓國片、美國片,一個個荒誕離奇,令人眼花繚亂。還有遍布城鄉的KT歌舞廳、夜總會等等。然而所有這些文化娛樂都是商業經營的,都是以觀眾為賺錢對象的。就連電視頻道也必須餞買才能收看到,再無有任何免費的午餐。所謂“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只有富人、官吏、精英等階層才能充分享受到;而對大多數工農群眾來說又體現在哪里?城鄉百姓有多少人進過歌舞廳、夜總會?誰觀賞過演唱會、音樂會?多年中看過幾次電影和劇團演出?電視機里能收看幾個頻道?

  眾所周知,在毛澤東時代,文化娛樂設施都是面向大眾的,不僅數量多,而且都是公益、免費的。各城市里都建有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群眾藝術館等設施,向工人群眾開放;各縣都有公辦的劇團、文工團、電影放映隊,巡回到各鄉演出或放映電影;大多數公社、大隊也有群眾業余宣傳隊,定期排練節目;在各大企業里,不僅有職工醫院、子弟學校、托幼所、澡堂、公共食堂等,而且有業余文工團、宣傳隊、職工俱樂部等。盡管當時條件艱苦,但卻深刻地感受到那是一個真實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社會。然而這一切全都在轉型中被廢除!--- 農村分田單干了,企業改制了,政府引進市場機制了,一切公共文化娛樂機構、設施誰來拿錢養你!現在看看,原來遍布各城市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群眾藝術館之類哪里還有?早在八十年代很多地方劇團、文化團體即被解散,藝人又淪落于民間,甚至電影放眏隊也被取消,城鄉群眾、學校誰還看過免費的電影?誰還享受過公益文化娛樂生活?至于劇團演戲,不要說現代戲,就是古裝戲,普通百姓哪里還見過?

  轉型以來電影完全被市場化,入場票一路飚升,目前一般都在50元-60元,甚至更高。1996年美國影片《阿甘正傳》最高票價80元,2010年好萊塢大片《阿凡達》3DI版的票價在北京各大影院賣到150元一張,上海、深圳等其他大城市則賣得更高。如此高昂的票價使普通百姓再也看不起電影,這直接造成觀影人數急劇下降。據資料統計,僅在1984年一年,全國電影觀眾就減少了52億人次。而到現在,觀影人次毎年都不過億,僅徘徊在7000萬左右。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人均每5年才進一次電影院,即人均觀影0.2次,這還不到文革時的百分之一,也遠遠落后于國際平均水平。有資料顯示,美國年人均觀影次數達到5.7次,韓國也達到2.27次,即是說中國只有美國的0.03,韓國的0.09,少得令人寒心。請問,這難道就是改革給百姓帶來的“文化繁榮” 景象嗎!

  自從農村實行分田到戶以來,各地連民兵訓練等活動都組織不起來,政府哪還有能力給農民演電影或組織其他文化活動!城鎮的打工族,每天勞動時間大多在十個小時以上,連法定的“五一”、“國慶”等節假制都得不到休息,他們平時連電視都很少看,又有何時間和心思去涉足于其他文化生活?

  請問主流媒體:所謂轉型帶來的“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采”又在哪里?

  我們說,衡量藝術上的發展和進步,是決不能僅僅從藝術形式上的豐富多樣來評判的,更主要的還應看藝術上的創新和提高,有杰作、精品問世,尤其是被廣大群眾所承認、所熱愛。毛澤東時代的許多經典電影、戲劇、歌曲等內容健康純厚、充滿激情,感人肺腑,催人奮進,讓人永久不忘;而改革三十多年來的文藝繁多蕪雜,花里胡哨、亂象叢生,一個個如過眼浮云,真正稱得上藝術精華、讓群眾留在記憶中的作品又有多少?

  以革命樣板戲為例,所有唱腔、表演、音樂在藝術上都達到了完美無瑕、爐火純青的程度,至今令廣大百姓久唱不衰、百看不厭。如:近些年《紅燈記》在臺灣演出,《杜鵑山》等劇目在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演出,同樣也引起了觀眾的轟動。樣板戲不愧是中囯戲劇史上難以逾越的巔峰,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不朽瑰寶。而改革三十多年來,戲劇舞臺上有哪個新劇目能達到當年樣板戲那樣的藝術高度?有人不是否認文革時期的文藝成就嗎?那就請拿出改革以來上演的能與樣板戲比肩的作品來,讓廣大觀眾看看!如若不能,那豈不是癡心妄想!

