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停止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而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將其代替,從而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重大轉變。這意味著改革開放30多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被扔進了歷史垃圾箱。
然而現在媒體上還偶見有人仍在為當初“以經濟為中心”的口號唱贊歌,這不是政治上的冷漠,就是認識上的無知。
那么,本文就講講為什么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念是錯誤的。
人們知道,“以經為中心”是當時鄧小平上臺主政后,為糾正毛澤東“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的“錯誤”而提出來的,被稱作“實現全黨指導思想上的轉移”。其實這個口號首先在理論上就是講不通的。
人們知道,共產黨是政治組織,典型的上層建筑概念。同任何政黨一樣,都是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成立的,永遠以政治為中心。如果“全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就同政府與一般經濟和管理組織相同了,共產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更談不到其階級性和先進性。
“經濟建設”總體上是生產力范疇,包括資金、生產條件、設施和生產成果等,本身都是無階級性的。例如現代化建設,既可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可以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甚至封建皇權的現代化。其性質、方向都由社會制度來決定的。任何政黨、政府要干預經濟發展,必須通過改變和調整生產關系和相關制度才可實現,否則,直接作用于生產力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謂共產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理論上是一竅不通,根本荒謬。
實際上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根本上也是以“解放思想”和改變原來的政治路線、方針政策和制度等為引領從而帶來經濟上的發展變化的。實質上也是“以政治為中心”。當時的各項工作,包括國企改制、招商引資、社會治安、教育改革、醫療改革,甚至征收“三統五提留”等,都說成是“政治任務”、“最大的政治”。只不過這種政治與毛澤東時代的政治不同罷了。
當時鄧小平還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重點是實行“黨政分開”。曾明確提出“共產黨不要插手經濟工作”。共產黨不插手經濟工作,這豈不是同“以經濟為中心”自相矛盾嗎。可見所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虛假性。
其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是一個幌子,其背后所掩蓋的卻是“讓少數人先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治方向。“以經濟為中心”只是對于實現少數人迅速發展暴富、“全面市場化”才是真實的,而對于真正的國計民生,廣大工農大眾的經濟發展、收入提高不但未有積極促進,反而相對削弱。大批國有企業和公有制經濟被搞垮,工人階級下崗失業丶被“砸鐵飯碗”,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工農群眾弱勢群體。全社會80%的人群只占財富總量的不足20% 。其政治方向和結果十分顯然。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指出;在十八大以前,“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突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民生問題欠賬較多等。這從根本背離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為人民的中心任務。
“以經濟為中心”,對黨的建設和國家治理造成的損害同樣嚴重。當時有一個明確說法: “全黨抓經濟丶一切圍著經濟轉”,黨建和紀檢工作“要為經濟發展讓路”、“保駕護航”等。這就使共產黨在性質丶職能上發生了扭曲, 完全拋棄了“初心使命”和從嚴治黨的根本方針。黨的工作實際上變成以金錢資本、物質利益為中心。為人民服務變成了“為人民幣服務″。共產黨理想信念丟失,貪污腐敗泛濫,整個社會拜金主義盛行、一切向錢看,信仰危機,其原因無不與這個“以經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有直接關系。
稍有一點馬克思主義常識的人都知道,馬、恩、列、斯向來反對“庸俗經濟論”、“福利主義”、“唯生產力論”、“富農路線”等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主張。這些拜經濟論共同的特點都是把爭取經濟利益當成無產階級斗爭的中心任務,而放棄勞動人民的掌權解放這個根本政治目的。列寧說:"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一個階級如果不從政治上正確地看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產任務″。毛主席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一貫反對“單純軍事觀點”和“單純經濟利益”、“獎金掛帥”等思想,而堅持“政治統帥”、“政治第一”、“以政治為中心”等指導思想。得以使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保證了全體勞動群眾的根本地位和利益。
“以經濟為中心”,正是歷史上“庸俗經濟論”、“唯生產力論”的再版。是對馬克思主義和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背離,是在國家發展道路上走的一條邪路、彎路。三十多年中使我們的黨和國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給黨的建設和社會發展帶來多么大的腐蝕作用越來越使人們看得十分清楚。黨的十八大以來廢棄了這個口號,是指導思想上的一次撥亂反正,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反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