  再以1958年大躍進的產物、河南豫劇現代戲《朝陽溝》為例,至今已在中國連續上演五十年,在城鄉百姓中廣泛流行,那優美的唱腔代代相傳,請問改革三十年來有哪個劇目有如此強勝的生命力!

  《劉三姐》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上演的一個普通影片,在拍攝上并未有什么特別的技術,但影片中所表現的濃厚的勞動人民的感情和對強權者的不屈的斗爭精神感人至深。尤其是那一首首美妙、動聽的山歌,至今家喻戶曉,傳編大江南北。中國三十多年來制作的影片、電視劇多如牛毛,而且無不運用了大量現代技術和方法,但其中能舉出任何一部有《劉三姐》那樣巨大的影響力嗎?

  至于毛澤東時代其他方面的大量藝術經典,如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地道戰》、《金光大道》,歌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大型歌舞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還有鋼琴協奏曲《黃河》以及美術、雕塑、年畫、剪紙等方面的精品,不勝枚舉,耳熟能詳。像這樣讓幾代老百姓記憶猶新的作品,在改革開放年代的能有多少!

  有人攻擊文革是“消滅文化” 、是“文化的荒漠” 等。然而,正是在那個“荒漠” 的時代竟開出如此多的藝術之花,而在這個所謂“藝術的春天” 里卻少見有精品出世,這豈不是荒謬絕倫嗎!說毛澤東時代“消滅文化” ,如果說這里的文化僅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封建主義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那甘當別論;如果說是工農兵文化,革命文化,它不僅未被消滅,反而是精品倍出,大放光彩。恰是在毛澤東時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群眾性大唱革命歌曲和樣板戲的熱潮,群眾看的電影、現代戲、文藝節目和唱的歌曲比任何時期都多,難道說這不是文化?

  三十多年來來,右派精英對毛澤東時代的攻擊、否定不絕于耳,但城鄉的廣大老百姓,卻用各種形式表達對那個時代的懷念和歌頌。在廣場上、公園里,廣大中老年群眾自發地唱樣板戲、唱紅歌,歌頌毛主席,歌頌社會主義,包括“工業學大慶之歌”、“農業學大寨之歌” ,以及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歌等,其熱情不減當年。主流媒體不是每天都在宣傳改革的光輝成就嗎?但請看在民間百姓中,從青年到老年,自發地為其唱贊歌的究竟有多少?例如,有唱“小崗之歌”、“分田單干好” 的嗎?有唱“國企改革好” 、“醫療改革好” 、“教育改革好” 、“市場經濟好” 以及城市農村“新氣象”等改革之歌的嗎?我想這樣的歌不會有人去寫,即使有這種歌老百姓也唱不出口吧!

  在毛澤東時代,共產黨培養了一支優秀的革命文藝隊伍,他們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經常深入于實際生活之中,形成了一心為人民、不慕名利、甘作奉獻的堅定信念以及嚴格要求、里表如一的高尚品格。當時的響亮信條就是:“教育者自己首先受教育”,“要演革命戲先做革命人”。 這為藝術創作練就了堅實的基本功。那時演員作出來的雖然是戲,但觀眾卻理解成是社會的真實,因而受到群眾的充分尊重。但在改革開放以來,修正主義大搞金餞名利刺激,鼓勵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泛濫。在他們的概念里,文藝只是娛樂、歡笑的手段。致使文藝界腐敗漫延,作風靡濫,金錢交易和“潛規則”盛行,藝人重新成為金錢權勢的奴婢。有些編導、名星、大腕、制片商身價千萬,妻妾成群,兩姓關系混亂,嚴重地敗壞了藝術的真諦和形象。編者、演員表面作戲,心靈中藏私,在這種世風場中焉能產生出美好、高品位的藝術!即使偶有些好節目,但在觀眾心目中也只是看成演戲、作假而已,不會給予重視。大多數作品不過是場面華麗,劇情熱鬧,滿足于觀眾當時的哈哈一笑,而后就再也留不下深刻的記憶。在老百姓中不能留住記憶的藝術,實則是藝術的死亡!像一棵大樹,根上腐朽了,哪還會長出青枝綠葉!

  鄧小平曾經說:如果沒有毛主席,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歷史經驗一再證明,共產黨每次離開毛主席,都會走進迷途和失敗。這一次毛主席已經離去三十多年,中國今天的迷茫實際上與歷史上并無兩樣。誠然,毛主席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但他的思想、路線卻仍然是鮮活的。只有真正沿著毛澤東的思想、路線前進,中國才能結束“在黑暗中摸索” ,找到社會主義復興的唯一希望!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匠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6.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9.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0.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7. 朝鮮領導落淚
  8.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